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1

福州新闻网

@这里,读懂福州!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杨东平近照


杨东平,福州闽侯人,素以青绿山水画著称,现为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福建省艺术系列高职称评委、福建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擅长巨幅山水画,亦精于花鸟,尤喜画松、竹、梅,画作气势浑雄,自具风格。其青绿山水画得益于宋画的精工富丽,设色浓艳华贵,构图恢弘空灵,是当代青绿山水画代表性画家之一。


春末夏初,在一间藏身于文化创意园的工作室内,杨东平蹲在离地两米多高的脚架上,目光炯炯地勾勒起伏连绵的群峰。这件“巨幅”山水画,近二十平方米,刚刚完成底稿,尚未着色,仍在推敲、打磨细节之中。


《长城颂》


“这幅画初定《长城颂》,是我应邀创作的金碧青绿山水作品,今年7月要交稿。”杨东平说。只见左下角的近景长城如同巨龙,蜿蜒于群山峻岭之间,中远景的山峦连成一体,鼓荡的云气、飘渺的雾霭、喷薄的红日,趣味盎然、生机勃发,寓意着新时代更要弘扬长城精神,彰显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颂》


在当代中国画坛,现任福建省画院副院长的杨东平,是一位以青绿山水著称的代表性画家。他的作品极富个人特色,辨识度很高,捧得众多国家级画展的奖项。


生于福建、长于福建的杨东平,对秀美奇绝的武夷山情有独钟。他的代表性作品均取材于武夷山。有人说,他画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来自闽山闽水对于他的滋养与纯化。对此,他深以为然,“我有武夷山情结,不论是写意水墨,还是金碧青绿,都令我创作灵感无限迸发,直抒幽然旷远的心境。”


杨东平创作照



作为画家,杨东平曾在短短数年间,接连获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画展的荣誉,且作品的题材均为福建武夷山水,这可算是福建画坛的佳话。


在画室里谈起这个创作经历,杨东平颇为自豪地说,武夷胜景以奇峰、秀水、幽谷、险壑闻名天下,这给予了他无穷无尽的艺术思考和创作灵感。


从杨东平的艺术经历上来看,在青绿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之前,他有着相当扎实的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功底。


《闽山闽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


2006年、2007年,他以武夷山为题材而创作的《闽山情》《闽山闽水》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对此,《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曾评价道:“画面上灵动透脱的笔墨和幽然深远的峰峦,揭示了他对于传统笔墨的感悟和把握。”


杨东平将武夷引入青绿山水画,要感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的指点。


《阳耀华岳》


上世纪90年代,杨东平在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时,周末常陪伴邵大箴、奚静之夫妇到天安门散步。或许因为杨东平来自福建,邵老就对杨东平提起,当时国内对青绿山水的关注较少,而八闽大地四季如春、山清水秀,建议他不妨尝试用青绿山水画来表现这方美景。


与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寒荒、素朴等不同,青绿山水以名贵的矿物质石青、石绿等为颜料,从中国山水画初形成时便以雍容华贵、精工细巧的画风博得皇家的喜爱,享有“殿堂绘画”的美誉。



《锦绣中华》


1998年,杨东平第一次踏上武夷山这片神往已久的土地,开始对武夷山水的写生和研究。在杨东平的笔下,丛林、沟壑、溪水、民居皆可入画,黄岗山、大王峰、玉女峰等,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在画面上。


谈及青绿山水画和武夷的结合,杨东平滔滔不绝,难掩乐趣:“以大王峰为例,它显得雍容贵气。而传统水墨尽管在表现意境上游刃有余,在表现贵气上则稍显力不从心。青绿山水兼具二者之长,可要画出艳而不俗的效果,需要思考和实践。”


2007年,杨东平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永远的武夷》,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最高奖;时隔三年,同是青绿山水画的《春色醉武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毛泽东同志故居》


“《春色醉武夷》长2米,宽1.8米,耗费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构图上花了很多心思。”杨东平介绍,淡化处理大王峰,玉女峰置于画面左上侧,再画出环绕它的山峰,使之成为视觉中心。山间流泻的云霓,令画面不仅鲜活,还以云海带出祥和的意境。


《春色醉武夷》


青绿山水画需要反复上色打磨,七、八遍十分常见。“石绿有粗细之分,多加一遍的效果便不同。”杨东平说,如果颜色把握不准粉气就足,易落俗套。在《春色醉武夷》中,画面颜色层次分明,山石质感接近自然,“我先用‘铁线描’手法勾勒轮廓,再上色,然后轻轻磨掉,营造出一种斑驳感。”这样的山石画法,很受当代画界推崇。


2016年,《中国政协》杂志社编辑出版《艺术名家专辑·杨东平》一书,全面介绍杨东平的艺术成就。



“回想半辈子的艺术之路,我觉得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和幸运,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发展。”进入福建省画院之前,杨东平当过兵,扛过枪,也曾在博物馆醉心研究古画,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他沉稳、厚重的性格底色。不过,他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路上提携自己的名家前辈。


少年时期,他因父亲的关系,结识了一大批福州的书画大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独特的艺术氛围熏陶下,杨东平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篆刻家周哲文、画家郑乃珖都是他最早的老师。勤学苦练,他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杨东平记得,小时候,一到周末就去闽江边玩,拿着树枝在沙滩上画船、云、树等。“上学时,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听不进去,就偷偷摸摸拿笔在桌子上画,甚至画在同学的背上。”彼时,杨东平就对青山绿水、花卉植物特别痴迷。后来,杨东平从父亲嘴里常听到“中央美术学院”,就立志要去这所学校。


1977年,年仅12岁的杨东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习作寄给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吴作人。“我临摹了一些金鱼、骆驼,自我感觉良好,就想请老师看看。”杨东平笑着说,原以为吴作人不会搭理一个小孩,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竟然收到吴作人的亲笔回信。信中,吴作人认真地指出画作的不足,还动笔做了修改,勉励他继续努力。


《日出东方》


这封信着实给杨东平幼小的心灵洒下甘甜的雨露,使他更加坚定地走在艺术道路上。有一回,杨东平听说福州于山堂办画展,独自从闽侯来到福州欣赏学习。在展览上,他看到有人出售一本梦寐以求的《芥子园画谱》。他掏出仅有的回程车费买了下来,最终不得不从福州徒步走回闽侯,直走到落日西沉、两腿灌铅。


高中毕业,一心想去外面闯荡、见识大千世界的杨东平选择了从军。17岁的他来到山东。当时,部队首长欣赏杨东平的画艺,特别批准他每周都可以出去拜访名师,后又送他远赴哈尔滨的军校学艺。他由此结识于志学、刘宝纯、张登堂等名师,还利用出差、学习机会赴北京、上海等地求教于吴作人、刘开渠、李可染、启功、黃胄、唐云、谢稚柳、王个簃等艺术大家,获益匪浅。


《天地同和·金碧山水》


在名家的指点下,杨东平的画技不断精进。上世纪90年代初,国学大师启功就看好当时仅20岁出头的杨东平,并在他的一幅国画作品上题诗:“溪涧如闻万壑声,相辉雪日助诗情。玲珑玉树摇奇笔,古法新姿有代兴。”


此外,吴作人云其“笔墨气韵千足,画风有如作家之成熟,前途无量”;李可染赞叹道“青年人能有这样的笔墨,真是难能可贵”;刘开渠、谢稚柳、唐云、王朝闻等都曾题词予以赞赏。


1987年,团市委在于山堂举办“杨东平画展”,22岁的杨东平首次携画作亮相家乡,一时轰动福州画坛。


1994年,杨东平终于有机会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得到姚有多、郭怡孮、张凭、田黎明等老师指导,圆了年少时的梦想。在此期间,他系统研习唐、宋、元、明、清山水名家大作,探究精髓,眼界大开,也真正开始关注青绿山水画。


杨东平创作照。



有人说,工笔山水画匠气太重,不如写意山水画的意境高。杨东平认为,这纯属片面之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对青绿山水画并不了解。


青绿山水在唐宋形成高峰,元代以后,画风转换,重写意的水墨山水逐渐取代了青绿山水。


“工笔和写意,都是国之瑰宝,本不该偏废一方。”杨东平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唐代画家吴道子以《长江万里图》为题,用写意的方式三天绘制完成一幅长卷,同时期的画家李思训也以同样的命题,用工笔重彩的方式,三天绘以《长江万里图》。两幅长卷达到了同样高的艺术境界,被传为中国画史上的一段佳话。


《乡愁》


不过,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是,青绿山水毕竟经历数百年的相对沉寂,古人流传的真迹太少,很多古法已失传。杨东平坦言,近年来美术界反思要“复兴青绿”,艺术家们不得不面对无太多前例可借鉴的窘况。“即便有展子虔《游春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精品传世,大多也只能封藏在博物馆里无缘常见。”


另外,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大多用珍贵的矿物质做颜料,有些还用宝石、纯金粉等,材料相当珍贵。由于青绿山水画以石青、石绿、朱砂、朱膘等为主色调,有几十道上色技法,工序繁杂,难度极大。如何使青绿山水画清新古雅而脱尽火气?杨东平费尽心血,经常到野外寻找自然的矿物质颜料,自己来制作颜料。


《乡愁》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总结杨东平独创的画法称,“一方面,适当借鉴西画的色调控制,减弱色彩对比度,营造出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氛围;另一方面加强水墨的渲染,充分运用微妙的水墨来冲淡石质颜色的火气,使墨在画面上起到中和的作用,通过大面积的淡墨渲染和大面积的石色堆积在画面上相互对比映衬,有效调节了画面的气氛。”


在杨东平看来,青绿山水最适合表现身处的时代,群山叠翠,青绿相映,展现出一种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他由此提出了“盛世青绿”的创作理念,讲究“青绿为文,盛世为质”,既用古典形态描述山水气象,又融入现代设计意识,展现繁茂厚重、金碧辉煌的时代气韵。


《相辉雪月助诗情》获启功题诗。


“我正计划编写出版青绿山水画的技法一书。”针对青绿山水断代严重、人才匮乏的状况,杨东平致力于将青绿画派传承下去,重新挖掘、复兴青绿山水画的技法。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杨东平崇敬自然,乐山乐水,追求和谐的精神,所谓“胸中藏丘壑”,作品自然内涵深邃,意境幽远。


“每一位有追求的画家都应走进大自然,去领悟大自然的灵秀、壮阔、豪迈。撷取传统笔墨,进而再创造,力求有所突破,接之源头,导之先河,而汇奔大海,这是我的创作指向。”杨东平如是说。



《美丽家园·金碧山水2014年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


各方评说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他始终实践着法自然、师造化,勤于写生,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通过以形媚道,将主观情感投入到山川自然中去。观其笔墨,既不做逸笔草草的乱头粗服,更不是马虎轻率的狂放不羁,而是带着浓烈的乡愁情怀,于山水之间展现生命的品质,用精工细作的技巧和纯净的想象力,坚守内心的理想和向往,不激不励,苍润相当,蓊郁幽深,生机盎然,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与生机。


杨力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山水画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那时候就是以青绿的形式呈现的,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装饰性的线条,加上浓重的色彩,这是一个千年的传统。杨东平的作品,也传承了这个优秀的传统,这应该肯定。功底好、结构好、线条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在当今这个时代,能够潜心研究青绿山水是很难得的一件事,值得发扬。


尚辉(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执行主编):他的工笔青绿山水画所散逸出的那种闲适超迈的心境。这形成了他工笔山水画厚重而不凝滞、富丽而不浮华的审美品质。也正因为写意笔法带来的透脱,他才能将石青、石绿、朱砂、铅白和水墨浑然一体地整合在画面上。


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青绿山水之难,不在于繁密,而在于虚灵;不在于浓艳,而在于清雅;不在于富丽堂皇,而在于古意高远。在当代的青绿山水画家中,杨东平有其独特的面貌和格调。以我看来,杨东平的青绿山水有几个突出特点:其一曰古,其二曰奇,其三曰工写兼得。


在画面构成上,他也较多地吸取了西画及现代设计的成分,他笔下的山水树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应物象形,而是经过了平面化、装饰化的重新安排,更强调点线面的节奏控制。云的画法,则是典型的“旧瓶装新酒”,对古人成法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规整和强化,成为构成画面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


苗重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国画院院长)青绿山水不仅要表现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也要体现画家在感受自然、体验自然、领悟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契合的灵性与心境。在当代的青绿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要学古而不泥古,勇于探索,走出自己的青绿山水画道路,在以“青绿”精神为主线的创作中,紧扣时代脉搏。杨东平基本上保持了中国唐宋盛世青绿山水的良好画风,但是又表现出现代的生活,有自己独创之处。



《雨后青山》


《云龙出谷》

代表作品

作品曾数百次参加国内外各类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赴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讲学等文化活动。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中宣部、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权威机构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闽山情》和《闽山闽水》分别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06年和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2007年青绿山水画《永远的武夷》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最高奖;2010年作品《春色醉武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4年应邀为中南海创作《日出东方》。





参考

资料

1.2016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管的《中国政协》杂志社编辑出版的《艺术名家专辑·杨东平》一书。


2.《福建日报》2016年刊发《从容行走山水间 青绿笔墨开新境》一文。


3.《东南快报》2013年刊发《福建画家杨东平:山水画在行走中“活色生香”》一文。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 黄天登:最是“否极”处 正是“泰来”时

► “百寿书家”张怡: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

► 人物画家张永海:从心出发,漫步水墨

► 写意油画家王辉:我从山中来,一路风景一路歌

► “嘉铭堂主”陈志武:“凸鹰”有梦博艺空,“余生”无悔画名堂

► “阳光画家”徐志坚:志在探索阳光语境,坚守艺术革新之道

►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 “麟祥斋主”张天金:“章”驰有度 “草”破天惊

► 林公翔:澄怀观万象,“意园”品闽艺

► “恬澹斋主”潘秉超:虽无“超群秉赋” 常觅“高远意境”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玮佳

监制:黄而海 刘必泳

想了解更多关于福州的那些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福州新闻网

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

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


 掌上福州

苹果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掌上福州

安卓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