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林东:为石代言,淡泊平和心自安

邱陵 福州新闻网 2018-10-03

福州新闻网

@这里,读懂福州!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林东。

林东,1957年生,福州人。林东自幼随其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学习石雕技艺,擅长圆雕人物,尤其以刻寿星、仙童著称;表现人物神态的诙谐与形体的夸张,作品韵味古朴,富有幽默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寿山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省雕刻艺术协会副会长。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称号。


  今年5月14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公告,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揭晓。在全国201位参评者中,最终89名榜上有名。福建有11人获此殊荣,林东名列其中。


  在寿山石雕行业,子承父业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像林东及其父亲林亨云、哥哥林飞这般,一道家门走出了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家庭,的确不多。生在石雕世家的林东,虽与石相伴四十余载,却始终低调,淡泊名利,为人谦和,在创作道路上埋头耕耘,硕果累累。


2013年,林东与父亲林亨云(右二)、哥哥林飞(左二)、学生林鹤参加在福州市文交所举办的林氏三杰雕刻艺术展上合影。


  在与记者交谈时,林东话语不多,有些“闷”。但只要一聊起石雕创作,他就立刻双眼放光,指着每一件得意作品,细致地剖析、品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尚刚与林东结识多年,他形容林东“讷言敏行,灼灼其华”,并盛赞林东是“纯净到透明的艺术家”。在尚刚看来,林东已把心神、精力和才智全部奉献给寿山石雕,因为“那是他的至爱,而非衣食;那是他的事业,而非生计。”



《阿弥陀佛》(芙蓉石)


  东涉及的雕刻题材众多,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人物圆雕。与众不同的是,他以夸张诙谐又不失审美情趣的技法,为雕刻艺术注入了崭新的元素,也打上属于自己的鲜明印记。


《布袋弥勒》(老挝石)


  私下里,林东对自己过往的创作进行总结时,从未觉得满足。于他人看来,似乎是创作的动力使然。其实,他自己明白,这一丝不甘,是传统的寿山石雕目前发展境遇所带来的焦虑。在传统工艺美术复兴的浪潮中,他总觉得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渴望表达新意,向这个美好的时代致敬。


  他说,自己还在探索的路上,一刻不能停歇。



2018年6月,林东赴新疆天山大峡谷采风留影。


  说到今年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林东依然有些兴奋,“6月9日,我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座谈和颁证大会,接过证书,心情十分激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最高荣誉称号,从1979年开始评选,截至2012年共办六届,全国共产生了443位得主。2017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启动第七届评选工作,得到消息的林东就积极着手准备。


  按照评选规定,林东精选了三件作品参评,分别是《踏雪寻梅》《寿星》《新生》。前两件可说是林东的经典代表作,《踏雪寻梅》题材早在1988年就摘得国家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桂冠;《寿星》更是林东的拿手题材,开创了“诙谐幽默”的个人风格。至于《新生》,则是他重新构思、创作的新作,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生》(老挝石)


  “为了刻好《新生》,我日思夜想,半夜都睡不着觉,对着石头琢磨,家人还劝我注意休息。”林东笑着说,《新生》反映的是一群破壳而出的雏鸡,带裂纹、红筋的白色表现被奋力顶破的蛋壳,红色刻成初生而坚韧的雏鸡,讴歌生命的顽强。


林东近照


  当时,为了准确刻画雏鸡的动作和神情,林东曾专门通过朋友找到养殖场的老板,“借”来一粒鸡蛋,放进保温箱内,用灯照射了一个星期,还没见到破壳而出的鸡。他就索性驻扎在养殖场,来了个“守蛋待鸡”。


  “通过体验生活,我才能抓住雏鸡的毛发质感,那种湿漉漉的特征,以及半睁半闭的小眼睛和互相取暖的生动场景。”操刀半辈子的林东,至今依然崇尚亲近自然,捕捉生活的瞬间美好。


《人之初 性本善》(芙蓉石)


  他认为,如果艺术是一栋正在建筑的大厦,高层次的艺术文化修养和精粹的训练是基础的话,那么写生则像混凝土一般,是连接大楼结构的主要材料,决定其稳固性。


  再看《踏雪寻梅》题材,这也是林东追求自然的诗意呈现。


《踏雪寻梅》(善伯石)


  一块红白相间的旗绛石,白色作为冰凌垂挂的雪景,以红色雕刻绽放的红梅和风雪中的诗人,把孟浩然“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的意境跃然石中,令观者感受到绵延千古的诗情画意。当年,范曾看到林东作品,欣然题词“踏雪寻梅”赠之。该作品在石雕工艺界反响很大,很多人都仿效刻划。


  谈及以《寿星》为代表的仙翁形象,林东解释说,不但要突出长寿这一表象特征,还要突出健康、睿智和精神矍铄等内在特征。因此,摆在世人面前的寿星,硕大无比的头部占据身体比例达一半以上,雪白的眉毛和胡须一直垂到脚跟,根根透风,潇洒飘逸,而五官也十分紧凑,充满喜悦的神情。“我通过对肢体和面部的夸张处理,使寿星摆脱了传统形象,内在情感显得更加生动传神,展现了谐趣之美。”林东说。



林东


  林东出生于福州后浦的雕刻世家。在父亲林亨云的言传身教中,孩提时代的他就对雕刻艺术有着强烈的兴趣。课余之暇,林东总是拿起小石头刻一些小动物,并得到父亲的赞赏,从而信心倍增。成年后,林东继续跟随父亲专心学艺,从此与寿山石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寿翁》(旗绛石)


  从十几岁开始,懂事的林东就给工厂加工雕刻产品,赚钱补贴家用。1978年,20岁出头的林东正式被当时福州最具规模的雕刻企业——福州雕刻厂招为学徒。仅过半年,分管技术的厂领导方宗珪见他敦厚朴实、技艺精湛,就向上级推荐提前出师,破格升为技工。后来,林东又被调往福建省工艺综合实验厂,专职从事创新工作。


2018年6月,林东(左四)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艺术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分,二是勤奋。”在他看来,艺术从来没有所谓的终南捷径。“父亲每天七点上班,晚上回家吃完饭就拿起刻刀雕刻,直到凌晨一二点才休息。”父亲刻苦劳作的身影一直鞭策着林东争分夺秒,令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司马光砸缸》(芙蓉石)


  回顾自己的学艺生涯,林东说,除了父亲,他最应感谢的是福建省雕塑名家周和生。“先生泥塑水平很高,而且速度特别快。为什么快?他说主要是学会掌握人物特征,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林东回忆。


  长期从事美术设计和寿山石理论研究工作的方宗珪评价称,林东雕艺,起初得益于父亲的指导,但并不满足于继承家学。“对于传统技法,亦不愿意生搬硬套,一味模仿。敢于标新立异,自创风格。”


《姐妹情》(荔枝石)

  

  传统技艺注重刀法,西方雕塑讲究线条、韵律、层次等特点,如何将两者完美融合,成了林东长期钻研的课题。在经年累月的探索和实践下,林东运用现代雕塑理论重新诠释传统雕刻技法,推出《踏雪寻梅》《独钓寒江雪》《寿翁》等独树一帜的作品,一举成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为庆祝澳门回归,林东和哥哥林飞合作创作的寿山石雕作品《春满大地》,由福建省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区作礼品。在这件作品里,不仅有武夷山水的景观,还刻画了男女老少共99个游客形象,层次丰富,叫人叹为观止。


《春满大地》(高山石)


  “当时,我们跑了好几趟寿山,都找不到适合雕刻的石材,急得要命。”林东说,后来还是父亲找来这块300多斤重的高山石,这才解了燃眉之急。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省里还专门成立小组,每个星期来看一次进展,林东和哥哥林飞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前后历时近一年,终于提前十多天完工。一年下来,本就瘦削的林东更瘦了。


《舔乳情》(善伯石)


  林东说,雕刻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凭经验判断深处的石色,“自上而下的溪水,全部运用巧色的手法,好在开凿进去后,基本上都是我们所需要的白色。”当年12月,在福建省政府举行的启运仪式上,林东见证了闽澳两地的情缘。



林东工作照


  林东说,寿山石雕艺术的兴盛,得益于过去几十年来每一代雕刻艺人的不断创新。过去行业内探讨技艺常说“实验”,不讲“创新”,是因为那时候的创新是一种常态,每天的创作都在思考新题材、新技法。


  对于林东而言,他的许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传统历史、神话故事,但又不断地提炼、寻找更深层次的意境。例如《踏雪寻梅》方章,印章一般尺寸较小,又需时常把玩,雕刻不能似摆件那样凌厉,如何在方寸之间表现富有张力的题材,对艺术家来说挑战难度极大。


《孙悟空过火焰山》(芙蓉石)


  在林东的刻刀下,白色的章体简单勾勒,以大写意的方式描绘漫天风雪;巧色部分,老梅枝干横陈,一头毛驴顶着风雪前行,姿态生动,驴背上的诗人神情恬淡,安然端坐。整件作品流露出一派水墨意韵,可谓摆件之外的一种创新。


  还有一件名为《孙悟空过火焰山》的作品,也是创新的典范之作。他依石赋形,将红色原石化作熊熊火焰,白色原石刻成孙悟空挥舞着芭蕉扇,挺立云头,令人心生欢喜。整件作品色彩对比强烈,在抽象与具象的交融之间,重新诠释了《西游记》的精彩瞬间。这个作品让他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及“中国四大名石雕刻大赛”金奖。这一奖项,是工艺美术领域中的政府最高奖。


《长眉罗汉》(旗绛石)


  “近些年,‘创新’成为业界比较热络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新遇到了瓶颈,不论题材、技法,都在走老路,也就是所谓的‘复古’。”林东认为,复古不完全等于复兴。传统的石雕技艺,于技法上已经没有太多的秘密,想重现前人的最高技艺不难,无非择一临摹样本勤学苦练罢了。


《三酸》(寿山善伯石)


  “我钟情于从旧题材当中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并重树作品的思想。”林东表示,旧题材、新形式、新思想,应是从事传统雕刻艺人们的创新思路和途径。


  林东还对早期作品大力“回购收存”,进行反复打磨、修改、提升,不愿让作品留有遗憾,尽管这一过程远比新创作一件作品来得痛苦,且很难产生效益,但林东依然坚持进行,“图的就是心安,还有对艺术负责的态度”。


《招财进宝》(高山水洞石)


  在林东看来,没有当代的人文环境做背景,一味地重复古人旧作,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自己的审美语言,创作就陷入尴尬。因此,如今林东在作品的表达中常常考虑到古今相连的审美关系,在一个多元化的艺术空间里,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赋予寿山石雕新的时代气息和内涵。


  “这样的创作方式,于我个人而言,也依然在探索和尝试。”林东说。


代表作品

 1988年,《踏雪寻梅》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等奖;1999年,合作创作的《春满大地》作为福建省政府赠送澳门特区政府的礼品;2010年,《孙悟空过火焰山》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7年,《寿翁》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17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国匠杯”大赛金项奖。


《掌上明珠》(芙蓉石)


各方评说

  尚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工艺美术家里,林东属于极少数特立独行的人物,因为拥有大气度,他才谦逊,因为胸怀大目标,他才平和。他的寿山石雕有形、有神、有情、有趣,见功力、饶性情、富含蕴、耐琢磨,往往以诙谐幽默营造轻松愉悦,常常以灵动夸张构建乐观纯真,总能令人萌生会心的感悟,乃至由衷的感佩。他的作品都在调动种种手段,努力创造着美好,衷心传达着祝福,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


  方宗珪(寿山石文化研究专家):他的石雕作品,取材广泛,形式多变,随形施艺,依色取巧,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刻划仙佛形象,更具鲜明特色。例如罗汉、寿星造像,形态夸张变形,神采诙谐滑稽。罗汉轻柔飘逸的双眉,一直长到脚跟;寿星硕大圆凸的头颅,形似一颗仙桃。情趣盎然,别有韵味,令观者拍案称绝。林东又是一位多产的雕刻家,佳作名品,接连不断。多次远游海内外,举办展览,广交艺友,博得收藏家青睐。


  林鹤(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安静醇厚,是林东老师给大多数人的观感,他谦和以待人,不张扬,喜欢微笑着倾听别人言语,跟老师相处时会有种于平淡中带着如沐春风的惬意感。老师的艺术作品中,诙谐与夸张是老师于世人眼中的标签,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传统文化人物的创作,体现出的是他的真诚与专注。


  邹文学(新加坡赏石者):我与林先生接触,发现他不善言辞,却能不论来者身份高低贵贱有问必答。观赏林东的作品,感觉他是个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作品都能与小市民的心灵相通。然而,另一方面,他却又像个云游于深山野林间的高僧,与世无争,属意的只是不断给彩石添加无穷的魅力。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演员王斯琼:不负韶华,体味百态人生

► “唐音”守护者赖董芳:矢志推广福州语歌曲,做母语歌曲的“夯者”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 杨东平:盛世青绿,锦绣山河

► 黄天登:最是“否极”处 正是“泰来”时

► “百寿书家”张怡: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

► 人物画家张永海:从心出发,漫步水墨

► 写意油画家王辉:我从山中来,一路风景一路歌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燕宇

监制:黄而海 陈玲云

想了解更多关于福州的那些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福州新闻网

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

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


 掌上福州

苹果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掌上福州

安卓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