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学者型画家”李豫闽:在艺术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人才培养瞄准国际视野

福州新闻网

@这里,读懂福州!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李豫闽近照


  李豫闽,祖籍河南,1961年11月出生于漳州。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闽台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美术学博士点第一带头人,201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文化名家”。

《石厝》 100X80 2017年

《行走的惠女》 240x100cm 2018年


  在福建艺术界,说到创作、学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人物,就不得不提到李豫闽。他17岁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21岁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至今,与艺术相伴40余载,始终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勤勉的态度躬耕学术领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艺术创作,春去秋来,硕果累累。


  作为学科博士点第一带头人,李豫闽将自我定位为“学者型画家”,在传承技法的基础上,更加倾心于利用福建本土资源,带领年轻一代挖掘区域美学文化的“富矿”。因此,相比纯粹的艺术家,他的理论功底尤为扎实;相比一般学者,他又具备艺术家的思维、眼光和情怀。在他身上,融合了创作的自由和治学的严谨,辩证而统一。


  对于学术教育,李豫闽觉得,虽然身在福建,但一定要坚持国际视野和格局的人才培养观。“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服务社会、文化传承,都得围绕一点,也就是抱守‘由福建而中国,由中国而世界’的理念,也许很难达到,但一定要尽可能地去努力。”李豫闽说。


《民间艺术之旅·两岸木雕》



  李豫闽是学油画出身的,在他的艺术创作领域,主要也是以油画为主。他的第一幅在国内引发关注的油画作品,是1985年创作的《夏至》,反映了漳州云霄华侨农场的一群妇女,很悠闲地或坐、或立、或躺,在草地上吃荔枝的场面,笔法凝练、情趣自然。这幅作品入选“前进中的全国青年美展”,获得优秀奖,也是当年福建唯一一件获奖作品。


  “应该说,这幅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李豫闽说,1985年的这场展览,被称为“八五新潮”的开端,人们的艺术观念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革新之势,一大批探索性先锋艺术作品横空出世。


  《夏至》画面中,李豫闽将老、中、青三代妇女搁在一起,其中“画眼”所在的年轻女孩正面朝向观众,眼神里面流露出些许迷茫彷徨,实际上代表了那一代年轻人集体无意识状态的精神面貌。另外,画面上的女子打扮入时,一改传统灰布服装的老旧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豫闽用西方油画的方式,注入东方美学内涵,《夏至》成为奠定他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持伞的惠女》 200x80cm 2018年


  还有一幅作品值得一提。2010年,由李豫闽任创作组组长、迟连城任副组长,林颢和王裕亮为组员,共同创作的《闽水万古流》获锦绣海西——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闽水万古流》作者:李豫闽.迟连城.林颢.王裕亮。


  据介绍,这幅油画作品,长8.6米、宽2.8米,是福建史上最大的独幅油画,主创人员耗时4个月集体创作完成。作品以50位福建历史名人作为创作的表现对象,通过历史群像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呼应,展示了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历史传承,填补了福建美术创作中在一件作品表现众多历史名人的创作空白,在福建美术创作史上具有突破意义。


《闽水万古流》人物图注


  画面中央位置突出塑造了林则徐、严复、朱熹、郑成功的形象:林则徐身着官服,背手伫立,眉宇间凝聚着忧国忧民之情;严复手持《天演论》,思考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朱熹手抚银须,思索着世间万千哲理;郑成功披甲戴铠,手握宝剑,昂首屹立在海岸,举目遥望宝岛台湾……油画背景从左到右,依次设计了土楼、武夷山、大金湖、妈祖、平安桥、古田会议会址、鼓浪屿、太姥山、冠豸山、罗星塔、马尾船政学堂、三坊七巷等地标,描绘出福建秀美灵动的山水人文景观。


  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如何把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安排在一幅画里,又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到合理。经过反复商讨,最终确定了构图方案,即画面从左至右,设计出贯穿画面的动感人物群像和流水的体块,人物背景中间是大金湖,左右两侧是自然和人文景观场景,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将具体人物从画面左侧排列到右侧。


  “人物设计成了五组,左上方是古代人物组合,左下方是文人组合,中间是重点人物组合,中间偏右是近代人物组合,右侧是现代人物组合。”李豫闽解释道,这种设计可以避免画面的拥挤或者散乱,并形成了画面黑、白、灰的三大体块,又增加了高低起伏的节奏旋律。


《春到东湖》 100X320cm 2017年


  李豫闽回忆,为了让画面人物更加具体生动,真实可信,创作组还从福建电影制片厂借到相关服饰和道具,请模特穿上衣服,按照画面人物造型,摆出动作,进行写生和拍照,为创作提供参考依据。


  创作面临的又一道难题是如何画出流淌的水,因为闽水在画面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创作意图是将历史人物与闽水设计成相互交融的。“最后,我们决定采用漆画材料和技法,以调配好的漆色冲泼画面,结果竟然出现了十分理想的流水效果。”李豫闽说,人和水的关系视觉上在似与不似之间,还开创了我国油画借用其他艺术材料的新造型手法。


  无独有偶。2017年,由徐里、李晓伟、李豫闽共同创作的油画作品《范仲淹著<岳阳楼记>》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范仲淹著<岳阳楼记>》作者:徐里.李晓伟.李豫闽。


  在李豫闽的工作室里,记者还见到一幅反映谷文昌植树造林主题的素描稿。李豫闽告诉记者,这幅画作原图尺寸为长4米、宽2米,目前仍在杭州创作,将于今年4月份交稿,参加5月份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艺术节。


  在李豫闽看来,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不仅有传统,而且责无旁贷。“一件优秀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核心价值在于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去把握时代的温度,并且表达对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李豫闽认为,当创作者用鲜活的当代艺术语言回溯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时,这就是艺术回馈人类的最高境界。


李豫闽



  李豫闽的父亲是一位南下干部,母亲在闽南两所学校均受过良好教育,因此在个人学业上,李豫闽始终保持一份自觉,对绘画的热爱,也是从小就打下了基础。一路走来,李豫闽坦言,自身的成长,离不开恩师的教诲。


  小学时,李豫闽遇到一位马姓美术老师,不仅会画油画,还会拉小提琴,显得特别洋气,令人崇拜不已。在马老师的点拨下,李豫闽开始在班上出黑板报,画插图,还经常去马老师家玩耍,看到满屋子摆放的各种造型的石膏像,更加萌生了走艺术道路的念头。


《静物素描·多角度同步训练》


  1978年,李豫闽高中毕业,恰逢高考恢复,他兴冲冲地报考了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没想到却名落孙山。“后来,我了解到,我的成绩很好,可是在同批考取的学生中,还有年龄达到28岁的老生,而我才17岁,学校招生组认为我还有的是机会,就先录取了他们。”冲着谢投八、谢意佳、高一呼、林以友、薛行彪等一批名师,第二年,李豫闽毫不犹豫地继续报考福建师范大学,总算圆梦。


  高一呼是当年福建画界极富名望的教授,在新生入学那天,一眼看中聪慧、厚道的李豫闽,让他到家里来,给他“吃小灶”,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两人情同父子。“入学时,我没有任何油画基础,是高一呼老师将我领进油画艺术殿堂,我也死心塌地跟着他学。”


  李豫闽还记得,有一回去高老师家,师母玉萍老师煮了四粒鱼丸,分给他和同学各两粒。同样是汤里漂着葱花,搁着少许虾油和酸醋,但咬下去,那劲道和味道着实不一般。时至今日,他遍尝各地鱼丸,都比不上高老师家的那一碗。“我常常跟师母提起,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鱼丸,就是在她家里吃的。”


  在教学实践中,李豫闽从高一呼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油画的技法,更是坚持写生、示范教学并重的教育方法,这也成为几代师大美术学生遵循的法则。毕业后,因高一呼教授的极力举荐,李豫闽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坊间夕阳》100X80cm,2017年


  1992年,为了充实自我,李豫闽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承袁宝林教授学习美术理论。如果说,高一呼是大学期间的引路人,那么袁宝林教授则是他钻研美术史的最初导师。在北京进修的中后期,李豫闽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我下半辈子要做什么?”


  当时,袁宝林教授很赏识李豫闽,希望留他继续攻读硕士,但李豫闽心里想的是,北京少不了一个硕士生,而母校的学科教育需要自己。就这样,李豫闽婉拒了恩师的提携,毅然回到福建。


《海边》 50x60cm 2005年


  到了2005年,已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李豫闽开始攻读博士,主修中国文化和闽台关系。导师汪毅夫开门见山地指出,“记住,你现在的身份是学生,要排除一切干扰,做好学问。”言下之意,要放下博导的架子,认真求学。汪毅夫教授严谨的治学思想和理念,给了李豫闽极其深刻的影响。学科的交叉渗透、各种知识的涵养,使李豫闽的思维角度不断扩大,超出了一般的美术思维,为他日后从事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作照



  谈及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李豫闽回忆,大约在1991年初,同样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的范迪安教授从中央美术学院回福州探亲,两人在餐桌上把一本书的选题敲定下来,这本书就是《当代中国油画十家风格与技法研究》。


  这本书的出炉,极具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当时,90年代中国的画界主要关注的是语言问题,包括油画的中国化、民族化问题等。范迪安问李豫闽:“现在画家最想了解什么?”李豫闽回答:“应该是一线画家的工作室奥秘,我们特别想知道他们怎么思考,怎么创作的。”于是,两人就开始筛选跟踪采访对象,最后确定靳尚宜、詹建俊、罗尔纯、全山石、杨飞云、朝戈、艾轩、何多苓、韦尔申、刘小东等十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


《当代中国十家油画风格与技法研究》


  这部书作揭示了艺术家创作全过程,从构思到完稿,分步骤地拍摄高清图片,包括所用的颜料、画笔等细节,事实上是一本学习油画的入门读物。


  “当时,学界认为把艺术家的个案拿来做技法分析,属于浅层次的研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应该研究艺术史中的某一个现象、潮流或观念。”李豫闽说,这本书在国内还属首例,一经出版,连续再版三次,十分畅销。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批油画家的经典作品还是非常准确的,也经得起推敲。


《中国当代油画经典解读》


  为了弥补第一部书作部分艺术家缺漏的遗憾,2000年,李豫闽又单独推出一本专著《中国当代油画经典解读》,将许江、孙为民、阎平、张国龙等27位艺术家纳入观察视野。他既深入到画家的创作,也摘编了画家的部分自述,以烘托创造的背景。这样的方式加上大量的图示,立体地展示了当代颇有建树的中青年画家的创作全貌。


《退潮》50x60cm 2006年


  在学科建设上,李豫闽的贡献尤为突出。早在1995年开始,李豫闽就先后五次赴台湾进行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现状田野调查和学术交流。一口流利的闽南语,对闽台两地文化渊源的谙熟,使他能轻松地走近台湾民间艺术家,在街头巷尾与他们攀谈,了解到最原始的资料。他所著的《闽台民间美术》《闽南民间工艺》《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话语·情境——当代美术丛论》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开掘和应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为闽台民间美术研究奠定了厚实的理论根基。


  其中,《闽台民间美术》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他与王晓戈合著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漳州卷》获文化部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特殊贡献奖。


《话语·情境·当代美术丛论》


  在研究福建民俗传播过程中,他提出,不能只重视福建向台湾的单向传播,同时要研究由福建传播到台湾的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后产生的新的、鲜活的海洋文化体裁以及它对本源文化的影响。在他眼里,一切都将渐渐逝去,而只有那些震撼过人们心扉的历史片段将以艺术的形式为世人难忘。


  2005年,李豫闽将福建和台湾的比较研究作为主要方向申报博士点,在与时任美术学院院长翁振新教授的共同努力下,获国务院学务委员会艺术学科组全票通过,成为全国第八个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艰辛异常,以致于翁振新教授在福州得知消息后激动地泪如雨下,李豫闽在北京和朋友们庆贺,喝到酩酊大醉,连怎么回到住地都忘了。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漳州卷》


  次年,李豫闽带着助手去台湾做田野调查,拜访“新传奖”获得者,又发现一些大陆失传的工艺技法。那些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与电视台合作的布袋戏,让传统手艺得以新生的思路和想法,为李豫闽在民间工艺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民间工艺不能只是传统传承,还要有营销与品牌推广,用创新方式让艺术发声。


《艺术文化学》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在李豫闽的筹划下,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建院七十周年特展,包括学院历史陈列厅、教师作品、馆藏古代书画、闽台民间工艺研究、漆画等五个展馆。“学院有着光荣的历史,历届老师中,有16件作品被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画库,这是强化学生自信的重要源泉。”李豫闽表示,这是中国美术馆首次面向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学院开放,展览结束一段时间后,仍被人津津乐道,可见展览办得有影响。


《跃》 90x65cm 2012年


  谈及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李豫闽十分认同七十多年前学院创办人谢投八教授关于“一专多能”的理念,“专”就是要做到专精一门学问,“多能”强调提升综合素质,于是,才有了一大批杰出校友的出类拔萃。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行政、文化推广领域及其周边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将成为师范美术教育的倚重点。关注师范美术教育,需要往下看——去审视一所美术学院培养了多少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出版业从业者、设计师或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工作者,去关注那些决定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与公共审美水平的平凡行业。


  “如果说,涂层是一定的社会艺术文化的具体实践形成丰富肌理,那么底色可能就是艺术教育原本最根本、最深层的显影。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先声、助力与根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恰如涂成与底色,不可剥离。”李豫闽说。


《土楼远眺》 80x280cm 2017


代表作品

李豫闽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油画创作与研究,油画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并为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个人专著《闽台民间美术》获福建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油画作品《闽水万古流》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合著《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漳州卷》获文化部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特殊贡献奖和贡献奖。2017年,与徐里、李晓伟合作创作油画《范仲淹著<岳阳楼记>》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各方评说

  景献钰(文博馆员、福建省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李豫闽的油画是那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实则在平静外表下潜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相对于复杂的社会和学术身份,这或许是他留给自己的净土。在他写意却不失典雅的画面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自我的释放与静思。对他而言,个人便是世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我画画通常是给自己看的……画画让我变得心情舒畅,转换了心境,返观现实与日常,我更从容、更淡定了!”


  李豫闽的油画语言极为纯熟。这不仅得益于早年学院派油画的科班训练,其扎实的基本还受益于从未间断的油画训练与创作,而他深厚的美术学研究背景,以及个人的气质与修养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清丽脱俗的格调,这种高贵使得他的油画有别于当下“嚣攘”的唱作大流而别具一格。


  童焱(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

  一天晚上,我借出差的机会去看望他。他领我去这个工作室,看他最近一段时间里画的作品。我满怀期待,一方面想知道他到底画了些什么东西,另一方面也想借此了解一些他的内心世界,想知道另外一个李先生。


  画一张张地拿出来,在画室里展开,我的眼前仿佛也打开了一个世界,外面下着大雨,可是在这个世界里,却充满了静宁和青春气息。这或许就是李豫闽先生心中的渴望,也是他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和几年前的画相比,这批画开始摆脱了一定图式的限制,感觉到他现在艺术上已经找到了自我,开始有了奔跑的架势。在《阅读》系列中,我看到了他性格中沉稳安静,在限制中追求自由的一面,画风受巴尔蒂斯的影响,但内容和情趣却是他本人的真情。不同的动态,显示着他的素描功底,而克制的感情,朴素的色彩表达,又是他平时生活里的态度。而在《瑜伽》系列中,他的心情明显要放松很多,内心仿佛打开了,融入了阳光,开始呼吸整个城市或现实都市文化的热情,让人觉得他已经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在精神上有了自己的归属感。


  王忠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在《阅读》系列作品前,他向我阐述了他的创作意图:时下的年轻人并不是不读书、不学习,而是需要在能够放松自如的物质空间、无所挂念的心灵空间,方能进入阅读、学习“庄子式的”悠游之境。 这是他作为“老师”对年轻学子关于如何学习的间性理解和真诚期待。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九旬画家张金鉴:承袭傅抱石水墨画风,速写异国众生相获赞文化使者

► 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 杨琮:入闽40年,立起闽越国文化考量标尺

► 林东:为石代言,淡泊平和心自安

► 演员王斯琼:不负韶华,体味百态人生

► “唐音”守护者赖董芳:矢志推广福州语歌曲,做母语歌曲的“夯者”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 杨东平:盛世青绿,锦绣山河

► 黄天登:最是“否极”处 正是“泰来”时

► “百寿书家”张怡: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黄慧玲

编辑:徐匆

监制:刘必泳 林玮佳

想了解更多关于福州的那些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福州新闻网

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

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


 掌上福州

苹果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掌上福州

安卓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