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延安 看陕钢丨踏八百里秦川,赴一场传承红色基因的钢铁文学之约

2018-04-26 陕钢集团龙钢公司

作者:郑洁(中国冶金报社、中国冶金作协)



    访延安  看陕钢  

     3月25日一早,把前一天的《中国冶金报》副刊电子版图片发到了“访延安看陕钢工作交流微信群”后,便启程去赶9点钟从北京开往西安的高铁列车。正如这期副刊上刊登的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陕煤集团总政工师李永刚创作的长诗《相约在春天》中所写的,去延安、去陕钢,赴一场传承红色基因的钢铁文学之约。


出发,“钢铁红色文艺轻骑兵”


这场相约起于2017年7月份。冶金文协、中国冶金作协在陕钢进行了为期3天的第三届中国冶金文学奖评选工作。评选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文协主席、中国冶金作协名誉主席、中国冶金报社社长陆闻言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冶金行业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应自觉认真重温《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坚持以反映冶金行业发展成果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冶金企业、职工建立深厚真挚的情感。评选过程中,各位评委也深感,冶金作家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忘初心,把冶金文学创作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立足冶金行业,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钢铁精神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钢铁强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评选结束后,一则兄弟行业作协开展“重走长征路”采风活动的消息在中国冶金作协微信群里引发热议:“咱们中国冶金作协也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陕钢的作家留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陕钢集团的前身龙钢建厂60周年,冶金作协可以组织冶金行业作家搞一个‘访延安、看陕钢’的采风活动。”经过一番筹备,这次相约就定在了2018年的春天。

“‘访延安、看陕钢’采风第一站要去访延安。在革命圣地延安,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穿越革命先驱们的旧居和窑洞,然后沉思,感悟到精神上的升华,一定会激发采风作家强烈的创作激情。相信采风作家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慧眼认识陕钢、发现陕钢,挖掘陕钢的文化、生产、生活的精髓,用饱蘸激情的笔书写踏上新征程的陕钢人,歌颂延安精神,讲好陕钢故事,为陕钢创作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冶金文协常务副主席、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陈洪飞在此次活动启动会上的一番话语,开启了这支由河钢、中国宝武、中冶集团、首钢、太钢、包钢、重钢等16位冶金作家组成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钢铁之旅。



红色热土上浇灌出“绿色奇迹”


“去年12月份,陕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海峰带领班子成员、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子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和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到延安、到梁家河,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延安来过多次,每来一次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从西安去往延安的火车上,陕钢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敏锋与冶金作家交谈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董宏量、张钟涛等几位60多岁的钢铁诗人在车厢里不约而同地将《回延安》整段整段饱含深情地背下来。

下了火车,当我第二次踏上延安的土地时,一下被震惊了:没有挡眼的灰尘,而是满眼的绿色,美丽的延安呈现在眼前。首钢作家甄斌老师问当地的领队小高:“路两边山坡上的窑洞好像没人住呀!”小高说:“这些年,延安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居民下‘山’的政策。过去我婆婆家住在山上,要自己打井取水。井越打越深,可水越来越少,用水泵都抽不上来时,就再换个地方打。以前山上净是没水的干井,后来政府实施居民下‘山’政策,给补贴,老百姓从山上的窑洞搬到山下的新区,都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方便多了。山上的窑洞翻修后搞旅游,种树种草搞绿化。延安这地方旱,下雨天数少,加上总刮风,栽种的树木能活挺难的,给树浇水只能靠人背或肩挑。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满山的绿树,都是延安人用汗水浇出来的哟。”从曾经的“群山突兀接愁云,塞上横荒悲作秋。风起黄尘蔽天日,雨落泥沙遍地流”,到而今的“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城在山中、山在绿中、人在山水中”宜居城市,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张欣民老师感叹:“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浇灌出的‘绿色奇迹’。”




寻着红色根脉的精神洗礼


这片热土上的红色根脉同样滋养了鲜活的革命文学。

在枣园,当时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5个人各个容光焕发意气风发的样子,透出即将建立新中国的喜悦。我们拉开“访延安、看陕钢”采风横幅,拍下这次活动的第一张大合影。在毛泽东旧居窑洞前太钢作家蒋殊摇起了纺车,“吱扭扭”地,仿佛在跟边区纺线竞赛中的“纺线能手”周恩来同志比赛。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中国宝钢作家郭凯站在冼星海亲自指挥百余人首次公演《黄河大合唱》大型情景照片前说:“我听到了中国人民为民族求解放的咆哮声。”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楼里传来《东方红》的合唱声把我们引进展室。中冶集团作家汤晖凝望着墙上丁玲的照片陷入了沉思,丁玲那朝气蓬勃的神态,展露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向抗战前线,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接触群众,体验生活,创作出《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好作品的盛况。

到清凉山时,我和重钢作家、《重钢报》记者何鸿因为穿得少,即刻感受到这里天气的“清凉”,但我们与全体采风作家一样,感受到的是内心的火热。因为这里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发源地。这次采风的作家几乎都曾经或仍是新闻人,这座“红色新闻山”也是革命新闻人的根。依着山势而建的新闻纪念馆,真实还原了新华通讯社、广播电台等早期的新闻机构当时的状况。几孔窑洞、几台油印机,加上一部周总理从苏联带回来的发报机,这构成了延安时期新闻机构的全部设施。那时的新闻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向外界发出属于新中国的声音,让处于黑暗中的国人不断看到一缕缕光明。

攀登清凉山对面的宝塔山时,身边的陕钢集团工会副主席、女职委兰茹说:“去年冬天我们来延安,天特别冷。我们到梁家河,了解了习总书记当时住窑洞、睡土炕、过‘五关’与村民同吃同住的艰难生活,觉得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望着山下钢筋铁骨的延河新桥和成片的高楼新区,身边耸立的宝塔,让我们找到了中国革命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做为人民书写、为钢铁讴歌的参与者


在延安短短的两天时间里,采风作家们已深切地感受到冶金文协、中国冶金作协和陕钢共同组织这次采风活动的意义所在。包钢作家崔美兰说:“这次活动的主题‘访延安、看陕钢’这6个字,把访延安放在前面,访太重要了,那是我们红色文化的根基所在。”

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李永刚说:“访延安后看陕钢,会让大家更真切地感知陕钢续写现代版长征史的精神内涵。这次活动在全国冶金行业这么多从业人员、这么多大钢中选择到陕钢来。这么多冶金行业优秀作家到黄河边的龙钢、穿过秦岭到汉钢,把陕钢从北看到南,行八百里秦川,最终铸造出好的作品,是推动陕钢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推进陕钢竞争力追赶工程,打造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高端钢铁材料服务商的重要力量。虽然我离开陕钢了,但我一开口仍离不开钢铁。因我感激钢铁。从行业的角度,在钢铁最困难的时候,全行业需要理念的东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需要解读,冶金文协、中国冶金作协、《中国冶金报》这些传递正确舆论导向的平台就是宣传者、引领者,就是全行业的指路者。优秀的文学艺术在精神上的引领和支撑,不仅让钢铁行业数以千计、万计的文学艺术爱好者有一种归属感,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归属感带到了本单位,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让行业所有的职工感受到钢铁行业的精气神。从个人角度讲,我搞诗歌创作几十年,在煤炭行业近30年、在钢铁行业6年,在我一生中钢铁对我的心灵触动最大,写的钢铁诗也最多、最动情。我毫不讳言,钢铁是让我最骄傲的。”

在返回西安的路上,一张张参观照片发传到“访延安、看陕钢”微信群里。在举起相机对准别人的时候,不经意间也都成为别人镜头下的风景。这次延安之旅,我们是体验者、是朝圣者,体验和感受到精神的洗礼;更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时代记录者,做一个为人民书写、为钢铁讴歌的参与者。

下一站,陕钢见!





为你的2018点赞


陕 钢 微 信

2018年第94期   总第868期

—————————————

本期编辑:杨云云

关注陕西钢铁 每天如期相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