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何梁何利奖 | 在清华,你与中国诺奖只有一栋楼的距离

2016-10-31 殷鑫 清华研读间
2016年度何梁何利奖获奖科学家合影

文 | 既明

前不久,何梁何利基金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颁奖。51位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牌和奖金,以表彰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院士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并代表获奖人作简短演讲。施一公与郑纬民在颁奖现场
清华化学系张希院士和计算机系郑纬民教授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希在颁奖现场


提起何梁何利科学奖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应该都不会感觉陌生。作为非政府奖项中知名度最高的奖项,何梁何利科学奖在中国科学界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堪称社会力量创建科学技术奖项的成功范例,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你是否也曾好奇何梁何利奖名字的由来?何梁何利这四个字又是指代哪四位捐赠者?何梁何利奖四位捐赠人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四位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何梁何利四位先生宝贵的历史合影自左至右:梁銶琚、利国伟、何善衡、何添

22年来,何梁何利科学奖,凭借其评选起点高、奖励范围广、评审严格、重视奖后宣传和不断改革等措施,成为中国非政府奖项中的佼佼者,也是非政府奖项中知名度最高的奖项,在中国科学界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堪称「社会力量创建科学技术奖项的成功范例」
何梁何利科学奖自1994年首次颁发以来,不仅见证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飞速发展,更见证着内地和香港繁荣进步的强劲步伐。历年来共有1198名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奖,获奖科学家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超过800名。
许多流芳人类历史的清华大师巨擘,也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身影:钱伟长、王淦昌、叶笃正、王大珩、彭桓武……

   香港回归前夜诞生   中国人自己的诺贝尔奖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1992年南巡讲话中他再次阐述了这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战略方针。世纪伟人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不仅激发了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新动力,而且唤起了香港金融界有识之士报效祖国的赤诚情怀。
提起世界级的科学奖励基金,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诺贝尔奖。作为一项享誉国际的世界级奖励,诺贝尔奖旨在奖励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以表扬那些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或做出杰出研究、发明以及实验的人士。百年以来,诺贝尔奖早已成为科学家心目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崇高的科学精神的引领之下,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数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探索自然世界奥秘、认识人类自身本质的过程中,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长久进步奠定了科学基础。
到20世纪90年代时,尽管诺贝尔奖得主中也能找到8位华裔科学家,但当时内地的社会背景下,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诺奖级别的成果离中国还是比较远的。
利国伟在钓鱼台国宾馆拜会朱镕基
『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中国的奖励基金,奖励中国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1993年6月19日,时任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长的利国伟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拜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时,代表同仁表达了捐款支持内地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心愿。
『一九九三年六月,我有机会与当时的副总理朱镕基见面,了解到内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生活工作条件还存在不少困难,便即时提出成立一个基金,奖励科技界杰出人士的构想,获得了朱镕基副总理的肯定与支持。』

利国伟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认为一个民族是否强盛取决其科技发展水平,中国人应该有自已的诺贝尔基金
朱镕基题字:高谊可风 功在当代 泽被永远

1994年1月5日至6日,时任国家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的段瑞春等人组成的内地代表团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赴香港与捐款人代表利国伟先生、何善衡先生长女何庆华女士举行正式会谈,协商何梁何利基金的法律文件《信托契约》。
双方在十分亲切和融洽的气氛中,就草案坦诚交换意见,协商解决了基金管理和运行中的若干复杂问题,并最终就《信托契约(草案)》的中英文文本草案达成一致,同时就《基金组织结构大纲》、《评选章程》和《评选委员会》等其他文件达成一致意见。
1994年1月7日上午,内地代表团段瑞春与利国伟先生、何庆华女士草签了《信托契约(草案)》文本。当日,91岁高龄的梁銶琚先生在女儿梁洁华的陪同下,前来庆贺会谈取得圆满成功。内地代表团和何善衡、梁銶琚、利国伟三位捐款人在恒生银行大厅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纪念。随后,恒生银行资深董事何添先生也加入了捐款人行列。
基金的名称依他们姓氏、按尊敬长者的原则确定为『何梁何利基金』。
捐款者及其代表在基金发布庆典上合影左起:何庆华、何添、利国伟、王梁洁华

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德辅道中83号恒生银行总行8楼会议室里,何梁何利基金举行了郑重而又简朴的信托契约签署仪式。

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代表何子栋和何庆华、梁琚、何添,伟伦基金有限公司的代表利国伟等作为捐款人一方,与国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周振兴、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欧肇基、国际著名学者杨振宁作为首任信托人一方,签署了全称为《成立何梁何利基金之信托契约》。至此,何梁何利基金依法诞生。 

  愿得此身长报国  我和我的祖国

何梁何利基金是一项由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基金,现已成为中国社会力量创建科学技术奖项的成功范例。
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这四位香港金融实业界的元老,本是地道商人,为何对推动中国的科技事业及教育事业发展如此执着?
这也许与四位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信条有着很大关系。
 
何善衡先生祖籍广东番禺,由于家境贫寒,幼年时期是在半饥半饱中度过,期间也只上过几年私塾。14岁时,他到广州一间盐仓做杂工,后来又转到一间金铺当学徒。何善衡先生勤劳好学,在工作之余自学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22岁那年受金铺老板赏识被提拔为司理,使得他有机会施展才干,学会营商技巧,也为其后来自立门户当金融经纪打下了基础。

1933年,何善衡与人合伙在香港创办恒生银号,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转变。富不忘本,造福桑梓。他深知贫穷带给一个家庭的影响,在事业上升期,他便开始了自己的慈善事业。
『知识是人生的肥料,没有肥料的植物很难得到美满的果实,就如没有知识的人,也难得到辉煌的成就。』
他开始投身教育事业的建设,修建教学楼,捐赠教学设备,并聘请医生给教职员工、学生免费诊病,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资助,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人才。
 
梁銶琚先生出生于广东顺德的银业世家,幼怀大志,才识过人,二十多岁时已在银行界及贸易界崭露头角。凭着自己的忠厚朴实和勇毅果敢,事业成绩卓著,这使得他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他主张『财物得之于社会,应当用之于社会。』
多年来他为家乡顺德社会公益事业捐资达4000多万港元。同时他也是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主要捐赠人之一。

 
何添先生祖籍广东番禺,是何善衡先生的同乡,二人曾携手创办恒生银行。作为香港银行业的先驱,何添先生不仅因为经营有方深受业界尊重,还由于乐善好施得到了香港社会的尊敬,但何添先生却说:『我只是个商人,贡献有限,只有一颗助人之心,尽自己本分,仅此而已。』

 
利国伟先生祖籍广东开平,在小学读书时,不幸遭逢日本侵华战争而被迫中断学业,令他深深地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工作中,他也常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从幼时起,他的心灵深处就已埋下了报效国家、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尽力的种子。『但愿此身长报国,鬓华虽改心未改。』这是利国伟一生的志愿。
利国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金融实业家,而且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几十年来,他为公益事业和慈善机构慷慨解囊,捐款赠物,他和妻子易海伦设立伟伦慈善基金会,捐办的事业涉及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

走过廿二载的何梁何利印记百年清华校园

何梁何利科学奖自1994年首次颁发以来,不仅见证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飞速发展,更见证着内地和香港繁荣进步的强劲步伐。
历年来共有1198名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奖,获奖科学家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超过800名。其中共有百余位清华校友及在清华任教的教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奖。许多流芳人类历史的清华大师巨擘,也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身影:钱伟长、王淦昌、叶笃正、王大珩、彭桓武……
走过二十二载春秋的何梁何利基金会,表彰了取得杰出成就的清华科技工作者,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带入清华校园,更激励着清华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同时也将乐善好施的种子播撒到清华校园里。 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每每提及这些名字,最先跳入脑海中的,也许是课堂上的黑板,是实验室里的设备,或者是绘图桌上的画板......
何梁何利在清华的校园里,留下了另一种印记。 
 新土木馆·何善衡楼 
何善衡先生早年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所以他在发迹后格外重视教育事业。1998年捐赠800万港元建设清华大学『新土木馆』。
何善衡楼一区为四层楼的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建筑面积2299平方米;二区为长48米、高22.2米、跨度30米的单层大型工程结构实验室,建筑面积1741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流结构实验室之一。 
 建筑馆·梁銶琚馆 
梁銶琚先生多年来奉行『财物得之于社会,应当用之于社会』的主张。1993年,梁銶琚先生捐赠1000万港元予清华大学建设『建筑馆』,1994年又捐赠1000万港元予清华大学成立图书基金,实现了他从家乡北头捐到北京的愿望。

 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 
 梁銶琚先生的爱女梁洁华博士,秉承了父亲的高风硕德,恪守父亲『造福乡梓,培育英才』的遗训,薪火相传。
1997年,清华大学附属幼儿园得到王梁洁华女士的千万余元的热情资助,进行了园内设施的改扩建,后更名为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 
 新化学馆·何添楼 
何添先生一生积极参与公职服务,并向教育、社会福利机构捐助无数。2003年,何添先生捐赠1000万港币和学校注资共同兴建新化学馆。
何添楼位于校园西部理学院教学区,西面通过连廊与老化学馆相接,主要用于化学系的教学和科研。 
 经管东楼·伟伦楼 

利国伟先生与其夫人易海伦女士设立伟伦基金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慷慨解囊。1995年,利国伟先生捐赠2000万元港币、1500万元人民币建设清华经管学院院馆,该楼取利国伟先生及其夫人易海伦女士姓名中各一字,冠名为伟伦楼。
 生命科学馆·伟伦馆 
生命科学馆·伟伦馆坐落于理学院楼群的中心地段,为利国伟博士夫人易海伦女士捐资兴建伟伦学术交流中心和经管学院伟伦楼之后,第三次向清华大学捐赠港币2000万元建设的生命科学学院新院馆大楼。

也许现在再提起四位先生的名字,我们想起的不仅仅是院馆里高端精密的实验器材、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符号、讨论间旁征博引的热烈讨论,更会想起这些拥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企业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努力。 原来在清华,你和中国诺奖只有一栋楼的距离。



部分资料来源于何梁何利基金会官网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及何梁何利基金会官网


编辑 | 既明责编 | 哨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