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华Open Office Hour:接得到地气,才能摸得到温度

2017-04-15 常松 清华研读间

文|常松


这段时间,钱易院士的交流时间在清华校内公布后,10个名额在一分钟内就被学生「秒杀」,这则新闻悄然走进了各大新闻客户端的推荐页,成为清华最新的热点IP。从这些报道中大家认识了一个新词——「开放交流时间」(Open Office Hour)


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是学校对于此番推广Open Office Hour所作出的愿景。3月12日,学校发布《关于开展「开放交流时间」的通知》,附上全校48个院系和单位、1614位教师的开放时间安排表。教师向全校学生公开设立交流时间,只要在规定时间到约定地点,全校学生都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


作为清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举措之一,Open Office Hour已经是离弦之箭。很多人都有疑问如此密集地推出一系列老师的开放交流,意在如何?而它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徙木立信

>>Networked Campus搭建的新策略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筑新型的沟通交流环境必然先要在沟通氛围和沟通渠道上下足功夫。


校长邱勇首次开放交流时间现场。苑 洁 摄


两周之内,校长、书记齐上阵,他们都是首次开设「开放交流时间」,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谈现实与理想、现状与未来、困惑与思考、个人与社会等多个话题。并以各种形式开展交流活动。而这也有望在未来成为清华师生交流的新常态。


不仅仅是校领导,各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院系的教师都是Open Office Hour的覆盖人群。无论是座谈会还是微沙龙,无论场所是办公室还是咖啡厅,无论是一对一聊天还是数人一组的座谈,这些花样百出的方式都指向了同样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沟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清华正经历着新百年来重要的改革阶段,无论是最终确立的「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还是改革政策本身的解读,也都必会被置于当下中国的发展语境之中。而在当下中国社会正在全球率先经历着新互联网浪潮。学生成长的7类不同环境(7C)——家庭宗族环境(clan)、教室环境(classroom)、校园环境(campus)、国家社会环境(country, or China)、跨文化环境(cross-culture)、网络环境(cyber-space)、社区社群环境(community)——都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展改变。


网络社会的理论大师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著名的信息时代三部曲中,这样描述网络化对于社会的重构:网络化的连结已经代替了现代社会的科层体制,而成为了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网络社会的显著特征,其中「传播」与「沟通」则被置于了一个更核心的地位。


对于清华而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网络化的大学校园(Networked Campus),将真真地成为未来网络社会大学的主流形态。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清华大学作为「后起之秀」,没有老牌大学的传统包袱,或许能够更快进入到构建网络化大学的探索之中。


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奖学金改革、退课规定改革、通识教育尝试,大类招生和辅修专业等等已经切实发生在清华学生身边的改革,都或多或少地挑战了传统的习惯性观念,而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与「执行」同等重要的就是「沟通」。


只有真正做到接地气,才能让改革举措真正被广大师生接受、理解,才能最终服务于「育人」这一「第一要务」。而沟通的「路径」在哪里?如何才能探索出适合当下互联网时代趋势和青年学子习惯的沟通模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Open Office Hour这种看似简单的形式,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扁平化的沟通机制,省去了其中人员组织的「人为因素」,参与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可以聆听到更透彻、最直白提问与解答,有效避免了「信息耗散」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各种建议都可以「直达天庭」也有利于破别认识盲区。


徙木立信,这无疑是这段时间,学校高密度的交流和政策持续出台的一项初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筑新型的沟通交流环境必然先要在沟通氛围和沟通渠道上下足功夫。而这次如此大规模地展开Open Office Hour显然是要在全校迅速打开「师生皆知沟通」的顺畅局面。当这种方式酝酿成为了「机制」,才会让师生之间交流「温度」在校园中显现。



如沐春风

>>> 互联网+加持下的新范式 <<<



钱易院士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和冠欣 摄


《北京晚报》以「八旬院士10各名额1分钟被抢光」为题进行了钱易院士微沙龙的报道。而注意到1分钟这样的数据背后,恰恰是微沙龙平台的技术优势,也侧面反映出了新媒体对于校园沟通的助力。


而在我们关注交流内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院系的同学是如何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呢?


在Open Office Hour的交流形式中,像微沙龙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显露出自身的优势。相比于以往的邮件通知,线上线下报名,微沙龙这种O2O平台借助微信转发等二次传播渠道,病毒式地快速进行信息传播。


这也正是Open Office Hour推出后,呈现的新业态——互联网+的沟通网络特征。在钱易院士这场微沙龙中,很容易注意到名额被一抢而空的时间。这也标志着网络时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迅捷速度和扁平化特征解构着传统的交流形态。


不得不说,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一场信息传播的革命已经到来。无论是在舆论引导动员还是群体事件危机公关中,互联网以其无处不在的效率和频度,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世代交替」。


任何一个时代,技术的变革必将对应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它从受众、效率、频度等方面都给传统的方式带来了冲击,而如果能够顺应技术变革趋势,更新传播范式,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历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炉边谈话,就是一次借助无线电技术而带来的信息交流革命。如今,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有一个雕塑:一个平民侧着脑袋正全心贯注地听着「炉边谈话」。罗斯福是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如果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电视时代,大概就当不成总统。但是他充分地认识到了有效地利用了广播这个新兴的媒介。无论是推行新政,度过了经济大萧条的危机;还是领导全国同法西斯作战,赢得二战的胜利,在他的12年的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F.D.R.就是在空中电波中与美国人民沟通,向全体美国民众解读政府政策,求取人民的支持。「炉边谈话」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新闻传播学的名词。「炉边谈话」的成功更是一次传播技术的胜利。


同样地,在新媒体极速膨胀的今天,如何能够探索出校园师生交流新范式,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审视Open Office Hour的制度设计,沟通中老师几乎是「单盲」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沟通对象,而学生可以平等获得沟通的机会和信息渠道,而不受到院系、年级等因素的限制。而实现这样的设计就必然依靠互联网扁平化的网络社会构架。


Open Office Hour不同于以往座谈会,而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直选"跳过了其他利益相关方环节,可以说「没有中间商转差价」。同时也不是目标导向,没有预设立场,师生之间的话题完全是开放性的,是最原生态的声音。而交流规模控制在活动参与者10人以内,一般超过20人很难实现双向顺畅充分沟通。


而在Open Office Hour的交流形式中,以微沙龙为典型的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平台很多,它们借助了青年群体网络身份的「再认同」,通过网络空间的圈层化,对于学生群体进行了基于兴趣特征的重新聚类。而这样的沟通群体也终将会打破以前的信息不对称等弊端,让高效、透明、交心的沟通方式在校园中新兴起来,在与老师们面对面的交流中,使学生获得如沐春风之感,在于无声间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坂上走丸

>>> P2P师生交流的新常态异 <<<


我们时刻都面临着变化——无论是主动的创新还是无意间迸发的创意,亦或是对于学术志趣的激发和研究方法的迭代,都将在沟通交流中蕴蓄新的「生长点」。


陈旭在开放交流时间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


再细细回顾钱易院士微沙龙的细节。钱易与同学们谈论的话题学术方面的不多,更多的是谈治学、谈为人、谈她热爱的环保事业。当被问及人生选择时,钱易说:「要学会自己做决定。拿主意不要担心犯错,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只记住那些帮过你的好人,尽快忘掉受打击的事,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新闻报道称,本学期内,还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楚汉,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中国科学院院士温诗铸,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等都将持续面向同学们开放交流。其实,悄然间,各位老师的大门都已经陆续敞开,然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会迎来怎样的学生和什么样的问题。


随着活动的展开,开放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一对一答疑、微沙龙、座谈讨论纷纷出炉;办公室、教室、校内咖啡厅,都能看到师生交流的身影;课程答疑、专业指导、出国计划、时事热点、人生选择、个人感情……学生们不仅能听学术建议,还能听师长们讲故事、聊生活。


P2P师生交流的新常态一改以往的线上交流,(如校长邮箱、论坛)大都是交流沟通时间长,信息冗杂、无法筛选有效信息的弊端。同时线下交流既可以借助互联网让更多人关注到一些话题,进行「议题设置」和「舆论动员」,可以同时避免互联网信息过载和避免实体活动覆盖面的问题。


无论是学习科研的指导还是改革政策的解读,这种与老师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必将成为师生交流的新常态。而在对于世界高校和高智商密集区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沟通」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在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经济带(以波士顿MIT等高校衍生出的电子工业中心。)的对比研究中,128公路经济带在80年代后日渐衰落,而硅谷创新层数不穷依旧。很多人总结硅谷的成功,主要是因为硅谷有着分罗密布的社会网络关系,高校、风投、政府、孵化器、初创企业、IT公司、咖啡馆等不同的主体分布式地参与到了硅谷的日常运行中,而不是像128公路那样层级权责清晰。后者虽然投入很多资金资源,显得非常强壮(Strong),但却因为社会网络的单一而不如硅谷强健(Robust)。


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尼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著成《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所在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主要观点是:单纯从技术和人力资源角度,不能区别硅谷与128公路所在地区的优劣,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硅谷具有一种更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机制和文化。


对于同样要在「创新」领域大有作为的清华大学而言,也同样必将重视交流沟通中的创意火花。在一个正在发生转型变化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有意识地让不同层级、不同主体的成员互相交流沟通,并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或许是一种抵御改革风险、创造群体智慧的根本逻辑。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Open Office Hour很有可能不仅仅具体的指向清华园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是——我们极有可能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的变化——无论是主动的创新还是无意间迸发的创意,亦或是对于学术志趣的启和研究方法发的迭代,都将在无所不及的沟通交流中蕴蓄新的「生长点」。


那彼时,一个有温度的Networked Campus文化,则会令新百年的清华受益终身。



文中图片来自清华新闻网

编辑|鹏煊

责编|京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