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8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为什么清华大学的英译是Tsinghua University?

研读间编辑 清华研读间 2019-05-27

编者按


大家是否觉得奇怪,为什么清华大学的英译是Tsinghua University?这个Tsing应如何拼读?难道以前「清」的发音和现在相差巨大吗?



类似的英译还有许多,天津Tientsin,青岛Tsingtao(啤酒),茅台Moutai,苏州Soochow(大学),功夫Chinese Kungfu等,是何种神秘力量让这些地名及专有名词的音译与众不同呢?



为什么「清华」是「Tsinghua」?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其中「清华」的英文表示来自清末对「清华园」的英译。在清朝的官话(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中,尖团音尚未合流,当年的「清」还读作「cing」,用国际音标表示即为[ʦʰiŋ]。



当时「艳压群芳」、最为流行的拼音方案为「威妥玛拼音方案」,以此方案表示清朝官话中「清」的读音为「ts'ing」,随后「邮政式拼音」对威妥玛方案进行了修改,取消了「送气符」(所谓送气符是指右上角那一撇),于是ts'ing变为了tsing,「清华」的英译成为了「Tsinghua」


看完这个介绍,是不是一堆问号:威什么玛?尖团什么?什么邮政?



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穿越回清朝,你能和「京城人」交流吗?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雅言」,或者叫作「官方语言」,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共同使用的语言,地位和作用可以类比现在的「普通话」。有些朝代「官方语言」的语音类似现在的闽南话、粤语、客家话等。明清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使用范围最广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官话」被发展出来,成为共同语。



清朝满族入关后,为方便统治,皇室与官员广泛使用汉语,基础语音是当时的北方方言


有一则笑话,清朝雍正年间,一位福建官员汇报工作使用闽南话,雍正皇帝听得云里雾里,完全无法理解,于是开始在闽广地区设立「正音书院」,推广「官话」。


而后此种原本通行于官吏之间的官场「雅言」也渗入民间。


中华民国成立初,在北京话的基础上杂糅了一些江浙语音中的浊声母、尖团音、入声等,作为「国语」,但因其为「人造国语」,并非任何人的母语,故极难推广,其位置在1926年被北京话取代


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家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确立我国的「官方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也就是现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所以全国人民投票中,广东话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北京话无缘成为普通话,是流传了多年的谣言啦。



由此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清朝官话与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大致相同,均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但也有一些差别。排除北京音内部的些许变化,如果你穿越回清朝的北京,大概还是可以与「京城人」进行基本交流的


你熟悉的j、q、x音,明代及以前都没有


「清华」中「清」的声母「q」所代表的音,在清朝才产生。


清代前期声母系统与现代声母系统相比,缺少j、q、x三个声母(《等韵图经》反映了明末北京语音有19个声母,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清朝后期北京语音中的声母已经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ʨ、ʨ‘、ɕ]三个声母,即j、q、x)。


而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圆音正考》可推知,最晚不超过18 世纪初,舌根音[k、k‘、x]和舌尖音 [ts、ts‘、s]已经分化出舌面音 [ʨ、ʨ‘、ɕ],也就是声母j、q、x


j、q、x分化出来后,即出现了区分「尖团音」的问题。所谓「尖音」是指z、c、s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如在清朝后期,「尖」的读音为「zian」(尖音),而「兼」的读音为「jian」(团音)。现代普通话不分「尖团」,即「尖团音合流」,所以「尖」和「兼」均读作「jian」。



现代部分方言中还区分「尖团」音,而京剧的唱词中也分尖团,如「小姐」二字,不是是普通话中的「xiaojie」,而是读作「siaozie」


清朝官话区分尖团,当时的「清」读作「cing」,而在普通话中,尖团音合流,「清」的读音变为「qing」


近代外国人怎么学汉语?


古代没有用拉丁字母表示的拼音,古代的注音方式主要为「反切」,即用两个汉字表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比如「当孤」切「都」,取「当」的声母和「孤」的韵母合读,读出「都(du)」的音。



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为了在中国传教,利玛窦开始学习汉语,他第一次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读音。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涌入中国,为了处理涉华关税、邮政及贸易等事务,他们开始学习汉语。在此背景下,英国外交家、剑桥大学教授威妥玛创立了一套专门以字母为汉语注音的拼音方案,即「威妥玛拼音方案」,在当时大为流行,成为20世纪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而由威妥玛以此拼音方案为基础编写的《语言自迩集》,也成为当时欧洲最权威的汉语学习教材。


下面是此拼音方案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对照表(箭头前为「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箭头后为「威妥玛拼音方案」):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时读音为「cing」的「清」,如果用「威妥玛拼音方案」表示的话,为「ts’ing」(韵母ing在两种方案中相同)。


现代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历史名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拼写,采用的也是「威妥玛拼音方案」,如孙中山Sun Yat-sen、毛泽东Mao Tse-tung、宋庆龄Soong Ching-ling、功夫Kungfu、太极Taichi、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等等,中华名菜宫保鸡丁的英文Kungpao Chicken也是由此而来。


「邮政式拼音」和「邮政」有什么关系?


清朝末年,公众邮电业在中国兴起,西方各国也意图染指,创设了各种表示地名人名的「拼音」。威妥玛拼音方案问世后,各国逐渐统一采取此方案。但此方案中有一些附加符号,如表示送气的符号「 ’ 」(就是「ts’ing」中的小撇),这些符号难以用打字机表示,「邮政式拼音方案」便应运而生——1906年,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用邮政式拼音来拼写中国地名


「邮政式拼音方案」是在「威妥玛拼音方案」基础上产生的,为了方便打字做了一些修改,如取消了威式拼音中华的各种符号、将威氏拼音的介音「u」大部分改写为「w」、加入一些方音等。依此拼音方案,部分城市的拼写为:南京Nanking、北京Peking、天津Tientsin、哈尔滨Harbin、青岛Tsingtao、苏州Soochow。


经过「邮政式拼音」的转化,原来威妥玛拼音方案下的「ts’inghua」就变为了「tsinghua」


1958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推出;1978年,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起草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报告强调中国人名和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应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但是在这之前已经广泛并长久使用、形成惯例的人名地名,保留了原有译法,故而「清华」没有改为「Qinghua」,而是仍写作「Tsinghua」


文字|半甜茶

编辑|预言家

责编|飞天小女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