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8年7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我的回乡见闻

2016-02-14 三表 三表龙门阵

最近不少自媒体人开始交作业了,写了不少「返乡见闻」,而且得出了一些宏达的结论。看上去特别可笑,为什么?因为你只是个体的局部感受,忽视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多样性。你一个西北大农村的感受能和温州农村的感受一样吗?显然不一样,那你为什么得出堪比农村一号文件的结论呢?

 

我也写写我的「返乡见闻」,我只写故事,不讲结论。

 

我的家乡是连云港市灌南县硕湖乡三合村大庄,典型的苏北农村,但我不在那住有十来年了,我现在的家在县政府对面,属于新城。灌南县原属淮安市,后来划归了连云港市。不少老百姓对这样粗暴的行政划割不满意,为什么?因为在淮安人看来,连云港不咋地,刁懒馋滑,而且灌南作为一个出海口,如果还归属淮安的话,它的地位会提高很多,不会如现在这般不尴不尬。

 

灌南县原来是中国的贫困县之一,现在据说摘掉了这个帽子,本来是挺令人高兴的事,但有些干部不高兴了,因为没了这个帽子意味着少了很多国家扶持资金。但在我看来,摘掉是对的,就我目所能及,灌南实在不配贫困县这个帽子了,因为比灌南贫困的县城太多太多了,起码比我见到很多公众号里描述的那些农村都要好。

 

纸面上来讲,划归连云港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你想连云港啊,有山有水,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陇海铁路,直接丝绸之路,一颗苏北明珠在整个苏北城市叨陪末座。一手好牌打成这样,官员无能当然首当其冲,之前的市长已经锒铛入狱,现在的我看也是涛声依旧。完全可以把连云港看成是中国的东三省,吏治昏庸一模一样。

 

好了,说完大环境,可以进入细微层面的讲述,我用几个关键词来串联吧。

 

聚会

 

这次回来,我参加了高中聚会,一张桌子十来个人,这是最好的局,人一多,有些老同学都没讲上一句话,反而没意思了。十来个同学呢,两个学霸在华为,我和在上海的一个同学从事和互联网沾边的工作,其他都在县里当公务员。这桌饭是县城的同学招待的,喝的酒也是他们带来的,包装却有点意思,是放在普通的纯净水桶里的。酒是好酒,为什么如此包装呢?哦,原来啊,国家管的严,员工福利,只能偷着、暗着发。嗨,我真是见识了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同学们发展的都不错,我说「不错」的定义是什么呢?并不是说企业融了多少钱,产品改变了人类什么的,而是居有屋、行有车、吃皇粮、妻儿环伺、数代同堂。反而我们这些在北上广打拼的,理想与情怀直冲天际,却形单影只的多。当然了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设定不一样,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这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不幸福的根源通常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最吼的,去了北上广,哭唤这个城市没有灯光属于你,我反而觉得矫情了。

 

教育

 

这次回来,我去了我的高中母校——灌南高级中学转了一圈。当然现在这个校址已经是新的了,旧的地址已经盖上了商品房,所以我无法透过窗户看到安静的座椅想起沸腾的高中生活。细细想来,从我小学、中学再到高中,母校都已不存在了,他们湮灭在这个小县城的复杂变迁里,无处凭吊。

 

我们那届应该是那所高中最后的荣耀了,再后来几无听说有学弟学妹考上清华北大,为什么?因为优秀的生源、师源大量流失。在灌南不消一小时车程就有连云港、淮安两市的「好学校」,而且他们还挥舞钞票,竭尽所能招募优秀生源,于是县里稍微有点家底、有点企图心的孩子都去那念书了,在灌南读书反而成了没什么出息的事。老师出走,更好理解,有着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的去苏南、去长三角,能挣更多的钱。于是,灌南就成了教育洼地,形成恶性循环,再无奇迹发生。

 

教育的坍塌对一个县城的影响可想而知,起码那些学子对家乡的认同感没有了。不过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东北等地的老师来这个城市教书的反而越来越多。

 

房地产

 

大量农民涌入这个县城,我每天回家都能看到周边又涌起了新的楼盘,而这些并没有什么投资价值。为什么如此兴盛?首先,房地产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巨大。其次,城市的扩大,让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进城。再其次,在县城有个楼,是青年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很多农民咬牙也要给儿子在县城买套房,不然后果很严重,尤其在攀比严重的苏北。

 

虽然兴建新小区如雨后春笋,但在我看来,灯火亮着的不多,在这座外出务工人数居多的城市,这倒也是正常现象。春节在装修好的房子里住上个一周后,留下爹妈和孩子,奔赴东三角。

 

而在真正的农村,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建房是需要得到上头批准的,高宽占比、式样必须接受统一设计,这也是中国广播体操思维的变种之一吧。

 

堵车

 

灌南县城只有一条贯穿全城的中心路,狭窄。新来的书记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把这条路拓宽了些,但在我回家为什么不多的出行中,它给我的记忆就是堵堵堵。

 

「堵」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因为车越来越多。按理来说,汽车在这座小县城并不是最经济、最便捷的出行方式,但架不住「车」成为人们完成财富积累后消费的首选目标。

 

没有车是会被笑话的,没有车是娶不到媳妇的,没有车左邻右里会怀疑你的成功。所以即使去500米外的超市,很多人也要开着车。打工回来也要开着车才算衣锦还乡。而这座城市道路的容积率是没有考虑到这个变化的,相应的停车场所是缺乏的,加上不规范的行车礼仪,更加速了道路的拥堵。

 

得说一句啊,所见的车并不贵,这个县城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然后才是贵不贵,我想讨论这个话题的时机近在眼前了。

 

阶级流动

 

看了很多「见闻」,都说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不见流动,我倒是没有太强烈的感受。就我所见,稍微有点主观能动性,哪怕认定卖苦力的,都能获得预期内的回报。我有个表弟,农村的,在常州打工,一个月四五千块钱,已育有一子,按我们北上广的人来讲,这他妈怎么活啊,但我从他脸上没有读出苦大仇深,他聊工作、聊工友,非常快乐。我另一个表弟,也是农村的,初中辍学,不事生产,竟在家看喜羊羊为乐,我观其身形佝偻,眼神黯淡,家族上下对其也是叹气不已。

 

这种判若云泥的差距显然不是阶层的问题,而是自身认知的问题。不鼓吹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只是让你在命运面前多了一种选择而已。知识不高也不要紧,你努力,就能活的好一些,这是最现实的。

 

有些创业者偶有所成,就在鼓吹这是阶层流动的最后一条通道,其实啊,就是你高兴的太早,赵家之下哪有什么阶层,不过都是是活的稍微舒服点的蝼蚁。

 

我的见闻就这些。坦白讲,有些偏远地区,在我看来就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再大的领导去慰问一百次也没有用,哀叹也没有用,你能做的就是通过努力走出大山。 


你当然可以阅读原文支持我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