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李锦,由九间棚精神到沂蒙精神

新媒体中心 临沂大学 2021-10-09



早在1982年,邓小平听取并充分肯定所作调研汇报,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李锦,沂蒙精神研究学者、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研究专家,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长江商学院大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出版《大转折的瞬间》《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深度》《见证》等高水平著作30部。改革开放以来李锦教授所写“思路型”调查报告得到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


近日,李锦来临沂市调研,并到我校为师生代表作题为“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提出30年”的专题报告。



1989年是一个特殊年份,李锦在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住了52天。从1989年到1991年4月,他到九间棚村19次。从九间棚典型调研到沂蒙精神第一次研讨会召开,见证了“先提出九间棚精神,后提出沂蒙精神”过程。通过调研,他提出了“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九间棚精神,提出“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入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路,促使九间棚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为沂蒙精神的提出提供实践基础与舆论准备。


今年是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概念提出30周年。回顾30年来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与传播过程,有助于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

1989年秋,带着问题住进九间棚村


九间棚村坐落在一个陡峭的山顶之上,四面是悬崖峭壁,位置极为偏僻。1971 年,李锦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调研,对这块贫瘠的土地产生了深刻的同情。但是这个只有 54 户 184 人的小山村,5年间依靠自己的力量,修筑了 16 公里的盘山公路。站在黄门根悬崖前的路,看到这里的老百姓硬把悬崖削掉 6 米再在山谷中填起 7 米,路基像长城般凌空而起。不仅使人想到工程的艰巨,更使人感受到团结与坚强,这石壁里迸发出一种与自然的抗争精神和人的凝聚力。



1989年政治风波已经平息,然而问题并未远去。苏联在动荡,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中;中华民族急需一种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需要弘扬一种天塌下来撑得起的气概。他隐约觉察了九间棚的价值。如此坚如磐石的工程背后,党组织是怎样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能否从中找到解答当时难题的思路。


于是,他决定上山住下来,时任平邑县交通局局长的卢传文说“还真住下吗?住多久?”他说“不搞出东西来,不回来”,于是他带着借来的两床被、一顶蚊帐、一只手电筒,两扎蜡烛,在九间棚村一间闲置的小房里住下了


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李锦殚精竭虑


九间棚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他们在自然界生产斗争中的事例很多, 可在思想观念与精神领域又能够向我们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要搞清这些,李锦决意更深入地调查,到群众中去

他绕开报道话题, 挨家串门从柴米油盐问起,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问起。村里谁家有矛盾,谁家日子混不下去,先找这些人家询问,也帮助他们调解家庭纠纷。那一阵子常停电,村里一片黑,李锦就披着黄大衣,打着手电筒,摸着陡峭的山路走访有时,在老乡家一边吃饭,一边拉呱,一顿饭竟吃了 4 个小时。


(李锦记者的一页日记,写满了对九间棚54户的分析。)


在调查时,李锦把每家人数、姓名都记下来,按姓氏、辈分和亲戚关系列出了几大支,画了一张密密麻麻的“亲戚关系表”,就连每家几头猪、几只羊也记录在案。然后按经济实力、劳动态度、致富能力和邻里关系四项,分上中下三类排队。又看村里这几年办了几件大事,产生了什么矛盾,看看党员干部在哪一支里,发挥什么作用。这种基本分析使李锦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迅速接触到采访对象。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九间棚,已不再是一张平面的图表,而是一出充满矛盾甚至带有火药味的戏剧。


找到化解矛盾的钥匙:党群一心甘苦与共


九间棚村的干部和党员也有被群众误解的时候,“大洼风波”就是令人心惊的一幕。它发生在正修建山上输水渠道的 1987 年夏天。


当时,山上的 3 个蓄水池都干得底朝天,10 万株雪花梨苗旱死 9 万株, 输水工程急需一台水泵和大口径塑料管,村里派党支部委员和会计赶外出采购。他俩出去十多天,还没有回来,把全村人都急坏了。有人怀疑说:“他们没准在城里吃喝玩乐,把大伙的血汗钱给花了!”不料,这话被敢捅纰漏的刘加伍听到了。谁也没料想,第二天一早上工后,刘加伍坐在炮眼上,向大家喊开了:“咱们在家拼死干活,党员干部用咱们的血汗钱大吃大喝,这日子还有啥奔头,不如死了痛快!”这时,导火索已被点燃,正嗤嗤冒烟,他却坐在炮眼上一动也不动地等死,吓得人们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把他从炮眼上拖了下来,按倒在地, 这才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



不过,他还瘫在地上不起来,一个劲地狂喊哭闹,煽动人们“罢工”“和干部展开斗争!”这可把大伙的心绪都搞乱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真的不干活了,交头接耳地议论。于是党支部临时决定把劳力都集中到大洼工地“整顿”。


就在这天夜里,买塑料管的党支部委员和会计却回来了。原来,他们把济南的九家塑料厂都跑遍了,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现货,急得他们认准塑料一厂苦苦哀求,厂领导得知他们来自革命老区,严重干旱已使群众吃水困难,当即同意给他们现加工,让他们等几天提货。这时,他俩才找了一个最便宜的小旅社住了下来,每人每天床费为 6 角钱。而在这之前,他俩一直没有住宿,夜晚都是在火车站的屋檐下度过的。外出的十天里,他们仅买过一块咸萝卜头,啃馒头时就掏出来撕一丁点放在嘴里嚼嚼。提到货后,他俩随即雇了一辆卡车,把水泵也一并装上就匆匆往回赶。这时,口袋里一共只剩下 7 元 2 角钱,也分两次买冰糕给司机吃了。当天黑车子开到九间棚山下的一个亲戚家门口把货卸下来后,他们都昏了过去。这时, 司机才知道,这两位被他误认为小气的硬汉子,只在前一天中午啃了点干馒头。


第二天,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在大洼工地上召开村民大会,如实向大家介绍情况后,很多群众感动得掉下泪。一些老人指着刘加伍的鼻子一个劲地教训他:你看看人家干部和党员……


炸药的“检验”,使全村人更坚定了对干部和党员的信赖,大家的心贴得更紧了。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挺过困难时期,不少人家当晚就下山请亲戚上山增援。刘加伍夫妻俩一夜没合眼,分头从山下亲戚家请来了9位壮劳力。第二天一早,村干部们到工地时大吃一惊,工地上干活的人数已猛增到 140 多人, 比风波前增加了一倍。



惊心动魄!从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极不信任,到党群一心、众志成城,一场“大洼风波”反映出九间棚党组织使人心经由涣散到凝聚的过程,党群关系由水火关系到鱼水关系的转变。一个小山村的惊险一幕,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对干部队伍腐败现象的意见,自九间棚的“大洼风波”中得到了折射和反映。


这时候,李锦不仅感觉已经号准了脉搏,而且已经找到打通脉络的“穴位”。“大洼风波”说明了许多问题:刘加伍坐在炮眼上喊出的那句话——咱们在家拼死干活,干部用咱们的血汗钱大吃大喝,这日子还有啥奔头,不如死了痛快!其中“干部用咱们的血汗钱”表达了占有人民的利益,而不为人民办实事,利用这种特权去享受;“这日子有啥奔头”表达了农民的失望情绪。不管刘加伍这个人怎么赖,但他喊的话却一下子把很多人忌讳的且最为要害的问题点了出来。


然而,这正是九间棚党组织成熟的契机,是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自我教育与思想整顿的机会。正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大洼风波”中,群众由怀疑到弄清事实,由混乱而凝聚,一反一正的现实,鲜明地告诉人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喊出九柱擎天的口号


在李锦看来,“大洼风波”昭示出一个真理:共产党人能够坚持群众路线, 带领群众前进,关键是要改善自身领导,保持先进性。甘苦与共,这是一种“好换好”的关系,首先是党员有先进性,与群众甘苦与共,群众才能跟党走,做到水乳交融。

   

     

李锦同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高昌礼实地考察,促膝长谈,高昌礼认为,九间棚肯定是一个大典型。经过实地调查后,高副省长与李锦他们联合拿出调查报告,向省委报送。几经努力,调查最终得以刊发。这组题为《背水决战 穷村巨变》《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的调查报告虽然长达一万余字,新华社国内动态参考破例全文采用,提供给中央政治局领导。


之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半月谈》《瞭望》等报刊相继刊用李锦他们报道九间棚的文章与照片,新华社随后又发了题为“九柱擎天”的通讯。



1990 年 8 月 7 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在莱西召开。“莱西会议”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史上一次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宋平作了《努力增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讲话,会上他讲九间棚13次,讲得集中有力。一时出现人人都谈九间棚的局面,在九间棚支书刘嘉坤发言后,主持会议的团中央书记刘奇葆站起来喊“九间棚,了不起,”在会场上激起雷鸣般的掌声。


一时间,九间棚的影响走向全国,到九间棚参观学习的热潮兴起,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相继来到九间棚,不少其他省份的干部、群众积极参观学习九间棚。


先提出九间棚精神 后提出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提出的五个阶段


从1990年初到1992年前,九间棚成为中国农村影响最大的典型。1990 年春,由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为主的临沂地区 5 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组成的“沂蒙精神”报告团在济南先后作了 7 场报告,引起强烈反响,沂蒙精神走进了齐鲁大地人们的心中。后来,九间棚成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之后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典型。1994 年 9 月10 日,胡锦涛同志说,“九间棚这个典型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 。

沂蒙精神提出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九间棚精神宣传与沂蒙精神概念提出阶段。对沂蒙精神的具体表述 , 是一个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1989 年 10 月,九间棚精神被概括为“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1989年12月12日,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了《发挥老区优势, 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当时没有用什么词汇来概括。在李锦印象中,就是九间棚精神。


在党群关系趋于紧张,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重动摇之时,九间棚与沂蒙精神是以九柱擎天之力扭转乾坤的一种精神力量。从根本上反映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追求,对群众路线的坚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沂蒙精神概念从一开始提出,便是带着维护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重任来到这个世界的,是带着坚持群众路线的意旨来到这个世界的。


 第二阶段:


沂蒙精神定位阶段。1990年2月2日,姜春云在莒南与王渭田等临沂市领导一起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6个字。


 第三阶段:


改变阶段。2001 年,有关专家曾经将沂蒙精神扩展为“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24 个字。


 第四阶段:


再定位阶段。后来,常见的是 2004年7月沂蒙精神第三次研讨会的提法,这是李群接受李锦记者的建议去北京征求姜春云、迟浩田等老同志的意见后确定的,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李锦一直参加沂蒙精神的研究与报道,临沂市委派新任宣传部提出三条建议:一条是“沂蒙精神”内容要做修改, 要把开拓进取放在里面;二是要向省委汇报,把“沂蒙精神”作为共产党的山东精神,像江西省委、陕西省委对待“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三是“沂蒙精神”要上升到国家层次,要将“沂蒙精神”展览办到北京,使抗战干部、山东籍干部、宣传系统干部有了解和为“沂蒙精神”讲话的机会,使“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来源。

2005 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借此良机,8月16—25日,“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宋平、李长春、刘云山、迟浩田、姜春云、王晨等领导人光临展览现场。这次展览取得了轰动性效果,实现了“沂蒙精神”叫响全国的夙愿,成为“沂蒙精神”宣传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李锦向李群、张全新、张少军、刘德龙、包心鉴等介绍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的提出过程。)


时任临沂市委书记的李群说, “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都是“沂蒙精神”的承载者。从沂蒙精神的提出过程来看,先提出“九间棚精神”,后提出“沂蒙精神”。九间棚是发生在特殊时期的重大典型。新华社李锦是“九间棚精神”“沂蒙精神”总结、提出与传播的奠基者之一。


从1991年起,李锦协助山东省社科联、临沂市委办好首届沂蒙精神研讨会, 连续六届,李锦都写出长篇文章,为沂蒙精神鼓与呼。

   

(2004年4月,沂蒙精神展览馆揭幕。李群、李锦与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等揭幕。)


 第五阶段:


升华阶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接见了刘嘉坤等沂蒙精神代表, 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这是将沂蒙精神上升到全党精神的层面,对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定位、历史作用、核心特质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弘扬传承沂蒙精神指明了努力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


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次沂蒙精神研讨会90年4月在济南举行,李锦记者在会上做了“大洼风波的理论分析——共产党人的力量所在。”)


李锦认为,九间棚精神和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内涵是相通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的普遍性看,它的本质特征具有革命传承性特色。


从九间棚精神的特殊性看,九间棚精神的表现形式更多地具有山区群众主体作用的一面。把沂蒙精神延伸到山区人民群众中,是继承,是一种发展,是一种升华,是沂蒙精神在更小空间、更深层次、更长时间的反映。我们要高度重视九间棚精神、沂蒙精神的人民群众精神的一面,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九间棚精神,就是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地依靠群众,从群众期待中获得力量,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发展获得最为强大的力量源泉。



(2019年10月,李锦记者在新疆喀什地区农村和维吾尔民族农民一起看维吾尔语的《九间棚》调查九间棚在帮助边疆农民种金银花脱贫的情况。)


从九间棚的现实性看, 当前倡导弘扬九间棚精神,对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为民”是初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顽强拼搏”是奋斗的本质特征,“坚韧不拔”是对初心使命的基本要求。九间棚精神教育就是“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我们应当学习九间棚精神,宣传九间棚精神,研究九间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动基层党的建设。



当前九间棚精神研究思考题(供理论工作者参考)


1、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的关系

2、九间棚精神是沂蒙精神的反映与重要组成

3、沂蒙精神的诞生与提出时代背景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4、“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九间棚精神、沂蒙精神产生的基础

5、学习九间棚精神,理解习近平讲话的深刻内涵

6、论九间棚精神形成、内涵及意义

7、九间棚精神的内在逻辑与体系架构

8、九间棚精神、沂蒙精神的源流关系

9、九间棚精神到沂蒙精神提出过程分析

10、九间棚精神、沂蒙精神与密切联系群众

11、“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好换好”的关系

12、学习理解胡锦涛对九间棚调研的讲话精神

13、学习理解宋平同志对九间棚的批示精神

14、学习理解宋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讲话精神

15、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是来自实践的理论结晶

16、再论九间棚的大洼风波与共产党的力量所在

17、九间棚精神对于党的建设的启示作用

18、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九间棚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

19、九间棚精神提出与发展过程研究

20、九间棚精神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21、九间棚精神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农村的反映

22、九间棚精神与刘嘉坤精神的发展

23、刘嘉坤30年支书得到群众拥护的根本原因

24、刘嘉坤的“三不怕”与共产党的初心

25、刘嘉坤的倔、韧、钻与拼

26、刘嘉坤的坚韧不拔精神

27、刘嘉坤的顽强拼搏精神

28、刘嘉坤的“头雁效应”与“领唱”功能

29、九间棚脱贫和30年后在新疆的脱贫实践

30、九间棚精神及使命意识与“发展金银花,致富千万家”

31、为什么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九间棚精神

32、在新时期怎样弘扬九间棚精神

33、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九间棚精神”

34、九间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35、新疆学习九间棚精神 推动新动能形成的启示

36、九间棚精神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37、九间棚纪念馆的教育课堂作用

38、九间棚精神典型调研到理论研究的深化过程

39、九间棚精神的新闻传播的特征

40、九间棚精神的美学特征

41、九间棚精神的形象识别与美学特征

42、九间棚北海银行旧址开发价值

43、九间棚“六不用”食品开发价值

44、从九间棚的典型推广看新闻传播的价值

45、九间棚的典型推广与新闻记者的“四力”

46、九间棚传统文化村落开发与利用

47、九间棚金银花产业开发与利用

48、九间棚的沂蒙山区品牌意义

49、九间棚精神是平邑、沂蒙文化的代表

50、九间棚精神、沂蒙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报告会后,李教授与师生就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传承弘扬等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大家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使命在肩,任重道远,要将学习本次报告会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酷!600人,向国旗敬礼,真美!

为祖国发声!百万学子同唱《我和我的祖国》

写意临大 || 无雨不成秋

盛世华诞,临大学子笔下有真情,激励自我,讴歌伟大的祖国



 LYU 

| 讲述临大 聆听临大  |



部分信息来李锦解读国资新闻

编辑  / 谢承倩 曹光娜

审核  / 张长江

责编  / 王金铭  徐红玉

编审 / 赵长芬 


「 临沂大学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

微信号:lyu1941

投稿邮箱:810763667@qq.com

联系我们:Linda(微信号:sdllyu)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