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木人物 | “独角戏女王”黄湘丽的美术馆戏剧实验

今天,木木美术馆“锡人的心脏”冷峻的展览现场被黄湘丽的即兴表演“在心脏深处的孤独临界点上”点燃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1322wyo8qs&width=500&height=375&auto=0

▲ 8月5日,黄湘丽在木木美术馆进行即兴表演


▲ 黄湘丽与劳伦斯·阿布·汉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的作品《表象之下》


以“孤独临界点表演”为风格,黄湘丽用肢体、用声音、用光影为现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 黄湘丽与黄勖夫对谈现场


表演结束后,黄湘丽与“锡人的心脏”策展人、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黄勖夫(Michael)在美术馆前厅对本次展览、对戏剧、对“后网络”与孤独、对艺术等话题进行了对话交流,黄湘丽也以她充满爆发力的表演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让所有人都记住了她——一个身材瘦削但目光炯炯的女孩。



谁是黄湘丽?



她是《恋爱的犀牛》里的第五代“明明”,她被称为“独角戏女王”,她是是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主力演员,她主演的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你好,忧愁》以及《九又二分之一爱情》场场座无虚席。她的个人演出量已经达到了2000场,平均每年的演出量高达230多场,她的舞台也已经延伸到了世界各地:法国阿维尼翁、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以及德国柏林。在戏剧之外,她同时也是歌手、摄影创作者,是能量十足的文艺女神。


当然,她也是木木美术馆的好朋友。


到美术馆看展览是黄湘丽在闲暇之余最喜欢的放松和充电的方式。在“克里斯托弗·伊沃雷: 哀歌”展览期间,她来到了木木美术馆,徜徉于这些静谧而真挚的画作之间,黄湘丽与我们分享了她对艺术、生活和爱情的理解,并介绍了她主演的最新作品《九又二分之一爱情》——一个关于爱与复仇的当代寓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33ymtt3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锡人的心脏”展览期间,我们也与黄湘丽产生了更多的共鸣。


▲ 在“锡人的心脏”现场,正在看展的黄湘丽


专访黄湘丽


在“锡人的心脏”里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我最喜欢“冰箱”那件作品,因为一方面它的比喻看似非常简单、非常准确,另一方面它又能够有很多解读。怎么说呢,你能从各个角度去看它,它是一个特别丰富的东西。这和戏剧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在舞台上呈现的东西也是要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也是,作品不会去直接的告诉你艺术家要表达什么。需要观众有自己的一个解读。


锡人的心脏”这个展览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揭示了当下网络与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孤独。科技会让你更加孤独吗?

我其实是一个比较排斥新科技的人。我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是iphone4,我一直用到去年,后来因为容量实在是太小所以换了一个新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都更新太快了,可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很难分清楚。所以我可能是某种程度上有意识的去排斥那些“新”的东西。说这是保守也好,我可能就是希望不要受到太多这些方面的干预。


▲ 帕米拉·罗森克朗茨(Pamela Rosenkranz)以冰箱作为人体的比喻,质疑者我们日益商品化的存在


孟京辉导演把你的表演形容为“孤独的临界点表演”,如何理解这个词?

我最近演的都是独角戏,当一个人即将去面对几百甚至上千的的观众和整个舞台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孤独的状态。但当我走上舞台后,观众会给我很多能量,那个时候我又是不孤独的。可在一个人的表演过程当中,我又是没有对手的……孤独的临界点,就是在“孤独”与“不孤独”之间的瞬间转换,不断的转换。在这种临界点上,对于表演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孤独的状态。而且在转换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想象力,艺术家总是孤独的,我觉得,但是我觉得孤独挺好的,孤独也是一种能量吧。


你最新的作品《九又二分之一爱情》也是你的第三部独角戏,跟你2013年做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去年做的《你好,忧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这三部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它讲的是纯粹的爱情,《你好忧愁》讲的主要是关于青春的、关于反叛的,在《九又二分之一爱情》里面呢,我们更多的是讲的跟命运的对话,所以它们三个从叙述到呈现到气质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 《九又二分之一爱情》海报


你之前也演过一些对手戏的舞台剧,相比于独角戏,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都不太一样吧,我觉得没有哪种更喜欢,其实我都挺喜欢的。如果舞台上有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十个人的话,每个人都会分摊一些能量,但独角戏需要用一个人的能量去支撑整个剧场,需要演员巨大的能量释放。这三年时间我一直在演独角戏,都是一个人在舞台上,我的感受就是……如果现在再让我演对手戏的话就会更轻松一点了,因为有人可以去帮我分担。


为什么叫《九又二分之一爱情》这个名字呢?

其实一开始这个戏叫《十个爱情故事》,十嘛,就是十全十美,太圆满了,后来故事内容有些改变,我们也觉得叫《十个爱情故事》好像不来劲,应该叫《九又二分之一爱情》,就少了那么一点。其实观众也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那缺失的那个二分之一到底代表的是什么?其实这个在每个人心中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本身爱情就是不完美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所以对于“九又二分之一爱情”,有的人觉得是一种缺憾的美,有的人理解为“未曾”,都可以。它能引起你的一个无限的遐想,就不像“十个爱情故事”扎扎实实就墩在那了。我觉得能够引起人去思考是挺好的。


▲ 《九又二分之一爱情》剧照


你自己的爱情观又是什么样的?

我特别害怕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现在还在不断地成长,我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我不太喜欢做这种,怎么说呢,总结。我觉得“总结”是挺傻的一个东西,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下一步会遇见什么人,也许遇到这个人我的所谓“爱情观”就会变化了。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作为独角戏演员你一直在挑战不同的性格,在生活中下你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我觉得人的性格都是好多面的。总的来说,我平时也是挺热爱生活的一个人,但是我也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独处的时间、空间。我觉得那个对于我来说特别重要。不过我休长假的时间还挺少的,每次有机会出去旅游的时候都会出去看看戏,看看当地的好的戏,然后都是寻找些跟戏剧有关的东西。 


黄湘丽推荐:五部必看戏剧


(一)

瓦林科夫斯基《华沙卡巴莱》

Krzysztof Warlikowski - WarsawCabaret


▲《华沙卡巴莱》剧照


创作于2013年的作品《华沙卡巴莱》将魏玛时期的德国和 “911” 之后的纽约进行对照,描绘了现代人压抑、疏离的状态,以及心中打破陈规的渴望。


▲ 戏剧艺术家Krzysztof Warlikowski 


丽丽推荐:他是波兰当代最全能的戏剧艺术家。他导演、表演的几乎都是大师级作品,人们没有理由不爱他,更没有理由拒绝一个接近完美的机会。




(二)

  孟京辉《活着》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当然,《活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活着》剧照


丽丽推荐:孟京辉、余华、黄渤、袁泉,再加上戏剧,他们就能约等于戏剧文明的一个缩影。



(三)

卡斯托夫《浮士德》

Frank·Castorf - Faustus


▲ 戏剧艺术家 Frank Castorf


丽丽推荐:Frank Castorf是欧洲剧坛最负盛名的坏小子,一切经典的鲜活都源于颠覆,没有什么比看到先锋永不停息更令人兴奋了。



(四)

乔格什·布拉尔《樱桃园的肖像》

Grzegorz Bral - Portraits of the Cherry Orchard


《樱桃园》打破了旧有的价值观,创造了诗意的神话,人物的回忆带领我们走进曾经的完美世界。波兰艺术家通过姿态、行动、舞蹈、演唱来塑造每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当代音乐元素的进入将该剧演绎为一部精彩的“音乐诗剧”。


▲《樱桃园的肖像》剧照


▲ 戏剧艺术家 Grzgorz Bral


丽丽推荐:这是一个关于旧时代终结的故事,是一部姿态、行动、舞蹈、演唱都融合在内的“音乐诗剧”,让人懂得“失去的意义”。



(五)

尤金尼奥·巴尔巴《鲸鱼骨骸内》

Eugenio Barba – hvalens skelet


▲《鲸鱼骨骸内》剧照


▲ 戏剧艺术家 Eugenio Barba


丽丽推荐:这是一部由卡夫卡的小说,以及《圣经》中“约拿在鲸鱼骨骸内”的故事改编的寓言剧,它穿越时空想要直视现代人孤独的精神困境。



- 谢谢黄湘丽 -




展览门票购买

木木美术馆微信服务号
MWOODS木木美术馆

长按二维码直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