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美、人贤、家和——青村镇:因文明创建而光彩照人

奉贤区融媒体中心 奉贤文明网 2023-02-21


美如诗画的乡村,让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相濡以沫的故事,为家家户户绘就了幸福底色;随处可见的“贤美”阵地,正激发着群众识美、爱美、懂美、创造美……如今的青村镇,通过文明创建,这座城更加光彩照人。“住在青村镇,我为这三年的美丽巨变感到自豪!”老居民褚桂芳的话,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城美:尽显江南水乡韵味

“文明创建,我们始终坚持’为民’初心。”青村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创建中,青村镇始终将落脚点放在回应群众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上。 



在城中,青村老街“返老还童”,至今都令居民周秀珍不敢相信。她告诉记者,青村老街上绝大多数房子有70余年历史,有些甚至上百年,属历史保护建筑,不能随意修建。因而随着时间推移,屋瓦残破、墙体斑驳成常态,加上新搬来的居民紧邻公房建起了私房,沿街形成了公私房混杂的尴尬局面,“在创建中,镇党委、政府回应需求,启动了修旧如旧工作,把清澈的小河找回来,把整洁的风貌找回来,把古桥上的人来人往也找回来了,这才恢复了它原来的样子。”如今,住在老街上,推开窗依旧可以享受到江南的风景,水乡的韵味。 


在村里,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吴房村,摇身变为“网红村”的故事,也让村民吴达均赞不绝口。通过文明创建、农村“三块地”改革联动,镇里请来了上海国有资本牵头和专业化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小村从烂泥地变“桃源十景”。如今,科普长廊、农耕体验区、创意采摘点等,为前来游玩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新空间;青年双创中心、美食部落、文创体验馆、精品民宿等项目,不仅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示范,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增收渠道。吴达均说:“种了一辈子桃树,这下终于可以休息了。” 


老街的有机更新,乡村的风貌改造、产业植入,让青村这座老城焕发出了新时代的活力。 




人贤:化史为新掀起“贤美”学习热潮

当然,在文明创建中,提升外在“颜值”的基础,唤醒内在“气质”是关键。 


追述往昔,青村镇深入挖掘青村本土文化,延伸“吴下乡贤第一人”张弼的人文精神光辉,筹备“张弼杯”书法大赛,出版《悦读青村》等书籍,编排创作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马利军为原型的沪剧《遥遥娘家路》以及以“韩琨事件”改编的话剧《星期日工程师》等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力作。 


化史为新,青村镇以“贤美文化”为引领,着重打造“青溪56号”文创基地、“清溪十二坊”修身阵地,抓好家风、民风、乡风培育。在“清溪十二坊”修身阵地,这个占地492平方米的阵地里,既保留原茶馆功能,又开辟书韵坊、兰心坊、茶餐坊、棋艺坊、健身坊等功能,是周边居民每天必“打卡地”。常客张秀国说,“到这里来,喝喝茶,和同道中人切磋一下书法,还能结交朋友,实在是开心。” 


此外,青村“桃文化”品牌凸显桃乡风情,非遗打莲湘走向国际舞台,“青村文脉”得以不断保护、传承和发展。 




家和:“尚美”之心洒满大街小巷

文明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让“尚美”之心,洒满大街小巷。 


外来媳妇”马利军,从外乡嫁到青村镇姚家村的这个家近40年间,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多病缠身的家人以及身患癌症的自己,依然不离不弃,用一己之力扛起了原本风雨飘摇的家庭。“80后”妻子汤晓红在接连遭遇丈夫变植物人、公公中风半瘫的不幸后依旧选择了忠于爱情忠于家庭,尽心尽力照顾丈夫和公公。如今,她们的故事感动了上海、走上全国的舞台。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文明的涟漪依然在不断扩大。小皮匠“吴进宝”,召集了“身边的热心人”一起组建了一支“小皮匠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村居、敬老院、部队为百姓群众和子弟兵们提供免费服务;80后周丽娟成立志愿服务团队,不定期到独居老人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面对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复查迎检,青村镇还将紧紧围绕“产业强镇、新型城镇、生态立镇、和谐兴镇”发展战略,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同时,也将继续坚持文明共创、全民共享,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来源:上海奉贤)
推荐阅读贤人颁证 | 花展疫散在一起,道德模范为爱引航精神文明创建专栏 | 东方美谷520,花展疫散在一起精神文明创建专栏 | 新一轮“创城”这三年,你get到了吗?点赞!“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名单出炉,奉贤这户家庭上榜沪文明社区、镇、家庭等名单公布!奉贤这些先进上榜,有你熟悉的吗?

扫描二维码

关注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公众号

微信号 : wenmingfx

新浪微博:@文明奉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