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如何避免失言?教你一些小窍门
在官员群体中,“不会说话”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例如,“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等,明显违背道德准则、无视生活常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官员的雷语被瞬时曝光、凸显、放大和扩散,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使自身工作陷于被动,而且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官员失言?如何避免官员失言?失言之后如何补救?
官员失言的深层次原因
官僚主义作祟。很多官员的雷人之语不只是一时失言,而是有深刻的官僚主义思想观念基础。
有些领导者当官做老爷的思想严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对群众缺乏基本的感情,漠视群众利益。遇事官气十足、官相十足,常常用官话训人,用大话吓人,用假话哄人。
例如2010年辽源市环保局局长和员工的目标责任制奖金相差3倍,有的员工认为不公平,此举惹怒了时任局长郭东波,他在全局大会上称“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再例如深圳市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的雷语:“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交通部派下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所谓言由心生,有些官员肆无忌惮地抛出带有恐吓性的官话,口无遮拦爆出明显与道德准则相悖的蠢话,明目张胆讲出违背公众利益的胡话,这种雷言无不暗藏着官僚主义的踪影,其根源就是没有认识到其权力归根到底是人民授予的,没有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本领恐慌为害。过去领导者垄断着各种传播资源,拥有着“信息输出”的绝对话语权,公众仅仅处在被动的、单向的信息灌输状态。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等大众媒体的普及,民众获取信息的手段日益多元,同时由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每个人都能转变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公众获取的信息无论在效率还是幅度上,都可能超过领导者群体,这使得以前“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听”的局面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2009年6月,湖北省枣阳市一名小区业主杨燕林,因用相机拍录法院执法活动被拘留,法院签发给的拘留决定书上写着:非法用摄像机录制法院执行活动,干扰法院执行公务。杨燕林对于“不许拍摄执法活动”规定的依据提出疑问,要求法院解释,被告知“我可以摄你,你不能摄我”。
这说明在信息不占优势甚至僵化滞后的情况下,一些领导者又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缺乏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能力。应对公众的疑问只知道使用过去的“封堵瞒压”老办法。而与之对应的是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这就造成领导者主流话语的声音越来越弱。
媒介素养不强。一些领导者更多的是把媒体作为自己掌握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可以对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力量。
2010年4月,法制日报记者前往瑞安市公共资源管理委员会采访,办公室副主任张士勇爱理不理,问记者有无介绍信。记者递上记者证之后,张称,“这些在我们这里没用的”,“我为什么要接受你们采访啊?我不接受采访,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
领导者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最重要的是官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媒体的功能之一是代老百姓鼓和呼,要尊重媒体的权利,不能沉溺于对媒体发号施令的惯性中。熟悉媒体传播规律和特点,提高领导者的媒介素养,提升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能力,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对领导者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应有之义。
避免失言从哪里入手
官员若想避免失言,除了抛弃官本位思想之外,更应加强学习培训力度,尤其是要提升业务水平、言语表达能力与媒体素养。
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曾有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存量比作一个铺子,他说“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说话也是如此,要找到自己业务短板所在,缺什么补什么,这样自然在工作中就能把话说好、说清、说透、说出水平。
领导者要能够有效吸引、控制、说服、激发受众,必须要有良好的口才。一要适度准确。领导者要根据受众的年龄特点、职业差异、心理特征选择程度适当、繁简适宜、数量适中的语言。同一句话对待不同的受众要不要表达,怎样去表达,都需要学习和训练。二要简洁深刻。领导者的语言要做到观点明确,合乎逻辑,有条有理;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力戒空话、大话、套话、废话。三要亲和通俗。领导者的话语体系要能为百姓所接受,语言表达要通俗化、大众化,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透彻。邓小平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石头过河”等等,总是能举重若轻,通俗易懂。四是要幽默风趣。友善的幽默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有效化解不利因素。
此外,提高自身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官员首先对媒体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把媒体当作敌人,存在“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想法。其次,主动应对媒体。要主动发布信息,做好正面宣传,发挥政府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再次,勇于接受媒体监督。通过媒体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以便更好得做好工作。
补救失言的五大诀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可能说错话,如果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就应该设法加以补救,至于怎样补救,那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加以应变。
及时改口法。这是最直接的办法。在一些场合说错话了就要及时改口,当场承认错误也没有关系,丢点面子总比一错再错好,有时通过诙谐急智的语言,还能化解错误带来的尴尬,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这方面,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2007年5月,布什在欢迎英国女王时发生口误,他说:“美国人民自豪地欢迎女王陛下访问美国,这个您熟悉的国度。您曾经和10位美国总统共进过晚餐,您还参加了美国独立200周年纪念仪式,那是在17……嗯,是1976年。”尽管布什及时改正了口误,但观众席上还是爆发了大笑。布什这时回头顽皮地冲英国女王眨了下眼睛。女王则冷淡地回看了一眼布什。见此情景,布什直率地说:“她刚才看我的眼神,就像一个母亲在看自己犯错的孩子一样。”此言一出,观众席上立马爆发出更响的笑声,女王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将错就错法。就是在错话出口之后,能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觉地顺着我之思维而思维。
美国前总统里根一次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在欢迎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有人低声提醒他说错了,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尽管他并未去,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
反话正说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别人头上。一句话出口后意识到失言了,可以马上转口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至此听众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例如:某领导有一次作报告时,把“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误说成了“一年比一年差”。此语一出,举座惊愕,他发觉失言后,若无其事,不紧不慢的接上一句:“事实真是这样吗?不,大量实证可以驳倒这种谬论。”接着将他的报告后面部分不动声色的进行了下去,避免了一起敏感的政治风波。
借题发挥法。就是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处纠缠。接着就错处加以生发,以幽默风趣、机智灵活的话语改变气氛,使听者随之进入新的情境中去。
《晋书》记载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化解失语的一个生动案例:阮籍与司马昭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一起案件:有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放荡不羁的阮籍信口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抵牾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这席话,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其实,阮籍在失语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就巧妙地平息了众怒。
顺势转接法。在有的场合,一旦“失言”,是不允许或不便于当即纠正的。如果能够根据语境顺势进行转接,就能使话锋回路转,出人意料。
汉高祖刘邦就带给我们一个鲜活的例子。史记记载,汉四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刘邦上书,希望允许他暂时代理齐王。刘邦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刘邦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这样一场失言的危机被刘邦巧妙化解了。
总之,话语作为领导干部公共形象建构的显性层面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对领导者自身形象和其代表的组织形象的认同度,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其领导胜任力的基本素质要求。希望我们的领导者能转换思想,练好内功,把好的事情能说好,把不好的事情能好好说,不再发生不应有的失言现象。
决策杂志四季度精彩文章推荐 |
---|
回复标题前红色数字即可查看相应文章 |
20141031 江苏宿迁正掀起一场新革命,全省没有,全国首创 |
20141127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标准公布 |
20141218 从欠债3亿元到实现利润77亿元,谭旭光用了哪些谋略? |
20141013 车改的阻力来自哪里?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
20141008 宋卫平之“败” |
20141118 【职场】无为和大有所为的辩证法 |
20141021 基层贿选现象调查 |
20141223 为什么不丹是亚洲最幸福的国家? |
20141128 数百县谋求改市 诱惑在哪里? |
20141202 不要再羡慕马云,做到这些你也能成功! |
20141107 从500强企业的区域经济地图,看中国经济走势 |
20141023 焦虑的青岛 |
20141229 恋爱容易结婚难,PPP不是一场“婚礼” |
20141125 马建华:一个中层干部如何推动“最难”车改? |
20141016 京津冀一体化,河北官员如何闻“机”而动? |
20141117 【职场】如何处理与下级的分歧? |
20141027 官场小说:温暖的屋子不会下雪 |
20141127 地方经济“新常态”透露了哪些信号? |
20141022 宝洁要淘汰旗下100个小品牌,“瘦身计划”前景如何? |
20141020 调查:经济下行中的安徽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