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智库 | 深度洗牌下的城市战争,你在的城市可有未来?
我们开门见山放数字。先看一个表格:中国过去10年城市GDP Top20的变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2006年到2010年,中国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各地都在快速发展,排名变化不算大。但从2010年到2016年,工业化逐渐走入尾声,城市发展开始出现分化,排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他几个Top 30里排名提升较大的城市↓↓↓
从数据和表格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样一些趋势:
内陆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大省省会崛起:成都、武汉、南京、西安、郑州、长沙、合肥
以沿海制造/贸易为主的非政治中心城市下滑:大连、唐山、青岛、苏州、无锡、宁波、佛山
沿海发达省会被内陆巨型城市从总量上赶超:杭州VS成都/武汉
首都北京:2006年时GDP是上海的74.97%,2010年提升为82.22%,2016年进一步达到90.65%
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行政地位和人口基数的重要性,超过了外贸与制造业。
这一点,从我们的日常认知中,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10年前,青岛、大连、宁波、温州在媒体的曝光度,以及人们对其城市财富的认知度,都比现在高得多。七、八年前的全国房价排行,温州、宁波、杭州常常能和京沪深并驾齐驱,卖一套青岛市区的房子,足以在北京三、四环交首付。
而当时的成都、武汉、郑州、长沙之流,则是“大县城”和“人才流失”的代名词。另一个例子是,南京在苏锡常人民多年的鄙视中一路爬升,经济总量超越无锡,房价赶超苏州,成为苏南人民不可忽视的存在。
城市发展的分化也伴随着房价走势的变化。下图为2009年1月的房价排名,以及这些城市当前的房价情况。可以看到,温州、宁波、杭州、青岛、大连明显跑输大盘。↓
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
为什么行政权力会对城市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否是一种“国进民退”?塞冬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总结为两点:
第三产业比重提升——金融、信息、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的重要性超越了工业和出口加工贸易
财政在经济大盘中的比重增加——政府在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能日益扩大,行政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变化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
就此,我们可以看一下相关的统计数据:
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处于高速工业化,二产和三产都在快速增长。从2010年到2016年,随着工业化进入后期,工业增加值占比以平均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而三产占比则以平均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在10年里下滑近3倍,金融业的比重则在过去十年里接近翻番。
我们都知道,传统工业的各环节在大多数时候高度依赖地理条件:
资源采掘类:需要在各类资源产地
重化工:沿海、沿江有大港,水陆交通枢纽
轻工消费品:港口,离产业链上下游近
在2010年左右,中国的高速工业化进入尾声时,全国到处都是依靠各地特色工业而发财的“老板”们:山西、榆林、鄂尔多斯的煤,浙江的箱包服饰小商品,河北的钢厂,山东的炼油厂,东莞的电子代工厂,长沙徐州的机械重工,昆山的台商等等…
而当工业化进入后期,三产服务业崛起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三产并不强烈依赖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而更在乎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本、人才、以及行政资源。从富豪榜我们也可以发现端倪:2010年的富豪榜上,大多数还是各类轻重制造业,而到了2016年,则大都变成了互联网、投资、房地产。三产占比超过70%的美国,其富豪榜上除了一对石化兄弟外,其余被IT、投资、金融霸榜。
除了二三产业地位转化外,财政在经济中角色的提升,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下表为《2016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汇总表》
来源:财政部网站
由上表可以见到,转移支付总量最多的几个省(黑龙江除外)的省会:成都、郑州、长沙、武汉、合肥,全部是最近10年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
这些人口大省,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强、转移支付的增加,其体制内的收入迅速攀升到不亚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并有力推动了行政中心消费类产业和房价的增长——毕竟,军、公、教、研是行政中心的支柱产业,而即便是偏远乡县的公务员和教师,也是最有动力也最有能力把后代及一辈子积累的资产转移到行政中心城市的群体。
除了5个计划单列市外,发展超过省会的还有江苏的苏锡——他们以长江口为依托,以上海为前店,通过出口加工贸易和重化工获得了一大桶金。虽然南京已经崛起,但仍没有对他们形成绝对优势。甚至,江北的南通,随着跨江大桥的修通,正在承接江南的制造业,复制苏锡的历史,成为过去10年城市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
这方面一个闪亮的正面案例就是深圳——从“深圳你将被谁抛弃”,到主动引进大量知名大学分校和医院分院,成功为深圳的“腾笼换鸟”保驾护航。而苏州显然就比深圳晚那么一步,因此近年来其经济表现就不如深圳亮眼。
最后再放一张辽宁和黑龙江极端老龄化的人口年龄结构图,10年后,全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将和当前的东北类似。
塞冬说过了许多次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性——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上述的各种分析,如果没有年轻人口的支撑,都将是没有意义的。以沈阳为例,贵为3位数区号的东北大区中心城市,还拥有985大学。记得在七八年前,《新闻联播》曾播过铁西区老工业区大变身的经验,但如今当老龄化袭来时,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沈阳在全国排名的大幅下滑。
塞冬在最后做一些小结:
中国的高速工业化已经落幕,年轻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就在眼前
同步发展、同步致富已成往事,城市的发展正在加速分化,惨烈的优胜劣汰即将开始
能否将工业时代积累的财富转化为高端三产行业,将决定城市发展的成败
行政权力、财政资金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日渐增长,这有利于行政中心城市
国家级中心城市、大区中心城市、人口大省省会,在这轮竞赛中处于天然优势地位
人口和人才的争夺大战即将开始,未来5-10年,除一线城市外,其余城市会进一步放开户籍,甚至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来吸引人口
综合起来:行政中心、服务业高地、年轻的年龄结构、巨量腹地人口,这些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利好要素。当然,只有极少数城市具有所有这些特质,而大部分城市都需要面临权衡
5-10年后,分化的初步结果就将显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将导致亿万家庭资产的大幅波动。在这样一个分蛋糕大于造蛋糕的年代,眼光的好坏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资料来源:黔财有话说、新周刊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更多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