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公务员扶贫督查的体会
年初,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省第三方机构地毯式验收后,5月底,就接到通知近期全省开展扶贫专项督查。从督查情况看,脱贫攻坚工作还在路上,需要做的工作依然还很多。
脱贫攻艰已经开展两年多,不少帮扶干部平时忙于本职业务,对健康脱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扶贫政策了解并不全面。
偶尔入户走访还是离不开乡村干部陪同,因为对政策一知半解,又不知说些什么,几句缺乏诚意的嘘寒问暖,难以走进贫困户内心。
无论基层干部、还是市县帮扶干部,能坚持经常深入贫困户了解具体情况的不多。这种“走不惯乡村路、认不识农户门、坐不下农家凳、说不好群众话”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扶贫政策方面,各职能部门都高度重视,纷纷结合本部门特点,先后制定各项惠民政策。但这些临时出台又政出多门的政策,不要说年老体弱群众难理解,就连专业扶贫干部都搞糊涂了。
比如健康脱贫政策,设定贫困户住院自付费分别不超过3000、5000、10000元标准依据是什么?贫困户一年慢性病药费并不多,80%费用都报销了,还保留20%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再如金融扶贫,扶贫事业公益性和金融企业盈利性矛盾,让金融扶贫政策难以落地生根,最终贫困户会有多大收益很难说。
工作认识方面,扶贫工作究竟是本单位份内之事还是份外之责?是要当成必要的事必须做好,还是可有可无的事有空才做?除了慰问,在扶贫工作中具体任务还有哪些?这些模糊认识普遍存在,扶贫工作的主责意识需要让每一个包联单位领导和每一位包联干部入脑入心。
只有认识到位了,才会主动钻研扶贫政策,发挥聪明才智为贫困户用活扶贫政策。只有认识到位了,才不至于在扶贫政策制定上遮遮盖盖,在落实举措上扭扭捏捏。只有认识到位了,才不会认为开展扶贫工作耽误了单位事情、占用了私人时间。
责任落实方面,扶贫工作责任追究严格,但对精准扶贫日常工作督查不够。扶贫手册、四项清单更新、政策宣传落实等是每个包联干部的责任,实际少有人能做到位,很多都压到村干部身上,村干部平时工作千头万绪,政策理解能力又有限。
乡镇往往采取“人海战术”,侥幸过关后存在报喜不报忧心理,加之忙于其他事务,也不愿梳理暴露问题。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问责,造成越来越多干部心存侥幸,工作流于形式。对于脱贫攻坚这项长期性艰巨任务,如果用临战突击式落实必然难以达到要求,必须建立在平时扎实工作的基础上。
原载于《决策》杂志2017年第7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庄墓镇人民政府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大家都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