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座“醒来”的城市,为何发出“八问”?

2017-10-10 王运宝 范琦娟 决策杂志
↑↑↑ 点击上方“决策杂志”关注我们


绿色宣城


2017年,宣城迎来多批长三角客人。


4月18日,上海闵行区委副书记带队到宣城,考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


4月19日,苏皖合作示范区协调层2017年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宣城郎溪县召开;


8月8日,浙江湖州市党政代表团到宣城考察学习,提出“五化一体”对接新局面,共同打造浙皖经济走廊;


8月15日,上海松江区人大常委会到宣城考察。


短短半年时间,这座“多彩诗城”为什么获得沪苏浙多地的共同青睐?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宣城以什么样的特色融入区域大格局?

伍员山

01

“八问”:震撼与醒脑

   

从2016年10月开始,20多年前的两篇文章,再次出现在宣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的案头,分别是《山这边,山那边》和《醒来吧,铜陵!》。是什么让这两篇文章穿透历史,在20多年后的今日宣城,再次引发共鸣?


回望上世纪90年代,这两篇文章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有着特殊意义,推动了当年的思想解放。


当时间轴推进到2016年11月,宣城市委书记韩军在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引用25年前的《醒来吧,铜陵》强调说,宣城特别需要来一场“醒来吧,宣城”的大讨论,来一场思想革命、观念更新的头脑风暴。


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特别强调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行动源于发展的迫切。“十二五”以来,宣城经济发展稳步前进,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在安徽省的排名双双前进两位。但把宣城放在区域大格局中来审视,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1995年的《山这边,山那边》,呈现的是伍员山两边——常州溧阳市与宣城郎溪县的发展差距。时间已过20多年,虽然宣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山两边的差距依然存在;


从安徽省内看,宣城与滁州同时被定位为皖江城市带承建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在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上,宣城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与滁州存在一定差距;


再从长三角城市群看,宣城是安徽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的地级市,与浙江湖州居于类似的区域位置,但湖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经济指标,都领先于宣城。


经济指标是发展差异的直观表现,数据背后隐藏的差距是什么?


2016年9月,宣城市党政代表团赴滁州考察;10月,跟随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沪学习考察,“浓烈的创新环境、鲜明的发展模式、高度的思想开放,让宣城干部印象深刻。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短板。”韩军分析说,“这些差距出现在宣城市每个干部的脑子里,最根本的是观念差距。”


2016年10月28日,《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对接沪苏浙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目标往东看,步子靠东迈,身子朝东挤,位次向东排”,着力打造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示范区。


一天后的10月29日,宣城市委发布《关于在全市开展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的决定》,提出“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在此项《决定》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列举式分析了宣城在思想观念上的八个问题:小富即安、因循守旧、叶公好龙、搞花架子、拼劲不够、不敢担当、得过且过、不愿作为。


韩军告诉《决策》:“观念更新是为促事业革新,如何落地极为重要,学而不做,无法走出新路。”围绕如何等高对接,宣城结合市情概括为“八个对接”,涵盖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创新要素、开放平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等。


以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志,宣城迈出了探索新路径的铿锵脚步。但跟以往不同的是,宣城开启全方位等高对接沪苏浙的新征程时,有了更加明晰的坐标系。


宣城与浙江四市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表(单位:亿元)

02

坐标系:对标与赶超


8月14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明确到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100万、建筑用地100平方公里的“双百”城市规模。


放在皖苏浙区域格局中看,宣城作为皖东南门户,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的桥头堡、先行区。早在2014年之前,宣城就提出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2016年9月,“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正式写入宣城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进而列入了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2016年6月,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明确宣城是26个成员市之一。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棱形结构中,宣城处在宁杭、合杭两条轴线的中间位置。


但相比区域内其他城市,在安徽省内,比芜湖、马鞍山的经济实力相对要弱;与毗邻的常州、无锡、湖州等地,差距较为明显,宣城成为一块长三角腹地的“经济洼地”。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洼地”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随着2016年正式进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宣城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多层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作进一步深化。”韩军对《决策》分析说,“宣城等高对接沪苏浙,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前形势所迫,更是水到渠成。


首先是宣城连续开展“交通建设会战年”,从高铁、高速、航空、港口等多方面布局交通支撑。


随着合福高铁开通,商合杭高铁2019年开通,宣城正式融入沪宁杭合1小时高铁圈;再加上芜宣机场的开工建设,宣城将成为重要交通节点,进而打造成“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其次是瞄准坐标。在市级层面,宣城市以湖州作为学习标杆,力争“十三五”期间赶超舟山、溧水、衢州。


《决策》从宣城市发改委了解到,赶超不仅有总体目标,还要有对接路径、时间节点、年度任务,更要有具体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对接,一定要把脚踩在什么地方、往哪个地方用力做得细致具体。同时,在重点工作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杭州,政务服务学上海自贸区,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学苏州。


三是跨区域深度合作。郎溪县紧邻溧阳,在政策引导与政府服务下,众多苏商集群投资,县内以无锡、常州、武进等命名的苏商工业园共有5个。


从2016年开始,覆盖郎溪、广德和溧阳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已纳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并成立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合作机制,总体规划也已基本完成;


2017年8月开始,以宣城、湖州为核心区的“浙皖经济走廊”开始筹划;浙江与上海共同提出的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中,宣城仅距杭州100多公里,也在积极融入。


但对宣城这样一座后发型城市来说,产业发展是崛起的第一支撑力。在宣城着力打造的“四个特色之城”中,“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排在首位。


宣城坚持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经济新增长点。

03

多元支撑:实力与底气


座落在宣城郎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动力源科技有限公司,来自北京中关村,是国内电源行业首家上市企业,高端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代表着企业的高新技术水平,入驻7年来,带动多家配套企业进驻郎溪,一个新兴产业基地正在兴起。


70公里外,国家级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来自深圳的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最先进的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生产线如火如荼地运转,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30亿元。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坚持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经济新增长点。


2016年,宣城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85.1 亿元,增长11.5%;2017年1-7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增幅保持两位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居全省第3位,实现产值增幅居全省第5位。


从宣城市经信委了解到,宣城正在推进四大行动:高端制造跨越行动、传统产业提升行动、新兴产业倍增行动、绿色低碳成长行动;同时,大力实施“千企升级”新兴产业“双百”计划,建设“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工程。


“十三五”期间,宣城市工业水平将由全省中游向第一方阵跨越。


为此,宣城在做好存量与做大增量、激发内力与借用外力上同时发力,四轮驱动。


首先是招商引资。市级专门成立12个市直产业招商组,抽调人员瞄准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开展招商活动,捕捉项目信息。各县市区和开发园区通过组建招商小分队、产业招商组、驻外招商办事处等方式,强化产业招商和驻点招商。


2016年,宣城市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90亿元,居全省第3位。2017年上半年,新签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34个,同比增加117个。


其次是招才引智。为吸引科创团队创新创业,市本级设立总规模近20亿元的科创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和10亿元科创团队招引专项基金。据宣城市科技局介绍,2016年,宣城引进落户高层次科创团队25个,其中获安徽省级扶持团队7个,与合肥市并列全省第一。


目前,已集聚一批高科技前沿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2016年,宣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7.6 亿元,增长22.5%。


再有是搭建平台。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同时,新兴平台正在建起,宛陵科创城是宣城市“一号工程”,将散落城市各处的科技孵化项目集中一处,形成集聚效应;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主的智谷软件园,短短数月落户42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宣城市长张冬云分析说:“构建平台、人才、政策、金融和资本支撑体系,把工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后劲做足,推动宣城向制造业大市、强市迈进。”


宣城在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打造,“文化+”新兴业态成为宣城一张独特的名片。


8月18日,在宣城文旅集团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22个投资建设项目和8个研学基地项目签约,总投资80亿元。


宣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周小红告诉《决策》:“宣城市文旅产业发展,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全域旅游为抓手,以旅游‘一号工程’皖南川藏线为切入点,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在机制体制创新中,整合资源,拓展新业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宣城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增幅分别位居安徽省第2位和第1位,旅游强县占安徽省1/4。在长三角旅游发展进程中,正在发出宣城声音,形成宣城板块。  

                   

离开郎溪时,再次遥望蓝天浮云下的绿色伍员山,山还是那座山,但山两边的乡情、县情、市情、省情都已发生根本改变。


一个牵动苏皖两省,布局在长三角中心腹地的经济合作示范区,即将在伍员山脚下破土而出。这不仅是宣城等高对接苏浙沪的具体抓手,更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着力点,“宣城对接沪苏浙,是学有基础,接有渠道,比有标兵,干有平台。”韩军概括说。


原载于《决策》杂志2017年第9期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大家都在读:

2017年10大最美赏月地,你最想去哪赏月?

如今,短短1秒钟,你在“长三角”可以做什么?

公务员注意!以后辞职"下海",可不是想干啥就干啥

安徽省再出大手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一流创新平台!

粗大事了! 安徽这6大家族为何被中纪委点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