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创之城的标杆之作:未来知识城市的大胆构想,正在走进现实

决策杂志 2021-04-23

人类对未来的终极想象最适合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科幻作品提供了一个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像3D生物打印1997年第一次出现在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里,就直接复原了人类外形,而现实中,直到2019年这项技术才堪能完成打印一颗完整心脏的任务。

相比起天马行空的想象,技术进步的现实速度是缓慢的。但这些一点一滴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一旦积累到了某个临界点,就会触发技术范式的变革,进而颠覆与我们有关的一切。

零售、支付、出行、教育、安全、医疗……中国社会近十几年来的巨变大多源于互联网技术。到现在,互联网早已跳脱出技术的范畴,成为一种近乎于社会基础设施的存在。

在此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科技创新,是更细腻的产业触角,深入更为细分的社会领域中,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未来发展,都被激发出了异乎寻常的想象空间。


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城市进步的追求,城市的未来,是“人+科技+生态”的未来。



NO.1 | 壹
科创,驱动城市更新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乡村营造,缔造者们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人是城市的核心,无论城市如何变化,“以人为本”都应该是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除了这一点,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改变的。


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在不断地发明城市。就像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瑟在《城市的胜利》中说:“城市是我们最伟大的发明,那么它应该有可能被重新发明。”


信息技术和科技变革,已经深度介入了现代城市设计。


谷歌、丰田、苹果、腾讯等科技巨擘早已不再是移动终端生产商和信息技术软件服务商,强大的技术实力足以支撑起他们对城市的全新设想。谷歌Sidewalk Toronto智慧城区、腾讯“网络城市”、丰田“编织城市”试图实现的三个不同的智慧城市构想,都把“人”放置在本源的位置。


腾讯“网络城市“: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培育更有活力和“全生命”的体验。


与其说,我们要重新发明城市,不如说,是科技变革推动我们重新理解和诠释“以人为本”,从而推翻所有的固有概念,站在信息技术的最前沿,去创造前所未有的城市。


在科教之城合肥,下一个关于未来知识城市的大胆构想,正在走进现实。它的名字叫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



NO.2 | 贰产城融合,城市的吸引力

过去几十年里,合肥工业和技术发展成为建设未来知识城市的基础,产业不断聚集,空间功能明确,新桥科创示范区在这样的趋势里脱颖而出,一个产城融合的空港国际小镇即将破土。


在这里,产业和城市休戚相关,但仅仅有产业,没有生活,对“自然人”的吸引度仍然是不够的。华侨城的进入,把关于人、关于生活的一切,都包裹了进来,一片自然的怀里,人、产业与城市相濡以沫,用生生不息的形式,演绎未来城市的温度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中央水岸过程效果图

当华侨城遇上空港,这个毗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小镇,就绝不满足于做一个国际航空客货运的重要港口。它有更大的野心,即汇合科技、产业和文化,重新创造城市。


而空港国际小镇要做的,就是集合自然优势,重新创造一个微创未来城。


这个微创未来城,要延长产业服务链条,形成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与国外可抗衡的头部企业聚集区,在微创未来城里需要愈加完善的产业配套,它们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深度合作企业,是否能一同在这里得到配套乃至创新支撑?

这些企业员工林林总总人数众多,他们要落脚扎根在此生活,能不能让他们走出工作场地就能无缝享受生活?

科创人员,技术工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周边市民,甚至过境的机场旅客……为不同人群服务的特殊空间形态,如何构建?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中央水岸过程效果图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这个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一个可扩展、可扩散、可预留未来的多元融合空间。由此,主题的“more”的概念随之诞生。在这个江淮分水岭,我们可以看到跨界的融合,功能的交互。在华侨城,人们将同时拥有生产、生态和生活。


以人的体验出发,则必然走向去中心化。


在无数个体的基数之上,拒绝整体划一的标准;在提炼最大公约数的同时,尊重个体感受。一个个有温度的人,在各种场景里互融交汇,这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拓展,是一种生活和另一种生活的融合。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里,所有的产业空间、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和休闲生活空间,都被一条蜿蜒的水道、流动的清波串联环绕。一水绕城,生态绿化的功能融为山水体验的一部分,仿佛在表达着科创的内核:开放、积极、共享。


微创未来城:提供不同的功能配比和空间原型,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无等级创新的沃土。


5%共享计划:形成弹性多功能的共有场所,有效灵活应对多样创新企业的需求。


每个办公组团之间,通过内部围合出一个个“院子”,不论是洽谈、会客,还是休憩、会议、头脑风暴,都享受这5%共享空间。甚至连屋面也被纳入第三空间的范畴,连通的屋面系统给人留出了大量的非正式交往空间,对于从事科创、文创的人来说,这种空间无疑能增加思维碰撞、创新交互的密度


去中心化的空港国际小镇,不会把资源与配套强力积聚在一点,它们以一种四面开花的共享姿态,出现在华侨城9.2平方公里的各个地方,核心区域、东南角、西南角、门户、水岸……



NO.3 | 叁自然之境,办公空间的创造力

2013年10月,苹果公司公布了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P)设计的新总部3D设计规划模型。这座飞船状的环形建筑被项目设计师斯蒂芬·贝林(Stefan Behling)称作“世界上同等规模最环保的项目之一”的大楼,内部的中空地板、楼顶太阳能面板和沼气燃料电池,就能满足苹果75%的工作时间电力需求。


苹果总部效果图

苹果新总部对环境的友好,绝不止节能,它要的是全然融入大自然。其总部几乎是以绿色空间为主,因为园区拥有充裕的空间,容纳9000棵树木,组成果园和中心花园——这里有80%的面积属于风景地带


增加大面积植物栽种,将室外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在人类建造史上是一种哲思般的设计思路。引山水、引自然进入建筑内部,将人置于更广阔的维度,更利于自由讨论的环境,更有利于创造和发现。


剑桥大学的教授们在茶园喝下午茶的传统,曾经产生了大量边缘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甚至有不少诺贝尔奖的研究思路就起源于下午茶的闲聊中。

继美国苹果总部之后,世界又一座与自然相融的全新空间诞生:华侨城领衔F+P,呈现又一规划设计杰作——空港国际小镇1号地块。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一号地块:内部景观延续周边城市绿轴,形成网络体系贯穿,将自然引入城市庭院。


作为整个空港小镇的西南门户,1号地块嵌入整个微创未来城,在自然-连通-交互的理念指引下,落地于此的企业展研中心、创智公园、上下游企业办公,也将为华侨城这个科教高地孵化层出不穷的创意。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一号地块景观示意图:森林缓冲区,繁华的庭院,水广场,阴凉的街道。


风景渗透在一号地块的每根毛细血管里,除了地面的景观植被,伸展露台、屋顶、人行通道、低处的灌木、中间的阔叶林树木、沿楼而上几乎覆盖各个角落的茂密花木……让华侨城这片地块不像是景观繁盛的园区,更像是生长在森林里的园区。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一号地块办公街区:一个完整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社区。


企业展研中心、创智公园、酒店,上下左右都被宽阔的绿地环绕。为了让自然更大程度地融入人与建筑,企业展研中心仍以宫格为基本单位,错落排布在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的核心区域。


由广场及绿地组成的景观轴线贯穿其间,直通办公楼,企业展厅则以庭院形式列于两侧,外幕墙与四周自然浑然一体,办公楼外观用更大面积的玻璃立面,与公园景观联通。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一号地块展研中心,由中央庭院、展示大厅、会议室等一系列灵活的空间组成。


若单看一号地块里的酒店,似乎和所谓商务颇为不符:每一处休闲露台、每一扇窗外、每一幅向外的视野、每一束投向它内部的目光里,都映入了自然的生机勃勃。潜心设计的自然之境,让它更像是悠闲的度假之所。站在高处俯瞰,这样的绿意盎然和企业展研中心、公园浑然一体,似乎创新、自然与灵感,生来就该如此融洽。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一号地块酒店,层层退台的设计,主体建筑被布置在景观环绕之中,自然从每个角度渗透进来。


NO.4 | 肆
结语

历经产业造城的粗放时代,科创如一张船帆,引领人们走向未来的城市。当严谨的科研与理性的逻辑,以生命、自然等更亲和的方式表达,一座空港国际小镇在诗意与智慧中滋养生发。


-- END --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决策杂志社(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招聘专职研究员!
2、罕见!纪委重磅官宣,国企董事长等31人同时被查
3、两位副省级领导履新
4、南宁,真的急了!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