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专访 | 傅于真:专注点滴,GPA4.0女孩这样养成
第一次认识她时,她还是那个忙前忙后的校园记者;而现在,她是院长一等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包揽者......三年多来,她一直保持着满绩点,专注于心理科研,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而从点滴做起,便是她越努力越幸运的最好佐证。她,就是温州肯恩大学大四心理系的傅于真。
热爱:科研是她的底色
登上第三届全球教育与教学会议,在第五届教学与教育国际会议上展现以自己为一作的论文,成为国际心理学荣誉学会PSY Chi的成员,科研之路贯彻了傅于真的大学生活。以研究“student engagement”(学生参与度)和“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关系迈出科研第一步,关注“gender socialization”(性别社会化)对于专业选择的影响,探索ASMR对于认知能力的影响......傅于真有着多重角色,在众多角色叠加下的她,不变是科研人的底色。
做科研无疑困难重重,未来职业方向是临床和教育心理学的傅于真正在进行有关postpartum depression(产后抑郁症) 的“meta-analysis”(荟萃分析)。由于之前并没有做相关类型研究的基础,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因此“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做荟萃分析的工作量极大,要在数据库中筛选出两千多篇文献进行逐一审阅,再一篇篇挑出符合相关标准的进行下一步的探索。“我很感谢我的教授Li Qian和研究伙伴Jupiter,她们为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是我科研道路上最为有力的支撑。”尽管科研的结果充满未知,但傅于真总是乐此不疲,她坚持不同的科研项目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将对科研的热爱贯穿她的大学生涯。
专注:习惯坐前排的女孩
“比起拉长战线,我喜欢短期目标,以周为单位,把事情落实到每一天会有更高的效率。”提到学习,傅于真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傅于真十分重视她的作业和课堂:“我上课一般选择前排位置,方便跟教授互动。”另外,她发现比起死板的复述知识,教授们更希望看到学生作业中的思考和价值观。和教授交流便是思考最好的催化剂,傅于真时常在课后和教授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误区,有时还会误打误撞,了解到没有在syllabus明确标出来细节。
如果是学校学习是知识的汲取,那么实习则是知识的实践。提到印象最深的实习经历,傅于真表示,自己大三暑假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度过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在这里,她参与团体治疗、家庭治疗,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很少涉及的临床心理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和病人有直接的接触。她表示:“这段经历仿佛一次彩排,让我体会到真实的医生工作是什么样的。”而这段实习带给她的远不止专业经验,实习期结束时,病房里的有位小朋友送了她一首原创的小诗,这让她深受触动。这段经历留给傅于真的不但是学习上的长进,更是坚定从事心理专业这条道路的决心。
勇气:社团组织是成长的“佐料”
在志愿活动以马术治疗帮助自闭症儿童、以校园记者的身份在学媒采编部采访撰稿、成为VOK校园广播站的电台部部长、作为RA因一时兴起就主办了跳蚤市场“芳草集市”、以台球社的策划部部长组织和参加比赛……回想起这一路的奇妙经历,社团组织也是傅于真成长的一部分,也正是老师指导与同学陪伴,让她在这片深邃的星空中找到自己的璀璨星辰。
“我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很多问题上,傅于真总是有自己的坚持。她曾构想过创建一个公众号或是Bilibili帐号来分享自己的思考,“等以后我有足够的精力和勇气的时候,我想会迈出这一步。”被问到社团组织活动会不会给学业造成压力,她说:“这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累赘,而是我不断提升自己、成长的一部分。”
专注学习,热爱生活,从傅于真的身上不难看出她对待学习和生活认真而积极的态度。只要把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做好,不需要可以去追寻什么,你所渴望的东西会自行来到你身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傅于真来说,国家奖学金的获得,就是对她做好每一件小事后,所拥抱的“幸运”。
文字 | 王艾雪
文稿编辑 | 吴哲 王智耀
审核 | 王舒
▼
推 / 荐 / 阅 /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