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推荐】导读《城市革命》

李志刚 教授 城市化研究 2019-12-27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是法国社会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作为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其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列斐伏尔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厚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在他的生涯中,不仅亲身实践了激进的社会活动,并且著作颇丰,对城市化、城市空间等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成为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理论最强有力的提倡者。列斐伏尔是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除本书之外,他的著作如《日常生活批判》、《空间的生产》等也广为人知。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


《城市革命》一书初版于1970年,是在法国的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完成的。作者期望于改造日常生活、创造城市社会。作者的论述始于这样一个前提假设:社会的全面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列斐伏尔在开篇说道:“社会已经完全被城市化了”。他认为,城市革命与其说是至替代工业时代的一个未来的历史阶段,毋宁说是一种乌托邦。同时,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一种意识形态实践,是对某种意义上已经缺席的政治批判的补充。相对于“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些词,列斐伏尔更乐于采用“城市社会”来指代工业化之后的社会形态,认为它的到来意味着旧有城市形态的崩裂,同时意味着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城市不仅是“城”,而且是整个社会,城市是一个“总体”,一种“全球”现象,城市塑造和影响整个社会。脱离马克思主义分析,列斐伏尔认为是城市化而不是其他(工业化)力量决定历史发展或资本的累积。列斐伏尔采用下图来描述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实践: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化意味着各种可能性。要把握这些可能性我们就需要超越原有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视角,转而关注城市本身。作者指出:所谓城市革命是这样一种影响当代社会的转型,这就是从增长与工业化问题(模式、计划、规划)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走向城市问题框架成为决定性的阶段。城市革命本身并非单纯用来指暴力行动;事实上,城市革命既不等于暴力也不排斥它们。在他看来,城市革命是世界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空间集中与重组过程,是一个把第三世界、落后国家也纳入其中的彻底城市化(而不仅仅是工业化)的过程。


相比于城市生活的理念,或是资本主义运作方式下的消费市场和官僚系统,列斐伏尔认为城市乌托邦的特征在于自决、个体创造力,以及可信的社会关系。列斐伏尔指出:不是马克思的工业化生产力,而是他所期盼的城市文化革命,才是一种持久的现代社会动力。“城市革命”的障碍在于我们认识上的“盲点”(blind field):工业化和城市化往往同时发生,很容易忽略后者;“时空”概念同样如此,城市不是基于农业(循环的、地方差异的)或工业(理性的、均质的),而是基于特定的、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总之,列斐伏尔试图指出我们在认识论上的误区,如 “城市认识论”(Urban epistemology)的缺乏、学科的分割乃至结构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存在,这些误区使得我们未能将城市视为社会本身。因此,为了理解城市,列斐伏尔倡导关注“生活实践”、学科交叉和合作。这与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所倡导的“城市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革命前景最令人失望之处在于“最直接参与者过分的消极性”,也就是空间使用者在塑造城市各种可能未来方面所表现出的消极感。他以为,问题在于全球尺度上的抽象空间的统治性地位,也就是建筑师、规划师对生活实践空间有意无意的宰制或观念强加。因为这些专家并不能全知全能地理解地方空间及空间使用者的诉求,而且他们往往更关注的是空间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列菲伏尔早期以城市革命为中心的城市理论后来招致广泛争议与批判,但是《城市革命》一书中对城市空间的现实与可能性进行了巧妙构思和严谨论证,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探究城市本质的引导性著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