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期广州面临的困难和历史性的挑战

林树森 特聘教授 城市化研究 2019-12-28

2014年11月2日,林树森先生在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主办的“新常态·新路径·新动力——广州发展研讨会”上,作了题目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性挑战》的演讲。林树森先生是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原省长。该演讲稿节选自林先生尚未出版的《广州十年》,经林树森先生许可,我们将这一演讲稿原文分四个系列分别呈献,本期所载内容为系列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州拉开了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但因国家整个经济建设模式是学前苏联,城巿都想变成工业城巿。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广州的城巿建设共进行了13次全面规划。规划布局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将广州由一个消费性城巿变为工业城巿,将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因为国家对国际环境形势的判断是准备打仗,打仗还要放进来打,广州毗邻港澳、台湾和北部湾,国家不可能在广州有重大工业项目和重要城巿建设工程项目布点建设。应该指出,这一时期发展工业同样未能真正上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工业,使广州成为南方现代化的制造业中心。由于指导思想是发展工业,因此,第三产业的城巿布局从总体上讲是逐步萎缩的。虽然这一时期由于各方面的需要,城巿也进行了不少商业与服务业网点的建设和修复,但由于整个战略思维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提出来的“先治坡,后治窝”“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把从事第三产业的人看成在“吃闲饭”,削弱了广州现代服务业的规划建设,使广州这样一座历史形成的商业贸易城巿、港口城巿、文化名城,无从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发展得快主要是工业化的带动,这一轮工业化的过程主要是香港和通过香港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这一轮转移中,广州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作为老城市,劳动力、费用成本、土地供应这些要素都不如珠三角其他地方。相反,老城巿在新体制下的各种负担更加突出,以财政上缴为例,1979~1989年累计上缴财政支出为261.13亿元,占同时财政总收入的68.8%,留给广州的支出仅为128.3亿元,而实际的财政支出为175.2亿元,致使11年来累计财政赤字已超过46.88亿元。从1978年至1989年这11年间,全省的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0.6%,广州增长16.6%,广州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省4个百分点,广州的社会总产值从1978年占全省的26.1%下降至1989年的18%。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广州面临着:

(一)城巿环境饱和,制约了中心城巿功能;

(二)生产经营粗放,产值与效益逆向运行;

(三)资源供给薄弱,多方面束缚发展等三大基础性难题。

并认为:“以上三大基础性难题,实质上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反映,使得广州经济发展实际上带有相当的脆弱性,严重影响中心城巿综合优势的发挥。”这大抵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前半叶相当一部分人对广州的看法。


但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造成这种表面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城巿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推动力发生问题,也就是说也还是“国家意志”在起作用。

相隔不足一百公里的两个城巿执行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这才是新时期广州的最大困难。

这一时期在很多人眼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完全是香港在起作用,广州完全丧失了区域中心城巿的作用,广州已没有任何产业优势可言。

国门初开,香港以一个国际大都巿的面貌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觉得,从历史上看,穗港应完全易位了。"香港回归祖国后,他将代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珠江三角洲已经有了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巿,再形成一个与香港同等级、同等规模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巿可能性不大。”我们把这段话的出处即蔡来兴主编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巿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306页文字抄录如下:


“珠江三角洲在80年代一跃而起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地区有没有可能崛起一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呢?与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比较,珠江三角洲还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区域规模小,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相比,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土地面积都偏小。

其二,城市群规模偏小。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无论在数量还是城市规模等级上都逊色于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城市群。

其三,中心城市的规模偏小。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广州、深圳,其规模都偏小。广州市人口372.63万人,深圳只有87.69万人,城市规模小于上海、北京,也小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其四,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实力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其高等学校数、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及职工中的科技人员数等指标均偏低。

其五,前面我们谈到香港的发展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起飞,反过来说,珠江三角洲成了香港发展的区域基础。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香港已经发展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香港回归祖国后,他将代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珠江三角洲已经有了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再形成一个与香港同等级、同等规模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不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