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作品】借问乡村何处有——广州市旧水坑村集体记忆调查

2015-04-14 尹安妮 曾永辉等 SYSU城市化研究院

  本期内容是“新生代的城市化观察与实践”系列的第二篇,节选于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课程竞赛作品,获一等奖,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本平台。


作者介绍:

尹安妮 曾永辉 郑梓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2011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林琳,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媛,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成为了新的发展议题。乡愁依赖着集体记忆而存在。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少村庄面目全非,千村一面,盲目向城市靠拢,失去了乡村传统景观和意象,村民从耕地走上楼房,面对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变化,乡村的集体记忆是否被城市化吞没?还存在多少承载集体记忆的空间?


1、调查概况

1.1研究区概况

本调查以广州市番禺区旧水坑村作为研究区。旧水坑村距今700余年历史,由朱姓与陈姓先人开创。目前经济繁荣,交通便利,该村目前已成为番禺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是广州市番禺区“民富村安”新农村的代表。


1.2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除了采用文献分析、观察法以及深度访谈等一般社会调研方法外,本次调研还采用了感知地图分析法以及Argis地图分析法,邀请村民画出了他们记忆中以及现在的旧水坑村印象图,数据化后利用Arcgis软件分析记忆空间时空变化。


调研流程:


2从古至今说记忆

2.1集体记忆的时间性

根据村民访谈的结果从古到今梳理老人们的集体记忆,发现村民记忆主要由5个时期经历的事件构成,每个时期都有其明显的记忆特点:古代记忆近乎空白;抗日时期充满顽强抗敌的记忆;计划经济时期集体记忆最为深刻;改革开放时期村内集体活动少,记忆淡薄;新世纪以来,村民们记忆多为闲暇活动以及村内文物保护方面。


2.2集体记忆时间性的特点

通过统计老人的5个时期的记忆的空间和事件,可以得出时间序列中旧水坑村的集体记忆统计表总结出3个特点:

①记忆断层明显,对于抗日时期以前以及改革开放时期记忆淡薄。

②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记忆深刻,谈及的事件和记忆空间较多。

新世纪以来的集体记忆最深刻,体现出的记忆空间最多。


3.从表及里说记忆

3.1集体记忆的空间性

调查过程中,邀请了两个村民群体绘制他们对于旧水坑过去与现在的感知地图,我们对其涉及的空间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旧水坑村的记忆空间组成要素及演变特征,记忆要素可以归纳为自然、生产、居住区、历史建筑、公共设施、特殊构件6大部分。



图3-3 村民群体二的以前感知地图

3.2要素演变特征——多样化 48 31129 48 15231 0 0 4051 0 0:00:07 0:00:03 0:00:04 4050差异化


①记忆空间组成要素多为节点性标志物,少边界,无区域。

②记忆空间组成要素对同一群体而言在时间上有一定延续性。 公共设施作为村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空间,在记忆空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不同类型要素在记忆空间中作用强度不同。


4、从彼及此说记忆

4.1 空间范围

旧时期的记忆空间范围较大,而新时期的记忆空间较集中,在村界之外的有两个地点,为新水坑村和水濂小学。说明村民的记忆空间的范围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萎缩,但旧水坑村民对新水坑村仍有一定的念旧情结,反映了村民“故土情深”、“新旧一体”的传统宗族思想。

4.2 记忆强度

旧时期的集体记忆较为集中,新时期的集体记忆均质化,且旧时期记忆强度比新时期高

总体上仍以南书堂为中心圈层结构,并且有三个次中心(组团),说明即使旧水坑村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有一定的城市景观(工厂、公园、广场等),并失去了一些乡村景观(农田、水塘、坊等),但得到保存的乡村景观在村民心中地位仍很高,甚至高于城市景观。

4.3 记忆中心

旧时期的记忆空间以南书堂为中心,新时期的集体记忆以森林公园为中心,从村民集体活动空间的转移,说明村民对被城市化扭曲的乡村空间带有不满,对原真性的乡村空间有集体记忆。


5.调研结论

1)集体记忆的空间生产同时具有物质性、情感性和社会性

集体记忆的空间与生活和公共活动息息相关,包括生产、上课和聚会聊天的场所;而空间也被赋予各类情感,如祠堂的重视血缘宗亲,宗族观念强、土地从旧时期的生产功能转变为新时期的居住和盈利功能;社会性上主要反映为社会交往场所,维系村民之间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


2)不同于城市意象,村庄意象以标志物以及节点要素为主

LynchK的城市意象并不完全适用于乡村。旧水坑的认知模式以标志物型、节点型为主,记忆空间由单个要素组成;辅以较弱的边界型、道路型,区域型的认知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3)集体记忆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是本质依然没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新世纪时期,集体活动从集体生产劳作到集体晨练闲谈,记忆空间也从农田宗祠等转移到公园广场,其中也伴随着记忆空间范围的缩小和均质化。但是剖析集体记忆的本质就会发现,宗亲血缘依然是维系集体记忆的重要线索,集体活动始终是延续记忆的重要支撑。


6.展望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延续乡愁,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造集体记忆——留下有记忆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公共场所,保住过去的集体记忆;营造有利于促进村民交往的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新的记忆空间,创造属于新时代的集体记忆。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