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作品】珠江滨水空间安全性调查研究:城市危情——珠江滨水空间安全性调查研究

2015-04-20 古叶恒等 SYSU城市化研究院

  本期内容是“新生代的城市化观察与实践”系列的第四篇,节选自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二等奖作品,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本平台。

作者简介

古叶恒、刘怀宽、程佳佳、肖思敏,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专业本科生;

袁媛,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林琳,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袁奇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绪论
1.调研背景
  近年来,滨水岸线住宅和滨水休闲设施的巨大市场需求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滨水开发热”现象,城市滨水区开发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日益增加。据广州水警统计,珠江前航道2012年共落水167人,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起事故。2013年武警郑益龙、中士邱兴和下水救人而英勇牺牲的悲剧敲响了滨水区安全的警钟(图1-1,1-2),也唤起社会各界对滨水空间安全性的重视。
图1-1
图1-2
2.调研目的
  以珠江前航道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新闻资料收集等方法实现如下调研目的:1)寻找落水事故的常发地点和区域;2)分析各类救生设施的供需状况;3)了解局部高危区事故发生的原因;4)提出改善城市滨水空间安全性的规划建议。
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图2-1 滨水空间分类
1)城市滨水空间:指市内陆域与水域交界场所可分为:一线滨水空间、二线滨水空间和码头。2)一线滨水空间:陆地延伸到水域供人们观水、戏水的空间。根据断面差异分为:亲水平台和亲水广场;3)二线滨水空间:与水域接壤的陆地,供人们休憩娱乐的空间,包括:滨江广场、临江酒吧街、江心岛。4)码头:跨越一线和二线滨水空间,由一条从岸边伸往水中的长堤及水上作业空间组成的构筑物。
2.研究范围
图2-2 研究范围图
  研究范围西起人民桥、东至琶洲大桥,河道总长14.2千米,河道水深2-15米,宽200-400米,河道极端流速达每秒3-4米。除亲水平台或下江梯级外,该河段岸线均设有花岗岩或铁锁链护栏,高约1米。
3.技术路线

图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研究方法
新闻资料搜集法  通过网络搜集2005年以来珠江前航道落水事件新闻,记录事发时间、地点和原因。实地考察法
图2-4 实地考察安排
深度访谈法  对在滨水空间活动的市民、游客、服务人员、安保人员及水警人员等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
表2-1 访谈结果整理
调研发现
1.落水事故的原因——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在落水事故原因中,轻生、打赌为主观行为, 43 35460 43 15231 0 0 3734 0 0:00:09 0:00:04 0:00:05 3734难以预防;失足、醉酒既受主观因素影响,也有客观因素“推波助澜”,如防护救生设施配置不足、江边景观安全性低等,可以通过规划加以改善。

图3-1 落水事故原因统计
2.落水事故的分布——一线滨水空间是“元凶”地
  根据2005年来的新闻报道及访谈结果,对不同滨水空间落水事故数进行统计(图3-2),发现研究范围内共有8个一线滨水空间(图3-3),其中①、⑥、⑧号为亲水广场,其余为亲水平台,一线滨水空间的事故发生率最高,次数高达14起。二线滨水空间(图3-4)包括二沙岛、海心沙、珠江琶醍酒吧街等,是事故的次高区,达10起;码头(图3-5)共有13个,有赖于齐全的救生防护设施,虽数量较多但事故发生少,仅有2起,是相对安全区。  究其原因,南方城市与水有不解之缘,不少市民也是游泳能手,再加上夏季来临,每天下午四点一线滨水空间成为游泳爱好者的集聚地(图3-5)。部分游泳者下水前热身运动没做好导致突发性痉挛,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图3-2 滨水空间和落水事故的数量对比
图3-3珠江前航道一线滨水空间及救生设施分布图来源:小组成员用ArcGIS、ArcMap、Photoshop绘制.
图3-4 珠江前航道码头分布图来源:小组成员用ArcGIS、ArcMap、Photoshop绘制.
3. 救生设施的供需状况
  自救、他救是两种最常见的救生方式。自救指直接利用周边设施进行救助,他救指向负责水上治安的水警求助。
自救设施的供给——圈绳搭配,覆盖不全  2013年6月,广州市水务局组织编制《珠江两岸救生设施设置方案》(后文简称《方案》),要求东至琶洲大桥、西至珠江隧道、南至鹤洞大桥、总长16.88km的珠江两岸沿堤岸线平均100米设救生圈和救生绳1套,遇亲水平台加装2套救生圈和救生绳,遇码头时在码头两侧堤岸分别加装1套救生圈和救生绳(图3-5)。
图3-5广州市珠江两岸救生设施设置方案图来源:珠江两岸救生设施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
  按照《方案》中每个亲水平台救生设施配备标准,本小组把8个一线滨水空间现阶段自救能力分成绿、黄、红三级。绿级配有2套救生圈及救生绳;黄级配有自救设施但未达到《方案》标准;红级完全未配备自救设施。由图3-6界定事故频发区域,发现自救能力弱的滨水空间与事故多发区域重合(图3-7),说明自救设施不足是落水者溺水身亡的主要客观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黄级空间多缺乏救生绳,如①号及⑦号有救生圈而无救生绳,水流湍急时抛入水中的救生圈多顺江流漂走,溺水者即便得到救生圈,岸上市民也无法把其拉回岸边。救生绳虽不及救生圈起眼,但在提高自救设施性能时却更为有效。
图3-6 2005年至今珠江前航道落水事故分布图来源:小组成员用ArcGIS、ArcMap、Photoshop绘制.
图3-7 珠江前航道事故频发区与自救设施分布匹配图来源:小组成员用ArcGIS、ArcMap、Photoshop绘制.
  除自救设施(救生圈、救生绳)及救生艇外,救生梯也是一种辅助性救生设施(图3-8)。珠江前航道一线滨水空间平均相距1520米,以400米为大部分市民体力上限所能承受的平均游泳距离,发现仅52.6%的落水者有可能游到距离落水点最近的上岸平台(图3-9)。为此,《方案》中提出“在栏杆或沿堤岸线位置平均每100米间距设置救生爬梯1座,遇码头时在码头两侧堤岸上加装1座救生爬梯”,把各落水点距上岸平台的最远距离缩小到50米(图3-10)。实地调查发现,海心沙北侧救生爬梯间距过疏,相隔200-250m;江湾大桥-海印大桥河段两岸、猎德大桥南桥底、华南大桥北桥底为救生爬梯设置空白区域(图3-11)。
图3-8 救生爬梯
图3-9 未设救生爬梯时救生覆盖区
图3-10 增设救生爬梯时救生覆盖区
图3-11 救生爬梯分布图
他救设施的供需——水警救生,鞭长莫及  当事故发生地周边没有救生设施时,市民多会求助于广州水警。调查河道由海幢码头和二沙岛码头负责救援。当110报警大厅接到“有人落水”的救助电话后,会通过GPS定位离事故点最近的执勤快艇。若事故地点周围没有执勤快艇,110报警大厅会指令东河道派出所水上民警驾驶停靠在海幢码头的快艇赶赴现场(图3-12)。110报警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3分钟内即启动救生艇赴现场营救,不识水性的人落水后黄金救援时间亦为3分钟,5分钟后基本没有救援希望,说明广州水警启动快艇后最多仅有2分钟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取海幢码头快艇时速60km/h,二沙岛码头摩托艇时速100km/h,可计算海幢码头、二沙岛码头救生艇救援覆盖范围(图3-13)。
图3-12 广州水警救援过程示意图
图3-13 珠江前航道各类他救设施救生范围
  图3-13表明,猎德大桥以东河段超出广州水警救援范围,若发生落水事故,广州水警将无法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抵达现场。叠加自救和他救设施的覆盖范围,得出珠江前航道救生设施供给能力总体分布(图3-14),发现猎德大桥-华南大桥段为前航道救生能力最弱区域,而位于该区域的珠江琶醍,也是落水事故最频发的区域之一。
图3-14 珠江前航道救生设施供给能力总体分布图
4. 局部高危区安全性分析:珠江琶醍——酒乱情迷的危险地带
  从设施环境和行为两个角度,以珠江琶醍酒吧街为高危区的代表,对其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此为提高珠江前航道安全性建言。珠江琶醍酒吧街是一个以啤酒文化艺术为主的滨水休闲空间,调查发现,空间环境安全隐患及顾客的行为失控是落水主要原因。
酒后行为失控——引发险情  酒吧为满足客人亲近江景的需求,紧靠江边护栏设置餐桌(图3-15)。客人喝醉后神智不清,身体摊在护栏上。琶醍护栏高度未达到安全要求,事故发生几率大增。
图3-15 江边餐椅紧靠护栏
救护设施失范——阻碍救助  调查发现,酒吧专用救生设施数量不足且布置不规范,沿酒吧街200米江岸线上仅有3个救生圈,摆放位置被桌椅或码头铁架等物体遮蔽(图3-16),加上夜晚江边灯光昏暗,事故中往往不能及时使用这些设施。
图3-16 摆放隐秘的救生圈 图3-17 某次施救过程
结论及建议
1.调查结论
1)失足、醉酒导致落水虽属主观原因,亦有客观因素的“推波助澜”,如防护救生设施配置不足、江边景观安全性低等,可通过规划手段预防。2)珠江前航道大部分亲水平台和广场的自救设施(救生圈、救生绳)配置未达到规划标准。河道虽有水警等他救力量和爬梯等辅助性救生设施覆盖,但救生盲区(猎德大桥-华南大桥段)依然存在。
2.改善建议
1)完善亲水平台和亲水广场的救护设施一方面,增加平台和广场上的救生设施;另一方面,在亲水平台阶梯临江面、亲水广场临江面增设规范美观的防护设施。2)增强救生盲区的他救力量建议将猎德大桥以东救生盲区的废弃码头改造成水警驻点,用以停放救生艇等设备,增强该河段的他救力量,更好保障滨水区活动人群的生命安全。3)扩大设施的救生范围和能力救生绳是容易被忽视的自救设施,但实际上其却能扩大救生圈的救生范围及能力。访谈中不少市民建议两岸应增设救生绳、长竹竿等救生设施。4)对局部高危区环境和活动加强检查约束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滨水区景观安全控制方案,对滨水休闲娱乐场所的环境安全加强检查;另一方面,对江边占道经营、非法捕捞、酒后失控、翻越护栏等危险行为加以执法约束。
参考文献
[1]焦 胜.城市滨水区的复兴—以长沙沿江风光带为例 [J].南方建筑,2000,(4):71-74.[2]陈 伟.城市经营中的滨水区开发与经营[J].规划师,2004,20(8):10-12.[3]孙施文,王 喆.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 [J].规划师,2004,20(8):5-9.[4]许 珂.浅析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的开发[J].规划师,2002,18(4):37-41.[5]王晓鸣,李国敏.城市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法规研究—以汉口沿江地区再开发为例[J].城市规划,2000,24(4):48-53.[6]陈 伟,洪亮平.公私合作进行滨水区开发—以美国托莱多市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3,113(2):52-54[7]王悦,张磊,李隽诗,李晓军.南京市外秦淮河滨水驳岸景观设计安全性研究——以草场门至清凉门段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2,(4):50-53.[8]蒋娟娟,蒋建武.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设计[J]. 中外建筑,2009,(10):98-99.[9]樊平.浅析现代城市亲水空间的营造[J]. 城市,2012,(7):43-45.[10]戴海新,姜大荣.上海徐汇滨江亲水平台设计[J]. 水运工程,2013,(1):96-100.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投稿请在标题处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