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是“新生代的城市化观察与实践”系列的第五篇,节选自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三等奖作品,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本平台。
刘慧、王哲夫、宋佳颖、魏相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生;
指导老师:
袁媛,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李志刚,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林琳,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城市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多元,必然带来人群收入的分异,由此引发其对时间、空间等多样化市场的需求。而城市规范化管理使底层人群赖以生存的市场面临被打击与取缔的处境,他们的生计和消费空间受到挤压,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本次调研探究广州市西门口天光墟时空特征、人群特征和交易内容的特殊性,分析其形成原因,底层人群对其使用和依赖程度,挖掘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以期为底层人群的消费空间管理提出借鉴。
1.1调查区域及对象
本次调研区域为荔湾、越秀两区行政区划交界的人民北路,具体为人民北路-净慧路路口以南约250米路段。研究西门口天光墟市场的时空特征、商品特征、 买卖双方的社会、经济和行为特征。研究的人群主要是底层群体,极少部分收藏爱好者调研时将其排除。
1.2技术路线与调查方法
本调研采用文献查阅法、访谈法研究天光墟发展历程;利用实地观察法描述其主要特征;对人群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深入访谈法。
2.1前世之容——天光墟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缘何凌晨开市
明代开始,天光墟出现在广州城城门以西,在西门口外形成了城外市场。天光墟最初以肉菜市场为主,加上广州天气炎热,买卖双方都希望趁早完成买卖,在这种互动机制下,墟市时间越来越早。
■繁荣时期——底层群体互利共生
天光墟在民国中期达到鼎盛,从最初的肉菜或古玩市场转变为综合性二手市场,位于城西烂马路(今中山七路)。当时买卖和使用二手货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所以他们夜晚交易。另一方面,极为低廉的生活用品也满足了当地贫民的需要。买卖的相互需求使得天光墟达到繁荣。
■消亡时期——城市管理压制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对烂马路进行修缮,并加大对城市巡查执法的力度,天光墟逐渐消失。
■重生时期——底层需求重唤
西门口天光墟重新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在附近多个地点辗转迁移。主要经营各类收购与拾荒所得的生活用品,是一个极端底层的二手交易市场。绝大部分卖家与买家为城市的底层人群。
■夜幕微光——人群活动时间特征
西门口天光墟开市时间在凌晨3~4时。4时摊位全满,买卖双方开始交易。4~5时达到顶峰。7时,摊贩陆续收摊离开。8时左右全部散去,当天的交易结束。
■各行其道——人群分布空间特征
总体布局:摊位大致分为三排,空间组织多样,疏密有致。交通组织简单,摊位可达性强。
局部布局:天光墟内部摊位及人流分布主要分为三类
■廉价超市——商品特征
(1)种类多样
(2)质量参差不齐
(3)价格低廉
(4)商品来自废品回收和拾荒
■底层人群集中——人群特征
(1)基本特征
摊贩:男性•中年•低学历•低收入
购买人群:男性•中年•低学历•低收入。
(2)行为特征
摊贩:拾荒者•废品回收者•旧衣物倒卖者
购买者:人群种类多元
图9 摊贩人群分类及活动特征
图11 旧衣物倒卖者活动路径
3.1底层集聚——市场基础
底层群体的集聚对西门口附近摆摊谋生的空间与提供生活日用品的市场产生需求,为西门口天光墟空间的选择提供人群基础,对西门口天光墟的形成产生推力。
3.2 历史承脉——时空选择
天光墟使用人群对于天光墟时间与空间的路径依赖是使得天光墟的开市时间设于四点左右,开市地点位于西门口附近,并且能够比较稳定延续的重要因素。
3.3黑夜屏障——底层人群的自尊
人群消费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与评价,他们希望获得与自己认同的社会中低层尽量接近的社会地位。在白天消费二手商品会损害个体在公众面前的自尊和在自我的认同,因此为了在获得必要的生活用品的同时维护自我形象,他们倾向于在黑暗中消费,天光墟特殊时间下的环境使他们的自我认同不仅停留在维持温饱的社会底层 ,而是提高到和普通市民一样有社会尊严的人。
4.1生活之需——人群对天光墟的依赖程度
■摊贩:解决生计作用较大
4.2存在之利——人群对西门口天光墟的评价
摊贩——成本低•时间合适
购买人群——廉价超市•质量较差•时间合适
相关人士意见——有存在价值
5.1调研结论
■天光墟具有时间、空间、使用主体和商品性质的四重边缘性
西门口天光墟的时间在凌晨,地点在行政区划的交界地带,市场的使用人群是城市的底层群体,所售商品极其低端。它的形成受到多方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对于时空选择的历史性延续、城市底层人群集聚与底层人群的自尊心理需求等影响。
■天光墟满足底层人群生活与自尊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
西门口天光墟是繁华大城市的另一面,具有不同于流动摊贩和跳蚤市场等日光市场的凌晨市场特征,在边缘时间与边缘地点为边缘人群提供廉价商品,既为一部分底层群体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满足了底层群体心理上对自尊的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5.2相关建议
■规划为底层人群提供相应的生计和消费空间
伴随着大城市人群的分异与多元化,建议在城市公共服务设置上,充分考虑底层群体的空间分布、生活需求、行为特征和心理需要,适当设置符合该群体需求的消费空间和设施。
如在社会底层聚集的区域设置符合该群体消费水平的商业服务设施,设置为其服务的回收物品利用站点等。
■城市管理采取人性化、多样化的措施
城市管理上,对底层群体市场采取包容和合理引导措施而非强制取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化引导,帮助其健康发展。政府可制定旧物回收政策,实行半规范化的监管,妥善解决其中存在的安全与卫生隐患。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往期文章列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公众号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