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的科学与中国城市研究——Michael Batty的香港行

2016-04-15 陈婷婷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作者简介
陈婷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1大咖级别的盛会 


从左至右依次为Prof. Bo Huang, Prof. Fung Tung, Prof. Jianfa Shen, Prof. B L Turner, Prof. Michael Batty, Prof. Chiyue Chi, Prof. Susan Hanson, Prof. Anthory Yeh, Prof. Gabriel Lau, Prof. Yuan Xu, Prof. Hui Lin


  2016年 4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了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讨会(Advanced Workshop on Citi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不仅吸引了海内外多名重量级学者的到访和参会,还得到香港各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如上图所示,各位城市研究的顶级大牛到来,忍不住为本次学术盛会点120个赞。单单各国国家级的院士就占了近一半,甚至还有两院院士,三院院士的大咖齐聚一堂,让在场与会者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精神食粮。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中,作为城市科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的Michael Batty教授给在场的与会者详细阐述了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CASA) - The Bartlet的最新城市科学性研究成果,我们有幸听到Batty教授的精彩演讲,其演讲题目为Urban Scale and size: Defining Nations, Regions and Cities to Measure Soci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ichael Batty眼中的城市和他的香港行

  说到Batty教授,他是我们这些年轻的城市研究者眼中的常青树,即敬重又喜欢,对其研究即感叹又向往。71岁高龄的他对城市科学研究一如既往,精力充沛。特别是他对于年轻学者、学生关爱有加。


  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高级空间分析中心(CASA)主任Michael Batty教授,基于英国的城市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向大家展示了有关英国城市方面的定量研究成果,并与其他代表性同行如Luis Bettencourt 和Geoffrey West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相对于Bettencourt教授和West教授的观点,Batty教授认为城市规模并不一定与经济社会产出成超线性比例关系,即人口的增加在不同环境下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经济效应。Bettencourt教授和West教授则认为,人口的集聚规模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他们认为有15%的累计效益。


  Batty教授还利用英国政党选区得票的地理分布的例子,以及这个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结果。有趣的是,在下图可以看到的虚线分界线(下边一条)东南边是大伦敦区,这里在几个世纪之前甚至现在,主要移民到澳大利亚,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澳大利亚人的口音更接近于伦敦腔。与此同时,这条分界线的西北部英国人主要移民到北美东海岸,所以那里的人更多的有西英格兰和威尔士口音。



 

 

  言归正传,Batty教授将城市,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看作是一个分形系统,且是可以通过渗透理论识别出不同的城市空间地区。这一方法对于识别真正的城市实体地域提供全新的视角。下图中从左到右分别是欧盟官方定义的大城市地区(larger urban zone),根据人口密度区分的不同城市地区,以及交通网络阈值定义的城市区域。


1.城市不应根据行政边界来定义其人口、面积等等,而是要从下到上的界定城市的真正功能活动区域。

2.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遵循着一种科学机制,隐藏在城市背后的各个因素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3.人口、道路网络、行为等作为更有效的媒介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有效依据,并且作为遥感识别用地的有效微观数据补充。

4.城市定量研究为定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5.城市是fractal的,城市是allometry的,城市规模是遵循规律的。


 


中国城市研究 —— 龙瀛博士的香港行

  作为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城市,不仅城市实体地域难以准确识别,而且统计边界,统计口径也是难有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城市范围模糊,小城镇被忽略的情况使得城市研究规划、政府决策者难以准确理解我们的城市。Batty教授及其CASA实验室的启发,促使以龙瀛博士为代表的BCL(北京城市实验室)城市研究实践者们开始了重新识别中国城市的探索研究。借鉴Batty教授的渗透理论及网络分析方法,并立足于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龙瀛博士等对中国城市给出了新的定义和定义新范式。无论是城市,还是小乡镇,甚至居民聚居区,都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城市提供了宝贵依据,并且为决策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在此次workshop 之余,龙瀛博士在香港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其在重新识别中国城市系统上的最新研究工作及成果。希望这种范式在今后的城市研究工作中,能得到跟深远的发展,是城市研究工作真正成为一门科学-The New Science of Cities. 


感谢龙瀛博士,Batty教授为本文提供的素材,及刘行健博士为本文提供的图片。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回复关键字查看往期经典好文‍回复“067”,查看“城市形态迷思,用空间分析说话”回复“068”,查看“再论广州城市发展战略”回复“070”,查看“制度与转型——广州开发区三代园区演化评述”回复“071”,查看“哪里是珠三角就业增长最快的地方?”回复“075”,查看“城中村改造 = 市民化?广州猎德安置房社区的村民市民化状况调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