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干货】首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2016年5月14日,由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和中国城市收缩研究网络(SCRNC)主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和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共同协办的“首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在地环大楼D129讲学厅隆重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会议代表参加本次会议。中山大学许学强教授、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香港大学林初升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陈汉云教授及中山大学薛德升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中山大学李郇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会议开始,薛德升教授代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致辞欢迎与会代表的参会,并预祝会议的圆满召开。收缩城市相关研究已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最新探讨的热门研究方向,其主要表现为因郊区化、去工业化、社会结构转型等原因导致的城市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等现象。目前在国内,收缩现象还未被增长的主流所重视,规划实践上人口必须增长的桎梏观念还鲜有突破。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停滞和国内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城市经济及发展条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为持续跟踪收缩城市方面的国际进展,认识中国收缩城市的客观现实,以及探索应对收缩城市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特组织召开此次“首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由研讨会报告、圆桌会议和东莞道滘镇实地考察三部分组成。研讨会报告中,十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收缩城市相关研究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圆桌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就收缩城市研究范围、指标体系、所处城市发展阶段和因素等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香港大学林初升教授和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分别对研讨会报告和圆桌会议作了深刻的点评,成为会议的点睛之笔,会议取得圆满成功。5月15日,30余名专家参加了“东莞经济与人口转型”的会后调研,在东莞市道滘镇镇中心片区、南丫工业区和电商产业园等地进行考察,对东莞的产业与人口转型、城镇可持续开发等话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讨论。
1、中山大学李郇教授——收缩城市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政策含义
2、清华大学龙瀛副研究员——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网络的来历及最新进展
3、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姜鹏主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收缩城市治理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巨型城市区域中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动因识别
5、湖南大学周恺助理教授——收缩城市:逆增长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
6、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王建军副总规划师——从无序扩张到精明收缩针对上午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香港大学的林初升教授作了精彩点评。
林初升教授首先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当前提出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在研究中国的城市规划中,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城市增长上。吴缚龙教授《Planning for growth》一书中指出:我们当今中国城市化、城市发展与规划中很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与growth有关。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相关研究者更多关注经济增长而不是收缩问题。这次研讨会的举办说明中国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城市收缩问题。
世间万物都有周期,如人的童年、成年、老年,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们从未关注以后会发生什么。城市的发展是否也存在周期性的自然规律,城市的收缩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具有前瞻性,值得学者重视的。
中国的收缩城市研究具有策略性、可操作性、切实关系众多实际问题的特点,因此中国的收缩城市研究必须通过实地调研、实际观察,具体分析不同收缩城市的特征、影响机制等。
其次,报告中关于收缩城市的研究十分规范,首先界定与定义(definition),然后是分类(classfication),其次是分析(explaination),最后是预测(projection)。每份报告都在探讨和遵循这样一种标准的规范,每份报告都非常精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又存在不同,并能自圆其说。
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究竟如何对收缩城市进行界定,六份报告的界定都不一样。可以用人口、土地、经济总量等指标来界定,但六个报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不同的界定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比如龙瀛副研究员按照他的标准得出中国有一百八十多个收缩城市,但换一种标准结果又会不一样。
②六份报告对收缩城市的分类也都不同,但也都能自圆其说:李郇分为五类,龙瀛分为四类,姜鹏提出最好用人口密度,吴康分为五类,周恺分为四类,王建军分为三类。六份报告均有各自的分类标准,究竟该采纳哪种分类?这是第二个问题。
③收缩与增长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过去都谈增长,现在我们看收缩,增长与收缩是不能分开考虑的,必然有些地方增长,有些地方收缩。那么在时间上这是同个过程的两个必然阶段吗?先有增长后有收缩,这是必然的阶段吗? 广州这个城市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没有收缩?是不是有增长必然有收缩? 增长与收缩是否互为因果吗?比如,中国内地的某个城市的收缩是不是因为深圳的增长呢,其人口和资源均流动到深圳?拉美的贫困是不是因为欧美的发展而导致的呢?
④中国所有城市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物竞天择,为什么有些城市在增长,有些城市在收缩?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这就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由此出现很多假说,今天多份报告都开始涉及这个问题,即增长和收缩与那些因素相关,资源、人口、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结构?这些报告中只回答了这些因素与增长和收缩相关,但是并没有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城市能够继续生存?
⑤学术研究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很多新名词,以前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新自由主义化(Neoliberalism)”。下一个词是什么,是否能找到自己的路发展?林初升教授认为资本(capital)将成为重点。当今世界整个经济都在走下坡,各个国家都在印钞票,所以我们研究城市的增长与收缩不能与大家都在印钞票的做法分离。最近美国AAG会议上,众多教授谈到了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资本和金融化成为主流。大卫•哈维所探讨的资本循环理论和Terry McGee的著作Theatres of accumulation,指明了当今所有的城市它的增长和收缩在一个什么样的舞台上,即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的舞台上。在同样的舞台上,有些城市增长,有些城市收缩,这就取决于不同城市在当今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和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的背景下,如何找到适合其发展的道路。如果找不到这个道路,城市就会收缩,如果找到这个道路,城市不但不会收缩,反而会持续增长。最后林初升教授提出收缩城市相关研究可借用韧性(resilience)概念来分析同样条件下不同城市的不同命运,并认为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韧性(resilience)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对危机的重要内生条件,对未来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
7、上海财经大学刘玉博博士研究生——中国城市收缩界定与影响因素研究/8、南京大学陈浩助理研究员——中国三四线城市新区的“透支型衰退”:现象、概念与研究议题
9、重庆大学刘春阳硕士研究生——收缩城市理论下中外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10、华南理工大学李欣建——城市收缩背景下减量规划方案初探: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
11、南京大学冯灿芳——基于个体数据的住房供求动态演化评估模型:以苏南某新区为例
图:5月14日下午研讨会报告实况
作为“首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关于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相关学术定义和规范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为了明确和规范未来中国收缩城市的相关研究,本次研讨会特别展开“中国城市说所理论框架”的圆桌讨论,希望借由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明确中国收缩城市的定义、研究范围、指标体系、影响机制框架等学术内容。
图:圆桌讨论“中国城市收缩理论框架”
议题一:
应该在什么空间范围识别收缩城市,区域、市辖区还是城市内部?什么是城市?
清华大学龙瀛副研究员
首先抛出“什么是城市”的问题,针对会议所涉及的收缩城市而言,如果不明白城市是什么,就来研究城市某一种状态,某一种特征,这可能并不是特别合适。希望在座的各位积极对城市的空间维度进行讨论。
清华大学高舒琦
首先通过对比美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对收缩城市的定义,认为城市存在的范围与城市建成区是有差别的;从目前国际上的情况来看,许多学者对收缩城市的范围识别引用的是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网络标准,但这也存在很大的争议。高舒琦认为在中国研究收缩城市比较合理的是建成区的范围。
湖南大学周恺助理教授
认为城市是指一种人类聚集居住的空间形态。如果强行以一种行政边界去限定一个城市的范围,会导致城市概念变小。因此周恺建议以一种最低的人口规模来定义城市。即便仅是一个镇的行政单位,但是聚集了数万人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城市形态呢?如果其人口出现衰减或减少,是不是也是属于收缩城市研究的范围呢?因此,周恺建议从规划来看,而不是从它的行政本质。
中山大学李郇教授
同时指出研究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是否是一种统一的形式,以便后续从尺度、空间、时间上做更详细的比较分析。由于统计资料中不具有建设用地的统计,导致难以用人口密度指标去识别收缩城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尝试用灯光数据、遥感数据,将建设用地提取出来,通过观察其密度的变化识别收缩。密度始终是城市跟农村区别的一个核心的和最简单的要素。从统计资料可获得性的角度来看,以最基本的镇街单元,多种尺度边界去研究收缩城市。但最主要的是,大家应该站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上探讨问题,所以,一个共同的且可获得的数据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事。
华中科技大学刘合林副教授
也认为,数据的获得性很重要,在研究范围上面,可以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首先把区域划定出来,然后在区域内进行详细的收缩分析,从互动关系来研究问题也许更好。
东北财经大学王晓玲老师
认为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具有聚集效应。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研究收缩城市的意义是什么?未来对于城市可以有一些规范上的应对和干预。因此,她认为还应有一种管理上的口径来识别收缩城市,她比较赞同市辖区概念,即全部城市的区域,包括一些农村地区和市辖区下面的一些县级市。虽然这个划分标准按照我们经济学和国外划分标准比较来说不是很科学,但是从管理上的应对和衔接上可能是比较好的。
议题二:
应该用什么指标来定义收缩城市,人口(常住人口/城镇人口)、经济、开发?
广州财经大学张浩然
指出,城市增长学者们大都是用就业、人口、人均GDP或者GDP来度量;同理,城市收缩的度量是否可以采用就业和GDP来研究。
南京大学陈浩助理研究员
认为,因收缩城市的概念容易和城市衰退的概念产生混淆,对于定义收缩城市的指标,如果能够把城市收缩和城市衰退在中国语境下根据经济等因素做一个区分会更好。另外应根据你的研究目的来最终确定采取的指标。
清华大学高舒琦
认为,经济和人口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情况,经济和人口肯定不是同时到达波峰和波谷。通过对宜春的调研发现宜春的人口收缩出现人口和经济不匹配的特征,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即90年代,其人口收缩现象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其GDP仍处于增长状态。近年来,由于政府对天然林政策的调控和国际国内大部分商品价格暴跌的情况,导致了其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现象,出现了连续3年的GDP负增长。我们发现原先的一些工业城市,现在退回到了一个农业城市或者以牧场为主的城市发展。这是目前基于东北的调研所得到的结论。
中山大学杨文苑
指出,采用就业岗位指标对比常住人口数据来识别更有说服性,就业岗位越多可能证明人口集聚能力更大。同时,还可以采用土地方面的建设用地的面积(土地的闲置率)定义城市的收缩,可以考虑从能源、灯光数据等指标来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老师
认为,可以从产业、就业、人口等方面来定义收缩城市。
总结以上,定义收缩城市的指标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共同组成的,并不是某一个单一的因素就能定义收缩城市。
议题三:
收缩城市是城市发展最终走向的结果还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阶段之一?(暂时还是必然,周期性)
清华大学龙瀛副研究员
从时间维度上看,历史上的城市普遍存在繁荣的阶段和衰退的阶段。以广州为例,但从春节期间两周时间内容来看,广州也是一个收缩的城市。那么就该研究话题而言,应以多长的时间段来研究收缩城市?从时间维度上看,收缩城市是暂时性状态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华中师范大学郑文升副教授
认为收缩城市问题或者城市收缩问题不能够与城市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增长问题混淆,也不能与缓慢增长和阶段性、局部性的增长停滞问题相混淆。收缩城市应该是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中一种阶段性或者周期性的衰退现象,最终城市是否会走向收缩并不一定。
东北财经大学王晓玲老师
认为应从不同层面去理解这一议题。一本关于收缩城市的书给出一个结论:现在全球都处于一种收缩状态。当尺度缩小到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时,并不是所有地域都在收缩。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周期,国外多数城市的城市化在77%以上,进入后城市化时期,而中国多数城市的城市化率在50%-75%之间,正处于城市化时代,因此国外与中国的收缩问题是处在不同周期语境下的讨论。国外的城市收缩会带来经济衰退现象,但是中国并没有,中国目前总的发展阶段是属于增长阶段,收缩可能只是增长阶段中的过程现象。以东北为例,它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样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辽宁建设多个资源型、工业型城市,GDP总量和增速均为全国第一。在九十年代初发生了一定的收缩现象,后通过项目的刺激实现了再工业化发展,现在东北的发展又呈现新的现象。因此应该从不同层面和不用视角去理解收缩城市。
香港理工大学陈汉云教授
提出收缩城市应该是城市发展历史阶段中的一个见证。诸如伦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均经历过重大问题。正是意识到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改造城市,才造就城市的创新和发展,才形成当今富有活力的城市形象。
广州地理研究所岳瑶
认为这个议题是与收缩城市的影响机制密切相关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城市的影响机制,第一个是周期性的影响机制,包括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的周期。他认为当前整个全球处于经济下滑的周期内,因此先相处很多城市收缩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当下这个阶段开始关注城市收缩问题。第二个是需要考虑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它与外界存在要素互动关系,实际上各个城市之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岳瑶认为应从空间格局上和时间周期上两个层面考虑这个问题,城市是否一定会走向衰退或者是否一定从这种周期中走出来是没有一个确定答案的。城市的发展是受多元因素影响的。
议题四:
导致收缩城市形成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还是各自独立的?存不存在统一的分析框架?
中山大学李郇教授
首先提出了当前收缩城市研究存在的问题,即用现象解释现象。比如房屋指标、去工业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普遍被认为是收缩城市的原因,也许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导致产业外移,使得产业结构去工业化,但是又是什么导致了人口结构的老化呢?又是什么导致了产业的转移呢?为什么需要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个共同讨论的平台。目前全国城市收缩存在不同类型,东北、西北、西南、珠江三角洲、长三角等地都有收缩,如果大家能就导致收缩的因素达成相对一致,在研究不同区域的收缩时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么有没有一个普世的规律来解释收缩城市的存在,与偶没有一个普世的模型预测其未来?
杭州市规划院韦彪
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收缩城市的影响因素还与城市宜居性直接相关。韦彪以杭州市区某一地块的控规修编为例,从2004-2013年数据来看,前5年人口数量波动变化略有增长,后5年一直在下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居民想改善居住条件,但片区存在基础设施条件不足、道路交通拥堵、停车不足等问题。因此地区宜居性下降也是导致城市收缩的重要因素。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姜鹏主任
提出文化是影响城市收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并不是经济而是文化,人民受教育程度变高,并不愿意生育那么多小孩。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民的文化和选择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文化因素对收缩城市也具有一定影响。
在与会专家学者激烈的圆桌讨论结束后,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首先提到自己为什么支持此次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第一点,对于老一辈学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年轻学者尽快成长起来,面向国际学术舞台,注意国际城市发展动向,从而更好地注意到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收缩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学术研究问题。在国际上这个学术议题已经被广泛讨论,虽然在中国也逐渐出现该问题,但是对该问题的学术讨论和研究较为匮乏。李郇教授和龙瀛博士敏锐地感受到了中国城市的这种现象,并举办了此次会议。第二点,一份世界城市报告中曾有一章内容提及中国目前至少有20-30个收缩城市,崔功豪教授对此感到十分惊讶,颠覆了以往中国城市均在快速增长的观念。崔功豪教授开始对此问题产生兴趣,并曾与澳大利亚的教授共同探讨过中国收缩城市问题。
其次,崔功豪教授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这个会议的主题非常新颖,为国内首次。作为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网络的首次重要会议,为该议题的未来研究明确了方向和内容。第二,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视野来讲,报告涵盖了国际上的收缩城市的定义、国际上收缩城市研究动态、综述等,再到中国收缩城市的定义、实证研究等,内容非常全面。第三,会议形式非常多变,既有学术研讨会,又有广泛讨论。参会人员也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参会人员不仅涵盖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学者,有经济学、规划、城市研究等多背景,同时涵盖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规划院所等单位,这是一个众志成城的会议,所有学者的汇报和讨论均围绕一个共同的议题——中国收缩城市而展开。
针对研讨会上关于中国收缩城市的讨论,崔功豪教授也提出了几点思考:
第一,到底收缩城市好不好?如果城市人口虽然减少,但是人口质量提高,这是好事吗?因为现在社会提倡以高新技术促进发展,核心技术的提高会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导致人员的减少。或者如果一个城市收缩了,但是另一个城市发展,这是好事吗?大城市人口的减少不是好现象吗?所以,从什么角度来看待收缩城市好不好?
第二,到底收缩城市是一个现象还是一个规律?现在大家普遍承认城市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有一个不断成长在发展的阶段。从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来看,现在城市达到那个阶段呢?崔功豪认为人有从城区到郊区再到郊外的生活照后期,城市化发展有从城市化到分散化再到呀城市化的周期,那么城市发展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收缩只是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现象。收缩与衰退是有区别的,收缩从总量上看是不一定的,可能是总量的减少也可能是质量上的提高,但是衰退一定是下降。因此从周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收缩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崔功豪教授再次提出城市收缩研究需要明确以什么人口指标进行研究。首先必须理清全市的市域、市区、城区、郊区、镇区等概念。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并不一定是坏事。南京城市发展战略曾提出“一疏散三集中”,即针对中心城区人口过于拥挤的问题需要人口疏散,三集中是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此时中心城区的人口减少是好事,因为这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一个战略。中国与美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同,美国市郊区的发展建立在市中心衰退的现象上,但是中国城市是市中心和郊区同步发展,且市中心的发展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
第四,中国收缩城市影响机制问题是复杂的。由于社会发展背景等各方面的不同,中国的问题与国外问题决不能等同而言。比如东北是区域性衰退地区,属于区域收缩性的城市收缩。长三角地区整体是增长区域,但是区域内部也存在收缩。这两种收缩的影响机制就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崔功豪教授提出在定义收缩的原因时,一定要将城市放置在区域背景下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问题肯定不是城市本身的问题,必然是与城市发展背景下一个全新的问题才导致的该城市收缩。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未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至此,首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会议福利:
在征得研讨会报告者同意的前提下,本平台后期将陆续推送“首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精彩汇报PPT,敬请期待!
回复“086”,查看“分权化与都市区整合:“广佛同城化”的机遇与挑战”
回复“088”,查看“【城市生态空间】新常态下的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模式”
回复“097”,查看“逃离还是坚守?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研究”
回复“099”,查看“【珠三角】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回复“100”,查看“【珠三角】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