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桃花源记:海北村微改造工作坊学生随记

2016-05-20 郑莎莉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感谢中山大学20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郑莎莉整理编写成稿。


 


0.写在前面:

  大约半年前,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我们在海北村留下了实地考察的足迹。这是个置身“夹缝”之中的村庄:西面是蓬勃生长的佛山,而东南面衔接了成熟忙碌的广州。虽处于两大经济体的“夹缝”之中,海北村却是个“忙碌低谷”,丝毫不见它被两边飞速膨胀的城市所吞噬或改变。村子范围不大,漫步其中就能感受到村庄经年沉淀下来的花卉基地、鱼粥美食、诗词文化与古建底蕴,只是由于发展不当而缺乏生机活力。


  以“溯源归真”为主题的桃花种植产业构成了天时,优越的“夹缝”地利,再加上淳朴的民风组成了人和,如果略施改造,整个海北村就是一座自带特效的3D诗意美学生活博物馆。在这里,平时惜时如金的上班族可以肆意“浪费”时间,家长与孩子可以在大自然中亦或是创客活动中亲近沟通,城市里奢侈的家庭聚会也能够一一在这里实现……这些,便是我们作业中秉承的海北村改造理念:一个为广佛市民量身定做的、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半年后,2016年4月16日,活力海北工作坊开展了海北村微改造的第一次活动,由此揭开了海北村“新桃花源记”的扉页。


1.“活力海北工作坊”是什么?可以吃吗?

  由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衡信资产评估与土地估价咨询有限公司、海龙街道、海北村村委以及海北村股民在内的原村民、企业工厂经营管理者和村内就业居住的外来人口等联合组成的“活力海北工作坊”,与其说是一个严肃的社区规划组织,不如说是一个平等交流、包容开放、富有活力与脑力碰撞的共建性社区改造团体。在这里,不同利益主体可以平等磋商,创意的idea被推举崇尚,规划方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工作坊成员一步步讨论后敲定,从方案最终定稿到方案落地实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村庄个人利益与村庄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2.“活力海北”的第一次活动是什么? 

  周六的广州,天气好得像块移动电源,仿佛身上洒满阳光就会自动充满能量。于是,能量满满的工作坊成员们在海北村中心花园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大学生眼中的海北村”的展览活动。


图1图2.  海北村中心花园展览现场


  参加这次展览活动的机构有:中山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志愿者、市规划院代表、衡信评估咨询公司代表、保利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代表、海龙街道代表以及海北村村委书记和工作人员代表等。这些机构都通过工作坊这个平台与村民主题进行直接的沟通,直接了解村民诉求与问题,对规划成效很有帮助。


图3 村民群众与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广州市规划院吴军所长、衡信公司代表、学生代表根据展板内容交流


  展览的内容是在半年前同学们的作业基础上,经过整合、加工后形成的一个集中众多亮点的规划方案,包括发展问题、优势资源、发展愿景、产业规划与景观节点设计等部分,最后为了收集观众感想还特别设计了有爱的“意见搜集板”。


图4、5、6.展板摘选(发展问题、发展愿景、节点设计)


  展板一经摆出,就有不少人前来围观。人们貌似对“优势资源”板块十分感兴趣,

一位二十岁左右的海北青年指着海北村历史图画说里个地方几靓下,系边啊?
哩个系西浦渡口,你唔认得咩? 工作坊成员

  从这位年轻人困惑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海北村已经和历史上的有了很大变化,以至于本地村民都认不出来了。这种变化究竟是好还是坏,未来该怎么改造,是由此段对话引发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7、8、9. 工作坊人员与群众交流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展览中,三件十分凑巧有趣的小事成为了这次活动难忘的回忆。


  第一件趣事是我们在展览的观众中“捕获”一只海龙街道家庭服务中心的义工,并受邀参观了海龙街道家庭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正在开展的活动,一项是“老人周末寄托”,可以看到服务中心内的几个老人活动室内有多名义工在为老人服务,到了午餐时间还会带领老人在服务中心的食堂就餐;另一项活动是“儿童托管”,在一间装潢充满童趣的屋子内,孩子们在义工看护下自由玩耍、看书,场景甚是温馨。


  参观末尾,我们邀请海龙街道家庭服务中心加入工作坊,一起推进海北村“新桃花源”的改造活动。服务中心欣然同意,且建立了共同展开入户调查、共同整治环境卫生、共同举办“主题活动”的合作意向。


  俗话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然而世事却又如此凑巧,机缘巧合让我们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并“认亲”成功,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呢。


  第二件趣事是我们的展览吸引来了海北村内对村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热心人士。这位热心人就是海北西浦村清代进士梁佩兰的后人梁志成及其家人,他们虽已宜居天河,但在展览当天仍然赶回到海北村,为工作坊人员讲述海北村的发展历史,道出业已尘封的“海北往事”。例如,“草堂灯一点,霜气迫人寒”这样极具画面表现力的诗句,得知是出自海北诗人梁佩兰之手,实在是有些惊喜。老先生看到展板上自己的画作,十分激动地跟工作坊中来自中山大学的李郇教授进行交流,我们听着这活历史,心里感叹着要不是梁老先生及其家人绘声绘色的介绍,这些文化遗产恐怕都要淹没在村居更新中,无法与世人相见了。那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一件事啊!


图10 梁志成先生及亲友现场口述历史


图11 梁志成先生画作展示西浦渡口风景         


图12  1955年海北村地图


  第三件趣事是我们在老先生带领下参观梁佩兰先生故居和保存至今的进士里石额。路上,老先生的儿子向我们讲述海北村的花卉种植历史。过去的海北村,春天种桃花、鸡公花、剑兰、百合;夏天种茉莉花,并将其送到附近工厂制作香水香精;秋天种菊花;冬天种玫瑰花,可谓是“四季花香”。但反观现状,除了西浦渡口及临广佛河一带仍有种植桃树及发财树,似乎很难见到这“四季花开”的盛景。


  说话间,我们就到达了参观目的地。梁佩兰故居位于西浦上村坊92号,旧时进士里“前为池塘、后为农田”的空间形态已被后来陆续新建的村居替代。我们看到,梁先生故居已翻新,目前由其亲友使用。而进士里石额已拆除放置在梁先生故居内,保存完好,石额上的文字依然清晰。老先生还告诉了我们旧时海北的空间形态演变历史,对于帮助我们认识海北村的发展过程有很大帮助。


图13  进士里石额现状  图14 进士里现状考察

  回想起来,当地组织与热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是工作坊开展活动的更加有现实针对性的保障。这一早上的活动真是收获满满啊。


3.活动成果展示与活动意义


图15 搜集意见展板

  通过一个早上粤语加普通话“混合双打”式宣传,工作坊搜集到了一百余条村民意见,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环境卫生问题(共收集31条意见),包括垃圾管理问题、河涌污染及排水问题、海北市场卫生环境问题以及绿化环境问题等。

(2)道路交通问题(共收集29条意见):包括公交系统、道路系统、停车系统三大方面。

(3)公共空间与休闲运动设施问题(共收集17条意见);

(4)市政设施与服务配套问题(共收集13条意见);

(5)村居建设问题;

(6)治安问题。


  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将一种多方合作、多方参与、共同制定规划方案的“参与式规划”引入广州大地并进行实践。海北村“新桃花源记”展览活动,成功进行了一次和村民形成良性互动的公众意见咨询,且吸引了地方组织与热心人士的关注、认同和参与,促进了多方交流,为工作坊的参与式规划活动奠定了基础。


4.感悟

  半年前,我做海北村规划作业的时候,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海北村的村民的诉求是什么?以此为前提,我自诩“规划师“的身份,制定出一套我认为”最符合村民需求“的规划方案。殊不知,这种“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后果承担者并不是规划师而是本地村民。


  通过工作坊这个平台,我接触到了“协助社区”“共建社区”“社区总体营造”等概念,终于明白“参与式规划”的终极奥义:是让规划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规划,即“让当事人发声”而不是“规划师替当事人发声”的本质性转变。除本地具有胆识与见解的居民和热心人士外,工作坊还会吸纳当地社团组织、公司、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等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大家在平等、创新、沟通的氛围下共同努力,才能勾勒出最符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这种通过自己认知,而后在向别人宣传的过程中又促进了自我认知,达到了认知深化效果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实在是受益匪浅。


  这一次的展览为海北村“新桃花源记”微改造活动开了个好头,后续还有更多更加吸引人的互动,请密切关注“活力海北工作坊”的动态!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回复关键字查看往期经典好文‍

回复“086”,查看“分权化与都市区整合:“广佛同城化”的机遇与挑战”

回复“088”,查看“【城市生态空间】新常态下的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模式”

回复“097”,查看“逃离还是坚守?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研究”

回复“099”,查看“【珠三角】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回复“100”,查看“【珠三角】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