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社区规划】“海北村工作坊”工作报告

2016-05-31 麦夏彦等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作者简介
麦夏彦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  研究助理 林冬阳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杨锦坤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活动背景
(一)
新形势•新思路•新方法

1、适应新形势,探寻新思路:从全拆重建到微改造探索

  当前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广州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抓手和常态化制度安排。但过去几年实践中,广州城市更新以全拆重建方式为主,重视土地经济效益,尤其在旧村改造中更为突出。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广州“1+3”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城市修补、留住乡愁、微改造等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


  海北村2010年启动城中村改造,当时采用的是全拆重建改造模式。但经过多方多轮论证,从城市整体发展要求,特别是基于区域生态、城市功能格局、空间肌理、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村落文脉保护等方面考虑,全拆模式在海北村难以符合发展的趋势,需要寻找新的更新模式。


  分析海北的基础条件,微改造模式更能符合海北地区的发展实际。首先,海北地处广佛生态控制区,农田连片、村落格局明显,不适宜改为高楼林立的城市型发展区。其次,海北板块清晰,肌理规整,村居质量较好(尤其是新村居,新村居有1543栋,占全村村屋的34.2%),相对独立的格局可做到分区分期实施,具备环境、功能逐步提升的便利条件。第三,海北位于广佛交界处,毗邻广佛线龙溪站、环城高速出口、以及龙溪大道,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相对容易通过微改的提升带来都市类型产业的进驻。第四,海北村集体改造意愿强烈、积极配合,尤其是村股东代表和党员都理解当前旧改的政策导向,倾向于微改造。根据全市城市更新计划,在市区政府支持下,海北已纳入全市第一批微更新计划中。


2、运用新方法:筹建活力海北工作坊推动公众参与

  不同于全拆重建的模式,在微改造思路的引领下,“改什么、如何改”,需要进行仔细的斟酌。因此在微改造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集思广益、探讨符合多方利益意愿,是提高改造方案可行性和实施性的有效途径。为此,政府部门、规划单位和海北村村委实地考察了厦门和深圳的微改造实施项目,并了解其运作机制。考察后,各方达成共识,决定在海北村微改造项目中采取更为灵活、注重协调、多方参与、多渠道筹资的“工作坊”的组织方式引导改造。由此,筹建活力海北工作坊。


  活力海北工作坊作为一个开放的参与平台,在市更新局和荔湾区政府支持下,由区更新局和第三方专业团队牵头,街道、村集体、村民、村内企业工厂、村内就业居住的外来人员、社会组织、潜在运营方、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构成。核心专业团队包括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和衡信咨询评估公司。工作坊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从每块用地、每栋房屋和每位产权人的基本情况出发,让村主体在改造规划的初期即进入改造过程,让村经济联社、村分社、村民等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勾勒符合自身利益和社区共同利益的发展愿景,以实现“活力海北”为共同目标。


(二)
以《中大学生眼中的海北村》规划展切入启动活力海北工作坊工作

  作为广州市微改造首次实践,活力海北工作坊须与当地村民、外来务工人员、工商业主等利益相关主体建立沟通渠道,使各主体了解并积极参与到工作坊的运作中,为以公众参与推进微更新打下基础。


  为了以一种更开放、轻松、亲民的方式与群众进行交流宣传,活力海北工作坊以《中大学生眼中的海北村》展览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公众参与活动。该展览以中山大学规划系本科三年级学生的海北村村庄规划作业为素材,整理展出中大学生通过分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提出的海北村存在问题、发展优势、发展愿景、产业策划、环境及景观节点营造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以外,展览加入意见反馈互动环节,吸引村民参观并与工作坊人员进行沟通互动。学生以非利益相关方的身份进行调研,能够以更为轻松平和的方式与村民沟通,因此更容易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真实的意见反馈。


  本次展览吸引众多本地村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意向投资者的参观。利用此机会,工作坊各方人员一方面针对展板内容做了讲解,倾听观展人的意见建议,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交谈,切实了解到海北村群众的需求与期盼。同时,工作坊也向群众介绍活力海北工作坊的构成及运作模式,邀请他们参与工作坊的后续活动。本次规划展览活动,为推动活力海北工作坊的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活动概况

  《新桃花源记——中大学生眼中的海北村》学生规划作业展于2016年4月16日上午九点在海北村中心公园举行。于展览现场,由学生志愿者与工作坊各方工作人员向本地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介绍规划展内容,并了解村民意见和海北村发展意向。在展览期间,海北村清代进士梁佩兰后人梁志成老先生及家人前来观展,讲述了海北村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带领工作坊人员考察海北村进士里(即梁佩兰进士故居所在地)。此外,通过展览,工作坊人员也结实了海龙街道家庭服务中心,形成合作推动海北微改造的共识。


(一)
《新桃花源记——中大学生眼中的海北村》规划展
1. 展览内容

  本次展览由五部分构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海北村的发展问题、优势资源、发展愿景、产业策划、环境营造、节点设计、互动参与等内容,共计28张展板。其中展示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讲述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深入访谈了解到的海北村基础信息,包括环境、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发展问题,以及现有的优势资源,例如花卉、农田、水系、古树等自然资源,牌坊、宗祠、传统民宿等人文建筑资源,以及岭南诗书等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部分提出了海北村“岭南水乡,世外桃源”的发展愿景,“绿色生产,健康生态,慢速生活”的“三生”发展理念,以及三种总体发展思路的构想,包括“桃花主题产业村”、“水乡复兴、生态修复、产城融合打造美丽海北、都市桃源”、“发展社区参与、观光农业、创客生产共塑产业的‘地方性’”等等。


  第三部分提出了的海北村未来可发展的七大产业活动,包括桃花主题活动、特色农家民宿、城市农场、农林摄影体验观光、民俗文化活动、文物故人寻芳、众创空间孵化等。


  第四部分为环境整治与节点设计,提出垃圾处理、环境治理、河涌治理等方法途径,其中河涌治理提出清理行动、生物技术手段、活动功能注入等活化措施,同时展出相关节点景观设计,通过手绘速写、电脑景观效果图制作,勾勒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


  第五部分为公众互动环节,包括三大部分。其一,学生在三片村居中挑选了11个公共空间,由村民现场选取其最希望改善的公共空间;其二,村民选取最需要改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三,村民心目中的发展问题和改善建议。


  五大部分展板的展示吸引了村民们的驻足和议论,活力海北工作坊人员积极与村民进行沟通和意见征询,期间对海北村微改造感兴趣的社会团体也前来观展,共持续了三个小时。


图1图2.  展览布置现场


图3、4、5.展板摘选(发展问题、发展愿景、节点设计)

   
图6、7、8. 工作坊人员与群众交流


图9. 村民群众与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广州市规划院吴军副所长、衡信公司代表、学生代表根据展板内容交流


图10. 收集意见板


2. 展板意见反映情况

  本次活动共收集一百余条村民意见,包括海北村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其中以海北村环境卫生与道路交通问题最为突出,其次为公共空间、休闲运动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同时,部分村民反映村居违建严重、村居治安存在问题。此外,工作人员通过了解活动参观者的背景情况,认识到海北村的以留守老人、外来年轻务工人员以及儿童为主要人口构成,并获得村级工业区经营现状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1)环境卫生问题(共收集31条意见):从村民的角度看,环境卫生问题明显居于所有发展存在问题之首。具体包括垃圾管理问题、河涌污染及排水问题、海北市场卫生环境问题以及绿化环境问题等。垃圾管理与河涌污染最为突出。

垃圾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环卫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及安放位置不合理,垃圾不及时清理;个人文明行为未得到推广,个人乱扔垃圾情况严重;垃圾管理权责系统不明晰,多次反映意见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整改。河涌污染原因包括河涌水不流通、农业化肥等肥料的使用,使河涌富营养化、工厂排污、生活污水排污不规范等。同时,海北市场及村内绿化环境有待改善。


(2)道路交通问题(共收集29条意见):经整理,村民反映的道路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公交系统、道路系统、停车系统三大方面。其中公交系统问题包括对外公交线路少、村内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欠合理、公交与地铁站接驳不便。道路系统问题主要体现在路网系统不完善、道路宽度太窄、车道两旁乱摆卖及乱停车现象严重,由此造成海北村交通混乱及拥堵情况严重、消防车难以进入村中片区存在消防隐患、老人儿童出行安全受到威胁。停车系统问题体现在海北村停车位不足,乱停车问题严重,如车辆停放在广场及主干道两侧,甚至村居门口,影响道路交通组织。


(3)公共空间与休闲运动设施问题(共收集17条意见):本次活动到现场观展的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及其小孩,以及留守家中的老人家,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海北村以老年人、儿童、年轻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社会人口组成的特点。据群众反映,海北村缺乏安全的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活动空间、缺乏老人活动场所和设施、同时也缺乏适合年轻人的运动设施;在公共空间的布置上未能很好满足使用者习惯,如中心广场缺乏遮阳遮雨及座椅等;垃圾杂物堆放占用篮球场等公共空间,使公共空间效用难以发挥。


(4)市政设施与服务配套问题(共收集13条意见):据村民反映,海北村在路灯、公厕、商场及娱乐设施、医疗设施、幼儿园等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路灯损坏无人管理;村内公厕不足;商业娱乐设施不足、分布不合理,对长者生活造成不便亦未能满足年轻人娱乐休闲需求;海北范围内缺乏较大型医院,卫生院只能看小病,对老年人及儿童就医构成不便;同时,有外来务工家长反映,村内幼儿园不足,收费高而教育质量偏低。


(5)村居建设问题:海北村村民对于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意愿较强烈,由于规划不稳定、迟迟无法落地实施、拆复建补偿未能达成一致,因此使村集体无法投入公共建设和推动村居更新改造。近年来,随着外来就业者的增多,就近租房需求上涨,而拥有土地的村民希望获得更多的出租收入,因此促使违建现象滋生。然而,由于村委没有违建管理执法权,具有执法权的相关机构难以对村内建设进行及时监控和制止,造成村内违建行为严重。


(6)治安问题:较多村民反映,村内治安环境不好。由此海北村在改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治安维护的保障,以营造村内宜居环境。


  在展览互动期间,除归纳发现上述反馈问题外,还获得以下社会构成、生产状况、民俗文化等信息。

(1)海北村社会构成以留守老人、年轻外来务工人员及儿童为主

  通过展览期间的观察和交谈发现,海北村的人口构成主要包括留守老人、儿童、以及年轻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庭,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海北村的居住年限已超过7年,可称为“新海北人”,而本村的年轻一辈均外出工作和生活。因此,在微更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满足老人、儿童、以及年轻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并思考如何吸引已离乡的年轻人回村工作或创业,为海北村的产业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活力。


(2)地租上涨造成工厂经营成本提高,面临发展困难

  展览过程中,工作坊人员了解到海北村级工业厂房的经营和发展前景存在困难。如一经营电阻生意的工厂职工表示,目前随着海北住房租金升高,员工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工厂人员开始减少,使工厂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同时厂房租金的上涨也使工厂经营成本提高,对现存粗放式的工厂经营存在威胁,产业升级困难。


(3)海北村龙舟文化保留完好,本地村民地方认同感高

  老村民反映,现海北村内仍保留有龙船社,每年端午节前后会在海北村外围的河道进行龙船训练和比赛,并以自然村为单位举办龙船比赛和乡俗活动,因此龙船社是最具活力、人群最为聚集的场所。作为海北村集体精神的体现和文化象征意义,龙船文化应得到传承和延续。


  此外,有老村民希望把现在位于海北村内的龙溪公交站改名为海北站,并明确表示“海北”自旧时起包括西浦、南村、石东村,龙溪大道以南才为“龙溪”,可见海北村民对“海北”的认同感。


(二)
口述历史,基地踏勘
1.海北进士梁佩兰先生后人梁志成先生访谈

  以观看学生规划作业展为契机,海北西浦村清代进士梁佩兰的后人梁志成老先生携家人一同回到海北村,为活力海北工作坊人员讲述海北的前世今生。


  据文史记载,海北西浦村内有一条进士里,这里是清代著名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梁佩兰的故里。梁佩兰自幼好学,曾七次参加会试,终于在年近花甲之年考取进士,旋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告老后,他隐居广州西关,以诗酒自酬,作画习字,悠然度日。从他的《牧童词》、《春日芙蓉亭》、《西浦》等作品中,可以了解清初海龙围一带的景物与习俗。


  展览当天,梁志成先生也闻讯赶来,梁先生自幼在海北村生活,用画作描绘和记录着海北的老屋亭子、古树民居。目前梁先生虽然已移居天河区,但心系海北的发展。看着展板上先人的诗词和自己的画作,梁先生十分激动地跟活力海北工作坊中来自中山大学的李郇教授进行交流,讲述海北的往事旧景


图11梁志成先生及亲友现场口述历史


  例如,芙蓉亭在芙蓉西浦渡口上,是一座风雨亭,当时西浦渡口每天都有船通往五眼桥、广州、佛山等地。目前西浦渡口和部分渡船仍在,但广佛河水体污染严重;芙蓉亭则经多次修葺,60年代已毁。


图12梁志成先生画作《西浦渡口》


  梁志成先生的儿子描述了旧时海北的空间形态演变历史。旧时的海北村中间有座芙蓉岗,西浦、南村和石湖三个自然村围绕芙蓉岗依山而建。如今,山岗变成了海北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活动空间集中的场所。


图13梁志成先生画作展示芙蓉西浦风景

 
图14  1955年海北村地图


  据梁夫人回忆,海北有着历史悠久的花卉种植文化,小时候的她常常参与茉莉花的种植与采摘,并以此为原材料送至附近工厂制作香精香料。此外,春天的桃花、剑兰、百合、鸡公花,秋天的菊花,以及冬天的玫瑰花也是海北村常种的花卉品种。桃花种植发展至今,使海北村成为广州最大的桃花种植基地之一,业内有“南有海北,北有石马”之说。除了种花,海北农户旧时也种植蔬菜和水稻,其中水稻自己食用,蔬菜一部分配送到广州市区,一部分留在池塘喂鱼,因此海北村的鱼粥味道鲜美,也十分出名。


2.进士里基地考察

  看完展览,梁先生及家人带领工作坊成员参观了梁佩兰故居和进士里。梁佩兰故居位于西浦上村坊92号,旧时进士里“前为池塘、后为农田”的空间形态已被后来陆续新建的村居替代,梁先生故居已翻新,目前由其亲友使用。进士里石额已拆除放置在梁先生故居内保存,石额上的文字依然清晰。


图15梁志成先生画作展示旧时进士里风貌

 
图16进士里石额现状  
图17进士里现状考察


3.海北村历史文化资源再发现

(1)岭南诗书文化的传承

  海北村作为清代梁佩兰进士的故里,自有其独特的乡村神韵与山水灵气,所谓地灵人杰。而梁佩兰进士的诗词以及其后人梁志成老先生的书画,则又为海北村增添文人气息。然而这些,目前都淹没在村居更新之中,若非得梁志成老先生一家绘声绘色的介绍,也难得体会昔日海北村诗书文化的气韵。


(2)花卉产业历史及现状

  历史上花卉种植是海北村的历史农业文化,春天种桃花、鸡公花、剑兰、百合;夏天种茉莉花,并将其送到附近工厂制作香水香精;秋天种菊花;冬天种玫瑰花。此外,海北村栽种蔬菜,并配送到广州市区市场,在以前也有栽种水稻,以供自足。在如今的发展中,西浦渡口及临广佛河一带仍有种植桃树及发财树,是目前农田主要种植类型。


(3)村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建筑

  据梁老先生介绍,大约60、70年代,海北有个芙蓉岗(大岗顶),西埔村、南村、石湖村围绕着芙蓉岗分布。南村凉亭是抗日时期修建的。梁佩兰旧居在上村坊92号,门前小巷就是进士里。进士里牌坊现存于梁先生旧居中。


(4)乡村生活印象

  据梁老先生透露,鱼粥、松糕是小时候在村落生活美味的记忆。会让梁老先生想起小时候在村落中种菜喂鱼的景象。部队驻扎在此,小时候经常在部队门口看电影。这是海北村村落生活旧时的印象。


(三)
社工组织访谈

  本次学生规划作业展吸引了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为家庭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参观,并邀请工作坊人员到其服务驻点进行访谈,了解其服务内容、人员构成、资金来源等基本情况,形成共同营造活力海北的合作意向。


1. 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概况

  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1月,是由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街道办事处为提升居民的幸福而特别举办的社会公益性服务项目;是在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中产生的新事物,属一项惠民工程;是广州市首批开展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的20条街道之一。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致力于建设一个“六识”的社区和幸福的海龙街,在诚信、尊重、关爱、公平、承担和责任这六方面来培养海龙街社区居民的品格。


2.组织建设

  海龙街道办事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中心交给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主要由专职社工为海龙街居民个人、家庭、群体、社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中心共配备21个工作人员,其中15名专职社工、6名行政人员还有一支义工队伍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3.服务内容

  社工针对海龙街是集农转居、外来人口居多、地大人稀等的特色,开展符合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服务的。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长者服务、残障服务、义工服务以及社区矫正服务共6项,经过了优质的人力资源整合以及服务资源的融合,成立家庭为本、义工联动和社区矫正这三大板块的服务。家庭为本板块主要负责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通过青少年服务带动家庭服务;义工联动服务主要负责长者服务、残障服务和义工服务,通过带领义工服务为长者、残障人士提供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设施配备

  目前中心拥有服务场地约1000平方米,设有个案室、小组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偶到服务区、职员办公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较完善,功能较齐全,环境宜人且温馨。


5.初步合作意向

(1)共同展开入户调查(社工中心和中大学生团队配合);

(2)以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共同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整治(垃圾桶放置的位置、垃圾桶造型公众征集等);

(3)“工作坊”可以与社工中心共同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其中具体主题还可随工作坊开展过程中商定。


三、活动成效

  作为活力海北工作坊的第一次公众参与活动,本次学生规划作业展,以启动海北微改造公众参与,推广活力海北工作坊为目的,取得了五方面的成效。


(1)面向群众推广工作坊。以学生作业展为契机,成功地进行了亲民的公众意见咨询,为群众了解及认识工作坊迈出了富有意义的一步,并为群众日后参与工作坊参与式规划活动奠定了认识基础。

(2)吸引地方热心人士关注。借助学生作业活动,吸引了梁先生一家以及其他了解和关心海北发展的热心人士,有利于吸引海北村热心群众、乡贤、党员干部了解并加入工作坊,并在后续的规划工作中继续献计献策。

(3)与地方社区组织建立合作意向。海龙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地方社区的加入,对规划工作坊的推进有很大的帮助。其一,地方社区具有在地优势,比外来的团队更了解海北的社会构成以及改造需求。其二,地方社区在社区中享有信誉与人脉资源,熟悉社区运作模式,有助于工作坊后期工作的宣传和推动。其三,地方社区可为活动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工作人员。

(4)促进工作坊各方交流。除了工作坊各主体成员,本次展览还吸引了保利置业公司等开发商团队前来观看,大家就海北现状问题、优势资源、发展困境等内容进行讨论,互相了解各方的活动构想和工作思路,对工作坊的活动流程和下一步工作重点初步达成共识。

(5)深化了解了海北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社会构成、以及发展意向。本次活动以展览为契机,工作坊各方人员与群众进行交流,共收集一百余条村民意见,包括海北村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等,并从到场群众侧面了解到海北村的社会构成特点。此间与梁志成先生家人交流,了解到海北潜藏在现状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
规划工作建议
1. 确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通过活动了解到,目前海北村内以老年人、儿童、及年轻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人员构成,因此海北村微改造需要切实考虑此三类主体人群的需求。



2. 坚定“公众参与”的组织策略和规划路径。

  在微改造方案制定过程中,需确保通过工作坊平台,保证公众的有效参与,共商共建共享,自下而上,保证改造方案的可实施性。



3. 环境切入、产业主导、文化引领、全域更新。

(1)优先启动环境整治。

  环境卫生整治和河涌治理是村民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优先启动公共环境的垃圾清理工作,加强环卫基础设施配备和个人文明行为推广,明晰垃圾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开展河涌水体清淤和截污工程,改善河涌水质。

  为让环境整治方案更具成效及可行性,需联同建设、城管部门开展专题性的公众咨询,了解居民相关生活习惯,选择近期最需改善的环境节点,进行优化设计和实施。


(2)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加强停车管理。

  近期通过完善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设计、增设停车场、规范停车管理等方式,减少路面交通冲突点,提高村民出行便捷性。远期通过与公众、交通管理部门、规划部门讨论协商,对现状路网系统进行整理,拓宽必要的功能性道路,优化步行环境,完善内外交通体系。

  海北群众是公交服务和道路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出行习惯,以制定切实优化的道路交通系统。交通方案的制定须通过群众参与,有关部门参加的交通专题会进行咨询。


(3)完善儿童、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的活动空间与设施。

  切实考虑海北村三大人群的活动需求,改善现有活动空间的环境,增设儿童游乐场所、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场所等活动空间和设施,并保证其便捷性和活动安全性。

      为设计提供符合人群需求的活动空间与设施,需要与当地家长、老年人、外来务工者进行切实地沟通,同时专业设计者、规划师,以及规划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共同参与,以让设计更符合实际需求。


(4)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加强治安管理。

        加强路灯、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市政设施的管理,增设教育、商业服务、娱乐、及医疗设施,以满足年轻人的娱乐需求、老年人与小孩等弱势群体的医疗就诊需求,提高海北村设施服务水平。同时,加强治安管理、通过治安巡逻制度等方面的设计营造安全的公共环境。以上均需要各方面使用主体,与规划方、政府方,进行合作磋商,以寻求可达到的最佳实施方案。


(5)村级工业区改造需着力引导产业升级。

  日益高涨的租金和较低产业发展层次,使现状工业区发展遭遇瓶颈,日渐衰落。因此,如何引入适合海北发展的产业业态,帮助在地工商业实现功能提升,是海北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随着微改造工作的推进,需邀请村集体股东股民、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工厂经营者共同磋商,探讨行之有效的产业提升计划。


(6)以文化为引领,带动海北村改造更新。

  海北村的诗书文化、花卉文化、龙船文化是宝贵岭南文化资源,是提升其地方认同感,塑造地方特性的重要元素,需通过空间营造、活动注入等途径,挖掘文化内涵,重塑文化活力,形成海北的独特魅力,吸引都市人群感受“乡愁”以及其中的诗书气韵、岭南风韵和自然神韵,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推动力。为此,须积极与当地文化传承人士、花卉种植专业户、龙船社队等个体和社团沟通,形成有助于海北村发展的文化引领路径。


(7)严控违建,制定合理的村居更新机制。

  首先,违法建设的严格控制是保证村居环境得以改善和优化的关键,其次,需通过各方协商、村民参与、制定更新导则等方式,建立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村居更新机制。


(二)
工作坊推动建议
1. 完善组织架构与工作合作计划。

  本次学生作业展是活力海北工作坊首次与公众开放沟通,获得了宝贵的公众意见,达成沟通和合作共识,并与社区组织和热心人士建立初步合作意向,是对公众参与实践有效性的一次检验。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工作坊组织架构和行动计划。


2. 进一步宣传推广,吸引地方能人加入,号召地方社区团体共建活力海北。

  本次学生作业展是活力海北工作坊的第一次宣传和自我介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活动有效但还不够深刻。因此,下一步需通过群众培训会、产业发展座谈会等方式,由专业团队向村民和企业代表分享微改造更新理念和已有成功实践经验,使各方对“微改造”的更新方式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同时,呼吁更多关心地方发展的乡绅和社团加入工作坊,共商共建活力海北。


(三)
工作坊议事建议
 分专题开展规划方案讨论会

  通过展览和意见收集,基本明确了海北村现阶段需解决的几大问题和重点更新对象,下一步应针对环境整治、河涌治理、垃圾清运、产业提升等问题分别开展方案讨论专题会,召集对接部门、相关组织、群众和企业代表开展讨论和沟通协调,逐个击破,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此获得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


总结  本次《新桃花源记——中大学生眼中的海北村》规划作业展的成功举办,为活力海北工作坊的推动迈出了极具意义的第一步。展览搭建了工作坊与村民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工作坊多方主体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吸引了当地文化人士、社群团体的参与,并收集了上百条村民意见。
  本次规划展览与普通村民大会不同的是,开辟了与海北村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沟通的渠道,更真实地了解该群体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外来务工人员是海北村就业居住人口的重要构成,也是海北村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持。因此,营造满足其需求的生活工作环境,对营造海北可持续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海北村微改造,是在全拆重建模式不可行的背景下,广州市城市更新的一次具有合理探索性意义的尝试。其推动实施,有助于摸索出广州市微改造的有效组织模式与方法途径。通过此次规划作业展的推动下,活力海北工作坊形成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共识,希望在后续工作中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共同推进广州微改造试点的实施。
感谢海北工作坊学生志愿者们的努力
展板设计以及公众参与组织
13 经济地理  郑莎莉 梁乐天 张琳 陈晓静 李若童 戴颖宜 岑桂杰 王泽宇 顾春雪 
13 城市规划  张韵琪 林国壮 徐辉 
前期调研
13 经济地理 余昌达 赖舒琳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回复关键字查看往期经典好文‍

回复“086”,查看“分权化与都市区整合:“广佛同城化”的机遇与挑战”

回复“088”,查看“【城市生态空间】新常态下的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模式”

回复“097”,查看“逃离还是坚守?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研究”

回复“099”,查看“【珠三角】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回复“100”,查看“【珠三角】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