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作品】转换·共生——基于莫比乌斯环哲思的广州市华侨新村更新规划设计

管若尘 廖伊彤 城市化研究 2019-12-27

团队成员:管若尘 廖伊彤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4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王劲 产斯友 刘立欣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讲师


该作品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2018年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佳作奖”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设计说明

  莫比乌斯环一环两面,通过转换实现自然的空间过渡,达到永续共生。由此哲思概念,本方案提炼出新的空间组织方式,即通过建立转换点空间体系,选取冲突最强与重合度最高的空间点,以流线交织、高差起伏、视线转换的设计手法,实现功能流线的串联与空间感受的丰富,以此解决方案地双重功能在空间上融合或分割的问题,并实现纵向发展上的永续共存。




基于场地双重性的前期解读

1.1   历史与区位

  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华侨新村缘起于建国后华侨的集聚,后依托其发展了广州首个自发形成的商圈——环市东商圈。经过历史更迭,如今的华侨新村成为一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闹市中的静土,但在商圈发展与上位规划的引导下,其历史街区活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1.2 功能的双重性

  从基地的生活社区功能与历史街区功能出发,对场地进行分析,并从内向性到外向性,针对与该空间产生关联的三种人群——社区人群、生产人群与游览人群——进行活动空间需求分析和开发意愿的调查。










1.3 文化的双重性

  从基地的多元文化出发,依据其内涵进行了体系梳理,可知文化上呈现民族-国际、传统-现代等成对的双重性,且形成以华侨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1.4 双重性下的综合矛盾要点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基地的几大矛盾要点。



1.5 问题提出与概念引入

  引入莫比乌斯环的哲思概念,形成设计思路——从功能升级、空间组织和改造指引三个方面着手华侨新村的改造设计。







“莫比乌斯之环”的生成

2.1 方案生成过程










2.2 总平面图


2.3 规划结构






 功能升级

  功能是空间的主要承载对象,经过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分析及内部供需的调查,得出双边功能的主要升级方向。






空间设计

  分析选取矛盾点,建立空间转换点体系,以五大转换点与中心栈道的改造设计活化整体空间。


4.1 转换点一:来访服务中心 


4.2 转换点二:粤主题书店


4.3 转换点三:文化交流平台


4.4 转换点四:邻里游乐中心


4.5 转换点五:华侨博物馆





4.6 中心栈道设计




活动策划与改造指引

5.1 活动策划

  利用环市东商圈及华侨外国语学校两大平台的影响力,在功能配套与空间设计的基础上策划活动,作为触发华侨新村纵向发展的原点。






5.2 改造指引

  为进一步确保落地性及针对性的精细化设计,进行详细的改造指引与细则编制。


(1)公共空间改造细则







(2)标志系统改造细则








效果图展示



参赛展板展示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学生作品】违停吃罚单?驶离可免罚!——深圳市“十分钟违停免罚”措施研究

【学生作品】“骑”势汹汹 “共”治成城——深圳市外卖配送交通安全共同治理模式研究与推广

【学生作品】“栖”之所,家难安——广州“河南村”栖居区

城市化一周热点(2.18~2.23)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巨型城市区域”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一体化与格局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