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区规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
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敏、黄耀福、王的培: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麦夏彦: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14届毕业生,英国伦敦政经大学硕士生
公众参与作为空间规划中平衡多元力量与多方利益的方法,在西方已有多年实践,并引起规划界与学术界的多层次讨论。在我国,空间规划实践中的公众参与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实践中,空间规划如何在保持地方经济活力的同时,平衡社会、文化等方面共同发展,并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是当下规划实践的核心命题。
2013年起,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指引下,由思明区缔造办、思明区滨海街道与曾厝垵社区出面,由中山大学牵头,香港理工大学与厦门大学共同参与的“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或许能为我国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
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产业、资本、劳动力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内的快速流动,城市化空间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城中村则是我国土地二元结构下城市快速扩展的独特产物。
城中村空间的重塑,一方面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商业化不断渗入,使城中村空间被不断重构。另一面,集体空间不断被破碎化,乡村中人与人依靠空间互动而拥有的“粘性”逐渐消失,惯有的熟人社会解体,附着于乡村社会之上的原生文化也在经济浪潮中随之消散。
位于厦门的曾厝垵,作为一座具有多元文化的小渔村,如何能在炽热的商业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社会属性,并以其自身的地方特色在发展中寻得立足?结合公众参与的空间规划在其中可以充当何种角色?
始于2013年的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以“规划结合社会”的方式,使曾厝垵在保持其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促成各方共同利益的达成,为探索城中村改造的参与式规划方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
曾厝垵社区位于美丽的厦门岛东南部,隶属于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东至白石炮台与黄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台,南至环岛路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环岛南路与龙虎山路贯穿其中
曾厝垵是始建于南宋末年的一条渔村,村民背靠高山,面朝大海,以及“男渔女耕”的渔村生活方式。
厦门作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区,不仅受到传统的妈祖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曾厝垵这个小村落包容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流派。教堂、宗祠在小小的渔村共存,建筑特色别具一格。
1997年,环岛路的兴建让曾厝垵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彼时曾厝垵尚未商业化,生活成本和租金较低。良好的交通条件,特色的渔村文化,美丽的海边风光的吸引下,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鼓浪屿艺术学院的师学们,将雕塑工作室、绘画工作室搬到曾厝垵来,这里较少的人口和充裕的空间、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创作灵感的迸发。曾厝垵一度被称为“油画村”。与此同时,作家、知名导演、影视制作人等进来曾厝垵。
厦门软件园的建设吸引了一批懂得网络和IT的白领租客,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使得曾厝垵知名度慢慢提升。2002年左右厦大学生公寓建成后,带来了大量的人流,低廉的租金吸引大量厦大的学生前来曾厝垵租房居住,由此带动了客栈行业的出现,进一步促进商业配套的完善,曾厝垵的商业氛围逐步形成。2004—2005年,受鼓浪屿旅游热影响较大,陆陆续续有客栈进驻曾厝垵,像阿雷的梦旅人,后期陆续吸引了晴天见、三年二班、黑店等创意小店工作者前来。
公共空间缺失,随着违章建筑的增加,村庄内缺乏公共交流与休息的空间,沿街缺乏休息空间;烧烤、水果摊等店铺与摊档产生的油烟、垃圾,影响村庄的整体环境风貌;部分摊贩半夜经营,产生噪音,影响民众休息;街巷缺少合适的垃圾箱,导致垃圾乱扔现象严重,村庄卫生环境较差。
空间秩序混乱:村内房屋门牌号混乱,导致游客常常迷路,找不到目的地;房屋加建、违建严重,破坏了村庄原有的宜人尺度,部分巷道被阻断,成为断头路。
基础设施匮乏,曾厝垵内共只有2个公厕,均位于村口处,造成游客使用不便;曾厝垵内没有布置专门停车场,而村内大量空间已被建筑挤占,欠缺建设停车场的条件;曾厝垵越过环岛路到海边,无直接到海滩的通道,游客需要从低矮的堤坝处纵跃方可到达。
曾厝垵发展问题:电线杂乱、巷道狭窄、违章搭建、基础设施缺乏等
随着厦门旅游行业的发展吸引了过多的游客前来,餐饮等商业发展势头强劲,土地价值不断上升;然而,文创产业创作期长,短期获益不明显,部分商家难以承受租金上涨的压力,迫不得已撤出曾厝垵,商业逐渐呈现吞噬曾厝垵文艺气息的趋势。
另外,违章搭建促使原本宜人的街道尺度遭受破坏,建筑外立面缺乏统一设计,电线杂乱无章,公共空间丢失。小摊、小贩占用街道空间,并造成卫生脏乱、噪音污染等问题,造成曾厝垵的居住环境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其“中国最文艺的渔村”品牌和文艺气息。
曾厝垵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曾厝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快速商业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土地资金的不断上涨。村民受经济利益驱使,不断上调曾厝垵的房屋租金,部分文创青年承受不了租金压力纷纷迁走。文艺青年离开了曾厝垵,吸引了更多商业组织进驻曾厝垵进行过度商业开发。
对于曾厝垵的文创青年而言,曾厝垵是因海而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曾厝垵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他们无时不体会到山与海给他们创造的灵感,宜人的小巷和低矮的房屋,还有厦门四季常开的鲜花都给文创青年和居民带来无限的想象,他们不仅希望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还希望曾厝垵时时都保持“家”的感觉。
大家一致认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充分表达了大家对曾厝垵未来的愿景。
曾厝垵共同愿景如何实现?
①背景:工作坊启动契机
201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美丽厦门发展战略》,确定“三大发展战略,十大行动计划”,开展了“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社区参与行动,依托全市人民共同缔造的力量,建设美丽厦门。在此背景下,以参与式规划为特点的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应运而生,本文从“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理念入手,结合西方城乡规划流变之经验,对共同缔造工作坊具体行动进行总结,探讨我国城乡社区参与的新模式。
②各方角色:
政府:从管理者向治理者转变,切实为民,政府规划进行社会转向,以谋社会共赢
规划师:从独立设计者向公众规划师转变,对社区进行望闻问切,是政府、群众各方观点意愿的协调方,协调各方诉求,提供专业的空间整理、利益分配及管理机制的设计方案及建议
群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从被动者向主动者转变,参与活动、协助组织、明确问题、提供想法、探讨愿景、实施落实
③调研工作:
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地方发展主体(个人及组织),实地调研、各方座谈、问卷调查。
从2013年10月起至2014年4月,团队共进行了6次实地调研。在调研之前,团队成员广泛搜集曾厝垵发展相关的历史资料、新闻报道等,尽可能了解曾厝垵现状,特别是发掘曾厝垵内已有的群众组织,如代表商家利益的文化创意理事会、代表业主利益的业委会等。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曾厝垵空间发展状况、产业发展状况与现存空间问题等规划关注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曾厝垵社区、群众组织的合作,邀请曾厝垵业主(即村民)、商家参加座谈会,向他们进一步详细了解曾厝垵的发展历程,其生产、生活与经营现状等内容,并且引导大家讲述自己认为曾厝垵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对曾厝垵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想法。规划团队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总结与归纳,为规划初步方案主题的确定收集群众意见。
④总作坊工作流程如下图:
① 整体管理体制创新——支持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曾厝垵未来发展应走向自治的道路,即不能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管理与推动发展。因此在管理方式创新的过程中,因进行针对具体的管理事务,建设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其在管理实践中,逐渐走向专业化,成为曾厝垵自治的重要力量。创新管理模式对于促进曾厝垵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以下为曾厝垵管理制度创新举措:
(1)管理主体创新:推动曾厝垵的社区自治,业主委员会和文创会组建公共事务管理公司,统筹曾厝垵各类资源,并提供曾厝垵社区发展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
(2)推进公共事务管理权的社会购买:业主委员会和文创会一起组建公共事务管理公司,提供客栈管理、垃圾管理等公共服务,由政府通过社会购买将公共服务职能转交到文创会与业主委员会,推动社区自我管理。
(3)建立商家发展评定打分机制:按照对社区发展贡献度、文化创意吸引度、商家经营时间、商家信誉度、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等方面建立商家可持续打分表,对曾厝垵社区内的商家进行发展评分,并划定星级,对获得高星级的商家给予贷款指示、优惠管理事务收费等实施鼓励。
(4)建设以奖代补制度:推行以奖代补制度建设,通过奖励上一年对曾厝垵共同缔造贡献较大,店铺评分较高的店铺给予奖励,以此激发店铺缔造活力,激发店家共同缔造的热情,推动曾厝垵共同缔造顺利进行。
(5)成立社区公共资产管理公司:文化创意是曾厝垵最大的竞争优势,但文化创意对租金具有敏感性,而目前,曾厝垵商业发展加速,国办街、中山街等主要的街道面均已被用作商业用途,目前该地段的文化创意功能已经难以承受高租金压力,许多文青不堪其重而纷纷逃离。因此,需成立社区公共资产管理公司,依靠社区资产管理所得,以资产管理补贴文化创意活动的形式,为曾厝垵社区培育文化创意活动的举办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培育文化创意活动,维护曾厝垵的文艺氛围,增强曾厝垵文创发展的可持续性。
社区公共资产管理公司可通过以资产公司的名义,回租古厝等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将其建设为具有公共性的场馆。曾厝垵国办街、教堂街等街道分布有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目前大部分建筑被用于纯商业经营,缺少历史建筑与创意活动、公共功能的结合,可由此介入,在保障这些区域的公共性的同时,通过融入配套性的商业服务,如纪念品售卖等,获取一定的收益,作为文化创意活动的储备资金。
② 设施完善计划:硬件设施配套规划与管理监督组织制度设计并行
规划共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而导致曾厝垵诸多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产生,如因垃圾回收站建设不足或不合理而导致的垃圾乱堆现象、因消防设施建设不完善而导致客栈发展受阻等,而相应的管理缺位,亦导致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曾厝垵发展朝着不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因此,曾厝垵应当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与群众协商合作的力量,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应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实现突破,将曾厝垵引上良性的、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增设垃圾桶,加强卫生政治力度;疏通路网,规范行车与停车等。
1.增设公厕,构建管理体系
根据实地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可知,曾厝垵内部部分厕所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将这些厕所开放给游客,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满足游客需求的举措。可开放的洗手间为下图标识的①-④处厕所,主要是街道办、基督教堂、警务室等处的厕所。此外,根据日益增加的游客所形成的人流特征,结合与现有公厕分布的状况,建议新增公厕。
在此基础上,鼓励商家适当开放店内洗手间供游客使用,一方面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为店内带来人气,招来客流。店家在开放洗手间的店铺、房屋等外面可悬挂“厕所开放”的牌子引导游客使用。
(1)公厕管理制度:公厕的管理可通过以下多种方法得以实现。
(2)公司管理:公厕管理事务交由公共事务管理公司负责,由其雇佣专门人员进行定时的卫生打扫与费用的收取。
(3)自愿轮值:文创会发动商家参与共建美丽曾厝垵行动,以自愿为主要原则,引导商家通过轮值的方式,开放店内厕所给游客使用。
(4)评奖补贴:公共事务管理公司拟定相应的评奖补贴制度,如参与公厕轮值的商家在评选十佳店铺等方面优先考虑,并且适当予以奖励补贴等,对相关商家进行表彰与鼓励。
2.增设消防设施,构建消防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根据实地调研的具体情况,参考消防设施的服务半径等标准,增设消防设施,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客栈集中的区域,应格外重视消防栓的设置,防止火灾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增设消防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消防安全教育及管理制度的落实,方能达到较好的防火防灾的效果。设立消防安全守则,要求客栈与店铺内部放置灭火器,邀请消防队队员到曾厝垵,就灭火器的使用办法与防火灾的注意事项向曾厝垵群众,特别是客栈与店铺经营者进行讲解与示范。并请客栈与店铺经营者作为消防教师,对顾客进行消防教育。与此同时,业委会可定期组织村民、志愿者对检查店铺防火设施配置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未配置灭火器与灭火器过期等问题。并且定期巡查街道、巷道,看是否存在巷道不同而导致的生命通道受阻的情况。
3. 改善环境卫生,构建保洁管理制度
通过创新管理组织的建设,结合相关环卫设施的建设与相关管理制度的拟定,解决或缓解曾厝垵目前存在的垃圾成堆、环境脏乱的问题。
将环境卫生设施分为3种类型进行建设,分别为:垃圾桶、垃圾回收点、废品回收站。具体措施如下:
(1)增设室外垃圾桶:结合街道的整体分为,设计独具特色的垃圾桶,使垃圾桶变为有趣的小品建筑。与此同时,定期收集桶里垃圾,维持地方良好的卫生。
(2)增设店内个性垃圾桶:商店内设垃圾桶,鼓励“垃圾不出店铺”,并由文创会确定名单(餐饮业店铺必须设有垃圾桶),引导商家以轮值的方式来提供服务。
(3)增设垃圾回收站:公共事务管理公司按照一定标准向商家与摊贩收取卫生管理费用,由公司雇佣保洁人员,定时定点收集与清理路面的垃圾,将其运输到垃圾回收站内。同时,保洁人员在回收垃圾时要注意垃圾的分类,整理出可回收垃圾,作为废品卖给回收站,获得一部分资金,通过公司决定,将其作为公司的储备资金或保洁人员的额外收入。
(4)规范垃圾收集与清理工作:设施建设成果也需要特定的管理规则予以支持,方可具有长效性,在环境卫生改善的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垃圾收集与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垃圾采用机动三轮车或专门的垃圾车进行收集,每辆车应配备垃圾清扫设备。垃圾收集频次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如下午时段垃圾收集的频次可增多,旅游旺季也应适当增加频次。垃圾收集时间应避开人流高峰时期。垃圾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并且选择游客较少的路段行驶,一定程度上避免垃圾回收对游客游览的影响。在非垃圾收集时间,应禁止商家将垃圾投入公共垃圾箱。
(5)开展绿色宣传活动:在设施增设的基础上,开展诸如分发绿色旅游宣传小册子,文创会组织商家学习垃圾分类等活动,通过活动促发客栈、店铺等商家绿色旅游与垃圾分类理念,从商家做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可再利用的物品进行回收。从而提升曾厝垵景区在资源再利用方面的能力,共同建设绿色而环保的曾厝垵。
(6)建立卫生管理制度:通过文创会建立轮值共管制度,首先界定店铺范围,要求店铺周围的卫生环境由各店铺负责,公共空间如小花园、休息平台等,由周围共享空间的店铺进行维护。与此同时,应当增加摊贩卫生管理制度,要求流动摊贩产生的垃圾由摊主自行清理,保持摊铺周围环境干净卫生。
4. 成立公司进行公共事务管理
公共事务管理公司引导曾厝垵摊贩成立自治管理组织,对其进行指导与监督,协助自治组织与摊贩间达成共识,协商拟定相关的管理规定。摊贩自治组织负责人依照相关管理规定监督与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
(1)成立自治管理组织:公共事务管理公司引导曾厝垵摊贩成立自治管理组织,对其进行指导与监督,协助自治组织与摊贩间达成共识,协商拟定相关的管理规定。摊贩自治组织负责人依照相关管理规定监督与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要求摊贩摆放的设备和贩卖的物品排列整齐,保持环境整洁。
(2)划定管理范围:摊贩认管各自营业所占用的空间范围,及时清除在该范围内的垃圾和废弃物,随时保持营业场所的整洁。
(3)依法规范经营:经营饮食类的摊贩,应严格遵守食品卫生管理法、废弃物清理法及其他有关法规规定,规范自我行为。当摊贩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时,则由摊贩自治组织依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惩戒,若交涉与管理无效,则可上报给公共事务管理公司,尤其出面进行交涉。对屡次不改的摊贩,对其进行取缔。
这些举措在解决或缓解曾厝垵垃圾成堆,环境卫生差问题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餐饮业带来大量的垃圾而导致其他经营者与餐饮业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促进各类经营者间关系的改善。
曾厝垵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图
③ 客栈管理制度的建设——对自发形成的业态进行规范化管理,激发市场可持续活力
曾厝垵客栈是以乡村建筑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家庭旅馆,其条件难以达到消防、卫生、酒店管理的标准,客栈无法满足法定条件。因此需对客栈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可由曾厝垵公共事务管理公司与文创会牵头,组织客栈经营者召开会议,拟定客栈管理制度,以保障作为曾厝垵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的客栈产业得到良好发展。具体实施过程可参考如下措施:
(1)上层制度的支持:上层政府依据客栈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规范客栈经营的各项管理规定与制度,填补客栈管理制度的空白,使得客栈经营与管理有据可依。
(2)客栈经营管理:鼓励拥有完善产权(产权面积不小于实际经营面积)、符合家庭旅馆管理办法的客栈经营者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由第三方对经营用房消防安全、房屋质量等进行检测,获取相应的检测报告。从而以此为依据,对完整产权者认定并发放客栈经营许可证。建议参与到客栈经营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承担的相应工作内容如下图所示。
(3)客栈卫生管理:客栈内部卫生由客栈经营者负责,客栈卫生严格按照上级拟定的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杜绝因不符合规范而导致查处与取缔,损害客栈名誉行为。
(4)客栈消防管理:客栈人口密度较高,消防等级却较低。故针对客栈的特殊情况,需要拟定客栈消防设施配置标准,如要求在客栈一楼公共空间设置消防栓等。在此基础上,对店家和店员进行定期消防培训,培养店家消防意识,提高消防应急能力。与此同时,在店内做好消防知识的相关宣传,保障游客人身安全。
④ 社区规划师体系——群众声音的传达者,保持社区规划的活力
曾厝垵的社区营造需要可持续发展,在良好的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下,可巩固现阶段缔造的成果。然而,如何保持曾厝垵通过自身力量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曾厝垵的不断发展,则需要培养一支具有规划素养的社区规划师团队。
通过发动、组织与吸引有责任的村民和店主进行社区规划相关培训,组成社区规划师团队,共同拟定社区规划师培训与建设的多项管理制度,如社区规划师选拔机制、培训课程设置、社区规划师活动等。以此在进一步激发社区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同时,为推动社区自治的不断发展埋下具有活力的种子。
社区规划师作为兼具社区居民与规划师两种身份的人,既充分了解社区发展各方面实情,同时具备规划建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共同缔造过程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是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领头羊。在曾厝垵推进社区规划师培训工作,将为曾厝垵未来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借助网络、宣传栏、纸质表格等宣传媒介,采取自愿报名与社区、居民推荐两种方式,招募并组建曾厝垵社区规划师团队;
(2)拟定社区规划师培训计划,规划团队以讲座课程的形式对社区规划师成员进行首次的培训,让大家明白社区规划师的概念、应具备的能力、应承担的职责、培训的流程等内容,为社区规划师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奠定基础。
(3)在讲座课程的基础上,专家或社会工作者与社区规划师一起,进行一次完整的空间环境整治项目,让社区规划师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做中学,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拟定社区规划师管理公约,明确社区规划师团队成员选择、组织架构、所承职责、监督约束等内容,建立起社区规划师团队的发展规范。
① 总体策略——营造有地方感的公共空间
明确曾厝垵作为厦门重要的闽南渔村文化体验、文艺产业集聚、客栈综合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延续历史文脉与鼓励文化创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充分结合曾厝垵的文化底蕴与文创特色,强化基底、巷道及空间的相互关系,以群众参与为核心,规划师、政府与群众三方以工作坊构筑的平台进行平等对话、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美丽曾厝垵。
以公共空间建设为抓手,促进环境改造进程,倡导群众参与,为文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为良好的创作条件,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宜人、具有吸引力的游览与休憩的空间场所,与此同时,引导曾厝垵商业与服务业的良性发展,缓和或解决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
结合曾厝垵的渔村文化与文创文化,完善曾厝垵地面人行步道系统、建设跨越环岛路连通海滩的人行天桥,满足至曾厝垵旅游的游客“亲海”体验的需求,打破文创村与北面山体的隔绝,引导临山客栈开放内部庭院,方便游客上山进行山林体验,形成山-厝-海的联系,增加曾厝垵景观的丰富性。在确保游客安全、避免交通隐患的同时,强化曾厝垵标识性,提升其旅游品质。
② 空间整理分区方案
通过实地调研,在对曾厝垵各个片区文化、自然、创意资源有详实地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各片区具体资源的分布情况,结合对游客游览特征与人流集中区域的分析,在既充分发挥各片区资源特征,凸显片区特色,带来各具魅力的游览体验的同时,整合区域资源,使曾厝垵围绕其历史文化与文创文化的特色,从整体上成为一个具有空间建设与产业发展秩序的景点。这些举措,可以从整体上优化曾厝垵的发展路径,提升曾厝垵的旅游品质,因而建议对曾厝垵进行功能片区的划分,并为每个发展区寻找适合的主题。
③ 场所营造计划
1.渔桥
曾厝垵本是一个百年渔村,但随着曾厝垵的发展,渔村的气息被商业所侵蚀,与大海和捕鱼的相关历史记忆逐渐被遗忘。同时曾厝垵紧靠海边,但环岛路造成了严重分割,环岛路快速的车流阻挡了一部分游客前往海边;而且,随着游客量激增,环岛路两侧交通成为影响曾厝垵发展的重大问题,曾厝垵缺乏停靠旅游大巴的停车场,旅游大巴多停在曾厝垵入口处,对曾厝垵入口的人流疏导产生一定影响。
渔桥桥址位于曾厝垵圣妈宫路口处,横跨环岛路。天桥上部采用异型钢桁架结构,全桥长84.6米。希望通过建设渔桥,以更便捷方式连接曾厝垵和大海,使得更多的游客走出村庄后能够有新的景点可以游玩。渔桥的建设不仅能够增加村的吸引力,还可以唤起村民们对他们历史的记忆。
2. 曾氏宗祠门前广场
位于曾厝垵文青街曾氏祠堂门前,曾氏宗祠作为曾厝垵内装饰最为精美华丽的古厝,常常吸引游客来此游览与留念。曾氏祠堂门前的空间也成为了游客常常莅临之地。
曾氏祠堂门前的空间是游客经常来往之地,本应是一片很好的公共空间,却被各类小摊小贩占领,乱摆摊位售卖水果与小吃,造成油烟,产生大量垃圾。从宗祠所处文青街、教堂街T字形交汇区域来看,此区域缺乏停留空间以及可视、可玩的景点:北走抬头即为农商银行,西侧为围墙,与曾厝垵整体“文化创意”的氛围格格不入,游客不愿久留。摊贩在此摆摊,此区域越发成为通道,无法集聚人群。
针对上述问题,规划设想将曾氏宗祠门前空间建设成为文创广场,使其承载新的功能,创造公共活动,如文艺活动的举办点,以此来置换先前的占到经营的摊贩,具备功能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功能上,变单一的流动摊贩区为多样的广场活动区,为曾厝垵提供一处珍贵的开敞空间,营造具有文艺气息、创意十足的公共空间,也为文艺青年提供一处宝贵的展示空间。
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商业与文艺的平衡点,希望能够增强曾厝垵的文艺气息,而不是让商业氛围过度膨胀,导致曾厝垵发展失控。从历史角度看,曾氏宗祠门前广场采用的风格,有助于维持传统古厝的建筑特征,彰显曾厝垵的历史底蕴,从而营造更加独特的曾厝垵。
① 民俗活动的举办
充分挖掘曾厝垵尚可追寻或现在仍在举办的民俗活动,如神将表演等,结合可展现曾厝垵民俗文化的新的表演形式,如渔村生活话剧等,通过丰富的艺术载体展现曾厝垵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为更多人所接触与了解。
民俗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将曾厝垵所承载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案例,向人们传达中国文化的讯息;而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曾厝垵的吸引力,为曾厝垵增加游览人气,提升曾厝垵整体的文化氛围。
② 特色节日的设立
一年一度的“曾厝垵文青节”经过几年的举办,在较好地调动曾厝垵文艺青年参与热情,体现曾厝垵文艺氛围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甚至成为部分游客来此观光旅游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曾厝垵应坚持文青节的举办,并结合文创发展与时事变化调整与改变文青节的具体项目,如进一步丰富文青节晚会表演形式,增添多种形式的活动等,使文青节成为曾厝垵的另一张名片,提升曾厝垵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曾厝垵可结合发展的实际状况,开展其它丰富的节日活动,如原创音乐节、闽台美食节等,进一步展现曾厝垵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