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大卫·霍克尼:为什么即使是黄色图片,也很难盯看30秒

2015-04-20 夏存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与268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我尝试了许多表达透视的方式,在《忠于生活》一书里我说过:就算是黄色图片,我们也很难盯着它超过30秒。那时候我还不清楚这是为什么,这几年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归根到底还是单点透视所带来的局限。我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用到很多张照片,同一个图像拥有多个焦点,这样才能获得立体的、有空间感的图像。


大卫·霍克尼的画展《春至》上周六开幕了,京城艺术圈被他一个人刷屏。看着他可爱的绿外套和一墙绿颜色的画作,我的耳边仿佛回荡起美国爵士乐歌手Una Mae Carlisle的那曲《That Glory Day》,欢欣明快,生机勃勃,佩斯北京的展厅好像化作大舞池,我简直想拉起霍克尼的手跳上一曲。



霍克尼“春至”展览现场


如果你这会儿还在惊呼不认识大卫·霍克尼,那真真是out了呢,快去复习一下书评君的旧文吧!

大卫·霍克尼三十年后重回中国,他在北京温暖的春天里过得好么?他为什么一直穿着绿衣服?用iPad作画手感究竟如何呢?让我们跟随霍克尼谈话录《忠于生活》译者夏存,跟霍克尼一起聊聊天吧。



霍克尼与夏存


原创 | 夏存

1981年,大卫·霍克尼曾在中国待了三个月,彼时他在中国并不为大众知晓。他年轻力壮,充满好奇,一口气游历了中国几乎所有名山大川,最终留下了一本名为《中国日记》的著作。中国之行也让他的艺术之路发生了改变,他尝试将中国的绘画与绘画理论融入他的作品创作中,获得了许多惊人发现。



霍克尼当年在杭州写生,刚拿出画本,就被一群中国孩子包围了。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霍克尼成为大师级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恰逢霍克尼谈话录《忠于生活》的中文版出版,我作为翻译者有幸受到霍克尼的邀请,来到北京与他聊聊天。


当我第一次见到霍克尼本人,除了稍瘦,他的样子和书中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略微驼背,头戴一顶白帽子,红色领子搭配着绿色和蓝色两件毛衣,一切的不和谐被混合到了一起。他送给我一套他在1983年制作的关于中国绘画透视的视频和一本素描画册。我们约在第二天早上见。


Q:您这次来北京感觉怎么样?


霍克尼:北京变化好大,人比以前多了很多。我第一次来时,住的酒店可不怎么样,但现在这里有了好多国际性的酒店。中国现在到处充满着生机,每个地方都充满了活力,这在30年前很难想象。


Q:北京雾霾很严重。


霍克尼:的确,60年代我住在洛杉矶时也是这样,当时,美国汽车排放量是世界第一,整天看不见太阳。后来,美国政府调整了汽油的质量,控制了汽车的排放,情况才逐渐缓解,从这一点看来,中国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Q:您这次来北京,为什么一直穿着绿色的衣服呢?


霍克尼:毛时代的颜色是绿色,我第一次来中国时,看到所有人的穿着都一模一样。所以这次我也想入乡随俗,但现在大街上没人这么穿了,不过我还是挺喜欢这个颜色的。


Q:在那时候的中国,每个人必须发出同一种声音,如果美国也发生这种情况,您的《隐秘的知识》估计也不能出版了吧?


霍克尼:的确如此。当时,我挑战了整个美术史,虽然有一些人赞成我,但是反对的声音也绝对不少,特别是在理论界,很多人不喜欢我,好像我撬了他们的饭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我对美术史的看法。


有一点我一直想说明,我的所有工作并非意图重写历史,而是想证明传统透视(单点透视)的局限性,因为人是不断运动的,但是摄影是不动的,得出的图像当然不一样。


噢!我想抽烟了,我们回房间吧,我给你看一些东西。


回到房间,他点了一支大卫杜夫香烟,深吸一口,递给我一本厚厚的画册。


霍克尼:这本画册的内容是我将在伦敦举办的展览,这是我最重要的一次展览。我尝试了许多表达透视的方式,在《忠于生活》一书里我也说过:就算是黄色图片,我们也很难盯着它超过30秒。那时候我还不清楚这是为什么,这几年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归根到底还是单点透视所带来的局限。我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用到很多张照片,同一个图像拥有多个焦点,这样才能获得立体的、有空间感的图像。



霍克尼的照片拼贴


Q:也就是说,您在表现人物时,先拍摄他们的每一个局部,然后用Photoshop将这些局部无缝拼接?这与您过去的照片拼贴、宝丽来拼贴很相似,但好像又消除了以前作品里那种多个焦点所带来的冲突感,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自然,也更加生动。


霍克尼:对,就是这个意思!几年前,我用了9个屏幕来拍摄布拉德福德的一条小路。我把9个摄像机分成三排,安装在一个支架上,再把支架固定在车头,然后缓缓开动车子,这样周围的风景就会出现在相应的摄像机中,最后再把这些影像组合起来,就变成我们看到的视角了。



霍克尼和他的视频摄制车


Q:这件作品在《忠于生活》中也提到过。我还记得在“四季”那组视频的“春”当中,有一只蝴蝶在各个屏幕中飞来飞去,这种感觉太奇妙了。您是怎么做到的?


霍克尼:这是巧合,春天就是这样。我从没刻意为视频安排过情节,我不是导演,我只是生活的记录者。我记得在拍冬天时,我车开得太慢,布拉德福德的路又很窄,导致后面的汽车不断向我按喇叭,我只好靠边停,那辆车飞速从我边上超过去,这些都出现在视频里,我不觉得这是破坏,它们让我的作品更有趣。


Q:有些人觉得您所做的只是在剪辑图像,您自己怎么认为?


霍克尼:(大笑)的确,表面上我只是简单地在剪辑图像。昨天我去中国美术馆看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绘画,其中有一件作品让我记忆很深刻,有艺术家将动画与绘画结合起来,山水作品里的人物在到处走动,这为原本就有移动透视的中国绘画增加了运动的特点,太棒了。我觉得这也是在剪辑原有的图像,更准确地说是剪辑视像,这并不简单。中国传统的长卷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多重的移动焦点,也就是多重被剪辑的图像。



霍克尼作品


Q:中国绘画讲究意象,主要表现的是画家心中之象,所以有“师造化,得心源”之说。


霍克尼:这是中国绘画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也是造就中国绘画的原因。当然我关心的只是绘画的视觉与观察方式。


Q:您一直用iPad画画,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霍克尼:这个玩意儿的确改变了我的生活。大概在六七年前,我有了第一台iPhone。当时的感觉就是:“天哪,这太神奇啦!”之后我大概用了三个月时间,画了上百幅作品,大部分是我周围的东西。画完直接通过Email发给我的好朋友,几天后我就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回馈,这真的很有趣!再过了一段时间,我买了更大屏幕的iPad,更一发不可收拾。这次在佩斯画廊展览的作品大部分是我用iPad画的。相比之油画,它的绘画成本几乎为零,传播速度更快,且可永久保存。这些优点让我没有理由不喜欢它。



霍克尼与他的iPad


Q:iPad让您发现了绘画新的乐趣。


霍克尼:对,我认为它能够让艺术家恢复自己双手的作用,因为只有双手才能创造最美丽的图像,快门是做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谢iPad,它让我再一次好好观察了自己的故乡。



霍克尼用iPad作画

我们的对话持续了近5个小时。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漫长的对话,时间仿佛停止了。我很难找到一个词语来概括我对霍克尼的感受:他简单,不喜高谈阔论,他关注的只是绘画中很小的一个方面,有时甚至是被大多数艺术家所忽视的方面,但他通过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揭示了人类观察最本质的特点,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载入历史。


临走时,我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您做了那么多艺术探索,有照片拼贴、传真机绘画、舞台设计、影像作品等等,那您最后如何定位自己呢?”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Painter(画家)!” 此刻已毋需多言,他对于绘画的热情足够我们用一生来学习。




本文采访:夏存,编辑:方格,转载请联系书评君,需标明来源及ID。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女权主义 | 年度好书 | 二月好书 | 曾彦修 | 民国吐糟 | 怪书 | 弟子规 | 特朗斯特罗姆 | 拉斯普京 | 顾城的帽子 | 余秀华 | 李银河 | 狼图腾 | 野生摄影 | 二十四节气 | 村上春树 | 伍迪·艾伦


新京报书评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邮箱:ibookreview@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评君的小铺



刘瑜设计笔记本(附刘瑜推荐给女儿的书单)或康赫小说《人类学》毛边本(仅5本),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