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写出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吗?
本期“评审团”栏目,为大家推送《沉睡的人鱼之家》的阅读反馈。
本书作者来自大名鼎鼎的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从我们开放征集开始,本书就吸引了大家浓厚的兴趣,我们也收到了读者们踊跃热情的报名。从各位读者评审们的阅读反馈来看,本书是东野圭吾的又一部推理小说佳作。故事的讲述、人物的塑造,以及表达的主题都延续了东野圭吾的一贯风格,情理之中但又完全在意料之外。让不少读者感慨东野圭吾脑洞真的很大--想象力大概是一个小说家最宝贵的财富。
关于书中的具体细节与阅读感受,大家请仔细阅读各位评审们专业又认真的评审意见。同时,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栏目里,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本期书目
《沉睡的人鱼之家》
《沉睡的人鱼之家》
作者:东野圭吾
译者:王蕴洁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评审员01号:Eric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一部关于爱的小说,读完令人感动。它看似在探讨一个争议的脑死议题,但在层层剥掉相对不重要的角色与枝节后,会发现它是以述说爱为核心的小说。爱体现在连结。故事中最高境界的爱是陌生生命的连结;其次是母亲与亲生骨肉的连结,再其次才是其它故事中人物的彼此连结。
故事除了核心之外还得有一根主轴来支撑。撑起这部小说的主轴是一个人类进化迄今都还无法妥善拿捏的争议性议题:死亡的定义。
直到不到百年前人类对死亡的定义都还无争议,也就是心脏不再跳动或呼吸不再继续。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呼吸可以透过辅助性设备而持续时,一个更加棘手的难题也随之而来。
脑死从来都不只是医学与科学的探讨范畴,更多落入感性的边界。东野透过小说把这些感性过程以故事方式完整呈现出来,让读者得以融入情境,经历这个感性过程。
这个故事没有男主角,只有单一主角:就是熏子,角色是母亲。识别出主角很重要,因为我们都是旁观者,角色可以任意切换到故事里的任何人,角色一旦切换,观点也不可避免的会随之改变。然而东吾笔下的主角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
故事里出现了很多次“自我满足”的说法,分别由不同的角色提出质疑,甚至包含主角自己。没错,操控另一个没有意识的肉体的确是该质疑,因为这牵涉到“自由意志”的问题。第三章有一段公公与媳妇的对话,多津朗说“用电力操作来活动人的身体,是对神的亵渎”,熏子回说“现在只是让瑞穗靠自己做这些事,为什么是对神的亵渎?” 这段对话认知的争议在瑞穗是不是“靠自己”?后来多津朗更认为熏子“为了让自己心安,把女儿的身体当成玩具”,这个观点则清楚说明了自由意志并非出自瑞穗本身,而是熏子。
然而一旦掌握主角,很多模糊就会逐渐清晰起来。熏子原本是要离婚的,这样她还能再找到新的幸福。然而后来做出守护女儿的决定时,她已经自己的路堵死了,不能不说这份母爱的付出是很伟大的。而熏子有些话也是语重心长的:“我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幸福。在照顾瑞穗时,可以真实感受到是我生了她,我在保护她的生命,所以很幸福”。这也是本评论第一段所提到第二境界的爱。
在总共六章的内容之外,这部小说还在前后插入了序章与尾声,东野在序章安排了一个名叫宗吾这位与故事几无关联的小朋友来开场,到了尾声才把宗吾又拉进来,安排他跟瑞穗连结,不愧是大师布局!事实上,世上万物本就彼此连结,构成我们身体的所有元素,例如占了人体超过97%的氢氧氮碳四元素,都取自这个世界,可能来自某一棵树,某个石头或某个人,死后这些元素也将重新分解,还回自然,永生循环。这个永生循环事实上就是小说里提到的小狐狸与风吹草的童话故事。东野巧妙的在尾声里把这个童话故事再度用上,并让它连结了瑞穗与宗吾的转化,连结了尾声与序章,连结了死亡与不朽。这也是本评论第一段所提到最高境界的爱。
阅读评分:9.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2号:霞天饛雀
(数学教师,喜欢写点神马东东。)
东野圭吾重新定义“死亡”之作
一起关键性事件,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而改变。书中人物薰子仿佛跌入蛛网般绝望的挣扎,黑暗的尽头在哪里?世界还会有光亮吗?坚持守护的一切真的如想象的那样吗?一连串的问题读后袭来,这就是东野圭吾用新作《沉睡的人鱼之家》完成的挑战人性与道德的界限,是对人类心中之爱的终极考验。
1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我心里可爱的宝贝,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骇人怪物,如果爱是一种病态,就让我彻底疯狂吧……”在书中,我感受到的是东野前所未有的耐心,是他对内心世界的把握,对人性的剖析。
关键性事件发生后,薰子与榎田在一家螃蟹料理店见面,这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也是薰子与此前人生的最后告别。小心守护的情绪,难以启齿的决心,信念最后的崩塌。仿佛一束光,照进冰室之中,有什么东西在一点点的融化。
2
怎样面对人生
绝望的守护,遥远的念想,无尽的挣扎。当我们的人生陷入绝望,最后一道光也被夺走会怎样呢?薰子得到的是救赎。本书要告诉读者:所有的家属在关键的一刻,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可能都会后悔的,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出于家属对于亲人的爱和不舍。我总觉得,怀有这样感情的人,是应该被救赎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在压抑与绝望之后,给了读者一个被治愈的机会。东野以特殊的文学性笔触,给予了我们“生命”,启示了我们怎样面对人生。
3
重新定义“死亡”
东野在书中重新定义了“死亡”,探讨的是尖锐的社会问题:当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当法律的界定和社会的判断出现了偏差要如何取舍。书中,薰子对于生死界限的举棋不定,家人在面对问题时的两面三刀,弟弟在知道真相后的反应,有些人决心守护,有些人却选择放弃,生与死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
故事中人物面对的是人性和伦理上的两难抉择。而这种种问题一旦拷上以爱为名的枷锁,就永远找不到答案,人性和道德的界线在这样沉重的背景下变得越发模糊。
4
虚拟的故事,真实的人生
理性会告诉人们,问题是有唯一正确选择的,但是感情有时会让人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就算每天都感受着失落与绝望,依然会选择坚持。人本身就是感性的生物,所以薰子会选择坚持和守护。唯有爱才能穿透生死的阻隔,理性的结论最终还是敌不过人的感情。
正如书中所说,“很多人以为死亡是一瞬间,其实并不是。死亡是一个过程,她现在就在这个过程里,只是我们在努力留住她,不让她走。”鲜活的肉体和寂静的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可以虚构,但人生却是真实的。当唯一抓住的希望变成无限延长的绝望,爱就变为支撑人们坚持下去的坚定信念。
5
生与死的界限
目前各国法律对死亡的认定标准不一,有心跳死、大脑死、还有脑死。日本的刑法采取“心跳死”,即心脏停止跳动说;我国实际执行的是心肺死亡;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以“脑死亡”作为人类个体死亡的判断标准。当然,从医学角度来看,脑死亡更科学,但诊断相对来说更困难。随着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死亡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书中的薰子不住地感叹:“我心里的可爱宝贝,却成了別人眼中骇人的怪物。他们说我把瑞穗当成玩具,说我在玩弄一个死去的人。我不懂,瑞穗明明还活着,他们为什么说她死了呢?”正如书中所言:“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这个故事给读者最大的震撼,就是让我们不断地重新审视:生与死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6
人性与道德的悖论
脑死亡是死亡吗?如果你最亲近的家人不幸脑死亡,你会放手让他安心地到另一个世界吗?延续丧失自主意识的女儿的生命,到底是爱的表现还是一种自私的满足?让失去意识的人继续活着,是不是有损生命的尊严,算不算一种伤害?结束一个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是不是在谋杀?在人性与道德的悖论中,东野有没有给出答案呢?
薰子的女儿瑞穗因为意外溺水被医生判定接近脑死亡,她和本已打算离婚的老公和昌痛彻心扉却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就在他们即将接受女儿已经死亡,决定捐献器官与女儿做最后道别的时候,瑞穗的手突然动了。因为女儿的这一反应,薰子终究还是无法放弃女儿能够康复的希望。
在东野的安排下,利用大脑接口技术,瑞穗实现了自主呼吸。为了防止肌肉的萎缩,瑞穗在由脊髓为主要反射区的电极片刺激下,能够实现简单的肢体动作。瑞穗一天天“好”了起来,不需要接插大量的管子,对于药物也逐渐摆脱依赖,就像是睡着了,还好像在某一个明天就能够醒来。
但这只是薰子的一厢情愿,甚至于她在这个过程中也因为别人的反应而有了动摇与怀疑。因为特别教师的一个故事,薰子认为她在影射自己应该尽早放手。于是她假借老师的名字走上街头,为一名需要心脏移植的孩子进行募捐。募捐不过是一种想要接近患儿父母的手段,薰子唯一的目的还是想要知道她的行为是否能够被人理解。
这是来自东野圭吾的温暖,同样,瑞穗能够一直牵动着我亦是因为瑞穗给予了同样的温暖。在商议捐献瑞穗器官的时候,薰子说,如果瑞穗能够做出决定,她一定会选择捐献器官。正如书中出现的对我而言印象很深的一段文字:
「之前在公园的时候,瑞穗发现了幸运草,四片叶子的幸运草,是她自己发现的。她对我说,妈妈,只有这个有四片叶子。于是我对她说,哇,太厉害了,发现幸运草的人可以得到幸福,那就带回家吧。结果你知道她说什么了」熏子问话的同时,把头转向和昌。「不知道」和昌摇了摇头。「她说她很幸福,所以不需要了,要把幸运草留给别人,然后就留在那里,她说希望她不认识的那个人,能够得到幸福。」
7
东野推理的突破
虽然本书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推理小说,但东野在写作过程中,还是有意无意加入了一些推理的片段。例如星野对薰子的痴迷,以及薰子对星野的利用,读时觉得:会不会有一段错乱的感情发生?还有,新章房子老师对瑞穗和薰子表现出来的善意真实吗?走上街头的新章究竟要做什么?她会伤害瑞穗吗?
当然,疑问与推理都不及瑞穗生死来的要紧,这也是东野在推理小说之路上的一大突破。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悬疑设置,将更多的笔墨用于探讨对亲人生死的选择上。这也正是本书的主题,永不放弃的爱,永不熄灭的善,永远温暖着我们的灵魂。东野的推理小说,向来不只是单纯的脑力游戏,他喜欢借助匪夷所思的案件或故事描写人性和情感。像是一面社会的放大镜,用细腻的文字展现出人间冷暖。
8
生命可以永恒吗?
我相信,读者在看这本小说时,对于薰子近乎走火入魔的行径也许无法苟同,但却能理解她护女心切、无惧世人非议的至高情怀。大多数读者认为,故事最迷人、也最令人心碎之处是:在瑞穗真正死亡之前,薰子早已不知心死了多少次。耗尽财力,费尽心思,用近乎疯狂的行动与整个世界对抗,只是为了延续一个没有意识的生命。对任何人来说,这可能都是一场病态的闹剧,但她留给女儿的是想把这一刻变成永恒,一切都是因为对女儿有所依恋。
面对死亡这一核心话题,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死亡,呼吸的停止?身体的僵硬?意识的终结?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对于瑞穗的死亡时间都有自己的判定标准,医生和爷爷认为在瑞穗脑死亡的那一刻她就死了,器官捐献小组认为在第二次脑死判定结果下来的那天她就死了,而瑞穗的父母却认为女儿一直都活着。虽然在故事的最后,因为瑞穗的梦中告别,妈妈最终接受她已经离开的事实。即使瑞穗的躯体不复存在,她也会永远以其他的方式活在爸爸妈妈的心里。其实,生与死之间,只是生理上的界定,没有感性上的划分,爱可以跨越一切。我选择相信她还活着,死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有爱,生命可以永恒。
正如东野自己所说,写出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吗?我现在仍然烦恼着……作为读者,我在感慨他的烦恼之余,依然期待这种对人性的拷问能够出现他日后的作品中,可以荡涤心灵,虽有泪但依然心存希望。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3号:荷
(爱运动爱阅读,我信赖我思故我在)
挥之不去的童年印记
一个活波好动好奇心十足的男孩,遇到一个睡着的且不能行走的女孩,从此,男孩心目中便划上了深深问号。孩子会慢慢长大,心中的问号会慢慢变小,越来越模糊直至看似消失。但是,就在成年后的多个时刻,这种类似问号的现象会清晰闪现,影响着自己的判断,观念,以及重大选择。东野圭吾先生的多部作品中都有这样的描述,看似轻描淡写,却为整个故事做了铺垫。
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学习,更能理解此部作品的开篇用意,帽子、风、纸飞机、 门缝、女孩的脸,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却因为发生在孩子身上而变得有了不同的意义。 同时也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童年,以及小小脑海里存下的片段。
在父母离异对孩子影响的问题上,很多人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坚守婚姻,委曲求全,给孩子一个看似完整的家,才是对孩子最好嗯保护,也有人认为,只有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父母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快乐。作品中主人公的选择,也是经历了思想斗争的,通过对童年家庭的情况了解,又让我们看到了童年印记被带到成年之后对人的影响。每一次的童年事件,都在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意深刻。
如果倒着去阅读文章,就像是在解锁,会让读者意味深长的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4号:Rainbow
(还好我有梦可以去追)
首先说下这本书的题目。基于东野圭吾写过的诸多悬疑推理小说,在看到《沉睡的人鱼之家》这个题目时我曾好奇:这个故事又是如何将人鱼这个线索应用到推理故事中呢?
阅读后,我才发现,整本书通篇连个鱼的影子都没有!“沉睡”和“家”倒是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相对于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以及《拉普拉斯的魔女》,这本书的故事显然有些平淡无奇,书的主线索就是瑞穗在溺水事件后脑死状态下身体状况的进展。所以该书用了众多笔墨论述“脑死亡”和大脑与机械融合技术,这也是本书的推理部分,它只是引领读者不断去推测科技是否能够创造人类身体的奇迹,并没有很强的推理逻辑。
但东野圭吾的书总是能够带读者了解一些非常专业的领域,如本书中对“脑死”和“器官移植”做了深刻详尽的描写,启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穿插在故事中的诸多感情线,如盼望奇迹发生的母亲熏子和将离异的理性的丈夫和唱之间的感情发展变化、熏子与心理医师的秘密来往、熏子利用和唱公司研究员星野帮助瑞穗进行训练的心态、熏子假扮为瑞穗上课的老师新章房子试图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器官移植需求者的心理,以及熏子在训练瑞穗时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人性的复杂,“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
阅读评分:7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5号:Moon-sun
(我爱阅读,阅读使我快乐。)
死亡的思考
关键词
死亡、器官移植、脑机接口、科技、医学、人性、价值观、信念。
东野圭吾的这本新作《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完后,我内心的感受是暖暖的。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设都闪亮着人性的“善”。薰子作为母亲,为女儿能够疯狂到如此;瑞穗在发现四片叶子幸运草时,拒绝带回家,说她已经很幸福,要把它留在那里,希望幸运草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千鹤子感谢能以有生之年照顾瑞穗而赎罪;和昌接受妻子拒绝离婚的请求,继续照顾家庭;若叶终也说出内心秘密,并默默许诺长大后照顾瑞穗;门胁为情敌好友四面奔波,筹集雪乃的手术巨款;等等。
什么才是真正的死亡?
在本书中,不断的在对“脑死”与“心脏停止跳动”,哪个作为死亡判定依据更科学进行辩论。为了推进器官捐赠的进行,器官捐赠法制定出了“脑死”这一名词,实则这里的“死”并非指代人体的彻底死亡,“脑死”之人也可能维持正常生体机能。“脑死”是为器官移植而创立的。“脑死”是一个临界状态,不是用来判断人是否死亡的问题,而是界定在怎样的条件下,病患可以提供器官捐赠。鉴于法律规定不能在活人身上进行器官移植,便将这样的条件里设定了“死”字。但,当患者处于脑死状态时,是否就是死亡了,这一点各人各有各的认识。所以,在书中才会有两个不同的案例对比,薰子拒绝将沉睡的瑞穗进行器官移植,宁可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和仪器维持瑞穗的身体机能;另一对夫妇江藤和由香里,在雪乃被诊断脑死时,就接受了器官移植协议。
人的死亡应该由医学来判定吗?还是法律来规定?人有灵魂死亡吗?有关人的生死,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让我想到了杨绛也曾在《走在人生边上》中,在后半生里开始思考科学以外的鬼神和灵魂。就如同小说中,和昌问医生进藤“目前在我家……在我家的女儿,到底是病人,还是尸体?”
科技的力量
东野圭吾的后阶段小说,一直都不会是脱离社会时代背景,不会是干瘪无生机的。在这本书中,也以和昌的播磨科技公司为舞台,大量笔墨的描写了现在的脑机接口技术,在应用领域的成效,尤其是针对残障人的效果更加明显。但是机器对于人来说,到底是福音还是威胁。当残障人必须依赖机器活动四肢时,到底是被机器操控的人,还是机器给人带来了便利。我们现在讲人工智能,同样也有不同的声音。小说中,以瑞穗——“脑死”人,这一特例,极端地展现了科技力量,通过仪器设备的刺激,发布指令使“脑死”人活动四肢以及展现出表情。是不是想象起来,还是有些恐怖的。
小说中,也借由“假新章房子”与门胁的对话,揭露了日本器官移植的现阶段困局。一方面,政府不愿承担责任,将是否应该器官移植的标准交由医生的脑死诊断和父母的意愿;另一方面,父母很少能理性到放弃还可能存活着的子女,签订器官移植协定。导致日本国内器官移植来源及其稀缺,必须依赖国外,而费用比国内增加了不止十倍。
小说高潮
当薰子拿刀指向瑞穗,责问这样是否能算是杀人。多么可悲,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女儿并没有死,用如此极端的做法。逼迫总是以假设为前提考虑的法律,能够将此作为真正发生的案件进行判定。不过还好,东野圭吾没有让小说走向悲剧。薰子通过这件事,渐渐放下了对女儿的多年执念,虽然她心底深处一直是明白的。
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东野圭吾,总是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触发思想的深度探索。在他的作品里,已经不止一次的思索人生的死亡,《时生》里的时空无尽轮回,就算时生不再在这里,我想他应该或许在另一时空继续着。而在《沉睡的人鱼之家》最后,随着器官移植,人的生命也通过善意在陌生人身上继续着。
当然,本书不仅仅是思考死亡,我也喜欢书里所说,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明白逻辑应该是这样,但人活着,不能仅仅是依靠逻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也不强迫别人一定理解自己的。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沉睡的人鱼之家》的得分为——8.5分(满分10分)。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