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悟空传》:一只为情所困的猴子,还是我们熟悉的悟空吗?

2017-07-17 Ecstasy 新京报书评周刊



最近,暑期档最热的电影就要数《悟空传》了。票房节节高升的同时,它的口碑却极具争议。尤其是对不少今何在的原著粉来说,电影版《悟空传》充满了不少让人忍不住吐槽的槽点。不少《悟空传》的书粉觉得,或许应该让17年前的澎湃之心留在17年前就好(《悟空传》首次发表于2000年)。书已非当年之书,恰如自己也早已不是那个自己。


我们今天暂且抛开关于电影剧情的争议,只跟大家谈谈不同创作者对“悟空”这个角色的理解。如果说,在今何在的笔下,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还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不少神韵,电影里的孙悟空,却显得像是一个为情所困的痴情种。


电影《悟空传》的所有角色,几乎是依据“有情”与“无情”分成了正反两派,所有的神仙或魔鬼,都成了爱情的俘虏。拒绝爱情神话的角色,则成了十恶不赦的代表。爱与情,看起来像是导演给有情人间、无情世界的答案,也是电影对孙悟空精神内涵的理解。但这一理解,无疑是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内涵与特质的窄化与短视。除去对规则的挑战与不服从,只剩下爱情成为最大的信仰,这样一个为情所困的孙猴子,还是我们熟悉的悟空吗?



撰文  | Ecstasy

 


原著与电影

那个“诗人何为”的困惑

 

 

很想知道17年前没有错过今何在小说的人,17年后坐在电影院来看它的时候是否还会激动不已。在电影上映之前,有人觉得,能在电影里看到曾经暗暗抄写在日记本里的那些话就已然满足。对于IP改编电影,观众看电影的动机通常是“不纯的”,会在“花了一顿饭钱买一次体验和情感升华”中夹杂着“对已逝青春泪流满面地怀念”。

 

而我恰巧是17年前错过它的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电影院,全程将故事看下来并没有失望到要摔凳子离开电影院,即便它有一些套路。比如,一堆群众着急慌忙逃离危险时,总有一个找不到孩子的妈大呼:“我的孩子!”这句台词让人不得不跳戏,想起朱时茂代言的消防安全公益广告。或者,即便它有一些尴尬的台词,比如,卷帘那句“你想要你就说嘛”。由于泪点低,我看到一个浑身烧成焦炭只剩下一丁点意志的孙悟空,被阿紫那句“你已经输了,输了一切”击成粉末的时候,还是被骗下了两行老泪。剧情在这里走向了最低谷。像前段时间《四重奏》那句扎心的台词: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情是,空欢喜。


《悟空传》电影海报

 

看电影的时候,脑中挥之不去的是辛波斯卡的诗句,“我的特征是/狂喜与绝望”(诗《天空》的最末句)。电影里的主角似乎就这两种尤为极端的情绪,用绚烂的特技效果、巨大的音效和巨大的金箍棒,还有猴子用力的嘶吼来表现“力量”——一如《天空》那首诗中表达的。仿佛如此用力,“我”便在无情天地之间能迅速地被人辨认出来:“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


但重新翻了翻今何在《悟空传》的书,念念不忘的是书末尾加注所引用的荷尔德林的诗,来自《面包与酒》第7节:


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

勇敢的心像从前一样,

去造访万能的神祗。

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

与其孤身跋涉,不如安然沉睡。


这节其实是荷尔德林关于贫困时代“诗人何为”的提问,隐去的这个部分可能更能体现今何在文末那句“怎能忘了西游”的答案。


  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他走遍大地。



《悟空传》

作者:  今何在 
版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年4月

 

什么是荷尔德林所谓的“贫困时代”,其实就是一个“诸神隐匿”的时代,一个贫困得没什么东西剩下来的“小时代”。那么,电影对于书的理解可能没有看到这个“小”字。电影以无处不在、无法逃遁的“天机”,以及从未现身但永远在场的“苍生”为故事背景时,就已经丧失了当初很多人在小说中所看到的“原意”。电影将神虚无化到了一切场景,让它们成为人或者妖采取行动的一切边界时,这个时代连同它的机制都变得异常大。孙悟空的角色不仅渺小,而且嘶吼也显得无力量。显示天机的天机仪器即便被他与众人的合力击碎,但“天机”仍然具有效力。就像你把手表踩烂,你生命的时间依然在消耗一样。

 

《悟空传》小说线索繁杂,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那条线索里有执念,这个执念让他产生了“烦恼”,并且发现原是“我”的执着带来了这个烦恼:金蝉子(唐僧)耗千年与如来打赌,孙悟空被下令要杀死自己,猪八戒不愿忘记过去,小白龙对唐僧的精神迷恋,被天庭秩序冤枉却执着于再做回卷帘的沙僧。每一个人想要实现的那个“理想”都很大,都在突破“界限”,在一个贫困得没什么东西剩下的小时代,一个连当年的齐天大圣都可能成为“听话猴子”的时代,还要不要在“西游”中去成为一个大人物。

 

 从“心”写的猴子

《西游记》心的力量到底在哪?


也许,解答困惑,还是得问那个问题:你究竟想要成为什么?这个“想”是从“心”开始的。这也就是电影和小说尚存的一丝相同之处。单从“孙悟空”这条线索来看,二者都对其“重新”写,也是从“心”写。


《悟空传》在2000年左右被人誉为“今本”《西游记》。作者今何在将原本的章回长篇神魔小说改成了意识流小说,虽然前也有董说的《西游补》,甚至电影《大话西游》最后悟空梦醒,都有点这个意思。只不过,《悟空传》里的意识流充满了猴子内心的矛盾:到底要不要成仙?这在大闹天宫时,被他否定了。后来变成:到底要不要修的正果?这在西游过程中又被否定了。意识流让每一个单线的故事里的叙事者都变得不可信。比如,在大闹天宫,或者,在向须菩提老祖拜师学艺的时候,同时出现了2只猴子。一个是那个敢于冲破天地成为齐天大圣的自由猴子,另一个是不断地回溯到历史记忆中,头带金箍忘记自己初衷的猴子。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处在当下故事里的猴子,读者其实很容易迷失在冗长的对话之中。其实这都是猴子自己的“心”境。二者区分开来的唯一的要素在于头上的“金箍”。


1995版《大话西游》电影剧照


电影里的“心”的元素,却是通过金箍棒来显现的。


导演也许很巧妙地看到了这一点,“金箍”可以不是那个喋喋不休唐僧的念咒——那个是“语言暴力”的管束,这个在《大话西游》的唐僧身上就体现得尤为明显。“金箍”一开始显得像是外来的一个“约束”,通过“哄骗”的方式戴到了悟空的头上,却又在凡人世界失去了效力。电影当中,落入凡人世界就是“寻心”之路的开启。须菩提最后斥责悟空的魂魄,原话里有一句“你还是没有找到你的武器”。他所言的“武器”是什么?是心。人若无“心”,脉搏也就不会跳动。“心”一度是“活着”的证明。但是,是那颗不会跳动的“石头心”么?不是。悟空从自己这一路经历的、遇到的人所馈赠他的属于他自己的“所得”那里,找到自己力量的来源,唤醒了一根“红色”的如意棒,而摘下的金箍也就不再是“约束”,它成为了他如意棍棒的一部分,也就是他力量的一部分。金箍棒也就不再是漆黑的、燃烧愤怒的木炭棍,而是一红色的、跳动的大心脏,打的就是那些无脸的、整齐划一又无心无肺的人。


其实,从“心”写猴子,也不见得完全改变西游系列的基调。西行取经的故事从古至今都在被改编。


它一开始只是讲述了玄奘取经“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口传的形式开始,到最早有文书记载的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平话《唐三藏西游记》等,再到后来我们熟悉的《西游记》,逐渐演变成了师徒4人(如果不算白龙马)西天取经的故事。无论如何添加和改编,大体都在“神—人—妖”这样的虚构世界结构中。


《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 
版本: 岳麓书社  1994年4月


“神—人—妖”看似一个下降的结构:神应当是有序而正确的,妖应该是扰乱而有害的,人居于中间。但是西游系列里,“猿精”作为“妖”却日渐在人们心目中高大威猛起来。吴承恩百回的《西游记》中,前1~7回都在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对于究竟是称“闹天宫”还是“反天宫”,学界似有争论),随后才讲述唐僧身世,才有了后来的西行取经。文首的重要性,常让人觉得,或许《西游记》本就是一部《悟空传》,描述了两个阶段(“闹天宫”和“取经”)的猴子心性的成长。《西游记》第七回标题就是“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有这样一句:


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

 

“摩尼珠”,其实就是指“心”,也是佛教中用意比喻真心佛性。这里说的就是悟空作为“心”那可善可恶的情况。善则可成佛成仙,恶则“披毛并带角”——也就是将为不受管控的兽。猴子拜师学艺最开始去的是菩提老祖那。他隐居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前半句从意义上比喻“心”,后半句则是“心”字的写法。《西游证道书》也是将猴子做这样的理解。因此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这一点。

 

“心”为情起

爱情就是战胜一切的法宝吗?

 

电影看到最后,有个疑惑其实一直未能解。


“天机”一派,显得非常“无情”。而“悟空”一派,显得非常“有爱”。阿紫一遇到悟空就一副面红心跳,千依百顺,无私奉献的样子。天蓬一瞥阿月,钟情得背叛了旧主。最后悟空能够打破天机仪,一半功劳在杨戬,这也全因杨戬不忘自己对阿紫的一丝旧情。所以两派相争,最终取胜的悟空派,其实是胜在了“爱情”上。


小说当中其实也让每个角色都有了心仪的对象,但终究不全是爱情小说。每个人到最后要走的那条路其实都是孤独的——虽然五生物同行,但师父不像师父,徒弟不像徒弟,白龙马不像坐骑。


俞飞鸿饰演的“上圣天尊”,以冷血无情为首要特点。


爱的确是有力量的。且不说基督教会说“爱”,《西游记》中肯定也是有“爱”的。西游系列故事杂糅了儒道佛的思想。比如,在佛教中,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悟出来影响深远的,便是那解释世间由来、缘起的“十二因缘”说。它既是在解释生命现象,其实也是在说明何以生命现象总是在六道中轮回不止。其中便认为爱可能是最为有力量的一个执念,它是一种最容易让人体会到的烦恼,也是最容易让人看到原来烦恼是有因缘可循的。


其实爱很广义,强烈的仇恨、热烈的渴望、难以填平的欲望都可以叫爱。但是电影的故事最后却落在了男女之情上,落到了“情爱”上。本来小说的意识流展现的心(悟空)之选择的困惑与矛盾,要时刻因金箍束缚忘掉初衷、泯灭欲望和杀掉自己的挣扎,没有了;本来西游系列在西行取经要不断让“心”(悟空)辨认真伪、除魔降妖的过程,没有了;天蓬努力和阿月找回忆,连电影本身最接近“神”的杨戬,也卷进了三角恋,甘愿为备胎为女主在花果山种花……


所以,当那熟悉的《小刀会序曲》响起,大金箍棒烧得如此通红,我竟一丝“燃”的感觉都没有。


书粉们会怀念《悟空传》里那只靠本“心”活出了“个性”的猴子,那个被紫霞仙子大赞“你是我心里的英雄”、“我要记住你是一只猴子,因为你根本不用去学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的猴子。


而切割了西游之行,只剩下你侬我侬的《悟空传》,则显得干瘪无力。片尾打在屏幕上的那几句豪言壮语:“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读来却只是平添了一份没有支撑的虚无。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Ecstasy;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王者荣耀 | 空巢青年 | 宗萨仁波切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山寨《人类简史》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朋友圈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心灵鸡汤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