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薪三万,怎么撑起一个孩子的暑假?

2017-08-02 蔡朝阳 新京报书评周刊

最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先是在家长们的朋友圈热传,之后又引发热议。文章提到,这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多,堪称高薪,但孩子的一个暑假就要花掉三万五,其中出国游学的费用就高达二万。


近年暑假,林林总总的海外“游学夏令营”成为教育市场的热点。有经济能力,让孩子出国增长一下见识,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类似的账单之中,却总能鲜明地感觉到,与其说家长想要表述的是“教育”和“成长”,不如说是在展示一场消费能力的比拼。中国的所谓“中产阶级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好像在不计付出的同时总是无比焦虑,总摆脱不了唯恐落后的攀比之心。为什么会如此?到底怎样,才是给孩子的好教育?如果月薪不及三万,没有办法让孩子赴国外游学,孩子是否就真的“输在起跑线”上?


今天书评君推送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教育从业者,也是一位父亲。他用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思索,讲述对于“什么才是好的教育”的观点与想法。



撰文  |  蔡朝阳


   荒谬的不是暑假班,

而是家长的心态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这是广州一位企业高管妈妈的忧心。这位高管妈妈还晒出了自己在女儿暑假的支出账单:

 

一趟美国行,10天20000元

暑假需请阿姨照顾,5000元

钢琴考级,每周2节钢琴课,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培训,6000元


以上几项开支总计35000元。


照我看,这个账单其实一点都不贵。美国行,10天只需要2万元,这肯定是个低价团。我有朋友在做美国游学,10天最低价是3.6万,另一个团则是12天4.8万——这要看请来带团的导师是谁。阿姨5000倒是差不多。钢琴考级,每周2节,居然一个月只要2000元,这个钢琴老师身价不高啊,据我所知,二三线城市较好的钢琴老师每节课1小时,每小时收费800-1000元,上不封顶,每周两次的话,至少得6400元;游泳班2000差不多,时价;英语、奥数、作文培训,一个月竟然只需要6000元,平均每门课2000元,这老师肯定也是大路货,一般名师的班,小班化的教育,每门课一个月5000也是有的,这样,三门课,1.5万总要的。这么看来,一个暑假,孩子身上的花费,至少需要6.44万元。


淘宝上可搜索到的一些暑期美国游学夏令营产品。


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月入三万,已经很厉害了是不是,但你若对所谓“教育品质”要求再高一点,父母两人加起来月入6万也还不够。俗话说得好,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舍不得花钱,换不来孩子的成长,于是,在很多人眼里,教育这个东西,就如同这位高管妈妈所理解的那样,直接简化为拿钱堆起来了。那么,你再有钱,也还是填不满“教育”这个坑的。即便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要是心态跟这些“中产”一样,那他还不得为孩子量身定制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博士后的整套教育体系?那他们也会感到缺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所以,荒谬的,不是暑假班,荒谬的是家长的心态。不知道为了什么,一旦成为中国家长,每个人就都焦虑起来。焦虑,成为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所以,广州高管妈妈这份账单,与其说是在晒给孩子的教育清单,毋宁说,这是花钱买个心安,以便缓解自己的焦虑。——至少,我们给孩子报班了啊,至少已经采取了行动。但是,绝少有家长会自问,这真是孩子所需要的吗,这真是教育的价值含量所在吗?


  若内心不自由,

就难以摆脱虚荣和攀比之心


一部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长,有一个信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恨不得起早摸黑在起跑线上抢跑。看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火爆的教育培训市场,你就知道家长的焦虑有多么巨大。那些在门口等着孩子下课的家长们,掐着时间,在微信群里讨论着哪一家培训机构更好,一节课结束,马上驱车前往另一个培训机构。因为人家的娃报了奥数班,我家娃若是没报,岂不是吃大亏了么?出国游学也一样,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欧美国家用英语跟老外流利地交谈了,我们家娃怎么能还操着一口本地方言?


王中磊的儿子威廉在真人秀节目中“流利英文对话老外”的视频,多次被引用为教育阶层化的例证。


根据一个调查,孩子们在家里,最不爱听的那句话,就是”别人家的娃“如何如何。但我们家长总是只看到别人家的娃,自家娃要是抗议,家长自有法子怼回去:你还小,现在还不懂,粑粑麻麻这么做,是为了你好,你以后会知道的。

 

根据这个逻辑,所谓的教育,就成为报班比赛,或者花钱大战。那么,所谓的教育,便成为一个你有多少钱也填不满的一个巨坑。

 

当然,家长的焦虑,其形成原因,并不单一。我们也不应一味责怪家长。只是,家长心态的调整,还需要从自身去努力。比如,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人生难道真的只是一场赛跑吗?那么多娃,真的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吗?其实,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已经普遍接受多元智能这个概念,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这些孩子,将来都会凭借自己的独特的智能,持续学习的能力,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甚或在自己所长的领域内,做出显著的贡献。如此,家长在漫长的童年的准备时期,过多的焦虑又有何必要?


《父母:挑战》
作者:[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

译者:花莹莹

版本:三联书店·生活书店 2017年6月


我总是认为,家长的焦虑,往往多是过虑。是家长将自我心态,不恰当地投射在了孩子的教育上。比如,起跑线的概念,便来自家长的竞技心态。又比如,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优秀,但前提是,我们也需要正视以及接纳孩子平凡的可能。那种不愿意接受孩子平凡的心态,其中有没有一种等级观念的残留呢?而一天到晚盯着别人家的娃的那种心态,尤其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难道作为一代崭新的家长,一个应该拥有理性的自我觉醒的现代家长,还不能摆脱这种攀比与虚荣的心态吗?一个内心不自由的人,才会一天到晚盯着别人家的娃。


   并不是花钱越多,

这个教育便越高级


我自己做了11年父亲了,最近几年的身份,则一直是一个小学生家长。我也有很多焦虑,也有很多不安。我曾用“见招拆招”这句话,来描述我作为小学生家长时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一旦身为家长,便需要不断面临新问题,从而就进入了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从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可以解决我们的焦虑和不安。也从没有一种培训班,可以教会我们的孩子一键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在未来的人生中轻而易举打通关。身为父母,我们自己过得并不容易,同理,孩子们也并不容易。

 

但这10多年的父亲生涯,让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我成长是至为重要的。身为父母,难以避免焦虑,但需要将这些焦虑,化解在自我身上,不要被这些焦虑所裹挟,进而不恰当地表现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上。这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无益,甚至会对孩子有所伤害。很多教育的俗语,都在讲述着这样一个同样的道理:爱你所以折磨你;我们亲手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那么,父母的自我成长,其道路又在何方呢?我想,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儿童,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儿童,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了解儿童的普遍的认知特点,一个是了解自家的孩子,究竟其与别的孩子的共性在哪里,而其最可宝贵的独特之处又在何方。爱阅读的家长,凭着对孩子的爱,自然会找到皮亚杰、蒙台梭利以及河合隼雄。对这些大师的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从而显著地化解焦虑。


《发生认识论原理》

作者: [瑞士]皮亚杰 
译者: 王宪钿 等

版本: 商务印书馆 1981年9月


而教育呢,我想,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需要突破体制化思维的窠臼,站在一个更高的认知的层面,去了解面向未来的、面向信息时代、面向人工智能的、总之是未来的大趋势的教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教育。

 

我所敬佩的朋友,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先生,在最近的 “蒲公英·破壳” 教育创新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其中讲到了教育的“第一性原理“。那就是,“每个人天生都是爱学习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习天性”。顾远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尽早的,全面的鼓励学习者的好奇心、创造力,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实践并反思,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持久发展。我非常认同这些观点,与我平时的思考,颇有契合之处。

 

这样,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孩子,又了解了教育的本质何在,又了解了我们身上的焦虑来自何方,那么,我们心平气和地去与我们的孩子相处,便成为可能。至少,我们能明白到,并不是花钱越多,这个教育便越高级。对于一个家庭个体而言,适合于自家的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宇宙》
作者:  [日] 河合隼雄

译者: 王俊

版本: 东方出版中心 2010年1月



教育的成果在于

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现在,暑假过半,有余力的家庭,自然可以去欧美游学,一个高品质的游学,确实能让孩子焕发出崭新的成长的动力。请注意,教育的成果不仅仅在于开阔孩子的视野,更在于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但更多的月入没有三万的家庭,未必就会因为没有出国的机会而输在起跑线上。哪怕月入三千,同样可以有最适合自家孩子的学习方式。归根到底,取于家长的教育视野。我多次戏称,教育就是拼爹,拼的核心,就是教育理念。这不是穷人的傲娇,而是教育的奥秘所在。

 

我认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成为辣妈之后,转型去做儿童教育。今年夏天,她在厦门古山重做了一个月的营队,因为收费较低,而成本太高,一个月累死苦死,但几乎没挣到什么钱,而她还要维持一个团队的运营。我一直在观察她的营队,于是我知道,营队在商业上不怎么成功,完全是因为她太爱孩子,付出太多。但就教育的层面而言,她做出了最好的营队。孩子们在这个营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感,从身心灵多个层面,将会获得持续的成长动力。

 

我还有很多在做教育公益的朋友,他们在贵州、云南、甘肃、内蒙等各地,趁着假期,在给当地的孩子做各种免费的夏令营。我不能一一提及我这些令人尊敬的朋友的名字。而之所以要在这篇文章里写到这些人,以及他们所在从事的免费的,或者并不昂贵的平民教育,只是想重述一下这个道理:真的,在孩子的教育上,钱确实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家长的教育观念,才是最核心的要素。


这些特别有趣的,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并不需要用钱堆出来的教育活动,其实在每个地方都会有,北上广深自然更多,只要你愿意关心,愿意寻找,总能找到。


最后,我想说句大实话,花那么多钱,报那么多孩子不乐意上的依附于应试教育的补习班,非但没什么用,还会戕害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归根到底,选择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唤起孩子的原力觉醒,激发其好奇心,鼓励其一生不竭的持续学习的动力,并且从有所创造中去获得意义感与价值感,才是一个明智的家长所能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财富。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蔡朝阳;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王者荣耀 | 空巢青年 | 宗萨仁波切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山寨《人类简史》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朋友圈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心灵鸡汤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