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让人“不舒服”的多丽丝·莱辛

2017-09-21 洁尘 新京报书评周刊

读传记,就是探究并审视他人的人生。


作家本身就够复杂了,作为观察作家的传记作品,或许需要更为复杂。如何去呈现作家性格、写作与生活中的不同面相,这是作家传记的严峻挑战。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读者众多,在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中国再度翻红。近期出版的《多丽丝·莱辛传》是如今市面上难得的传记佳作。如果对莱辛感兴趣,读者更可以与莱莘本人的自传作品《影中行》对照阅读,会有更加丰富的发现。



撰文  |  洁尘

(作家)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涉猎众多主题,包括种族矛盾、文化碰撞、个体和集体的冲突等。她最为人称道的是对女性经验的表现和书写,代表作《金色笔记》被奉为“女权主义的教科书”。尽管她本人坚称自己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她的作品贡献了本世纪最优秀的女性主义书写。

  

读传记,就是探究并审视他人的人生。对读者来说,越是深挖到底越有价值,但对传主来说,九泉之下恐怕不得安宁。《多丽丝·莱辛传》,英国传记作家卡罗莱·克莱因的作品,莱辛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作家,然而,我在读这部作品时一直觉得不舒服,我到底哪儿不舒服?

  

在我看来,莱辛不仅是一个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坚韧、强大且一生都保持成长性的同业女性。我知道她于世人的印象是她自己塑造出来的。深究起来,我们所有人在一生中不都在塑造自己的某个形象吗,而背后都有一言难尽。

  

在莱辛的创作主题中,母女关系一直是重要部分。通过很多本小说、包括生前最后一部作品《阿尔弗莱德和艾米莉》,她在述说中将母女关系中的复杂、纠缠、伤害、痛恨和终生依恋呈现得非常饱满。

  

读莱辛传,我会把它和莱辛的《阿尔弗莱德和艾米莉》联系在一起。阿尔弗雷德和艾米莉分别是莱辛父母的名字,全书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部中篇小说,莱辛重新设计了父母的人生——都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结合,两人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


《多丽丝·莱辛传》

作者:(英)卡罗莱·克莱因
译者:陈玉洪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作者广泛采访了多丽丝·莱辛的情人、同事和朋友,披露了莱辛本人在她的自传、小说和回忆录中讳莫如深的细节。同时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情感脆弱、不断追寻自我认同的莱辛,颠覆了作家本人在《暴力之子》四部曲和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为自己树立的勇敢、果断、无畏的形象。

  

第二部分是一部回忆录,书写了阿尔弗雷德和艾米莉真实的人生经历。在一战中因伤失去一条腿的阿尔弗雷德,在医院与护理他的护士艾米莉结缘。之后,装上假肢的阿尔弗雷德揣着战争抚恤金,带着新婚妻子艾米莉,先是远赴波斯(今伊朗),后辗转来到非洲的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在选了一块很不合适的坡地后,开荒辟地,架梁建屋,开始了一个非洲农场主的寻梦之路。这条路是如此的艰辛,先是两个孩子陆续降生,后来夫妻俩发现选错了土地,耕作乃至生存都十分不易,但此时已无法回头,因为退伍金全部砸进了这块土地。再之后就是一个妻子长年照顾生病的丈夫、两人都陷在病痛之中的黯然神伤的故事。

  

在莱辛的叙述中,读者得知,父母在土地问题上的绝望延续了他们的后半生,并严重影响了孩子。这一点让人联想起杜拉斯的母亲,她在印度支那选了一块不断被海水淹没的盐碱地,像西西弗推巨石一样,不断耕作,不断被毁,绝望的毒汁分泌出来,毒害了三个孩子的心灵。

  

跟很多个性强硬的女性一样,莱辛跟父亲的关系比较柔和,但跟母亲的关系十分紧张。艾米莉志存高远,控制欲旺盛,这种性格在面临人生的困境和僵局时,总有一种不敢置信进而难以安之若素的心态,这对其家人来说是一种伤害。

  

莱辛说她跟母亲之间,“我总想逃走,她总想追上。”在《阿尔弗莱德和艾米莉》中,年近九旬的莱辛谈起母亲,酸楚、怜悯但难以释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比火大,攻击起那个人来就像是在攻击犯人和恶毒的敌人……其实,她面对的不过是她的女儿罢了,一个从小不听话、让她操碎了心的女儿。”


《影中行》

作者:  多丽丝·莱辛 

译者: 翟鹏霄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10月

 多丽丝·莱辛自传。莱辛以她一贯恢宏大气的笔触将个人生活史与风云变幻的世界、社会思潮变迁交织在一起。50年代,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对立并互相攻讦,世界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莱辛亲身参与众多历史事件,敏感地捕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通过《影中行》为读者留下了一份客观真实的个人回忆标本。


不过,对父母的爱和怜悯在复杂难辨的情感序列中最终排在了第一位,于是莱辛给了父母一个虚构的美好人生。在生命的暮年,莱辛说,“我恨母亲。我记得那种恨……她那些撵人的、粗暴的、冷酷的、不耐烦的手势让我害怕。”但是莱辛说,她也明白自己对母亲的依恋,每当她离开家时,“如果不想念母亲,我能想念什么呢?”

  

对于一个离开了这个世界的人,一部深挖其人生的传记的面世真是相当残忍的一件事。莱辛一生有过几次婚姻,还有幼年时就被她抛弃的孩子们,在这部传记里,这一点被相当“无情”地掀开了。而莱辛的母亲艾米莉,与天生个性麻烦的女儿之间究竟如何相处,在这部传记里也给予呈现。

  

莱辛曾经接受采访时谈过孩子的问题,“想问我该不该离开我的孩子们?该。要是我不离开他们,我就会崩溃,或者沦落成一个酒鬼。”她不曾向孩子们道过歉,但传记作者采访了她的一个朋友,她朋友说,“我一直觉得,多丽丝一直挣扎着想要原谅自己过去的行为,然后继续生活下去。在冷漠的外表下,她其实一辈子都沉陷在那次极度痛苦的割舍中不能自拔。”我同意后者的推测。在阅读这本传记中间我的“不舒服”,也是因为在多年阅读莱辛的过程中,积累了太多对她的情感,不由自主想要保护她。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洁尘;编辑:柏琳;张婷。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扫码聆听有时FM更多节目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