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冲冠一怒,血流五步,小人物试图改变历史的努力

2017-09-23 张进 新京报书评周刊

周末无事,且听几段“评书”?评书所讲,常常是历史上那些富于传奇色彩的事件和人物。而今天书评君跟大家分享的,是从一本新书中重温的几段曾举世震动的暗杀事件。


就像我们时隔千年之后,依然会对《史记》中荆轲刺秦的故事津津乐道,这些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真实历史事件,每一个细节而今回溯都依然惊心动魄。


这些“冲冠一怒”,决定以“血流五步”致“天下缟素”的暗杀者们,很多是本来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因一次暗杀而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载中,但促使他们做此决定的使命感和目的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些故事里,有英雄气概、有民族情怀……也有深沉的悲剧之感。


他们的选择是对是错?这个问题成立吗?或许,在历史洪流当中,个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选择”可言。



撰文  |  张进


历史总是让人着迷。我们喜欢它,或单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或出于“我从何处来”、“你往何处去”这种自我认知层面的深层需求,抑或其他种种,不一而足。“大人物”如君王者自不必说,被历代学者、文人大书特书,他们的故事也广为传播,为人熟知,但历史中还有些所谓“小人物”,他们大都普通如群蚁中的一只,却因与“大人物”有了特殊关联——暗杀——名留历史,被后人津津乐道。历史作者曲飞在《暗杀局》中,就写了几个此类人物。本书以史料为据,用小说的手法把几个暗杀君王圣贤的故事细致呈现,还原凶案现场,见证他们如流星般瞬间的“辉煌”。


《暗杀局》
作者:曲飞
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这些人为什么要暗杀?要知道,这一夺人性命的激进行为,要付出的往往也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是受雇于人,是被人蛊惑?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选择去暗杀恺撒、甘地、伊藤博文等人,恰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书中后记说:“他们在行刺时,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在服务于一个崇高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社会制度、宗教、革命、民族、国家前途……他们的杀人动机,不是利益驱动,而更主要是——作者将之称为——信念驱动。”


  英雄?悲剧?

“亚洲第一义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仅从暗杀结果上看,书中所写的这些人全都成功了。然而,驱动“刺客们”的崇高目标却鲜有达成。比如众所周知的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却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离我们较近的,则有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明治九元老之首、日本宪法之父伊藤博文,同样没有改变朝鲜被日本吞并的事实。


尽管如此,二战以后,重获独立的朝鲜半岛虽至今南北暌隔,却都奉安重根为民族英雄。而刺杀伊藤博文的案发地哈尔滨车站,2014年初也建起安重根纪念馆,供后人祭奠。


安重根(안중근,1879年9月2日-1910年3月26日),生于李氏朝鲜高宗16年的黄海道海州,朝鲜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1909年,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日本首任首相、时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后被日本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法庭以谋杀罪判处死刑。图为安重根和位于哈尔滨的义士安重根纪念馆。


自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在旅顺监狱被处以绞刑,已过一个世纪。他被视为“英雄”,其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民族荣辱感令人感佩,但正如前所说,他的刺杀行为并没改变朝鲜当时的国家状况,自己却在31岁便早早献出生命,因此,在感佩的同时不得不说,在不可阻挡的宏大历史进程中,他成为了一个悲剧的个体。

 

这一写入历史的暗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强大,开始打量国境之外的利益,朝鲜成为首要目标。1984年,自量武功初成的日本借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的时机,对朝鲜当时的宗主国——中国——发难,是为甲午战争。李鸿章被勒逼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是“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撤出一切在朝势力。不久后的1897年,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国内出现短暂的平稳。对安重根来说,这大概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光,“年方十七八,家境殷实,每日沉溺者,无非四事:交友结义,饮酒歌舞,持枪狩猎,骑驰骏马”,然而,好景不长。


2004年韩国电影《安重根》。这一历史事件被韩朝两国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


“1904年2月4日凌晨4时许,还没起床的伊藤博文被急招入宫。此时他的身份是枢密院议长。一身便装的天皇彻夜未眠,见到伊藤,垂询以大事:是否应该同俄罗斯开战。”这十年来,日俄在东北亚之争愈演愈烈,伊藤的建议让日俄战争终于爆发。


日本仍是舆论先行,对外宣布此战是为了“巩固韩国独立,维护东洋和平”。这让安重根信以为真,热切盼望日本获胜。两国血战经年,最终,战败的俄方承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地位。日本即刻转向韩国,要求在韩设置“朝鲜统监”一职,由日本人出任,管理韩国的外交事项,至此韩国外交权沦丧。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日本近代政治家、首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明治维新元老。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


此时,韩国人才如梦初醒。安重根本是期待日本将像宣称的那样助韩国实现独立,不料幻想破灭,于是赴海外联络朝鲜侨民团体求援,却失意而归。期间父亲又去世,更令他悲恸,“自此安重根不再追求享乐,只以报国恨家仇为念。”


1907年,伊藤与韩国签署《第三次日韩协约》,日本掌控韩国内政,韩国距亡国已只一步之遥。这一年春天,安重根只身北上,在朝鲜移民中奔走串联,展开反日游击,却少有建树。1909年4月12日,伊藤觐见天皇,上奏了对“韩国倂合”计划的看法,亡韩之策正式实施。这一年,伊藤已年近古稀,还希望“发挥余热”,筹备着哈尔滨之行。此行名为私人身份的漫游,实则暗含重要外交使命:作为天皇的代表,会晤俄国财政大臣弗拉基米尔·科科夫切夫,当时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正试图参与中国东北的铁路修建,同视该地为禁脔的日俄两国急需协调应对。


10月19日,伊藤博文抵达大连,次日,另一艘渡船在海参崴靠岸,同样载来一位异乡客——安重根。


10月26日清晨,“安重根早早出门,特地穿戴整齐,从行李中拣出一身黑色西装,虽有些旧,却舒适合体,外罩一件黑色短呢子大衣,头戴鸭舌帽,那把七连发勃朗宁手枪,就藏在上衣里袋中。”约9点20分,伊藤走下火车。后来安重根在自传中回忆这一刻的心情:


突然,我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想道:世界为什么如此不公道?强夺邻邦,残害人命者,竟然如此得意忘形,肆无忌惮;善良而弱小的无辜民族,却反倒陷入这样的困境?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场景。


“正愤恨间,白须老儿越走越近,检阅完中国仪仗队,已来到俄军队列前,进入射程。安重根当即拔枪跃出人群,连扣扳机,三颗子弹射向目标。”当天10点左右,伊藤博文生命终结。


安重根试图通过刺杀伊藤,达到救国目的,这个想法失之简单,也终未奏效。不过随着他的事迹传遍天下,效仿者纷纷涌现,其精神感召,可见一斑。


韩国在2010年发行的纪念安重根逝世100周年邮票。



当“非暴力”遇到暴力

纳斯拉姆·古德斯刺杀“圣雄”甘地


然而,不像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这种侵略者,乃是出于民族道义;纳斯拉姆·古德斯刺杀“圣雄”甘地却仅仅因为,甘地解决时局问题的理念与自己不同。


甘地赖以戡乱的,只有三个字:非暴力。1906年8月,南非的德兰士瓦当局推出了要求所有入境的印度人签署登记卡的“黑色法令”,甘地的“非暴力”初试锋芒。1907年,甘地发动印度人大会,以公然违背的形式拒不执行法令,两次被关监狱后,甘地开发出了“非暴力武器”中最具威力的一招:绝食。在南非21年,甘地的努力终有收获,更是携此“利器”,返回了祖国。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他19岁时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被一家印度公司派到南非工作,开始了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的抗议。1915年回到印度后,很快成为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带领印度迈向独立,脱离英国殖民地统治。他的非暴力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被尊称为圣雄甘地。


回国后的几年中,甘地如同一个游侠,在印度大地铲强扶弱,用的“武器”自然是“非暴力”,并屡屡显效,平息了各种纷争。也是在这段时间,大诗人泰戈尔赠给甘地一个尊称:圣雄。


二战期间,印度取得独立,但与巴基斯坦以及后来成为孟加拉国的东巴基斯坦被硬生生裁为三截。“这张被割裂的地图上,最严重的一刀割在了旁遮普,双方以及锡克人在该省都有大量混居人口,以及重要的宗教圣地,因此,分割方案激怒了所有人。当居住在旁遮普西北的印度教徒惊觉自己的家被划到了一个伊斯兰国家,周围的昔日邻居都变得目露凶光时,只能抛弃一切逃奔印度;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印度这边,被愤怒的印度教徒和锡克人包围的穆斯林,战栗地变成了待宰羔羊。”


印度很快陷入浩劫,各宗教之间互相残杀。为平息内乱,1948年1月13日,甘地宣布无限期绝食,不同教派的人被甘地感动,放下武器。


1948年1月13日,甘地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绝食行动。


可惜还是有人不买账。纳斯拉姆·古德斯崇拜的是沙瓦迦尔,后者的核心学说为“印度人至上论”,主张建立单纯的印度教国家,并提出以武力实现这一目标。


1月30日,古德斯混进朝拜甘地的人群,合十的双手中夹着一把手枪。“来不及惊呼,电光石火间(甘地的侄孙女)摩奴被一把推开,刚摔到地上,就听见三声脆响,再看讲台上的甘地,胸前雪白的恰达已是一片殷红,但他的面色仍保持平静,手臂抬起,似是伸向开枪者,口唇微动,用最后一丝力气说着什么,摩奴听见,那是——‘啊!罗摩……’”


纳斯拉姆·古德斯(Nathuram Vinayak Godse,1910 – 1949) 


风烛残年的甘地当场死去,非暴力者,死于暴力。后来,甘地被奉为印度的民族象征,可他的精神却被束之高阁,政府着力发展现代工商业,至今走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



沙皇俄国的命运

尤苏波夫亲王暗杀沙俄妖僧拉斯普廷


无论是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还是刺杀甘地的古德斯,用“小人物”定义不可谓不妥,但在“暗杀局”中,密谋暗杀的,其实并非全是小人物,比如暗杀沙俄妖僧拉斯普廷的尤苏波夫亲王,不但富可敌国,更是鞑靼亲王爵位继承人、沙皇的外甥女婿。


“拉斯普廷”在俄国俚语中大意为放荡客。他小时候便显示过“神通”,帮助村民指认出,当地首富就是盗马贼,仿佛有一双能洞察一切的眼睛。成年后,“乡亲们每有疑难病症,常请他诊视,而他不知名的草药和古怪的祈祷文,也往往真的手到病除。于是,通过种种添油加醋的口耳相传,他成了许多离奇荒诞故事的主角,声名鹊起。”


 

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廷(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 Распу́тин,1869年1月22日-1916年12月29日),帝俄时代尼古拉二世时的神秘主义者,被认为是东正教中的佯狂者之流。因丑闻百出,引起公愤,为尤苏波夫亲王、德米特里大公、普利希克维奇议员等人合谋刺死。


1904年,拉斯普廷被引荐进入修道院。接下来一年,拉斯普廷的各种神奇传说到处传播,使其成了半神话人物。也是这年,俄国败给日本,沙皇四处寻找“圣徒”为国祈福,拉斯普廷乘势而起,到了圣彼得堡,上层人士对拉斯普廷的传奇大为神驰,争睹风采。更重要的是,当年的皇储患有血友病,他竟真的几次治好。时至今日,这也是关于拉斯普廷的最大谜团。


因能治好皇储的病,拉苏普廷取得了皇后亚历山德拉的极度信任,他也不再满足于耽于声色,开始涉足权力,凭自己的喜好随意罢免官员。尤苏波夫亲王及其志同道合者忍无可忍,密谋刺杀。1916年12月29日夜半时分,拉斯普廷被尤苏波夫亲王请到府中,谎说自己的太太伊琳娜公主近来抱恙,想请他祈福。拉斯普廷垂涎公主美色已久,没有半点怀疑。尤苏波夫亲王等人在给拉斯普廷准备的蛋糕和酒里下了毒药,竟对拉斯普廷没起作用;亲王又手枪射击,在场医生确认死后,在几人移尸过程中,拉斯普廷又活过来,只得补射几枪,丢到冰河中。神奇的是,最终的尸检报告显示,落水后拉斯普廷仍存活了足足八分钟。


电影《拉斯普廷:魔僧》 (Rasputin the Mad Monk ,1966)


祸害朝野的妖僧死了,沙皇俄国的命运却没有改变。拉斯普廷死后的转年三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逊位,享祚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



除上述几宗暗杀事件外,自然还有更多更离奇的事件,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乎都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布鲁图等人刺杀恺撒,本想挽救罗马的共和制,结果却加速了其消亡;瓦哈利吉派试图通过刺杀阿里和穆阿维亚(未成功)来消除伊斯兰世界的分歧,却反而使其分裂为矛盾迁延至今的两大派别;夏绿蒂·科黛想消灭她心目中制造恐怖的暴君马拉,却导致大恐怖时代全面到来,吉伦特党惨遭血洗;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古德斯刺杀甘地,解决不了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间的隔阂;布思刺杀林肯、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沙俄贵族刺杀拉斯普廷,同样无法挽回南方邦联与奴隶制的失败、朝鲜被日本吞并、沙皇被推翻……


当个人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使命感,选择了不顾一己安危,采取自认为正确的行动,这是英雄行为?还是一时冲动?一个小人物有可能让历史的进程向自己所希冀的方向转变吗?相比于那些在战乱时期因挽救弱者生命而被铭记的人道主义者——比如辛德勒,比如约翰·拉贝,暗杀者们的故事更令人热血沸腾,却也更令人感慨不已。


就像书中后记所说,“人类历史上的多数灾难,都源自那种‘改天换地’的激进使命感的灼烧,当人心被某种自认为至高无上的使命感占满,也就无法容纳其他的东西,诸如生命、道义、理智……”


但历史、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也许,并无对错可言,让人嗟叹的只是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勇猛与脆弱、使命与无力。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书中引用内容来自《暗杀局》。作者:张进;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