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是一盘放凉了才好吃的菜
本期我们的评审书目是《女巫的子孙》。 随着美剧《使女的故事》热播,78岁的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内,最近她的新书《女巫的子孙》还惊动了大文豪莎士比亚。《女巫的子孙》是阿特伍德根据莎翁临终剧《暴风雨》改写的小说,她将莎翁时代的“已经发生”变成当下的“正在发生”, 故事当中上演了一出文学女王与旷世文豪的隔空“喊麦”。
作为莎士比亚晚年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暴风雨》讲述了复仇与宽恕的主题。阿特伍德笔锋一转,小说《女巫的子孙》继续沿用原作的基本脉络,故事背景设在2013年的加拿大某地,以一段在狱中录制的《暴风雨》为开篇,书里的观众也在狱中观看录像......虽然故事的环境发生在现代,但作者并没有以现代之名胡乱篡改,相反尽力向读者讲好原著,并在这一基础上阐发新意。那么这本现代版的“复仇记”到底如何?又有何让人欲罢不能的吸引力?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睹为快的读者们怎么说!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女巫的子孙》
《女巫的子孙》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沈希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评审员
001
陈丹
(外企职业经理人,理工出身非典型文艺爱好者)
良知的回归: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被选中作为布克文学奖及全美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致敬莎翁系列新著《女巫的子孙》的书评人实数一大幸事。为本书搦管操觚,部分原因在于这项工作让我有机会徜徉于莎士比亚的传奇悲喜剧《暴风雨》的原著内涵,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可以免费享受阿特伍德别具匠心的改写演绎出在阅读文学巨著中触动人心、神秘莫测的多重快感。
《女巫的子孙》是一个人制造了一出戏的戏,一部源于他自身遭遇和自由救赎的戏。“与现实过于脱节的人很容易不被他人理解,其他人会觉得他有心理健康问题。”当所有的仇恨,所有的愤怒都被复仇欲点燃,让他人遭受困难,弥补法律层面的过失,他将注定被魔咒所缚,永远锢闭在要求灵魂赎罪的荒岛上,失去自由。小说通过主人公—菲利克斯—被命运抛弃的导演精心构思与他的监狱犯人演员集体出演《暴风雨》的形式,巧妙地解读了囚徒复仇之困—‘第九牢笼’和自由救赎之母—‘良知的回归’。“牢笼是你被置于的任何与你的意愿相违背的地方或情感,你不愿呆在里面,但又无法逃脱。” 菲利克斯是他制造的这出戏的囚徒,而第九牢笼就是这出复仇戏本身。
阿特伍德巧妙地设计了两条《暴风雨》的故事线:在现实生活中担当梅克西维格戏剧节导演的菲利克斯“真的蠢到了家”,他全身心投入和筹谋有史以来最奢华、最绚丽、最叹为观止的《暴风雨》,却被精于权术、最信任最依赖的工作伙伴托尼篡夺了职位,赶出了剧院。(原著中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由于沉溺于研习法术,被邪恶贪婪的弟弟安东尼奥乘虚而入,联手政敌阿隆佐霸占了公爵职位,还被放逐到一条漏水之船,最后漂到了一座孤寂的荒岛。)在地位、荣耀和尊贵搭建的人生突然反转,爱妻和女儿米兰达相继离世、不得不选择一处废弃的陋室隐姓埋名的日子里,菲利克斯险些掉入时间幽暗的深渊,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为了拯救生活,他决心复仇。但是复仇的念头控制了他,使他走火入魔:一边用电脑和网络监视自己的仇敌,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一边沉迷于女儿死而复生的幻想,把自己装进了与外界隔绝的牢笼。“复仇是一盘放凉了才好吃的菜。”卧薪尝胆十二年后,一份弗莱彻监狱“读文学、学文化”项目任课教师的工作让菲利克斯重新看到了复仇的曙光。为了证明自己、恢复名誉,为了让他的仇敌托尼和萨尔得到惩罚,为了让他的米兰达从水晶棺中被解放出来得到重生,他潜心蛰伏,等到时机。如同原著中普洛斯彼罗实施了魔法依靠爱丽儿和凯列班擒住了他的仇敌安东尼奥和阿隆佐,菲利克斯利用监狱剧场的汇报演出精心策划了一个惊天的复仇计划,“请女巫的子孙们出来跳舞。”当菲利普斯对着萨尔、托尼和赛伯特三个仇敌说出了‘魔鬼’的诅咒,欺世盗名的伪君子托尼、萨尔、赛伯特都被吓破了胆。菲利克斯用“暴风雨”狠狠肆虐了他的仇敌,女巫的子孙“凯列班”成了菲利普斯的终极武器。
《女巫的子孙》作为这本书的书名,实际上也隐藏着二重含义:一是指代《暴风雨》剧目中的凯列班—妈妈是一名女巫生下他后死去,他独自在荒岛长大,遇到普洛斯彼罗后受制于法术当做奴隶使唤,但不屈不挠,最后在所有人乘船离岛后如愿以偿地赢得了自由;二是暗喻现实社会中从出生起就被各种欺负的,和弗莱彻监狱里这帮因为前半生犯错就被永远锚定为社会底层渣滓的人,例如八只爪。他是一个数字技术天才(入狱前是个侠盗黑客),却悲惨地感到从监狱被放出来的日子甚至比当初被关进监狱的日子更加可怕,菲利克斯良知的回归使他剩下的人生旅程中想帮一帮这个年轻人,让他有更灿烂的明天。
好的作品闪耀着疼彻心扉的内涵。“以至于我醒来之后,哭着愿意再回到梦中。”这部小说最富有创意的地方在于这出戏最后的任务:续写主要角色在剧终后的故事。这也体现了互动式戏剧的魅力,体现了戏剧文学的实践运用。会呼风唤雨,制造暴风雨的爱丽儿“并没有被宇宙飞船接走,也没有在很远、很远的银河之畔的花丛中徜徉,他留在了地球上,飞上天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了。”篡位害兄的安东尼奥可能不会感到歉疚,他会继续做坏事,就像麦克白涉血的台词‘我的两足已经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是人厌倦的’他可能的结局告诉我们生活也许就是残酷的。
而纯真善良的米兰达偷偷读了普洛斯彼罗的魔法书,学了一点魔法,而且掌握了自卫反击能力,她和同龄的女孩子一样在拥有了自由之后,成为了一个女神。没有任何同党的乐天派大臣贡柴罗和一群同样善良的人回到那座海岛,并在那里建立起一个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苦役、没有战争、没有犯罪、没有监狱的国家,他的理想国依靠的是人们向善的一面,万福之神或许会眷顾他,正如老人们常说,“与其腰缠万贯,不如好运相伴。”最不思议和身心愉悦的想象属于女巫的子孙—凯列班的结局。普洛斯彼罗意识到凯列班的阴暗面几乎就是他自己的阴暗面,所以他尝试去弥补过去的错误,他根据凯列班的艺术天赋,将他培养成了米兰国的音乐家,蜚声海内外。
“你们有罪过希望别人不再追究,愿你们也格外宽大,给我以自由。”《暴风雨》这出戏的最后两句话在我看来恰恰是《女巫的子孙》与原著之间最契合的思考价值呼应。在自私的政客和贪婪的商人眼里,“监狱是用来禁闭和惩罚的,不是用来假惺惺地去教育那些本性上就无法教化的人,教养也改变不了他的天性。”然而在女巫的子孙们和赢得了复仇的菲利克斯看来,“那些坏人固然劣迹斑斑,但当他们受尽惩罚时,便动了悲悯之心。为他们的遭遇感到难过。”
这本书,这出戏,或许是一面透视人生的魔镜,每个人都在镜子里看见了内在的自我;或许它反映出你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或许你应该从这本书学到点什么。
“难能可贵的举动是善行而非复仇。”
“恶行乃至愚蠢之举终将遭到惩罚,而美德或多或少都会得到回报。”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心普照,自由飞翔。终究是良知的回归。
阅读评分:10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木子纷蓉
(对于阅读,我是杂食动物)
复仇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救赎
如介绍中所说,小说改写自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暴风雨》,作为一部重述故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对照原作。不得不承认,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理解力,使得小说的人物、情节与原作十分传神地互相呼应,同时对每个人物加入了更为深入的解读,塑造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
故事的主题关于复仇,讲述了一位被伙伴背叛、人生跌入谷底的天才戏剧导演,蛰伏十二载最终复仇的故事。想象中,这样的题材所展现的情节,应该如《基督山伯爵》一样畅快,或者如悬疑小说般紧张。可不论是这本小说,还是莎翁的《暴风雨》,都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惩罚“恶人”所带来的刺激与快感。相反,主人公最后都是选择了原谅,甚至在很多人看来,与主人公十二年艰难的生活相比,这种宽恕显得太过轻易。
我们倒不如换一个角度来看。书中有一段描写到,主人公在监狱里给犯人们编排《暴风雨》时,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干脆杀了仇敌”;作者戏谑地写到,“那样就没戏可演了”。其实作为一个内心成熟的人,莎翁明白,小说的作者也明白,故事中的主人公,十二年的时间困在自己编织的复仇牢笼中,他真正需要的是放过自己,从内心让自己得到解脱,这比惩罚仇敌更重要。小孩子更会计较得失,而成熟的人会选择宽恕。
阿特伍德一贯的文风更让人体会到“自我救赎”的意义。小说以主人公为唯一的视角,大量的描写主人公的心路历程,随着时间线向前推进,我们开始意识到,复仇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使仇敌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打破自我内心的桎梏,重新回归生活本身。结尾部分更是淡化了仇敌,而是以演员对谈总结的方式,回归人物,使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窥见本心。复仇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完成自我救赎。
阅读评分:8分
评审员
003
军军赵
(一枚野生读者)
跳出“暴风雨”的牢笼
莎士比亚这一文学经典在各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社会思想提供的背景土壤下,催生出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变形与变异,即形形色色的改编,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企鹅兰登集团旗下,由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创建的英国霍加斯出版社,联手当今全球知名作家发起的大型出版项目——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旨在向英语世界最伟大的作家、戏剧之王莎士比亚致敬,各位名家纷施妙招改写莎翁剧作,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改编经典面临的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巨大难题,需要在“忠实原著”与“改出新意”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点,而莎剧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是妇孺皆知,改编想要获得大众认可的难度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芭蕾。
有着“加拿大文学女王”称号,曾获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面对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暴风雨》时,巧妙地选择运用嵌套结构创作了小说《女巫的子孙》,将充满魔力的《暴风雨》搬上弗莱彻监狱的舞台。在小说中,这部戏的导演兼主演菲利克斯,如他在戏中扮演的角色普洛斯彼罗一样,在现实中他同样面临着曾经对手的到访,复仇的念头早已在他心头滋生暗长。监狱的演出与现实互为隐喻,像两面相对的镜子一样,将小说《女巫的子孙》的主题不断深化。
《女巫的子孙》采用五幕剧的形式,将这场演出的前情提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戏剧性地展开。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就是找到其中的牢笼所在,小说中,菲利克斯和他的犯人演员们分析了《暴风雨》的主题——牢笼,“牢笼是你被置于的任何与你意愿相违背的地方或情形,你不愿待在里面,但又无法逃脱。”菲利克斯解释道。演员们在剧本中找到了八个牢笼,但菲利克斯告诉他们存在第九个牢笼,演出结束谜底揭晓:第九个牢笼就是这出戏本身。
表面上的理解,如菲利克斯所言:“在收场诗里,普洛斯彼罗向观众表达:如果你们不助我一臂之力,我就得继续被禁锢在岛上。”普洛斯彼罗是他自己制造的这出戏里的囚徒;但在第九个牢笼中隐藏着另外一个现实牢笼,那就是菲利克斯被囚禁于未完成的《暴风雨》之中。菲利克斯在妻子和女儿相继离世的日子里,为了忘却这巨大的伤痛,故而将自己生命的热情全部灌注在舞台之上,他要创作一部有史以来最华丽、最魔幻、最颠覆的《暴风雨》,然而他最亲密、最信赖的工作伙伴托尼,用阴谋篡夺了他的位置。从那一刻起,复仇的念头就控制了菲利克斯,《暴风雨》这部剧就成了囚禁菲利克斯的牢笼。时隔多年,他在安妮-玛丽和众人的帮助下,弥补了心中的遗憾,也完成了复仇,才从牢笼中跳出获得自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牢笼之中。小说中,监狱对于犯人们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牢笼,关押着他们的肉体,他们曾犯下的罪恶囚禁着他们的心灵,那部未完成的《暴风雨》对于安妮-玛丽同样是一个精神的牢笼,而在那场完美的演出结束后,众人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后,每个人都从牢笼中走出,重获新生。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面对莎翁经典,以小说的形式搭建纸上舞台,带领着众人从《暴风雨》的牢笼中跳出,以她自由的创作表达赋予这部经典以新的生命力。
阅读评分:9分
评审员
004
于落
(光阴流逝,一路皆是心安。)
“复仇是一盘放凉了才好吃的菜。”
暴风雨降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他的妻子是第一个离他而去的,他们结婚不过一年,她就因为产后葡萄球菌撒手人寰,留下幼小的女儿米兰达,由菲利克斯独自抚养,只是没有机会长大成人:因为他专注于戏剧排练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她在三岁时不幸去世。从此菲利克斯的人生有了一个巨大的无法填充的豁口,他执念于排出一部《暴风雨》,一部史上最华丽、最颠覆、最魔幻的《暴风雨》,以此作为米兰达的重生。而当这一希望也被现实夺走,也就是他最信任的工作伙伴托尼扮演篡位者代替理事会宣布他的任职中止的时候,菲利克斯失去了他所在意的一切——妻子、米兰达和戏剧,他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也走向了终点。
他开始无所事事,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和此相关的任何事情,他不能再去想了,他搬离了住所,在大部分场合修改了姓名,隐居起来。只是一个人无法轻易地逃离自己的一生,他掉入了时间的深渊,心中的情感愈发深刻,仅剩的念头愈演愈烈——排出《暴风雨》,以及复仇。除此之外,他的余生再无别事可做。
菲利克斯的身上开始出现相互矛盾但和平共存的复杂人格。一方面,他已经接受了米兰达被封存在一副小的令人心碎的棺木和与他日夜相对的银色相框里这一事实,只等他排出一场《暴风雨》以还她自由;但另一方面,他开始频繁地与身边的日渐长大的米兰达对话,她还活着,这样的幻想攫取了他的全部精力,让他如此心醉神迷。
弗莱彻监狱是他通向复仇的那把钥匙。十二年——他已经等待了太久了。他推进着自己的计划,制定出适合他的囚犯演员们使用的排练和激励方法,这些“女巫的子孙们”对待戏剧出人意料的认真和投入,让菲利克斯倍感欣慰。
一次偶然的视察机会——简直是天赐良机,他的仇人要来观看一场监狱剧团表演的《暴风雨》。菲利克斯成功地进行了复仇,到第五幕的时候,楔子中描述的场景终于得到了说明——在他的仇人观看的实际演出中,他精心设计出双重空间,一边播放提前录好的录像带,一边上演了一场真实的《暴风雨》,而外人丝毫感觉不到有任何的不对。在这场演出中,他亲自饰演主角,也就是复仇人普洛斯彼罗,被废黜的米兰公爵;那些对他的仇恨负责任的人——萨尔·奥纳利、托尼(安东尼·普莱斯)和塞伯特·斯坦利则失去了人生自由并被迫扮演剧中主角的仇家,奥纳利的儿子恰巧随行,他饰演了阿隆佐国王的儿子腓迪南。
对于不了解《暴风雨》原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精彩,但是精彩得有限。阿特伍德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在于书中对照莎士比亚原剧别出心裁的照应和隐喻,戏中有戏,在改写的《暴风雨》中排演一出《暴风雨》,这是很等聪明的想法;把主人公现实中的复仇引入这场排演的戏剧,那就是绝顶精妙的设计了。可以说阿特伍德的改写是十分成功的,这种戏中戏的情节拉近了读者与原著之间的距离,让《暴风雨》的情节变得触手可以,即使没有读过《暴风雨》的读者也得以在其间体会到个中三昧。戏里戏外的双重推进,小说的张力就在反复铺陈、发酵的情节中向我们一一展现。全书仿照戏剧的形式分为五幕,标题都直接引自原文的内容,在书中也大量地保存和引用了原剧的对白,却丝毫不显突兀,一切都恰到好处。
囚笼。这是小说中另一个反复出现的意向。松树是爱丽儿的囚笼,岛屿是普洛斯彼罗父女的囚笼,洞窟是凯列班的囚笼,相框和没排出的《暴风雨》是米兰达的囚笼,黑暗的过去和复仇是菲利克斯自己的囚笼。
复仇已经完成,只是他却没能迎来终止符。一切都安排得很好,失去的都回归了,他开始感到迷茫。如果说此前一直支撑他的是燃烧过后的死火,那么此后会是什么?还能有什么?将米兰达和复仇的念头捆在身边不过是自私的想法,他该如何逃离属于自己的囚笼?如果说我对小说有什么不满的话,其中一项应该是结尾的处理。放下无疑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但是没有任何契机,读者很难接受主人公为什么报完仇的时候都没能得到的这点,在随后就突然地想明白了自己寻找的不过是个不一样的结局。
不论如何,那个时刻他自由了,他们都是。而且我们有一切理由相信,他最终是在释怀而非无休止的复仇中,找到自由的。
阅读评分:8.7分
评审员
005
望星辰
(嗜闻书香,用书装点生活。)
一场人文主义的暴风雨
阿特伍德选择改编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实在是有勇气的,但也冒着相当大的风险。
作者如何将几百年前的故事背景天衣无缝地嫁接到当今的年代?过度发挥和讨巧,令原著失色,甚至脱离了原著,就失去了“致敬”的精神,显得虚浮;但过于保守和谨慎的改编,又没了作者的内在精神和创作,死气沉沉。
不出所料,阿特伍德在人设和结构改编上的能力不容质疑,她把菲利克斯设计成“一名戏剧导演,一个舞台的造梦者”,于是,这样一个人物能变出什么魔法都
不稀奇,百年前的剧情放在现代,也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不合理。
相比于阿特伍德的改编能力,其对于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致敬和延续,给人的印象则更加深刻。也完满地体现了,人类时间长河中,严酷暴风雨中总有的温情一面,给生活在重重压力下的现代人以温暖、安慰和希望。
莎士比亚所处的是一个“巨人的时代”,又是一个残酷的时代。脱颖而出的人文主义思潮掀动了中世纪的一潭死水,而他则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呼唤着赞美着活生生的人的精神。在莎翁的《暴风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最高憧憬,莎翁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解释为善与恶的冲突,而这个冲突最终通过道德的改善,得到了理想化的解决。
阿特伍德在《女巫的子孙》中同样继承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并且证明了这种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通行。
“权力斗争,尔虞我诈,各种犯罪,这些主题立刻吸引住了学生,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这一行的专家。”菲利克斯成功地将一群监狱里的犯人——黑社会成员、毒贩、小偷、诈骗犯、黑客等,改造成了成功的戏剧演员,通过研究剧本、角色,通过服装、音效、替补角色等各种技术支持和后援团队的选择建设,让这些自私、奸恶的犯人一跃成为懂得感恩,乐于合作,并且心存希望的正义的化身,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他们得到了自我的救赎。
关于罪大恶极的凯列班,满嘴粗话,行为粗鲁,遇事容易诉诸暴力,无恶不作的犯人们,甚至跳出自己的身份,已经升级至道德层面来审视这个剧中人物。女巫的子孙小组的飞毛腿说:“我们想到了普洛斯彼罗的那句台词:这个坏东西我必须承认是属于我的……我们的看法是,那就是普洛斯彼罗是凯列班的父亲。……他意识到凯列班的阴暗面几乎就是他自己的阴暗面……他们就像连体婴儿一样,凯列班就是他另一个阴暗的自己。所以他坦承:‘我必须承认这个坏东西是属于我的。’”
显然,一群没有文化、活于社会底层的罪犯,都已经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为他自己所犯的罪而忏悔,并且需要给予弥补,正如书中写道:“所以在故事结束后,普洛斯彼罗尝试去弥补过去的错误。他将凯列班带上船,给他洗了澡,搓掉了鱼腥味,弄来一些新衣服……将他培养成了米兰国的音乐家。”
同样,也有一些具备教育基础,仅仅因一念之差犯下罪恶的人,也在道德层面得以修复,最终走上了正轨和成功。安妮·玛丽非常优秀,刻苦努力,但却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弗雷迪有天分,也拥有事业热情,却得不到父亲的支持。这些误入歧途的心灵的囚犯,以及缺少机会和帮助的人,都在暴风雨洗礼后,成为人文主义精神的化身,充满希望、宽恕与爱的力量。
主人公菲利克斯自然更是在人文主义这条道路上昂首阔步。他的妻女先后夭亡,
再加上最信任的助手托尼夺走了他的戏剧导演事业,多重的打击下,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但当多年之后,他与弗莱彻监狱的“演员们”一起导演了现实版的《暴风雨》,在设计好的剧中剧里使大仇得报,他手握敌人的把柄,最终却选择了宽恕和原谅。更是体现了莎士比亚肯定人生,赞美人生,主张人有争取幸福美满生活的权利,谴责嘲讽权贵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渡己,亦是渡人”。这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无疑也为在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重重重压下生活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得到缓释的参照。
全书语言流畅,细节真实饱满,画面感强,如果拍成电影也是绝佳的剧本。但唯一觉得不足的是,翻译者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心机婊”(P14)、“蠢萌”(P23)等,显得太随意不严肃,与文本不搭。
阅读评分:9分
终审
意见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女巫的子孙》的得分为——8.94分(满分10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高的阅读反馈评分。在读此书前,每一位读者都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而读罢此书,他们的评价又由于期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不约而同的,《女巫的子孙》都让读者们看到了人性里那些细微有力的瞬间。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评审团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