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多少女性,正在假装幸福?

2017-10-18 张畅 新京报书评周刊

如果你是80后,那你一定已经对朋友圈里的生娃汇报和晒娃大军不感陌生;如果你是90初生人,那恭喜你,你的朋友圈也快了。


在那些晒娃的朋友圈里,小孩子通常都可爱、伶俐,被整个家庭的爱所包围;而妈妈们所展现出的,虽然有辛苦,但更多的是育儿的快乐和满足。养育一个孩子,看起来是幸福、充满成就感的事情。但这是全部吗?当近距离地接触一些年轻的新妈妈——她们通常是有着光鲜学历的职场女性,会发现还有很少在朋友圈中见到的另一面,她们曾焦虑、抑郁甚至崩溃,“妈妈”的身份所带来的一切,并不那么容易接受。


这其中的很多原因是在个人与生理之外的社会原因,比如,育儿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如何解决?爸爸似乎天生承担得就更少,怎么办?


书评君采访了几位新手妈妈和新手爸爸,听他们讲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但我们当然不只是为了讲故事或者给他们一个“诉苦”的渠道,而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对这一问题有深层的关注,希望女性在成为人母的过程中,能更顺遂地获得个人的价值感。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曾经追求过星辰和大海,

如今却陷于孩子的“屎尿屁”


生于1988年的井小姐是一个4个月大孩子的母亲。曾经爱美的她,在过去四个月里经历了身材走样、频繁起夜、睡眠不足、因乳头皴裂一边“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一边给孩子喂奶、为了“下奶”半夜喝掉五碗鸡汤、早上啃猪蹄的生活。在采访中,“挫败”、“自卑”、“崩溃”频繁出现在对话中。

 

然而真正让她精神崩溃的,莫过于独自一人、手足无措地面对一个“搞不懂状况”的婴儿,每天都“围着屎尿屁打转”。

 

“我曾经也追求过星辰和大海,怎么会陷入这样的沼泽地?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她一边沉浸在“我是不是好妈妈”的自我怀疑和挫败中,一边羡慕“炫酷”的单身妈妈,也曾情绪失控、彻夜痛哭,后悔做了妈妈,“以前从来没发现自己这么自私的一面,后悔当妈妈、拼命想追求个人自由”。


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伊能静因不慎令女儿跌落,极度自责以至于扇自己耳光。而两档家庭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的名字,也被很多人指出体现了对家庭关系中性别角色的固有认知。


有类似体验的新手妈妈并不在少数。1985年出生的罗青青刚做母亲40天,我们的采访一度因孩子无法入睡而推迟,改期到第二天。孩子出生前,她就在微信公号上读过一篇文章,文中戏谑称:你买过那么多婴幼儿用品,最没用的是什么?排名第一的是:孩子爸。她读后笑了笑。

 

几个月后,孩子出生,当她起夜给孩子哺乳时,看见孩子爸“在旁边呼呼大睡”,虽然理智告诉她,父母亲的分工不一样,是没办法的事,但心里还是“有点不平衡”。

 

罗青青和朋友聊起自己现在的生活:“我就是一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大奶牛。”朋友回:“没事儿,反正也没人看你,都围着宝宝呢。”


母乳是人类婴儿最好的食物。但这一过程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然和简单,新妈妈们因为母乳所遭受的疼痛、疾病、焦虑、疲惫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图为几种关于母乳喂养的书。



信息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做妈妈了


新生儿诞生后,很多新妈妈经历了期待落空,最终转为崩溃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她们的声音通过社交媒体不断被听见、讨论、放大;一方面,正是这些声音让她们感到恐慌和委屈。

 

“信息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做妈妈了。”井小姐谈及初为人母的焦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从没提起过这些苦?“现在有各种宝妈交流群、育儿类的微信公号,不知道是因为网络资讯太发达了,还是人的受教育程度变高了,好像和妈妈一代相比,我们在放大自己的痛苦值,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更注重个人体验,还是因为妈妈一代的回忆自带滤镜,美化了当初的经历。”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作者: [美] 威廉·西尔斯 等
译者: 邵艳美 / 唐婧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09年11月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是育儿书领域的超级畅销书,对中国城市中80后一代新妈妈影响极大。该书推崇“亲密育儿法”,即通过母乳喂养、与宝宝同睡、及时回应宝宝需求等方式,使父母与幼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长大。 但想要完全践行“亲密育儿法”对抚养人的要求相当高,这令一部分新生儿家长感到疲惫和怀疑。


不知道怎么做妈妈的愧疚感如影随形,会随每一次婴儿出现的状况愈演愈烈。生于1985年的冬婧说,孩子刚生下来时,黄疸偏高,医院护工一直和她强调说,是因为母乳少,导致孩子排泄少,才加重了孩子的黄疸。“心情很糟,掉了眼泪。”她停顿片刻,然后补充道:“每个新手妈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牵扯情绪和大量心力,你让我讲三天三夜我都讲不完。”

 

冬婧在孩子四个月时,恢复了大学里的教课工作,“严重的睡眠不足让人经常无精打采,根本提不起精神。”当被问及今后的规划和打算,她回答说:“好像自从当了妈妈,对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少了,全身心地放在孩子身上。恨不得自己身上没实现的东西,都让孩子去体验一番。”将父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曾经是冬婧最为鄙夷的事。

 

工作的压力让一些新妈妈力不从心,也让另一些妈妈终于找回了自我。井小姐也是在孩子4个月时重新投入工作,“已经从开始的抑郁和挣扎中逐渐走了出来,感觉好很多”。



妈妈快累垮了,爸爸在做什么?


在传统观念中,孩子是夫妻感情生活的重要纽带,美国研究人员8年的调查结果却推翻了这一点。

 

美国丹佛大学在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下随访了218对夫妻,发现第一个孩子诞生后,90%的夫妻因家庭财务支出、夫妻生活等方面的改变而对婚姻满意度下降。

 

就女性心理而言,从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夫妻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当丈夫无法及时尽到做新父亲的职责时,都更容易在身心俱疲、睡眠匮乏时对婚姻产生怀疑和不满。


美国《父母》(Parents)杂志


美国权威教育杂志《父母》杂志将父亲的独特之处总结为: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父亲支持妻子。


尽管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然而在中国式育儿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丧偶式”育儿的现象。根据我们的采访,大多数新手妈妈们都能理解丈夫进入角色较慢这一事实;然而依然会在需要依靠,而对方无法提供相应依靠时,感到焦灼。有的新手妈妈无法从丈夫那里获得实质性的帮助,反而需要鼓励丈夫,不戳伤他作为男人的自尊心,“像哄孩子那样哄他”。

 

井小姐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丈夫)有一颗特别想干活儿的心,但是啥也干不好,我巴不得他不要参与……他最大的作用还是安慰我。”罗青青说,丈夫在自己怀孕早期“堪称典范”,然而孕晚期婆婆一到,就“成了宝宝”。


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中的场景。这一节目的设定为“由常年在外的爸爸,在妻子不在家的48小时里,单独照顾孩子”。而在相当多中国家庭的真实生活中,爸爸也都几乎没有单独照顾孩子的经验。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易春丽在《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们的文化鼓励四世同堂,男人往往不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们结婚是换了一个娘——新娘,他们还是被照顾的男童,而不是一个可以保护妻子的男人。”她认为,正是中国家庭边界的缺失,使得“小家”难从“大家”中独立出来,“很多女性保不住自己的家庭边界,被迫卷入其丈夫的原生家庭”。当然,让婆婆带孩子,主要也和恢复工作后新手妈妈分身乏术有关。

 

也有一些心理学专业人士认为,尽管父亲由于和新生儿缺乏天然的联系,进入角色较慢,丧偶式育儿的局面经常是由男人、女人或家庭共谋而成的。知名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爸爸的李松蔚就曾表示,自己压根就不信“丧偶式育儿”那一套,爸爸不存在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惯性思维,“如果爸爸表现得很冷淡,那不仅是爸爸本人的选择,背后多少也体现了妈妈和孩子的意志”。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

作者:  曹保印 
版本: 东方出版社 2007年10月

有针对性地面向父亲读者,或者由父亲所写的育儿书,相当稀有。


生于1985年的苏其然前不久刚刚晋升为新爸爸,从妻子那里学习了零星幼教知识的他起初有点措手不及,“不会以他舒服的姿势搂抱,不会换尿布,孩子的很多需求我也不太懂”。孩子出生后,“时间被切为碎片,读书、看电影、社交几乎都被挡住了,甚至夫妻俩人一起吃饭都很奢侈”。

 

在他看来尤为难得的是,孩子的诞生让他“有了一次与原生家庭和解的机会”,他“重新审视自己家族的故事,自己的成长,以及对孩子的预期”。尽管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得像孩子母亲一样专业”,但不断的尝试和学习还是帮助他慢慢适应了父亲的新身份。

 

“开会的间隙,我会忍不住和老婆要来儿子的照片,看着看着就笑出声来。”苏其然说。



80后妈妈为何最焦虑?


今年5月份,UC大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从年龄分布上看,80后妈妈超过70后和9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人群。城市分布上,一二线城市的妈妈更焦虑,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焦虑指数高居前三。此外,职业特性与焦虑指数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从事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及全职妈妈的焦虑指数高居前三。

 

UC大数据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


从资讯关注热度看,影响妈妈焦虑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孩子的健康、教育、夫妻关系、孩子的人身安全、家庭经济积累、婆媳关系、赡养老人、家务、二孩等。而在自身焦虑因素中,外貌体型、健康问题、职场压力、心理问题和个人空间成为引发新妈妈们焦虑的主因。

 

《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在描绘中国妈妈“焦虑”图谱时发现,没时间玩、压力大、失眠、不爽孩子爸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育儿过程中,其他家庭成员对新手妈妈心理关怀的缺失。至于解决办法,网购、哭、吃零食等方式似乎更受妈妈欢迎,而健身、心理咨询等正向方式则相对没那么受重视。


对于冬婧而言,另一件让她格外焦虑的事,是“二胎”。“作为读书读了很多年、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女性,我想应该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不愿意生二胎吧。然而无论是婆婆还是亲爹妈,都在我为一胎手忙脚乱的时候叨念二胎的事。理由是:趁年轻再生一个、趁我们年轻还能帮你……”怎么办?冬婧说自己只能用“拖延战术”,“像当初被催生那样”。

 

采访结束前,苏其然说:“选择结婚和生子,也意味着选择了世俗的普通生活,付出对应的代价。而每一次世俗生活的选择都是有时代感的,我不知道未来家庭是否会消亡,但至少在我的时代,我会尽力做好一个新的父亲,并且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配得上目前还纯洁无瑕的孩子。”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井小姐、罗青青、冬婧、苏其然皆为化名,感谢每位受访者的讲述和分享。)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张畅;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