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黄灿然:劣译太多,我们只能靠眼光和运气避免了

2017-10-27 黄灿然 新京报书评周刊

被翻译废掉的书,你或许也遇到过,是不是?

 

那么,你是依据什么标准判断的呢?

 

“信”、“达”、“雅”,即信达雅,是最为简洁且流传甚广的一种标准。百年前由思想家兼翻译家严复提出,他在“译例言”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而近些年,在互联网上诗意化的翻译更是备受追捧。

 

翻译家黄灿然的观点与此不尽相同。

 

香港街头。点击图片认识黄灿然,他的诗歌,翻译,还有他的文字生活。


黄灿然中学时期从山村移居香港,三年前又从香港搬回山村。当过工人,辍学六年后考上大学,由一个不懂26个字母的工厂青年,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而他在回答第15期读者提问中说,从不刻意关心信达雅,翻译的基础是尊重原文,不偏离,不遗漏,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学术研究,而追求的“雅”,在读者看来可能只是矫揉造作、陈词滥调。

 

读者对译文的要求,“是信和异,信是相对于原文而言,就是准确;异是相对于中文而言,就是别太熟口熟脸。这两者是有关联的,既然是翻译,既然看的是异国的,那么信的要求就是当然的,异的要求也是必然的。”而至于每个领域都有的大量的劣译,“我们只能靠自己的眼光和运气去避免了。”



新京报书评周刊“我有嘉宾”第15期

嘉宾:黄灿然

栏目编辑:阿东



信达雅

“不存在雅,而只有信”


Q

提问(黄子文):现在的翻译作品很多,为什么大都做不到“信达雅”?每次看外文书翻译作品,总有种滞钝的感觉。

黄灿然

我既是中译本的读者,又是英译本的读者。我从不关心信达雅。至于滞钝,如果我们不滞钝,我们也就不会被滞钝。

Q

提问(郑婕):您好,我现在正在国外念翻译系,我现在陷入一个很大的翻译困境:学习一个新的单词,其意思来自字典的汉语释义,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把释义直接带入,但这样很难做到“雅”,对诗歌的翻译则更要求简练、优美、诗意,请问您是如何在翻译诗歌时做到“雅”的呢?

黄灿然

首先,你为什么要“雅”呢。谁要你雅?你设想的读者吗?那你为什么不设想读者会把你所谓的雅视为矫揉造作、陈词滥调呢!

 

就我所知和就我的经验而言,读翻译的读者都是脑力比较强、感受力比较深的,对文字的要求要高于普通读者好几倍。

 

所谓的要求,恰恰不是你想象的雅,而是信和异,信是相对于原文而言,就是准确;异是相对于中文而言,就是别太熟口熟脸。这两者是有关联的,既然是翻译,既然看的是异国的,那么信的要求就是当然的,异的要求也是必然的。

 

其次,如果你查词典得到一个准确的词,那不正是你求之不得的吗?为什么要用一个不见得有人喜欢的风格或概念,来回避或歪曲准确也就是信呢?我早期常常遇见这种情况,就我选择的词(当然包括查词典)组成的句子而言,还不是最满意的,但是如果我把它弄得雅点,汉化点,却也没有更好(也许更好读,但并不更准确)。所以我后来放弃了。对我来说,不存在雅,而只有信,不够信时,求达。雅哪怕作为汉语的创作,也是成问题的。


好的翻译

“翻译的主要问题是理解”


Q

提问(Sochin晓琴子):黄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本科翻译专业在读生,现在感觉对翻译很迷茫,在校一味大量的只学习关注翻译技巧和盲目的翻译,根本失去了对翻译本文以及背景大环境的理解,导致根本不懂的翻译。对于此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学翻译的大学生?

黄灿然

如果你是一个“好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课程专注地听,专心地吸取,那我当然不好给你任何建议。但既然你现在这个状态,那我建议你:别理会老师学校怎样,只求及格就够了,如果能连一分也不多更好。然后把所有时间用来自学。

 

首先是看有定论的好译本,然后找来原著对照,最好是范围广些,包括社科、哲学、宗教方面的翻译名著。

 

其次是尽可能多地阅读原著,并且有意识地提高阅读速度。翻译的问题主要是理解的问题。所谓翻译差,几乎都是理解差造成的。而理解差的最大原因是译者读的原著太少了。不是说他们懒得去读,而是说他们没能力去读。因为这是要花至少几年时间去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试想一个没能力读原著的人,我们能寄望他译书给我们看吗?第三是做翻译练习,譬如一天做一千字的翻译。

Q

提问(微醺):黄先生好,我是一名人文学科爱好者。我看那些经典的西方著作,尤其是理论性很强的著作,我不说其内容的晦涩,但就语言而言,我都觉得支离破碎、生搬硬套,请问这是高深的理论著作语言本身如此(因为思想细密),还是说原本语言好,只是被翻译毁了?

黄灿然

这似乎是个审美问题而不是翻译问题。如果你读书是譬如说寻求真理,那么只要译文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就不必在乎它的文字了,并且应该感谢译者。

 

如果你对文字还有要求,我说的不是一般的好读的要求,而是“求异”的要求,那你很有可能把你原来认为不好的译文视为简直太刺激了,如此则你就多了一层阅读乐趣。至于你的障碍是你的还是译者的,这并不难测试。你可以留意一下别人认为读后受益的著作,然后自己也去找来看看。比如说,和合本《圣经》,比如说我曾看了受益匪浅的罗斯著的《斯宾诺莎》。至于每个领域都有的大量的劣译,我们只能靠自己的眼光和运气去避免了。


写作、翻译与生活

保持耐性并看淡自己


Q

提问(初雏):您曾经也有过自己的创作,请问在翻译的过程中所获得到的快乐能和写自己的作品的相近吗?毕竟翻译也是要斟酌用词和语句的。

黄灿然

 创作是表达自己。翻译虽说是表达别人的,但其实更像从事科学或学术研究。它让人专注,专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劳动。创作也是一种专注,但它是一种一生的专注。两者的快乐有时候重叠有时候不同。但是,像人生一样,也都有艰难时刻。

Q

提问(牧远):请问先生,我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得打动你,才会有翻译的冲动,那么在翻译的过程如何把自己的情绪藏起来?

黄灿然

原文有其句法,有作者的声音,两者都会指引译者去避免加入自己的情绪。

Q

提问(肖澄铃):请问黄老师,应该说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法各有千秋,还是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归化才是翻译应该追求的方向?为什么国内译作异化成风?

黄灿然

只要译者彻底理解原文了,这种能力就足以使译者确保翻译质量。至于是汉化或异化,我认为不重要。两者我都能欣赏。

Q

提问(陆子翼):在翻译领域留不住人才、酬劳低的现实情况下,是什么支撑您一直将翻译作为自己的事业并长久坚持下来的呢?

黄灿然

就是作为事业坚持下去!

Q

提问(复啸):黄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在翻译诗歌时最大的难度在于韵律吗?您认为翻译中的哪些要点最影响诗歌美的传达?

 

提问(沈烨):灿然老师:如何穿过那些产出不多饱受质疑的苦闷岁月?另外,您翻译了这么多作品,您认为写作者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黄灿然

两个问题,一个答案:耐性。

Q

提问(邓丝雨):成为一个真正精准的译者,在当今社会,需要付出或者说投资什么?到怎么样的程度呢?毕竟听说很多人都是在以其他职业的收入来贴补翻译。兴趣热爱以外,翻译作为职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黄灿然

 三个问题(包括前面一组问题),一个答案:看淡自己。


延伸阅读

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 

作者: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译者:黄灿然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7月


我有嘉宾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点击阅读原文

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