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多少东西是真的?”“永远不要问作家这样的问题。”
本期我们的评审书目是《飞行家》。作者是双雪涛,出生于八〇年代,沈阳人,小说家。已出版有作品《聋哑时代》、《平原上的摩西》等,饱受读者好评。福克纳、卡佛、村上春树、麦克尤恩,这是读者们在他身上看到的影子。双雪涛擅写东北,少时的成长经历在他的笔下亦真亦假的成为了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场景。
而在这部小说集中,依旧有双雪涛擅长的主题:血腥的暴力、衰落的北方、渺小的边缘人,双雪涛带我们走入了他熟悉的世界,破败的艳粉街、衰落的工厂、冰天雪地的世界。而在继承原有叙事的基础上他又带领读者探索了新的天地:失败的小说家,枉死的工厂主,沉溺幻想的小职工,落魄潦倒的写手,被遗弃的孩子、女人或丈夫……
无论是对于题材的兴趣还是对于读者的关注,这本书的报名空前踊跃,读者们竞相报名想要一睹为快,那么本期评审员又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呢?这本书是否符合他们的期待呢?一起来看看吧!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飞行家》
作者: 双雪涛
版本: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评审员
001
程宇琦(一个大学生,正在写作)
一种隐忍但是充满力量的情感
双雪涛的这本小说集仍多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九个故事里有八个都是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唯一使用全知视角的小说《终点》是一个故事和风格都和《白象似的群山》及其相似的小短篇。
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双雪涛的这本小说集里没有差小说。
在这本小说集里,值得玩味的佳作有不少,如《北方化为乌有》、《间距》、《刺杀小说家》,那些关于艳粉街的成熟故事依然值得一读,还有一篇有些浪漫的村上春树风都市小说《宽吻》倒也不坏,最后那略有不协调的小短篇也算得上完整和值得思索。同时,双雪涛为我们展现了他值得信赖的语言——流畅而不失回味的语言,短句子且不加引号的对话让人想起《繁花》里那种充满生活百味的伤感,他对北方城市风物的素描用词精准冷静,那些穿插在段落里的诙谐比喻又有着独到的苍凉之感。
大概可以说,伤感是我对双雪涛这本小说集情感基调的感受,或者用侯孝贤形容自己电影的那个词——“悲凉”。
一种隐忍但是充满力量的情感存在于他的小说之中,这种力量带来的是氛围,而氛围给予读者一种笼罩感。我想这大概就是双雪涛小说里最大的魅力。
不过笼罩感会在阅读之中掩埋着一些问题。我也需要说一下我所认为的双雪涛老师的一些不那么好的地方。在不算那么精妙的几篇小说里,比如《跷跷板》和《宽吻》,那种设计感还是露出来马脚,而结尾的仪式性又有了过于浪漫的缺憾。《飞行家》、《间距》里的伤感氛围确实让人着迷,但是读多了会有腻的感觉。
不过,双雪涛在我心中仍是这几年国内最优秀的青年小说家,没有之一,他类似于石黑一雄或是波拉尼奥,是一个使用精妙句子勾勒记忆痕迹的好手,一个感情充沛却克制,带着淡淡浪漫情怀的人。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未央
( 一个始终在仰望的体制内文艺爱好者)
天赋这回事真实存在
作为时下国内青年作家中的翘楚,双雪涛语感强烈,故事的编排能力愈加成熟,本人在访谈中也曾坦言十分喜欢村上春树,因此部分篇目中也有模仿村上春树的痕迹,但是作为一个拥趸,能行云流水的模仿出自己喜欢的大师的味道,未尝不是一种成功。《飞行家》的部分篇目之前已经在《小说月报》等刊物看过,寥落的东北,偏僻的小镇,失意的人生,这些元素构成了他的小说的大背景,在这样的阴暗笔调下,故事的戏剧性愈加凸显。而这本书中加入的大量的穿越,魔幻,喜剧情节也让这本书不同于他之前作品的冷峻,有了令读者更加欣喜的东西。小说篇目中提到了博尔赫斯,提到了村上春树,可见一个作家,在受到一些大师的启迪之后,是会对大师在作品中有所仰望的。前几日看了双雪涛的另外一本《平原上的摩西》,多条支线串联,故事新奇有趣,加之看过这一本之后,觉得天赋这回事真实存在,而且有些人的天赋会随着努力愈发大放光彩。在自序中,作者这么写“感谢在这个时代还在编辑小说和阅读小说的人,想起抗战时期日本人打进某城的时候,有一群伶人穿着戏服,扮成秦琼关公骑着战马去抵抗,真是滑稽的人。我希望我们都来做滑稽的人,那也许同时也是一件相当牛逼的事”。当代文学固然叫人失望,但是总有人燃起星星之火。
阅读评分:10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3
木子纷蓉(对于阅读,我是杂食动物)
一位坦诚作者笔下的北方图景与自我投射
平常真的很少有机会读小说集,能完整读完的就更少。这次的九个故事,虽独立成篇,但却能吸引人一口气读下去。更与时下火热的快餐文学不同,每一篇都被雕琢得很值得玩味,其中不乏一些极具魔幻色彩的桥段以及大量的隐喻,读来甚至无法简单理清字里行间的表达。因此,对于本书,刻意解读每一篇小说的内含好像显得分外庸俗。那就简单聊聊我的一些个人感受吧。
不论是双雪涛之前的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还是这一本《飞行家》,读者都很容易在其中感受到作者的自我投射。童年记忆中的艳粉街,衰落的工厂,曾经作为银行职员的经历,熟稔基督教文化,对象棋的热爱,对北方尤其是东北风土人情敏锐的感知……作者本人的经历很可能就藏在这些频繁出现的细节之中。故事中的某个桥段,可能就是他记忆的复刻;或者他笔下的某个人物,就是他身边最熟悉的某个人的倒影。
而双雪涛也借自己笔下的人物之口戏谑一番:
“这个故事里面有多少东西是真的?”
“你这是外行话,永远不要问作家这样的问题。”
除去这些富有个人色彩的内容,这本书也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北方(更准确的说是东北)图景。
本书标题取自收录的九篇小说之一——《飞行家》,而我觉得,《北方化为乌有》似乎更符合这本书整体的气质。
比起东南沿海的日渐繁盛,东北在衰落,在衰落中沉默,更在沉默中失去关注,人们很少会注意到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慢慢的,大家眼中的东北,变成了春晚舞台上二人转式的刻板印象。
热闹只是表面的。冬天没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很难有这种体会:几乎从十月蔓延到第二年四月的冬季,室外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度,身上裹着的厚重外衣让动作变得迟缓;日出很晚,日落很早,冬天的夜晚长得好像没有尽头。在这漫长冬日里,冰冷与绝望不断生长,人们的情绪或多或少被“冬季抑郁”所侵占。这种冰冷的环境色,在《光明堂》一篇中有极致的体现。
这样的北方,正是作者生长过的土地,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最细腻的情感,并以最坦诚的方式付诸笔端。冰天雪地的世界,红旗广场,光明堂,废弃的工厂,简陋的民居,还有不知何时会被拆掉的烟囱……故事中的场景很多都有一种破败感。而身处其中的人,“少年犯”柳丁、“疯马”马峰,“飞行家”李明奇……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无处安放的躁动,旧时的生活环境逐渐在瓦解,前路迷茫,不见归途。这些画面,都是现今很多北方城市的缩影。
近年偶尔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些东北的形象,频率较高且个性鲜明的是哈尔滨。《白日焰火》、《嫌疑人X的献身》、《无证之罪》等作品均在哈尔滨取景,镜头语言详尽刻画了这座没落工业城市的萧瑟,还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内心的挣扎以及骨子里的泼辣。
不巧的是,这些作品均为悬疑犯罪类型,似乎在一些创作者的眼中,现今北方的衰败气质,很适合犯罪的滋长以及悬疑氛围的营造。当然,这本小说集中,也有一些篇目涉及犯罪的桥段,包括已经授权影视改编的《北方化为乌有》、《刺杀小说家》及《光明堂》。等到这些影视化的作品与观众见面时,或者又会形成另一种刻板印象。
但有人愿意关注,总还不算太坏。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4
Yunqian Li47 32570 47 15287 0 0 3141 0 0:00:10 0:00:04 0:00:06 3140ong>(自由永远是最好的事情)
难的是驾驭平淡
有些作家探索结构,比如福克纳和鲁尔福;有些作家探索脑洞,比如麦克尤恩和埃特加•凯雷特。双雪涛是均衡选手,既擅长情节设计,又熟悉结构探索,时不时开个脑洞进入一个新奇扭曲的时空。《飞行家》无疑是比《平原上的摩西》更加成熟的作品,文字间已不见之前的青涩和犹豫,显得十分沉稳老练。《摩西》集子里节奏感的控制只有前几篇比较出色,其他的略显慌乱,但《飞行家》中大多数篇目的节奏都令人惊喜。
这本集子里我最喜欢的是《间距》,其次是《飞行家》和《光明堂》。《间距》整体仙风道骨,语言张弛有度,有飘来荡去的微醺感,月球与地球,花瓣与潮汐,几处点睛的比喻精当又别致。疯马这个人物非常立体和出彩,兼具通透和幼稚,遗世独立的决心很坚硬,却在睡眠中露出了柔软。疯马的作品《如笑声般的山峦和其间的约伯》看起来很像《平原上的摩西》姊妹篇。
《飞行家》和《光明堂》风格上相对而言工整和克制许多,多了些厚重感和烟火气,可能因为缺少疯马那样放浪形骸的角色 。活在边缘的人群,度过一生要对抗许多地狱:遭遇历史的裹挟、时间的锤击、至亲的抛弃和世人的冷眼,却依然挣扎着寻找自我和自由,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种绝望中的坚韧极其震撼,因此封面上书“大雪覆盖不了凡人的热血”。凡人们塑造得又都很鲜活,冲动、促狭、愚昧、虔诚、虚伪、侠义,没有纯粹的善恶,每人都有各自的欲望、梦想、算计和挣扎。
双雪涛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沉得住气。情节推进不疾不徐,作者全程不动声色、云淡风轻,哪怕涉及浩劫、凶杀、生离死别,叙述也是波澜不惊,有别于其他作品通常出现的愤怒或哀戚,不带来情绪渲染和价值输出。除了《间距》中提及的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刺杀小说家》中显而易见的王小波和村上春树,我在这本集子里还看到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背后那个马尔克斯:冷静、自制、强大。写到非真实、反常理的事件和对白,作家继承了马尔克斯的成竹在胸和理直气壮:《光明堂》结尾,眼镜、柳丁和姑鸟儿在湖底的对话就带着这种理所应当;《间距》开篇饭局上,编剧和助理打架见血立即和好如初,顺理成章。这种不真实感在平静的叙述中被冲淡,给了故事一种沉稳和理性的节奏感,更加迷人和深刻。把波澜壮阔的场景写得出色不易,但更难的是驾驭平淡。双雪涛曾经说“我喜欢这个故事是这个形状,可能就是因为我喜欢,如果这里头有些东西可以探讨,那是阅读者的优秀,也是我比较幸运”,但读到双雪涛的小说并找到值得探讨的东西,应该是读者之幸。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5
酒窝(参差多态是人类幸福的本源)
自在生长
“这个故事里面有多少东西是真的?”
“你这是外行话,永远不要问作家这样的问题。”
文章安排的倒是很合理,一口气读到这里,有些读累了,作家好像是在借笔下的人物告诉捧着书页的陌生读者,不要纠结了,放轻松。
读下《飞行家》是挺累的,从精神到心灵的双层疲惫。
小说集中的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结尾,文中还包括魔幻、寓言、穿越、惊悚等多重要素,多条支线串联,明喻暗喻繁多,让人分不出半分神,非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作者这里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个什么意思?这里是不是真的?《刺杀小说家》里表现的格外明显,刺杀的到底是谁,赤发鬼和老板是一个人吗?久藏是小说家还是刺杀者?尤其作者还喜欢反转又反转,《跷跷板》实在是好看,就当你以为庆革厂长没有杀人,一切都是一场梦时,跷跷板下的尸骨又让你毛骨悚然起来。当然这也不是没有预约的一面,热气球飞起时,本来现实的有些严肃的《飞行家》突然就让人产生了愉悦的想象,飞吧,飞吧,飞到能实现你的梦想的地方。
然而读这部小说集愉悦的时候实在是少,拿到《飞行家》的时候恰好刚刚看完《东北游记》,虽然是两种视角,可基调却很相似。而如果说后者带我进入的是一个荒凉落寞的东北,前者则让我时刻沉浸在这种荒凉中。一个疯疯癫癫的大男人想像一分为二的花瓣那样活着,那些鲜活的名字:艳粉街、光明堂、春风歌舞厅却死气沉沉的似乎没有人存在,躲在柜子里目睹凶杀案的年轻女孩,海豚冰凉的触感,冷漠的下岗工人,向牧师趋之若鹜的街坊们……目光随着文字移动,眼前时刻出现的,就是那个“瓦解了”的北方,这种瓦解,淋漓尽致,像有着巨大吸力的海洞,也像醒不过来的梦魇。可是它们也是如此富有生机,久藏和小橘子拉着手的身影仿佛和姑鸟儿与“我”重合,每个人的身边或许都有几个“拿破仑”,他们的热气球总有一天能够升上天,坐上公交车,也许下一站就是终点……读起来干干净净,像是吸一口微凉的空气,澄澈,舒爽,颇有力量。
书封上写着:“大雪覆盖不了凡人的热血,尊严和自由在绝境里诞生”。我倒觉得,其实不是诞生,他们就在那里,在我们看不见或自以为看见却没看清的地方,自在地生长。
阅读评分:7分(满分10分)
终审
意见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飞行家》的得分为——8.4分(满分10分),综合来看,分数不低的同时,每位读者都有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在读此书前,每一位读者都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对此书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而读罢此书,由于视角和关注点的不同,他们的评价又有所区别。对情感铺陈的沉浸、对情节推动的满意、对笔调想象的盛赞……无论如何,双雪涛的《飞行家》都让拿到此书的评审团们看到了一本好看小说集,认识了一位未来大有可期的青年作家。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