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说再多真性情,也不过是满嘴的套路

2017-10-31 宫子 新京报书评周刊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口不应心……你看,汉语里有着一大堆形容说话虚伪的词语。


一本书,满篇的序言、书封推荐,是否让你觉得夸大其词?一篇毕业论文,整齐划一、挨个谢谢的“致谢”是否是你的真话?


虚话泛滥,实话稀罕。如果出现一句稍显真诚的话,也可能立即获得热赞。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作者: 赵士林;版本: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年3月)一书序文。


前段时间,一篇30年前的序文偶然被重新翻出来,就获得了美誉。序文是当年哲学家李泽厚给自己学生赵士林写的,“我拒绝看这本书的任何一个字”,无一字吹捧,任性冷酷。


这篇序文的重新发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几年前走红的季羡林日记与胡适“打牌”日记,虽然有拼凑黏贴,以偏概全之嫌,可这类文字的走红并非没有原因。这些只言片语展现的是祛除“大师”身份后的普通人形象,而读者也通过这些大师的文字完成了一种“借尸还魂”的情绪释放。


李泽厚序文和季羡林日记,表达的风格都很直白、个人化,这种个人表达本来是属于每个人的权利,可实际上我们往往不得不说许多弯曲的、言不由衷的话语。能像李泽厚、季羡林这样较为任性地表达自己,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撰文  |  宫子


言不由衷

出书序言是伪的,论文致谢是虚的

 

其实关于序言的趣闻有很多。1855年的时候,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第二版发行,这本小册子里面附赠了好几篇评论,内容都是关于惠特曼是个如何坚韧、伟大、不凡的诗人,大肆夸赞,但后来证明,这些评论全是惠特曼自己写的,为了畅销。

而诗人华兹华斯给自己诗集写的序就更精致,前后花了八年的时间,最后写出来一部总结性的长文,论及创作动机、诗歌理论及个人自传等诸多方面。


百年后诗人惠特《草叶集》的中文译本封面(上海译文出版社等)。


不过在现代,想要在一本书里找到有趣的序文便相对困难。


每年出版的新书,都会在腰封、内页、封底这些地方印刷很多评论,不过内容大同小异,好一些的属于凝练简短的评论,不疼不痒;差一些的就直接偏离书籍质量,将每本书都宣传得如同跨时代名著。涉及人际关系的话,使用的话语就更偏近中庸之道,像“我不赞成他出这本书”,“我一个字都没看过”之类的表述很难出现。所以,李泽厚的序文成为热谈的背后,除了个人的风趣表达外,还因为它呈现了一种原始而纯洁的人际关系。整个序言就事论事,毫无吹捧敷衍之处。

 

写序言或后记可能离我们太远,但大多数人应该都写过毕业论文。在十几年前论文答辩的时候,大学生们交上去的论文还乱七八糟,纸张型号大小都不一样,用什么笔写也没有统一规定。但如今,论文已经非常注重文章形式上的规范性,每年都会有一个统一标准,例如字号,行间距,字体等等,稍微排错一点,这篇论文就很可能不过关。搞完了正文,还有论文后面的致谢,先不管有没有人会看,起码字数上要符合形式。我写论文的时候,不得不把自己的舍友排着从1号床开始感谢了一遍,这才凑够了字数。


网络上流行的毕业论文“致谢”样式。


好在论文审查不过是从形式到形式,看论文的教授也明白大家都没什么好致谢的,因此没人管致谢写了什么内容,字数够了就好。在这个阶段,人们会有许多应付的方法。但是到了有人接触内容的时候,话语的标准化和形式约束,就直接影响了个人表达——如何致谢才是正确的,如何谈论别人才是得体的。这种情况出现在社会性的交往中,使人们每天都有太多言不由衷的话语,侵蚀着自己的个体空间。

 

《私人藏书:序言集》

作者: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译者: 盛力 崔鸿如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7月

博尔赫斯挑选出自己“爱不释手并极想与人分享的书”,组成一套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私人藏书”,并为每本藏书作序。


两套语言系统

碍于情面不敢说真话

 

这种语言的规训在早期教育的时候就非常普遍。家长们总喜欢教育小孩子“懂点事”,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并且极为赞赏那些会说话的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就遭遇了一种社会话语对自我话语的侵占。而在之后的教育中,这种规训依然在持续。


为什么每年高考结束后,零分作文总能比满分作文更有关注量;因为满分作文的语言都差不多,而零分作文则不一样了,花样百出,脑洞新奇——虽然论质量而言,这些作文并没有获得高分的资格,但人们依然对这类表达方式很感兴趣。


在生活里,我们大多数人都至少保持着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用于表面的,仪式的;另一套则是个人话语,用于和 37 35764 37 13305 0 0 5838 0 0:00:06 0:00:02 0:00:04 5838密的人交流。


前者的出现是保护性的,有时是为了保护他人,例如当过于直白的话语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委婉的表达来形成保护;更多时候,则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出于情感上的不信任,我们拒绝对每个人直言不讳;或者出于目的和利益上的约束,比如谈论业务的时候,一句不恰当的话语会导致交易损失,在职场上说出冒犯上级的话语可能对自己的工作不利等等。


出于保护性而形成的社会话语可以理解,它在非此即彼的言论中提供了缓冲地带,但问题是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这类话语所占的比重正越来越大。它的标准化,类型化都在限制着个人的自由表达,就像出版社明白,什么样的腰封和推荐语是理想的,所以在每一本书上都会印刷大同小异的评论,我们也一样,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得体的,所以言不由衷说着差不多的话;然而人作为一个存在,其个体性终究不会消失,人们依然想要去自由地表达自己,却又不得不接受约束。二者的冲突时常让人感到压抑,身不由己,在生活中便充满阴郁的怨气。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者: 叔本华

译者: 石冲白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1年6月

“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和鸟只有在天空,鼹鼠只有在地下才感到舒适一样,人也只能在和他相适应的气氛里感到舒适;例如宫廷里的那种空气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呼吸的。由于对这一切缺乏足够的理解,有些人就会去做各种会失败的尝试;在个别场合对自己的性格施加压力,而整个的又仍要必然服从自己的性格”,叔本华曾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思考过关于性格的问题,并谈及了“满腔愤懑,却要勉强压抑”的现实冲突,不过他最后给出的建议是悲观地认识这一切,认识到这些都是必然的。既然如此,也就没什么能更伤害你了。


叔本华的想法其实很实用,通过对现实世界不抱任何理想的方式来保存自己的性格理想。但既然人有了自己的性格、意欲,他就必然无法压制去表现的冲动。当下的这类序文和日记,以及今年诺奖获得者雅克·杜波谢的简历,都证明了人们对性格表达依然有着强烈的幻想,只是大家也都明白,身处现实社会,不可能写出杜波谢那样的简历,除非你想失业。在李泽厚、季羡林、杜波谢等人的风趣中,我们能看到另一个现象,自我表达已经与身份特权相联系: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因为他们功成名就;我们不行,因为我们是普通人。


就这样,表达方式在规训的同时也完成了性格的规训。个性成为身份的特权。


认识你的人比你认识的人重要。

旅行要出了国才算。

会员资格,原因免填,

光荣记录,不问手段。

 

填填写写,仿佛从未和自己交谈过,

永远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


——节选自辛波斯卡诗歌《写履历表》

 

风格即是人

自由表达是一场无止境的挑战

 

所以,话语的使用规则对应着一套权力规则,在什么情景下该说什么话变成等级森严的系统。当然这也有益处,相应的语用学研究便站在交际结构的角度上分析语言的使用方式,并且认为不同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得更好。维特根斯坦曾经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语言游戏”的说法,认为人的话语除了表述自己的意图外,还必须要遵守交际原则,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理解真正的意图。但语用学是以游戏规则不变为前提的。而在现代哲学家那里,例如福柯和鲍德里亚,游戏规则就没什么不变可言,语言的权力结构自然也是如此。自由表达是属于每个人的天然权利。


《逻辑哲学论》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韩林合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3年9月

“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


但在哲学家那里,例如福柯和鲍德里亚,社会规则就没什么不变可言,语言的权力结构自然也是如此。自由表达应该是属于每个人的天然权利。


这种突破规则的尝试,在艺术家的工作中非常常见。小说是挑战语言规则的先锋,而且文学总能以更宽广的层面打破语言的权力限制。劳伦斯·斯特恩,乔伊斯,米歇尔·布托,胡安·鲁尔福……这些人都通过写作将语言带到传统规则之外,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叙事规则,语言规则,时间规则统统被打破。去年的布克奖作品《七杀简史》的语言同样如此,马龙·詹姆斯将牙买加黑人的街头俚语带入文学作品,与严肃语言并行,由此从语言的表达权力提出对身份认同的挑战。


《七杀简史》

作者: [牙买加] 马龙·詹姆斯

译者: 姚向辉

版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音乐不会带走疼痛,但只要音乐开始播放,我感受到的就不再是疼痛,而是节奏。”


而在设觉设计领域,相应的作品更加直观。嘉恩·博纳斯(Jan bons)便在自己的设计中尽可能让清晰的字母模糊化,达到一种社会辨识之外的程度,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他的作品中,个人话语的表达俨然凌驾于拼写规则之上。语用学在这里早已丧失意义。

 

嘉恩·博纳斯的设计。


因而,各种打破规则与身份定位的尝试,都是从语言表达入手的,所谓“风格即是人”,一个人使用语言表达的自由性体现着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主体地位。而人们常规的误区在于,将语言和身份的关系视为一种倒置——必须要先在社会上取得相应的地位、身份,而后才有权力去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规则本身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人的主体性依然受到语言规训的束缚。


但在种种约束下,尝试并非一件易事。社会规则在很多时候依然牢不可破,大量言行举止都与资本捆绑。而且,如叔本华所言,“意欲是教不会的”,在欣赏李泽厚、季羡林这些人能够以“自由人文”的姿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同时,如何获得自己的意志、保存个性的独立,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没有止境,也没有人能代替你自身的思考。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宫子 ;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进步人物可能说假话,反面人物也可能说真话

巴金逝世12周年:一个作家的真话与忏悔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