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斯文是他们的共同底色

2017-10-31 FUN声 新京报书评周刊

1937年11月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搬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明天是西南联大八十周年的日子。


而今只要谈及“大学精神”、“学术自由”而必定会被提起的,就是这所生于战乱年代,只短暂办学了八年的西南联大。包括沈从文、陈寅恪、梅贻琦和钱穆在内,西南联大耀眼的师资力量是最广为人知。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仅是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碑文,也被西南联大一贯秉持和践行。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中如此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今天,FUN声的声音来自我们FUN声群的四位小伙伴:元春、老鬼、豆子和Savanna。为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她们为大家分享的,分别是2014年7月22号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端推送的《赏读 | 沈从文:晚年爱流泪》(撰文:张新颖),2017年3月12号的《陈寅恪:用“不古不今”的治学之道践行独立之精神》(撰文:葛兆光),2017年5月19号的《靠不住的大楼,等不来的大师 | 梅贻琦逝世55周年》(撰文:罗东),2015年8月30号的《钱穆25年祭:单枪匹马,寂寞书生》。


■元春 老鬼 豆子 Savanna

  《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


BGM:Amazing Grace, ES_Morning Solitud 1, MC Mozart Piano Trio 2 In B Flat Major Second Movement, & Monplaisir - Bonjour from Paris, Nantes and Montreal - 01 HÇlice

沈从文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沈从文因肺炎住院治疗;转年四月二十二日,再次因肺炎住院,一个月后出院。显然,他的身体是越来越衰弱了。


在心理上,似乎也逐渐显出变化,一个表现是,他越来越容易流泪了。沈从文本来就是感情纤细敏锐的人,流泪是感情表达的一种自然方式;同时他也是个隐忍的人,他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压抑、分散或者表达感情。但是随着年岁增大,流泪渐渐变得多了起来——从另一方面看,流泪所表达的东西也多了起来。


穆旦在西南联大读书和短期任教,与沈从文多有交往,沈从文曾在文章中称许这位杰出的青年诗人,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他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发表了穆旦十七首诗。一九七三年穆旦托人捎给沈从文一本《从文小说习作选》,让沈从文大为感念—这两个例子都好理解,在常理之中。


陈寅恪


陈寅恪是一个自期甚高的人,他既不想被国际学术潮流挟裹,又不愿意固执于乾嘉汉学樊篱,既不想趋时追新,又不愿意回到前清旧学框架之中,他有他一贯的立场。


在1932 年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下篇中提出的“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转用于学术,实际上就是他所谓“不古不今之学”,在1939 年给傅斯年的信中,陈寅恪引了陈简斋的诗句“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消故故迟”,还说读这两句诗“可明弟之情况也”(58 页),如果不嫌穿凿,稍加引申,这两句诗也可以放大来体会陈寅恪学术的心情和困境,挣脱国际大势回到故国传统是固步自封,离开固有思路投入西洋话语也是揠苗助长。


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真是谈何容易,从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始终处于两难中,这并不是陈寅恪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陈寅恪时代的故事,直到如今也还是如此,只是一般趋炎附势的和缺乏主见的学者,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可是,像陈寅恪这样的学者却相当自信,正是因为他深通对手的路数而自信,他才能够不为那些挟裹一切的潮流所动,始终在学术界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卑不亢地面对一切,也正是因为他自期甚高,也始终持这种高调看待中国学术,他才会对那个鱼龙混杂的学术时代感到无可奈何,心里充满愤懑和悲凉。

 

梅贻琦


不管是著述、才华,还是恋爱、婚姻,相比于其他同时期的知识分子,梅贻琦生前经历的故事性都显得颇为平淡。除了在西南联大期间发表的《大学一解》,他没有惊世的著作和才华,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同妻子简单相遇相识而直接走入平静的婚姻。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相较而言,长期以来,梅贻琦身上最被广知、影响最远的是这一句话,有时被简化成“大师论”。


梅贻琦是在1931年12月的校长就职演讲中首先提出的,按照他的说法,是参照了孟子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他的口吻沉稳平静,而这段演讲也让后人传诵不已。这些年,每次面临大学教育中所涌现的问题与困境之时,人们已习惯前往梅贻琦的这句话身上寻求反思和批判资源,大学校长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也言必“大师论”。


梅贻琦相信,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是在于大师而非大楼,他重教师人才和教育文化,“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清华和西南联大引来了一大批包括闻一多、潘光旦、华罗庚和吴大猷在内的学者。

 

钱穆


钱穆学生、学者余英时回忆道:“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我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他想读王阳明的文集。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钱胡美琦回忆说,1966年之后,“宾四十分担忧将来大陆中小学文史教师要后继无人了。他那时已辞职隐居在家,全力在准备写《朱子新学案》。他日夜在那长廊上走来走去,一语不发,这样持续了一两个月。他说他在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这一危机?”。他要编一部《人人自修国文读本》。《朱子新学案》完成后,一再想重拾此计划,困于经费,无法展开工作。


1967年,钱穆与夫人钱胡美琦迁居台北。次年,素书楼落成,钱穆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余年最沉静的时光。在这里,他曾写下“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的诗句。1986年,钱穆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对学生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这是你与书评君共同打造的一档声音栏目,每周二和周五准时与大家见面,让我们一起尝试用声音做点好玩的。每阶段FUN声会提前预告一个主题。希望你能围绕这个主题,选取一本你最爱的书或文章,并在其中找到你最愿意分享的段落,朗读出来,录成音频。让你的声音在FUN声放声。



尹     平          讠

本期主题

书评君

   书        

一直以来关注书评君的你,心中一定有一篇文章,让你对书评君念念不忘。所以这一期,我们希望你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上选出一篇你最爱的文章,把其中你最愿意分享的段落,朗读出来。我们很期待藉由你的分享,能让更多的人听到书评君的声音,你的声音。参与方法如下:


1

主题选择

根据我们每阶段预定的主题,选取一本你最爱的书或文章,并在其中找到你最愿意分享的段落,朗读出来,用录音设备录制时长为5分钟左右的音频。

2

标准规范

开场介绍请统一为,“阅读需要主张。大家好,我是……今天我是书评君的声音”。录制时请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并非常推荐自己配乐。音频格式以mp3、wma最佳。

3

自我介绍

写一段话,简短介绍一下你自己,还有这本书以及你为什么选择它。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同我们分享更多有关这本书或这段声音背后的故事,我们很想听。

4

投稿方式

把音频文件和介绍文档发至邮箱 funvoice@163.com,邮件正文末请留下个人微信号或联系电话,邮件标题请以“主题+书名(或文章名)+姓名”统一标识。


如果你的声音被选中,我们还将邀你加入FUN声群,让我们一起用声音做点好玩的。


新一期主题“书评君”仍在寻声。我们期待,FUN声下一个声音就是你。


FUN声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