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这里,回首百年中国大学历程

2017-11-03 俞诗逸 新京报书评周刊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奔赴边陲,化悲愤为力量,投入到学问中,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继承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为国家日后的建设留下了希望的种子,谱写了一段中国大学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是中国大学发展历程中的缩影,它诉说着一个国家的光荣与屈辱。回首百年历史,其实值得记录的大学故事还有很多。维新之变,国人始有现代大学,科举之后,渐盛新式学堂之风。民国肇始,时局动荡,象牙塔内亦是波澜起伏,学术与政治的博弈,彼此难分。抗战烽火燃起,学子以读书救国,悲壮动人。这一幕幕,都是百年大学史上的精彩片段。今天我们选取了一些和中国大学有关的研究成果,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重温昨日学术传统,感受来自大学的呼吸。



整理|俞诗逸


《权力源自地位》

作者: (美)魏定熙

译者:张蒙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年11月

 

或许参与戊戌变法的知识分子们未曾料到,被视为教育“新政”成果的京师大学堂,会给之后百年的中国历史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特殊的历史坏境与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让北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末民初的中国,充满新旧力量的博弈,身处时代变革中的北大,也在这新旧辩证的互动过程中,艰难地实现自身的转型。

 

正是有着这样复杂交错的背景,使得研究北大历史的学者需要更加关注大学、社会、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魏定熙的笔下,这三者的关系被浓缩在事件、观点与辩论之中,一幅立体、丰富的早期北大历史画卷就此拉开,近代中国社会的断裂与延续,悄然发生在这座长久被人言说的象牙塔内。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

作者:(美)叶文心

译者:冯夏根等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象牙塔内的一抹亮色,给高校带来的是生机与活力,也彰显着一所高校自身的风格与品性。然而校园文化的产生,除了高校历史的积淀,也受到外部社会风尚、地方区域文化的影响。身处传统与现代变革之间的民国高校,则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展现出更为多彩的历史面相。

 

史家叶文心用出色而带有张力的文笔,记录下了民国时期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清华人的严谨思维,北大人的家国情怀,沪上高校的海派风格,以及关注平民教育的左翼学校,在一个个章节中得以展现。此外,受到时局的影响,民国的校园文化又与国家的教育政策、政党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趋新还是避旧,坚守还是妥协,不一样的答案,造就了不同的道路。孰是孰非,或许在阅读中自有体味。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作者:(美)易社强

译者:饶佳荣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2年3月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悲壮的校歌回荡在西南联大的校园,唱响的是一段来自中国大学史上的传奇。战争的残酷没能打垮国人的脊梁,莘莘学子奔赴边陲,跟随充满理想的先生们,化悲愤于学问之中,以时间换取可以向往的未来,这是西南联大人的风骨,透露在千里行程与万卷书海之中。

 

在诸多描写、分析联大往事的著作中,易社强的这本书显得更为真诚而有份量。史学名家何炳棣将其称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之誉并不为过,作者集二十五年之力,专注于对联大历史的挖掘与考订,再现了当时联大师生在昆明时期的日常生活,以及联大与云南社会、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作者并没有“神化”联大的故事,而是将其置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下,把联大人的困苦、矛盾、坚忍用朴实的语言表现出来,并予以更长时段的历史考察,殊为难得。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

作者:陈平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西南联大的光环过于耀眼,以致有被“神化”的色彩,其实在抗战时期,选择内迁的高校并非屈指可数,他们在前进的道路同样充满曲折,学者也有为其书写的必要与责任。弦歌再起,薪火相传,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正是有这些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才为之后的国家建设留下了希望的种子。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这种着眼将来的举措,无疑是有长远眼光的。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大学史的学者,陈平原先生近年来无论是在学术场合还是公众平台,都执着于对大学历史、大学精神 40 32516 40 13308 0 0 5670 0 0:00:05 0:00:02 0:00:03 5670的解读与普及。他的研究,注重学术的脉络与精神的传承,笔尖常流露出作为一个人文学者的情怀。高校内迁的艰难历程,战乱时节读书人的复杂心境,联大记忆的生成与形塑,高校师生间的心灵交流,如此种种,皆付笔下,款款而来。

 

《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

作者:蒋宝麟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陈寅恪有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守护学术精神的独立性,成为学人所向往与坚持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被外人看作世外桃源的象牙塔,也未必就是如此纯粹。在民国那段纷飞的岁月里,学术往往被外在所左右,政治便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建设中央大学,是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在短暂的办学历程中,“学术”与“政治”这对关系,始终在这所学校发展、体现,并在互动中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厘清两者关系并非易事。作者蒋宝麟接受了这个挑战,细致考察了中央大学与国家社会之间胶着而又复杂的关系网络,历史的复杂性也在这些细节中得以充分体现。

 

《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 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

作者:王东杰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1月

 

民国初年的中国,历经政权更迭与民族危机,亟待国家的稳定与秩序的建构,“国家统一”在时代的呼声中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往先的研究,多注重政治、军事的层面,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因素,实则有失片面。此外,谈及统一,宏观的国家视角固然能够提供一个整全性的研究范式,然而却忽视了“地方”作为区域主体的特殊价值,难免对复杂的历史情境有所简化。避免化约的研究路径,需要史家具备足够的理论自觉与问题意识。

 

以思想史见长的王东杰,将四川大学作为考察“国家统一”这一宏大命题的切入点,由微见著,以小见大,体现出一位成熟学者的功力。大学的国立化进程的背后,交织的是民族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思想,传统的教育史关注制度,而缺少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王东杰的研究突破了这一点,注重制度在实际社会层面的落实,所谓思想史的“在地化”,从中得以体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感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韩戍对书目提供参考意见。作者:俞诗逸;编辑:俞诗逸 阿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联大,为什么这样被人怀念?

每一个学人都应该问自己:文化的根守住了吗?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