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再度明确了渺小生命的意义

2017-11-28 读者君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感恩节那天,书评君发起了征集(今天,书评君来当一次会说话的树洞),邀请读者君们来分享最感恩的书


那一本曾经改变过生活状态、深刻影响过心境,给人以勇气、鼓励和温暖的书。对,就是那本想起来,仍会觉得幸好遇见的书。


这几天,书评君收到了许多故事,非常感动。所以今天的推送,来自10位读者。书评君也想将这他们最感恩的、也是读者君们提及次数最多的10本书,推荐给你。或许我们,都需要在“在日常每一个微小的时刻,找到哪怕不足为外人道的点滴。”





1

《我弥留之际》

作者:威廉•福克纳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小说完全由本德伦一家、众邻居及相关人员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


记得第一次阅读《我弥留之际》是在6年前。那时候想弄清的问题是:什么是好小说。试图通过阅读找答案。那时听说福克纳大名已久,终于找来一本看。《我弥留之际》并不好读,第一遍结束时,大致了解了书中的故事,但也仅限于此。于是我立刻进行了第二遍,完整掌握了书中的故事,而关于“叙述”和“语言”这些感知不多。犹豫之后,第三遍阅读还是开始了。这一遍,当翻开书读第一句时,句子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简单的作为讲述故事的句子出现,而是展现了它自身的美感,一种语言的节奏和质感。


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自然,随着真正阅读的开始,书的结构、隐喻,还有那些难以捉摸的表述也清晰起来。第三遍结束之后,我想我弄清了刚开始心中的疑惑:这就是好小说。它(和其他几本好书一起)在阅读,以及后来的写作中,为我铺成了一条小道。(@张不退)


2

《沉思录》

作者:马可•奥勒留

中央编译出版社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好像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一个阶段,对生活灰心丧气,因为现实中的种种藩篱无法感知快乐、不信任自我和他人、目力所及一切都是灰濛濛的。《沉思录》的出现,可以说拯救了20岁的我。当时我正深陷感情的泥潭,对未来尚不明晰,站在岔路口望不到生活的意义。《沉思录》中的语句就像一记警钟,敲响在我头顶,余音回转,眼前陡然开阔。


奥勒留说:“与宏观宇宙比起来,个人的生活、情绪、苦恼、痛苦,甚至整个地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极其渺小的”;“对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积极地改善;对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淡然处之并相信那是神明正确的安排”;“人们都是为了彼此而存在的,但人们的支配能力和自由意志不相关……容忍他人,恼怒是毫无意义的”……能在20岁的年纪遇到《沉思录》,或许无法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但至少帮助我从现实的层面去反思。当今天的我再次回看那个每天捧读《沉思录》的绝望的自己,再度明确了渺小生命的部分意义——在日常每一个微小的时刻,找到哪怕不足为外人道的点滴。(@匿名)


3

《大瑟尔》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瑟尔》是凯鲁亚克后期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杜洛兹是一位作家,是“垮掉的一代”所崇拜的偶像。他受邀去加利福利亚的海滨胜地大瑟尔度假,希望能亲近大自然并远离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可事与愿违,他看到的大自然让他有压迫感,他甚至幻想海浪拍击堤岸的声音是对他种种罪恶的抨击。


读《大瑟尔》这本书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说是上大学,其实只是住在大学里面罢了。那时候自己和身边的人一样迷茫,学校的幻灯片课程枯燥无聊又整天缠绕。还有学分、考勤、绩点等一系列我永远搞不明白的东西,每天上课的感觉就像是拉开电冰箱的门,看到一行一行排列的鸡蛋,一切都被教务处安排有序,上课、下课、作业与考试。大部分学生也如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小心翼翼地听课、做笔记,生怕磕破了蛋壳似的;可每个学期结束后,离开大学,他们就意识到自己一整年的学习不过是某种完善煎鸡蛋的技巧,除此之外一无是处。


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大瑟尔》。其实我很早就读过凯鲁亚克的那本《在路上》,不过没有任何感觉,可能相比于激进的公路派,大瑟尔代表的迷幻精神更符合那时的氛围。《大瑟尔》把这些规规矩矩的鸡蛋壳敲得粉碎,我也跟着那些细腻又狂放不羁的句子一起成天翘课。我把去图书馆变成了一项体力劳动,不管下雨还是酷暑天,一时兴起就会背着20本书还掉,然后再一口气借20本书。我在环绕着网络游戏、电音和综艺节目的宿舍里写小说,或者读齐泽克、鲍德里亚和德里罗,仿佛遁入另一个空间,什么都无法把我拽出来,也什么导师都用不着;得感恩凯鲁亚克真正将我解放为一个“静默的坏小子”。(@断指)


4

《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王小波

文化发展出版社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


阿公和满叔,堂哥,在一定程度上,是我童年认识世界的三只眼睛:阿公讲尽了村里的来龙去脉、传说故事、人情冷暖;满叔自湖北当兵退伍后,便开长途汽车到处奔波,每次回来都带着一些学习用品,如圆珠笔之类的文具。满叔的一大书箱,装着不少红色经典,也曾懵懵懂懂地看了不少;而堂哥的另一床书,有《三国演义》、《悲惨世界》、高尔基的三部曲、张爱玲和三毛的作品等……那时候真痴心呀,烧火煮饭都看堂哥的书,煮饭煮到烂米,少不了被阿妈嘀咕。我爸说,要是不干活的话,考试一百百,回家扁担打。


我真心懒,成天不挨家,日日夜夜呆在阿华哥屋里看书,要么就跑到四哥家吃喝住睡,跟着八伯的顺风车玩;第一次在文地见到绿皮火车,车上的男人对我抛了个飞吻……有一年,阿华哥过年回来带回了《我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今,堂哥估计也不怎么看纸质书了,然而他带回来的书,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我。后来,慢慢地阅读了小波老师的其他书,比如《2015》。阅读《2015》的时候,我已然成为了一家书店的一员。或许冥冥之中,我们都注定是一群魂系阅读的。人(@文字解读leonardo)



5

《活着》

作者:余华

作家出版社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相比于《活着》的诸多人物,我们都是那么幸运的人。我们可以抱怨周遭诸多的人和事,却绝不可以自怨自艾、自我同情继而随波逐流。世界很大,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未知和可能。相比于《活着》中那相应年月的人,我们所在的环境已宽松太多,自我可腾挪的空间也广阔。所以每当感觉“艰难” ,一想起《活着》,就不由哑然失笑,分明觉得自己矫情了。我向很多朋友推荐这本书,尤其是部分偶尔低落到“不想活”的朋友。我说,看看别人的人生,你就知道,我们有多幸运。(@阿杜)


6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的孀居生活,共二十三篇,展现了三毛渐渐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三毛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以前读过三毛的《温柔的夜》和《撒哈拉的故事》,我很喜欢她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文字中的友谊与异国风光。后来不知怎么就买了这本书,《梦里花落知多少》写的是三毛的丈夫荷西逝世之后的事。她曾经痛苦,曾经崩溃,后来去美国上学,卖掉了加纳利群岛的爱巢,回到了台湾。对我而言,悲伤绝望的时候,不需要的是安慰,而是直面伤口。阅读别人的痛苦、挣扎和最后的一点点释然,给了我面对自己的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三毛定居台湾,回到了父母身边,我也找到了生活的节奏,慢慢地活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诺)



7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那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也愿意加入其中,锦上添花。以往碰到众人喜欢的物事,我常扭头就走,心存警惕;遇到爱得特别的,还会产生嫉妒的情绪,要花一些时间习惯那本来独有却变为共享的失落感。但《月亮与六便士》,属于我能毫不犹豫说爱它的一类书,抛开所有年龄、情境的设定,我想我的书架将始终为它保留特别的位置,待我到六十岁,可能还会看得津津有味。


是的,我希望每个迷惑的年轻人都能看到它,甚至在它的影响下有所改变。因为它曾使我焕然一新,那使我纠结、怀疑的问题虽然仍旧存在,但我已能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将它看待。它的力量强大到使我恨不得能早一些遇到它,我总反复想象这一可能,因为如此一来我的人生定将改观。一本书若能让你后悔,那它存在的优越性就无需多言了。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掩卷时占据我脑海的念头,追逐梦想即便是追逐噩运,即便终将客死他乡,那又如何呢,人生没有意义,你还低头等待着什么呢,活过还是死过?我想要活过。此时此刻,想到与它相关的一切,仍能使我兴奋不已。(@匿名)



 8

《一一风荷举》

作者:张晓风

作家出版社


《一一风荷举》 是作者张晓风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以散文成名,评家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这是2010年的夏天,我刚刚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我在老家的屋前读完的一本书。我的眼前是绵延的山脉,是成片的松林,是低矮的房屋,是袅袅的炊烟。那一年,也是我心情极度低落的一年,突然发现自己在现实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幸运的是,因为有个爱读书且坚韧乐观的爸爸,我也喜欢上了读书。


被某杂志上的一篇散文所吸引,我在书店里找到了这本张晓风的散文集,突然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却因为我们过度的关注某一样事物而被我们忽略了。如果始终心中有爱,去爱自然,爱身边的人,爱自己。我们的生活会多么的美好与丰富。而有些我们困惑的事情,其实没那么大,在时间经过后也其实没什么,只是一种经历。但是曾经,它那么让我们痛苦,或许这就是成长的必修课之一。(@魏权)



9

《心爱的树》

作者:蒋韵

北岳文艺出版社


《心爱的树》为当代女作家蒋韵所作中篇小说,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作品,《心爱的树》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君子和承担的老故事,它泣血遥远的歌哭,仍然能使今天的人们为之动容、动心,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蒋韵的文字克制却柔软,能够在读者心里轻轻一击,共鸣处很多,最动容的还是那些爱神们的执着。儿女情长纵然牵动人心,但纯粹的大爱更让人为之动容。对生活产生厌倦的时候,或是觉得爱别人很难的时候,可以看看这本书。(@蒜泥烧法棍)



10

《猎书的踪迹》

作者:柯卫东

花城出版社


关于珍本图书的收藏趣话。此书主要写给关注搜寻旧书及老版本的读者,内容有考证、掌故、评论、买书记,今昔书价等等,所谈到的都是著名的珍本,并且是作者本人的收藏。


世间安得许多最,人与书的遇合有时仅凭机缘。这是近来常翻的一部。往日喜欢在城中各处旧书摊负手闲看。柯先生作品讲述自己收藏历程、得失之际的不同心境。自己虽然财力不足、运气更欠,看看他人的惊喜与失之交臂,不敢说感同身受,却如同古人云过屠门而大嚼,聊且快意。纸性至柔而寿逾金石,每一代都有人读书,有人散书,这是件想想便会内心平静的事。(@方隽)



上述书中,有曾打动你的么?错过了上一次征集,不妨留言互动一下?


之后书评君会经常开展有意思的互动哦,敬请期待。如果你有好的建议,也欢迎告诉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