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新京报年度好书,请你来选|社科、经济类

2017-12-12 李佳钰 罗东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循着惯例,《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了2017年的终选书单。今年,书评周刊联手腾讯文化网频道共同举办此次评选,希望通过年度好书的评选,呈现阅读的价值与尊严,也希望读书这件事,能够回归阅读本身,回到阅读之美、阅读之趣,回到每本书本身的专业品质和文化品格。


今天的有时书评将重点推介社科经济的年度好书,并邀请广大读者通过投票参与到好书的甄选品评。今年社科类的好书大多是关于人,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从“平庸的恶“到“美丽灵魂”,不起眼的人,被瞧不起的人,沉默的人,努力行动的人,身不由己的人……正是在这些我们或仰望或遗忘的人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看到了社会,也学会去思考和观察。这是个变化太快的时代,我们的周围每天都有熟悉的东西消逝和出现,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将世界联结在一起,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以下介绍的经济类好书中,经济学家吴敬琏、周其仁始终走在中国经济改革前沿,备受争议的奥地利学派凭借对人的复杂性、完整性和自由意志的尊重被重新记起,房地产和城乡发展的敏感问题被进一步尖锐思考,经济学家们纷纷重回经典,想要探索经济学的本源和资本主义最先发展的时候。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或许就隐藏在这些深入思考的文字中。


嘈杂与安静,冷漠与温暖,幸福与不幸,利益与纯净,世界就这样在看似相悖的因素交杂中行进。我们想让这一切清晰,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并坚守于此,好书带来的启示必不可少。



“社科”书单撰文  |  新京报记者 李佳钰

“经济”书单撰文  |  新京报记者 罗    东


社科


 

1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译者:安尼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1961年4月,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地方法院以15项罪名被起诉。犹太裔美国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亲赴以色列,以《纽约客》特约记者的身份,详细记录了这场世纪审判的全过程。一年后,她为这场庭审撰写的报告以五篇连载的方式在《纽约客》上发表。1963年5月,它们结集成册,正是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半个世纪过去,此次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在大陆首次出版。“平庸的恶”的表述最早出自这里,它醒目地出现在书的副标题里。是艾希曼让阿伦特意识到“恶”的平庸无奇:无思是一种罪,“是不思考,注定让艾希曼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人之一”。


 

2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作者:【英】伯纳德·威廉姆斯

译者:陈嘉映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6月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中讨论的是道德哲学实际上怎样,而非可以怎样。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在他这本代表作中明辨哲学的限度,“在伦理领域,反思可能摧毁知识”。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和多维,抽象的理性反思反而会加深对伦理生活的误解。全书从“苏格拉底问题”开始,阐明促进自我理解才是道德哲学的真正任务,威廉姆斯创造性地提出“厚实”的伦理概念,提醒人们伦理理解“需要社会解释这一维度”。与此同时,这本论著也一并展示了英美分析哲学中追求清晰表达和严密论证的传统。很多时候相较于知晓结论本身,学习如何思考论证其实更为重要。


 

3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作者:黄盈盈 等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无论是政策制订还是社会研究,只有结合实际、亲临现场,才能真正感知到条文、概念背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所的师生团队先后走访国内13个“红灯区”,接触过近1400位“小姐”“妈咪”等相关人物,从主体建构的视角持续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我在现场》正是师生团队多年调查经历和体悟的结集。有别于力求客观的研究报告,这些调查手记带有很重的“我”的痕迹。研究是有温度的,特别在关注边缘人群和底层社会时,研究者们除了关心“小姐”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在一句句真情实感的文字里袒露调查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4

《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

作者:【加】叶礼庭

译者:成起宏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8月


“被压抑的东西已经回归,它的名字叫民族主义”,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当下世界各地先后掀起的民族主义浪潮,更是上世纪末“后冷战时代”的真实写照。为了探明当时民族战争和种族屠杀的真相,叶礼庭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实地走访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和重新统一的德国等六个国家和地区,深入观察纷争现场,了解各方所思所想。他在《血缘与归属》中记录了这趟新民族主义之旅,并区分了把民族视作公民共同体的“公民民族主义”和强调血缘与归属的“种族民族主义”。知识人不仅需要学理上的探讨,还需要有勇气付诸行动,这是叶礼庭带给我们的启发。


 

5

《托克维尔:自由的贵族源泉》

作者:【法】吕西安·若姆

译者:马洁宁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17年2月


民主的进程从来暗涌迭起,忧困交织。“因为我不是民主的敌手,所以我愿意真诚地谈论它”,这本《托克维尔》带我们重温现代民主的起源,紧贴《论美国的民主》文本,从社会学家、道德家以及文学家等不同侧面,展现托克维尔和他自由思想的贵族源泉。为了能让社会看清自身的真实状况,托克维尔的写作从来都是躲在帘子后面,不把想法强加于人,而是用确定的事实引导呈现。所以在法国思想史学者吕西安·若姆看来,只有回到托克维尔的时代,从当时的贵族文化和知识环境出发,才能更好地追溯他的思想轨迹,从而理解托克维尔式的“民主”摇摆,以及思考其对当下世界的意义。


 

6

《余音》

作者:葛兆光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余音》收录了葛兆光二十年间为16位前辈学人写的纪念随笔。曾经是新旧碰撞的大变局时刻,一代读书人的命运沉浮无从主宰,从自沉昆明湖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王国维,到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上写下“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陈寅恪,反观动荡时代大家学人的精神记载,其实也是在省察当下学界的思想动态。

  

晚清民国时代学人的前辈风范身影,好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三日”之后呢,是“余音”或成“绝响”?毫无疑问,时代已然变化,然而当下学界“缺的是从容,不缺的是生猛”,或许只有多些代代累积的滋养和沉潜,少些急功近利的风气,整个学界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7

《美丽灵魂:黑暗中的反抗者》

作者:【美】埃亚勒·普雷斯

译者:刘静雯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5月


《美丽灵魂》聚焦那些拒绝从众的普通人,展现他们如何在不容松动的观念和制度面前,停手说不,并奋力抵挡“恶之平庸”的巨大力量。他们是违抗法律、庇护犹太难民的瑞士警官,也是违抗集体、帮助敌族隐藏的塞尔维亚人;又或违抗军令、提供人道援助的以色列士兵,以及违抗行业、揭发金融丑闻的纽约证券经纪人。

  

记者埃亚勒·普雷斯实地走访,通过四个处于不同困局的反抗故事,以及呈现更多忠于自己、坚守良心的人们在极端情境下的选择,一并向我们揭示,并非只有杰出之人才能做出非凡之举。平凡灵魂也足以冲破黑暗,只要把克服被动视为荣光:“说不”并非易事,但永远可能。


 

8

《记忆的性别》

作者:【美】贺萧

译者:张赟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记忆可以是生动,炽热——和短暂的”,通过讲述和书写,才可能在衰老和死亡到来之前记录曾经的过往。贺萧作为美国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开创者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关中和陕南的村庄搜集农村老年妇女记忆的生活史,请她们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关于战乱、土地、婚姻、工作和日常,探索那些社会改革和变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忆的性别》特别选取了农村和女性这两个往往被忽视的视角,让普通农村妇女的经验通过访谈和口述的形式,参与到更大的叙事中。


 

9

作者:袁凌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4月


袁凌把像自己外婆一样长年沉默、活成背景的人,比作田地石坎上发黑的青苔,虽然无声生活在底层,却砌筑坚实社会之根基。好像因矿难受伤瘫痪的矿工、又或是在京艰难维生的小贩、以及留守湘西农村的祖孙养猪人,当不可抗拒的力量侵袭,谁又来为他们的挣扎和磨难做见证?袁凌用十多年来的记者生涯和十二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试图呈现卑微的力量,“青苔不会消失,只要世上还有最后一个穷人”。不公和苦痛需要共同承担,如何维持尚存的温度和人性,如何“和他们一样降低内心,克服不适,贴近日常生存的质地”,《青苔不会消失》这本新闻特稿集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10

《火枪与账簿》

作者:李伯重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7年1月


明清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然开启,中国和世界在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经济实力的变化,军事技术的传递,相继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明帝国的存亡安危和霸主地位也由此变数不断。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李伯重,近年来研究兴趣扩展到了政治史、社会史和军事史上。这本《火枪与账簿》即是他着重引入经济、军事的维度,基于全球史的视野,集合各家说法,对国内外新近研究进行重新梳理的成果,从火枪与账簿,这两个分别象征军事革命和商业贸易的角度出发,共同呈现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



经济


 

1

《道德与商业利益》

作者:贾森·布伦南 / 彼得·贾沃斯基 

译者:郑强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7月


市场经济被普遍认可为最基础、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制度,但绝非意味着关于它的讨论已终结。最经典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包括政府是否以及何种程度上干预经济运行。

  

美国两位青年学者则“另辟蹊径”,把它转向这样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哪些东西可以被出售,哪些不能?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思维是商业化会破坏道德、精神乃至人性。他们反问,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有的东西是否可以被出售,而是这些东西在道德上原本就不正当,与市场无关。他们通过梳理百年来对市场的各种质疑与误解,提出道德与商业利益并非矛盾,为市场经济作了一种伦理上的辩护。


 

2

《市场经济与企业家精神》

编者:罗卫东 / 冯兴元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企业家精神”而今已是一个时髦词,先是市场层面,接着是政策层面。然而,究竟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说法,市场上的个人是复杂的,是有自由意志的,不可能被统一的计划系统收集、计算,而需要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奥地利学派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在二十世纪曾经长期被忽略,甚至被边缘化,直至冷战结束才被重视。拒绝使用数学方程和计量公式,学派内部封闭化、圈子化,等等,是奥地利学派的局限,但其对人的复杂性、完整性和自由意志的尊重,在这样一个剧变的时代具有深刻的意义。


 

3

《市场的合作与秩序》

作者:朱海就

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当下AI大数据的兴起和流行,社会层面的经济共识退步,都使得我们在剧变的时代中感受到了一种迷茫、一种紧张。比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态度和选择是否会被全面计算?数据计算能力的提升,是否意味着经济行为皆可“计划”?

  

奥地利学派带着它的局限提供了一种信心,作为中国研究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朱海就以市场的“合作与秩序”为主线重释制度建设其中的根本作用,重申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研究方法在认识经济行为中不可忽略的意义。而他探讨的主题还包括该学派的“价格”和“产权”等思想。


 

4

《经济学规则》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

译者:刘波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3月


经济学因基本假设(比如“理性人”)和数学的运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社会科学中最靠近“自然科学”的学科,但实际上它也因此给我们落下了刻板印象,甚至是负面的。

  

一是教条主义,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准绳简单推演复杂的经济现实;二是经验主义,以复杂的经济现实来否定理论模型的重要性。丹尼·罗德里克回到经典和现实争议中,直面围绕经济学的争议,从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了何为真正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之所以要抽象和简单化,是为了探讨现象背后本质的因素。”而不同的模型,则从不同侧面解释经济现实,目的是勾画出一个更加完整的经济生活图景。


 

5

《农民和城市居民》

作者:拉吉·萨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译者:黄少卿等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一个经济体由农业占主导地位,进行到工业发展阶段,牺牲农业而完成工业化的资本积累,是包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内的普遍做法。城乡关系由此紧张,而其中的利益冲突历来都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

  

然而,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资本积累与剥削角度(即为了城市工业化牺牲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成本,在城乡之间是怎样分配的呢?《农民和城市居民》一书即把视野由“资本积累”转向了“成本分担”这一不太被重视的方向。为了下代人的福祉需要当代人作出牺牲,但是,应当由当代人中的谁来承担?承担多少?同样是一个关乎经济平等的问题。


 

6

《改革大道行思录》

作者:吴敬琏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0月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经济政策和公共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经济已面临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而在过去五年,吴敬琏站在前沿,一直在关注并致力于探讨改革如何继续深化、进步。《改革大道行思录》即为他此间的文集。

  

他直面中国当下经济现实,全书涵盖的内容,既有改革总体方案、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模式转型等基础问题,也有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产权保护、制度反腐等经济社会议题。重拾市场经济的共识,推动深化改革的前进,是他在经济思想中的基本关切。


 

7

《突围集》

作者:周其仁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学者阵营中,周其仁是重要的一位,也是特别的一位。他以“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为理念,走到真实的经济生活中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现状,既到企业与企业家们讨论,也到各国和地区审视他们的发展态势。

  

继续深化改革是政策层面也是理念层面的共识,但怎样实现深化改革?深化何种改革?摆在中国面前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保障和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周其仁寻求“创新突围”、“改革突围”,在《突围集》这本文集中,他具体到改革细节,包括产权改革、城市化下一步、户籍制度、体制成本等议题,按其思考方式寻求中国经济改革突围的方向和路径。


 

8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作者:彭文生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房地产的状况牵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末以来,房地产开发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而信用(债务)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然而,在经济学家彭文生看来,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

  

他结合实体经济与金融两者,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提出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远非是现实的。


 

9

《贸易的猜忌》

作者:伊斯特凡·洪特

译者:霍伟岸等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美国特朗普政府近年的国际经济政策导向,催生了一种围绕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担忧。而事实上,自经济全球化发展以来,怎样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就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挑战。甚至退一步说,全球化也并未获得全面的正当性,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就饱受诟病。

  

伊斯特凡·洪特退回到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他说的“贸易的猜忌”是指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特定结合,当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变成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时,就出现了。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当下的全球化走向依然至关重要。


 

10

《当法律遇上经济》

作者:邱澎生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明清时的中国没有发生欧美“工业革命”那种以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变化,清末以前也并未出现与此相配合的法律改革运动,然而,从这些定论中退回到最丰富的现实生活实践,或许将看到,当时还是出现了许多有意义的社会变迁。

  

历史学家邱澎生长期致力于探讨当时中国经济与法律互动的复杂性。他通过回顾16至19世纪之间的中国经济变动趋势,对明清中国商业法律的说明与分析,不仅讨论了处理市场交易、商事纠纷与商业契约的法律规范本身,也分析当时中国用以运作商业法律的制度变迁。



书评君邀请您为我们的社科、经济类年度好书投票。点击即可投票(可多选)。



本文原载于2017年12月9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7-08版,同时由“有时书评”推出。作者:李佳钰  罗东;编辑:书评周刊编辑部、雪山。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有时·Time To,是由新京报书评周刊精心筹划的全新阅读平台。“有时·书评”将秉持专业品格、独立思想,努力成为喧嚣互联网中面向知识界和读书人的阅读空间。


点击下方海报,玩游戏,赢礼物


提示1:来自2015新京报12本年度好书(点击即可查看)

提示2:≥3个字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王者荣耀 | 空巢青年 | 宗萨仁波切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山寨《人类简史》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朋友圈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心灵鸡汤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