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有亲人离开人世,最难过的并不是死亡的瞬间

2017-12-23 你们 新京报书评周刊

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在周六的早晨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今天的话题有一点沉重,但却关乎生命的本质——死,与生。书评君也不想多话了,大家且读且留言吧。


然后,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早点参与下一期。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本周话题

(题型:生死+阅读题)


我们常说,有些事,不亲身经历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比如亲友的死亡,比如生养一个孩子。那么,当你真的有过类似的经历之后,有怎样的变化?再在书中或影视中看到类似的情节,感受有怎样的不同?我们一起来做一场“死·生分享课”吧。



1

亲人的离去,该如何面对


@子君

    

父亲是突然去世的,我那是真是平静如水,没有像电视电影或书中描写的那样,见到父亲的遗体就嚎啕大哭或晕过去,我理智而及其平淡地同母亲一起处理了后事,与别人说起时也仿佛在说别人家的事,以至于别人私下觉得我很冷酷没啥感情。

他去世后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路上看到一个身影仿佛觉得是父亲,愣了好久才反应过来他已不在,一瞬间泪流满面,那种深深藏着心底的悲伤返到心头原来如此之痛,岁月流淌,总有那些不经意想起他的时刻能深深地使我悲伤,哪怕我正在一堆开怀大笑的人群中,哪怕是在晴空万里之下,哪怕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人们都已经把他淡忘了,那种突然而至的悲伤仍然排山倒海,压过心头。


是的,真正的悲伤并不是一种仪式。



@今我

    

外婆去世时我11岁。记事得很清楚了,还没去葬礼时抽抽噎噎,安慰悲痛的妈妈。我本以为看见毫无生气的外婆后我会由哽咽变成泪水汹涌。但真正到了葬礼上时,我看见了躺在棺木中的瘦小身躯,陌生的感觉让哽咽突然全都回去了。我像个木讷的人偶站在一边,看着扑到棺木边上不让盖上最后的木板的表哥表姐,那一刻真真正正抽身成为局外人。

一直以来我都质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冷血无情,但其实只有那场葬礼上我是冷漠的,而今回想和蔼又过分节俭的外婆还是会惆怅和心疼。而那次让我知道了我体内的默尔索的一面。

我后来有点明白葬礼上我的陌生感缘何而来,那个棺木里的瘦小躯壳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我的外婆了。于我,道别是双方的,我没有办法这样和她说再见。"      


愿我们都能来得及和所爱的人好好道别。



@三水子

   

初中的时候,同班同学在初三的时候突 38 41656 38 15830 0 0 1914 0 0:00:21 0:00:08 0:00:13 3143几天没上课,后来从别人处得知她的母亲去世了,后来过了几天她来上课了,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同情她,更怕这种事发生在自己或挚友身上,看到她时,自然迸发一种强烈的想保护她的欲望(我是女生),但也能从她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冰冷的死寂,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你很善良。



@陌上花开

       

自从我亲眼见到亲人的死亡后,便觉得人生便是这样,再热烈也是会化为虚无,人,生来便是向死而生。或许只有看淡生死,才能真正的珍惜当下。       

    

人生短暂,但片刻亦是永恒。



@晨露未晞 


之前总以为死是个很沉重很宏大的问题,经历亲人离世,发现死亡就像一个仪式,耗尽一生去等待的一个仪式,完成仪式也就完结人生。然后慢慢切断与人世的联系,慢慢消逝于一些人的记忆里。       

 

最后一句好像最近的《寻梦环游记》,另一世界的影子也会随着记忆的湮灭而消散



@嫌疑人x

       

毕业第一年,准确说是距离毕业一年还差一个月零3天,父亲离开了我们,检查出患症是3月,我在外地工作,家人一直没有告诉我这个父亲患病的事实,一直到4月30日到了家门口说我回来了,那天早上,其实已经夏天快来了,温度很高,哥哥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告知了我实情,但他说父亲不要他们告诉我,忘了后面他说的话,在后面发生的事……      

    

其实,还是希望无论病人还是家人,都能被及时告知,而非隐瞒。毕竟妥帖的告别也需要时间。



@阿喾

    

以前对生老病死也没多大的感悟,因为年轻嘛,青春无敌,世界一片明亮,到了高一的时候,爷爷忽然走了,虽然半年多之前就检查出了癌症晚期,但我还是觉得很忽然,也没有哭,最大的感受就是空。后来的后来,读了《皮囊》(就是书中第一篇),一边读一边哭,哭完一种巨大的悲伤压上来,那么好的爷爷真的走了。也许就是第一篇感触太大,皮囊后面的文章就觉得不那么出彩了。       


因为一篇文章内在力量的实现,需要读者情感的参与。



@Mumu

       

室友的爷爷昨天去世 他快九十岁了 早上去洗手间 就在洗手间里走的 室友说 这样的离开对老人家而言是好事 他手上长了很多冻疮 一直好不了

十二年前的夏天 曾曾祖母去世 那年我七八岁吧 对死亡一点概念也没有 只知道那个每次来我们家都给我们带很多零食的老人以后再也不会来了 起初一段时间 奶奶每天晚上坐在没开灯的房间里边听莆仙戏边哭 曾曾祖母走之前 她们晚上经常坐在一起听戏

我们都很清楚 我们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会离开 死亡是唯一无法避免的事 圣经上说 无论死生 有一天我们都要接受耶稣的审判 所以我们终会再见 尽管如此 我还是无法想象他们离开以后我要怎么像从前一样地生活


等他们离开,你自然不会像从前一样生活,只能面对变化的一切。



@叮当

  

感觉失去的痛苦不是雷霆万钧式的暴击,而是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侵蚀人心。祖父去世有两三年了,一大家子人总觉得祖母在慢慢走出来,但她却变得习惯孤独和安静。亲人的死亡,最难过的并非在失去他的瞬间,而是在以后蓦地想念的日子。

像朱自清先生说的,父亲去世已经许多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      

  

祝福祖母。



@荷包蛋

        

以前难以想象这个人的离去对家人带来多大的变化,悲伤过后的平淡大家都继续回到原来轨道上生活,有时想想是不对逝去的人太残忍了,但一直拿出来缅怀活着的人也很痛苦    

 

是啊,这就是生命。



@鲜于风华

    

爷爷和外公同一年去世的,发现时都是肺癌晚期。爷爷选择不治疗,很干脆。外公也没治疗,我是在后来才知道是没钱(具体原因无非就是子女推脱)。每次想到他蹲坐在那间用竹块和泥巴糊起来的墙下说“我有八万哦,还差四万哦!”(我妈给我讲的当时的情况),真的心痛。是什么原因让人想活下去,或者干脆的选择死亡?不懂。老人虽然一辈子都是农民,但人生过了几十年,我也不敢说他们就不会把生命看透,把人生理解到一种“哲学的高度”。

有一段时间挺抑郁的,想过自我了结,但就那一瞬间,被吓回到现实里了。后来没怎么想过这类问题,又接触了很多网络上不好的东西,陷在物欲里去了,最深的时候竟觉得物质享乐就是人生的终极,现在的环境就隐隐是这样教育我的。这是在老人去世之前。

老人去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觉得很多事都索然无味。现在的话也不算明白,勉强照陆遥在《平凡的世界》后记里说得那样生活着,不是从心底的理解和赞同,但总得继续生活。"


对生命的参悟,本就不来自读书。但不同的人,所倾向的又会完全不同。



@望星辰


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二十二》里面的那些老人们,死亡为她们来说,应该是一种解脱了吧!她们生得艰辛,死的默然孤寂……


这是“最残酷的倒数”。《二十二》的开头是追悼会,结尾是葬礼。老人们一一离开,镜头里只留下白雪覆盖的空空的大地。那个白茫茫的镜头,给人深深的无力感。她们一天天离开,我们却不知道能为她们做什么。


我也经历过生离死别,这是我犹豫再三,不愿想起的回忆。但我想,过去的终究过去了,我们仍然要继续生活,只是心里永远有一个角落为TA保存记忆,每年的某一个时候,向TA说一声:亲爱的,我想你……


《二十二》最有力量的,就是生命之平静啊。




2

当自己突然遭遇……


@荒岛

    

马原老师说:“生一场大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上天最慷慨且最宝贵的馈赠。”确实如此,因为你别人多了近距离感受死亡的机会。从而引发你对死亡的思考。生病五年,从最初自己差点儿过去,到后来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病友离去。甚至有的病友头一天还和我说了话,第二天就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五年的经历让我不再害怕死亡,但是我害怕死不瞑目。就是害怕有些想做的事最后没有做。在我看《滚蛋吧肿瘤君》的时候女主角的乐观和我有了共鸣。虽然我患的并不是癌症,但也差不多。不过我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逃避,除了命运;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丢掉,除了希望。死亡只不过是命运的一部分罢了,没什么大不了。

 

祝福。这份馈赠值得珍惜——因为比起时间,也许体验和思考更能让生命充实。



@不想长大的流浪狗

       

曾经出过一场小车祸,骑车和一辆轿车侧面相撞。倒下去的瞬间感觉自己要结束了。然后眼前漆黑一片。几秒之后清醒了,第一反应是我还活着,第二个反应是这次丢人丢大了。浑浑噩噩几个月养好伤之后就是高考。报志愿从想了几年的专业,换成听亲人意见随便报了一个从来没听过的专业,进入了对它没有感觉的行业。也许那场车祸改变了我,也许没有,没去深究。再看见别的车祸相关的情节,只感觉自己很幸运。但是走过生死边缘回来以后的大彻大悟,我没有体会,可能是因为我思想深度不够或者这个边缘迈得有点浅。╮(╯▽╰)╭       


好好生活,就好。



@栏杆拍遍。

      

从小时候到现在,只要是有人去世了,我就会想我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死了会去哪里?我呢?到底死了之后会去哪里。然后想下去就没完没了了,感觉自己都不是自己的了。😑  

 

亦真亦幻。



@yhqing

   

读研一的那年寒假,正月十五前的一个中午。一家子刚烧好饭准备开吃,突然听到外面一片吵嚷,我放下筷子出去看了一眼,楼道里远远地弥漫着灰色的烟。下意识地说了句,不好着火了。喊上爸妈逃跑。刚出房门,楼道里弥漫着滚滚的黑色浓烟。扯上衣角试图闯出浓烟,被爸妈喊了回来。无奈,只能进到房间,站在窗台呼救。嗓子喊破,楼下已经逃出去的人都无动于衷,自顾自地看着着火的地方,议论着。冷静着打了报警电话。等待着救援。内心毫无波澜,丝毫没有担心地等待着。爸妈说,如果烧到了自家里,就撕了被单,把我吊下去。平静地等待着,消防官兵踹开了房门,在余烟中我们穿过。直到事情过去两天,才意识到可怕,夜里做起噩梦。这一番,近距离地与死亡接触,像是一门课,学完后,心性变了,整个人也温和了,不再急躁,更加沉稳了一些。       

 

与“死亡”近距离地接触却又毕竟彼此相隔,这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之一了吧。



@less is more

   

生,不由己,希望,死,得其所。参加过很多葬礼、追悼会,深感最终连“死”也未必属于自己,有点怕死了。       

“死”是自己的,“死后”从来都是属于活着的人的。



@竹林清雨

     

小时候想人死了都埋在地下,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一定是很深很深的,要不挖地的时候就会挖到他们了……然后他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很可爱。真希望是如此。



@人生若只如初见 

    

看到这个话题,我想大家应该都会把范围局限于亲友的离世,而我则想不走寻常路。

看到这个题目,一本书的名字浮出脑海――《从前我死去的家》。

当沙也加(女主)得知真正的沙也加在二十三年前已经死去时,当他看到刻有沙也加,安息吧的十字架的时候,我无法体会他那时候能感受,但我知道他此刻的绝望与无助。

 

不走……寻常……路。



@

    

百年孤独里被太阳晒化了的那个美人儿蕾梅黛丝    "小学五年级放国庆假第一天,早上开完大会中午和几个小屁同学照常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只很可爱的超小的猫咪,脖子上挂着红绳,貌似找不到主人,我们一直逗它玩。

突然一辆白色面包车从我们面前经过,离得很近于是我们下意识退后,可是猫咪还一直在和面包车同个方向行走,猫咪挨着车轮非常近,好像擦到了腿,一瘸一瘸走不快,当时面包车其实开的很慢,我有想过去抱小猫,可是我害怕滚动的车轮。我们几个就瞪着眼看着车轮慢悠悠一圈一圈滚着,最终整个轧到小猫身上。

我在那堆屁孩里自诩胆子大,所以走过去看了轧后的猫的尸体,当时我只是大笑,我说:“切!不可怕不可怕!你们那么胆小的!”

今年我大三,每年9月29日我都想,当时我应该冲过去抱起它,或者是去拍打面包车的窗户,当时车开的这么慢,不应该啊不应该啊……"    

 

愿我们每个人都更多善意和勇敢。




3

在“生”之后


@已陈刍狗


三年前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就拒绝看到任何有关孩子被虐待丢失的新闻和影视作品,觉得无法承受。去年读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书里写南下的途中火车停车,一个母亲下车上厕所,火车突然开走,眼睁睁的看着火车上的小女儿被拉走。读到这里,心头猛的一痛,竟是哭都哭不出来了。因为书中太多这样的情节,最终也没能读完。       

 

先感慨一下,今天谈“死”的,远比谈“生”的多。



@夏小桑

    

经历了最难受,疼痛感最强的一天就是生甜面酱。那天在医院,我应该是忍了一辈子的疼痛,不说话不出声,只管在心里默念,我可以,我能忍,为了我儿子,我坚持。从早六折腾到下午四点多,毕生的容忍和精力全被时间和反复的疼痛磨合完。再后来看到电视剧里的生孩子,忍不住会从心里为她加油,告诉她深呼吸,坚持。真的有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甜面酱”这个名字很可爱:)



@雨露

       

为人母以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妈妈的伟大。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也就知道当年我自己是怎样一天天长大成人的。以前,每当我和父母意见不合反抗顶撞时,妈妈经常唠叨的话就是:长大翅膀硬了,学会跟我嚷嚷了,把你从砖头大小养活这么大,一把屎一把尿的,容易吗?现在我才真正理解“砖头大小”是多大,“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是有多辛苦!


但同时也要记得,小孩子的翅膀难免会硬的~



@DD


死亡好像是一件离我们还很遥远的东西啊,所以都没有认真想过。就生来讲,现在大约是不太想生孩子的,怕生到熊孩子😂 。


从第一条到现在,你最让人羡慕。珍惜吧,年轻人。





怎么样?你也来吧。你的留言,大大的概率会被选入下周六“一周话题”的聊天现场!让我们在每周六,做一点美好而不孤单的事情~


回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留言。


所以,下周聊什么?


下周话题

(题型:常规问答题)


年终岁末,不能免俗,照例要总结,也要展望。所以,以下问题任选其一来回答吧——


1. 2017年,你最庆幸、或最想肯定自己的一件事是什么?

2. 2017年,你最失望、或最伤感的一件事是什么?

3. 新年,对于你自己或整个世界,你有什么新的期待?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