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决选书单TOP36 | 请你投票

2017-12-24 书评周刊编辑部 新京报书评周刊

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第七封信中说:“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能从全年与读者见面的海量图书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无疑是艰难而责任重大的,但这件事我们坚持了14年,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与你一道,通过阅读这件小事,让匆忙向前的脚步多一点分量,在漫漫路途中找寻人之为人的完整体验。


2017年度好书入围决选的书单揭开面纱。我们从初选100本好书当中,遴选出36本,打通门类,不设题材限制,仅以书本身的质量为主要依据;并根据初评评委的推荐和编辑部的讨论,增设9本评委推荐书目,让这份书单更完整更多元。


12月2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B12版


里尔克说:“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


这一本本书,一页页承载精神与智慧的载体,或许就是枝叶之外、地表之下的盘根错节,它们沉静而孤单,召唤我们的关注与欣赏。而你,亦将在此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我们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对于这36本书

作为场外评委的你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你对这些书还不熟悉,请往下看


《鱼王》

作者:(苏)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译者:夏仲翼 等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鱼王》呈示着自然之雄浑和丰沛。小说中的任何一个章节都能看到这些气象。自然被刻画得具有魂魄,感性和诗意。阿斯塔菲耶夫所在的时代,大批杰出作家被流放,囚禁或死亡,更多的作家充当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当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写机声隆隆的工地,写压倒一切的社会建设成就的时候,阿斯塔菲耶夫退回到自然世界。


他出生在苏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个村镇,西伯利亚荒寒的自然孕育他的成长。卫国战争时期,作家在青春时代经历战争,亲历生活之残酷;战后他从事过各种工作,钳工、铸工、杂务工、搬运工,这一切构成他生活的现场,故乡故土构成他文学的根基。在《鱼王》中,我们看到俄罗斯的乡村现实,看到人生存的浩大空间,地理背景,自然山河。然而权力意志和意识形态运行的轨迹被摒弃在外。这是《鱼王》经受住时间的淘洗而成为现代经典的缘由。

推荐人:夏榆



《醒来的女性》

作者:(美) 玛丽莲·弗伦奇

译者:余莉

版本: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醒来的女性》被视为小说版的《第二性》,是一部女性的心灵史。那位名叫米拉的女孩,按着社会的期待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但终有一天醒来,她恍然意识到她作为女人的意义与价值。《醒来的女性》写出了一个女人的苏醒,也带动了从此之后无数女人的苏醒。以文学的方式鲜活演绎了“女性不是天生的,女性是被塑造出来的”含义,某种意义上,《醒来的女性》间接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步伐。


它使读者正视,一个女人在平凡生活里所遭遇的侵害、侮辱、无视以及轻蔑,同时,它也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女性在荆棘丛生的环境中成长的艰难与困苦。米拉的际遇并非一个女人的际遇,而是无数女性际遇的总和。由此,《醒来的女性》成了一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打破沉默和执着呐喊的女性主义作品,一部致力于面对性别压制发出强烈呼喊的作品。《醒来的女性》之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深具革命意义,之于我们这个时代也依然弥足宝贵。

推荐人:张莉



《孩子们的诗》

编者:果麦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10月


近来,《孩子们的诗》让我爱不释手,这些诗中有童趣,有稚气,也有顽皮;有天然的想象力,有强大的原创力,也有震撼人心的洞察力与穿透力;有源于本能的欢喜、自在、善良与悲悯,也有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新鲜、豪情、洒脱与气度。


孩子们的诗,仿佛都是脱口而出的,却让人惊艳、沁人心脾,值得回味。孩子们的语感尚在形成中,平凡的文字在他们的笔下焕发了蓬勃的生机,生长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孩子们的时间感、空间感、审美力、逻辑思维力也都尚在形成中,他们擅于把抽象的概念化作生动的意象,对于自然的一花一木,对于人间的纷繁万象,乃至对于文字本身,他们都有着鲜活独到的感知,付诸语词,成为诗。这对儿童心理以及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创作者而言,都颇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们的诗》不仅具有珍贵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可观的文献价值。

推荐人:王利娟



《科克托戏剧选》

作者:(法) 让·科克托

译者:李玉民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17年10月


让·科克托将超现实情境带入了戏剧,并且尝试让角色脱离剧本,获得其自身的伟大意义。对于舞台布景,演员选择,说话时的节奏,科克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认为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伟大角色并非单调地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而是与演员和角色本身的演绎都有着极大关联。


科克托认为,“从整体上看,观众差不多就是个12岁的孩子,很难引起兴趣,必须用欢笑和眼泪来驾驭”。纯戏剧并不意味着隔绝,而是意味着对击中观众的新形式的尝试。科克托还重新定义了悲剧和喜剧,它们不再依赖于情节的整体性,从而变成分子,扩散在每一个独立的台词及语句中,因此即使是改写欧律狄刻及俄狄浦斯的故事,那些戏剧也和原始的悲剧有着极大差别。通过梦境般的片段与实验性的手法,科克托戏剧重新叙述了人类的现代精神生活。

推荐人:宫照华



《中国故事》

作者:一苇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口耳相传、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心性、审美直觉,甚或历史。一苇,一位语文教师,童话作家。她不满于孩子们的世界被铺天盖地的“格林童话”占据而本土固有的民间故事死气沉沉的现实。基于童话创作的实力和给大小孩子讲故事的经验教训,在对数万个中国民间故事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黄俏燕整理、改编出了她自己的八十一个“中国故事”。她期望这些中国故事能给孩子们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拯救”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滋补中国的孩子。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等自上而下的制度性行为相较,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的《中国故事》,其创作、出版与阅读,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传统文化自救的“民间运动”。换言之,这本书还是成年人的故事书,是悠久的中国民间故事迎来新生的“成年礼”。

推荐人:岳永逸



《撒旦探戈》

作者:(匈)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译者:余泽民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7月


东欧文学的杰出除了东欧作家普遍的对于形式的敏感之外,还在于他们天然地拥有一个对抗的主题,东欧各国在历史上经常处于被挤压被侵略和被奴役的状态,而这些恰恰成为东欧最杰出的作家创作的动力之源,使他们的作品充满内在的力量。《撒旦探戈》正是东欧文学这一优良传统中的代表性作品。


《撒旦探戈》的语言之流总体上营造出一种梦魇式的气氛,压抑、绝望,让人喘不过气。故事的地理空间是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那是一个业已被废弃的农业合作社,大多数居民已经逃走,只剩下十几人在阴雨连绵的晚秋日子里演绎着绝望又疯狂的惨淡生活。尽管拉斯洛不像另一位匈牙利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凯尔泰兹那样有直接的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但是在他语调黏稠的小说语言的作用下,那个农庄渐渐具备了某种集中营式的可怕气场,而随着人物命运怪异、滑稽又惊悚地进展,整部小说亦逐渐展露出其反乌托邦主题。

推荐人:凌越




《论巴赫》

作者:(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何源、陈广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最好的巴赫已在他的音乐中,传记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他的音乐的方式。阿尔伯特·施韦泽的这本《论巴赫》据说当年是写给法国人看的,但最终成为了超越地域和年代的经典之论。关于如何聆听和演奏那位“音乐史上的耶稣”(舒曼语),施韦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巴赫是客观的、非个性的,是画家式的,是抽象的,是谦卑的。


另一方面,身为“管风琴运动之父”,施韦泽也从机械性原理和技术化的角度分析了众多层面的乐器与巴赫的交互关系。“巴赫在施韦泽身上复活”,如此评价或非过誉。对我来说,施韦泽从巴赫那里获得的和平之义,另有一种切身的体验,那就是当我写作时,巴赫是唯一可以在场的音乐,它不构成任何思绪的纷扰,而是将我领入一处平静、开敞的空间,展开自由的思考。

推荐人:朱朱



《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诗的八堂课》是一本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诗学著作。作者江弱水兼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和比较文学。他的文章,一向能把学问的驳杂,挫磨为文章的精纯,在当代学者中自成一家。构成本书的八课为:“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地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为何是这八课?是因为作者相信,汉语古典诗学体系里的关键词,也可用来总结中西古今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


对作品的细读,是作者所长。书中精彩地分析了许多现代以来的诗,比如鲁迅、卞之琳、冯至、纪弦、郑愁予、张枣、杨炼、欧阳江河、于坚、朱朱、黄灿然等诗人的作品。无论对所评诗作的选择,还是对诗歌细节和相关问题阐释,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四两拨千斤,每有所论,皆有新见。文情难鉴,书中所论或有可商,但作者睿智与博学搭建的文路,可带领我们进入广阔的诗思天地。

推荐人:颜炼军



《心画》

作者:(美) 卜寿珊

译者:皮佳佳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卜寿珊的最大特点在于她古代汉语的造诣精深,可以自由出入中国画论,因此她不做险论,致力于向读者呈现中国文人画的正统与本色。本书上承列文森将中国艺术分为“业余”与“职业”的理路,下启方闻和高居翰等人“超越再现”的观点,多年来是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必读书。


“中国文人画五百年”,从画论的意义上,起于苏东坡,终于董其昌。卜寿珊认为,文人画理论出现于北宋,当时的文人画家首先是一个社会阶层,以精英自我标榜以区分于画工。南宋晚期,院体画与文人画开始分野,文人画家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士人,开始与特定主题和风格相关。卜寿珊写出了一个由社会环境、美学趣味、阶级区隔共同塑造的中国文人画传统。虽然著作中的大部分观点今日已被视为常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本书对于西方世界理解中国艺术传统,功不可没。

推荐人:马凌



《散步去》

作者:(日) 谷口治郎

译者:伍楚

版本: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来一场缓慢的街头漫步都已成为奢侈。在日本,却有一个可爱的老头把它带入了每天的日常。谷口治郎在中国最被读者熟悉的作品是《孤独的美食家》,这一次,他将轻松自在又幽默的漫画风格延续到了《散步去》。


我们跟随着谷口治郎的脚步,行走过如同睡去的街区,攀爬过微缩的富士山景,观察富有生趣的动物,欣赏不期而至的风景……再平常不过的散步,在这里化身为打开生活之美的通道。谷口运用平实淡雅的画笔,将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召唤出来。画笔、文字共同构筑起缓慢而真诚的讲述,时间变成了人类的朋友,自然变成了生活的情人。

推荐人:张婷



《现代艺术150年》

作者:(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王烁、王同乐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这是一部文笔轻松、资料翔实的艺术史普及著作,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印象派绘画到野兽派和立体主义,从达达主义、包豪斯到抽象表现主义,直到当代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这本书把现代艺术在两个世纪的运动和变迁娓娓道来。


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始终是艺术史上最为复杂的一段历史,这本书以现代艺术的流派和关键人物作为章节,以谨慎、轻松、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在艺术史的文献和作品之间举重若轻,穿针引线,把现代艺术不同流派之间的渊源关系、艺术特征和相互影响,讲得清楚明白。

推荐人:李洋



《石挥谈艺录》

作者:石挥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2月


石挥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天才,他不仅表现出优秀的表演天才,更在电影表演和电影艺术创作方面有丰富的思考和写作。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登上“民主三号”邮轮,从此再无音讯。由于特殊原因,石挥生前的文章、日记和手稿,没有受到重视。


1982年,魏绍昌主编出版了一本《石挥谈艺录》,收录了石挥的19篇文章和2篇译著。2017年,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镇新编的三卷本《石挥谈艺录》,是他多年从事电影史料的发现与研究后的成果,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石挥著述辑录,收录了石挥写于1937年至1957年间的各类文字总计140余篇,全面展现了这位中国电影天才令人惊叹的艺术才华。

推荐人:李洋



《重塑中华》

作者:黄兴涛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继“中国往何处去”之后,“中国从何处来”成为近些年的一个学术出版新风口。黄兴涛的新著:《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从清代中国的“中国认同”开始,重点讨论了辛亥革命及抗战爆发两大关键节点的“中华民族观”。一个特别有趣的观察是,中国精英在政治形势变化之时,所持的“中华民族观”也相应地发生各种变动。比如,清廷退位让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民族观从“驱逐鞑虏”升级到“五族共和”,日本侵华则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对“中华民族”的接受与认同。这既可以庸俗地理解为屁股决定脑袋,也可以高尚地视作“时也,势也”。


如果我要写一篇书评的话,书评的题目大概是《康熙与乾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么?》,谈谈康乾等满族统治者并不虚幻的“中国认同”,《重塑中华》一书对此作出了非常精彩的探讨,“中华”首先是一部观念史的变迁。

推荐人:张明扬



《洪宪帝制外交》

作者:唐启华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8月


唐启华先生可能是华人学者中的天字第一号“北洋吹”,长期致力于厘清被民族主义史观遮蔽与贬抑的北洋外交史。继《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之后,这位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主任又出版了《洪宪帝制外交》,将这股北洋外交翻案风吹到北洋时代最核心也最敏感的袁世凯时代。


为袁世凯称帝翻案?事实上,唐启华先生并无意于为袁世凯称帝本身做任何辩护,他的着力点是反驳这样一种传统历史叙事:即袁世凯为了称帝而卖国,以签署“二十一条”为代价换取日方的称帝支持。唐先生通过对中、日、英、美四国史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一个可能比“袁世凯未卖国”更犀利的结论:袁世凯正是因为执行了不愿屈从日本的“多边”外交政策才遭受日本人的忌恨,日方利用袁世凯称帝这一“良机”全力倒袁,这才是袁称帝失败的主因。

推荐人:张明扬



《章太炎全集》

作者:章太炎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


章太炎是中国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意义可与孔子、刘向、郑玄、朱熹等人相媲美,他们对先前学术史成就给予系统总结,并为未来学术发展开启无数法门。然而,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化太快了,“有学问的革命家”在很多时候竟然成为革命的对象,再加上其作品刻意艰涩,让相当多人望而生畏,因而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收集整理。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缺憾。


上世纪80年代初,章门弟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推动《章太炎全集》整理,并迅速出版了前几集,受到知识界广泛关注、普遍使用。然而遗憾的是,经济大潮迅速席卷了中国各个角落,《章太炎全集》整理戛然而止。上海人民出版社几年前邀集学术界研究章太炎的专家,接续整理未完部分,终于大功告成。历时四十年,参与编辑整理的既有太炎先生及门弟子,更多专业研究者。煌煌二十卷,是目前为止搜罗最完备的章太炎作品集,必将成为研治中国史一部无法绕开的文献集,不论古史,还是近代;也不论文学、史学,还是哲学、语言文字学、制度史、社会史。

推荐人:马勇



《北京口述历史系列》

作者:定宜庄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7年3月


这套书包含《八旗子弟的世界》《城墙之外》《府门儿·宅门儿》《胡同里的姑奶奶》《生在城南》五本书,都是学者定宜庄记录的诸多北京人口述史。访问者定宜庄在“总序”里说“我是从他们的讲述中,才具体地,而不是概念化地懂得了北京,也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才一步步地进入了这座城市,并且慢慢触摸到了北京人的血脉、灵魂和神韵”。


这套书以口述史料与文献互证,访谈对象以旗人为多,而又分门别类,或集中性别视角,或着重地域特色,或以阶级分层。访谈内容遍及家史、风俗、商业、个人嗜好各种层面,呈现了一个从晚清到当代,立体化的北京。贵贱富贫,翻云覆雨,诸多满布时代烙印的人生故事背后,其实也隐藏着百年京师的社会结构变化。也唯有那些口述实录与问者追索带出的诸多细节,才能补足一块块缺失在宏大叙事中的历史拼图。

推荐人:杨早



《中国1945》

作者:(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季大方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3月


1945年的中国,漫长而残酷的战争阴霾看似正在散去。取得了欧战和太平洋战争胜利的美国政府,深信自己对全世界事务有着近乎完全的支配权。只需美国政府出手调处,中国两大政治、军事势力之间的积怨死结就可迎刃而解。


伯恩斯坦从全局战略的角度指出,所谓“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它一意孤行地支持一个腐败、独裁必将失败的政权,而恰恰是因为美国政府本身政策的犹豫不决,在受到苏联影响的左翼政治人士的引导下两头下注,随时准备抛弃旧日盟友另求新欢。伯恩斯坦从解密的苏联档案中发现,真正的转折点不是时人关注的重庆会谈,而是苏军进入东北,从那一刻开始,这场全球两大政治阵营在远东的争斗就已经开始,而作为另一方对手的美国却对此几乎浑然不觉,反而幼稚地将其定性为一场地区性冲突,相信凭借斡旋调处的力量就可以轻易解决,直到战争之门已经开启,仍然深陷乐观之中,被对手的政治文宣和游说所蒙蔽,执迷不悟。

推荐人:李夏恩



《当法律遇上经济》

作者:邱澎生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众所周知,明清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清末以前,既没有出现欧美国家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也并未出现与此相配合的法律改革。然而,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定论退回到明清的生活实践中去考察,当时的中国经济并非“一潭死水”。


历史学家邱澎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到历史材料中的,具体而言,他通过考察包括商人在内民众主持案件审理工作的法官,以及协助法官审理案件的幕友,还有私下为民众起草状纸与为胜诉而出谋划策的讼师,得出:人们在外在制度条件变动的限制下,还是发展出了种种不同的法律价值观与法律推理方式。


邱澎生在书写过程中注意走出“西方中心主义”,不是说否定工业革命提供的经济发展方向,而是说,要拒绝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审视历史的复杂性。用他的话来说,是“喜欢由经济、法律与文化不同场域的复杂互动,检视古今中外人们如何在强大的结构制约下仍然出乎意料地产生‘私利’与‘公利’之间新形态的相互协调。”

推荐人:罗东



《美丽与哀愁》

作者:(瑞典) 皮特·恩格伦

译者:陈信宏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0月


政客们的争执,外交使节的奔走,指挥官的抉择,地图和沙盘上的推演化为战场上的血腥厮杀,不得不说,我们所熟悉的战争就是由这些宏大的碎片所组成的。那么,战争中的普通人是什么样的呢?


一战不仅是一场“世界大战”,更是一场在全方位改变了人类认知的战争,古典时代战争的所谓“美学”在这场战争中被消灭殆尽。《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这本书所讲述的正是这些战争中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尽管书名看起来颇有些感伤滥情的味道,但书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从乐观到悲观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生死莫卜的命运,却让这个书名变得恰如其分。当你在开篇读到这些普通人在国家的号召下奔赴战场时,你无法预知到书的结尾这些人是死去还是活着。将这本书的每一个细碎的篇章联结在一起的,正是这些散落在战地各处的无名生命。

推荐人:李夏恩



《雷蒙·阿隆回忆录》

作者:(法) 雷蒙·阿隆

译者:杨祖功、王甦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8月


雷蒙·阿隆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评论家。在这部思想回忆录中,他追述了20世纪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他与法国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交往乃至交锋,并对自己的全部著述做了归纳。对于此书的价值,莫过于阿隆自己的评价:“我相信,我已经说出了基本事实。”


作为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的传人,阿隆的政治思想接近英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终极结论、完美社会和群体拯救的思维。他与萨特为首的左翼对峙几十年,始终坚持责任伦理和个人诚实,对于每个重大事件都明确表明立场,同时拒绝各种狂热和暴力。这使得他在奉行“all or nothing(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战后法国思想界一直处于孤立和边缘地位。


通过这部回忆录,读者可以了解20世纪法国知识界的风貌,了解科耶夫、J.拉康、韦尔、费萨尔、埃里克·韦伊、阿尔库塞、M.梅洛·庞蒂、萨特和波伏娃等思想家。阿隆强调民主的“现实性”和“平庸性”,批评萨特等人对自己所谈论的事情往往一无所知,尽管阿隆审慎、清醒和明智的观点不及萨特更有思想魅力,但历史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

推荐人:景凯旋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安尼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1960年,以色列特工在阿根廷绑架了纳粹德国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者艾希曼。1961年4月,针对艾希曼的审判在以色列拉开帷幕。当时流亡在美国的汉娜·阿伦特主动请缨,代表《纽约客》赴耶路撒冷报道审判过程,先后撰写五篇报道连载于《纽约客》,1963年扩展成《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


阿伦特之所以毛遂自荐,是想近距离地观察艾希曼这个纳粹屠夫、杀人狂魔,但令她失望乃至震惊的是,艾希曼是一个既不充满仇恨也不内心癫狂、既无嗜血欲也无极端人格的平庸乏味之辈,他内心空虚,道德空洞,既不思考也无思考力,说他是大屠杀背后的操盘手简直是荒唐的,因为他根本没有脑子。


因此阿伦特提出“平庸的恶”这一观念,正是艾希曼的平庸,也就是为了升迁而展现的官僚式的愚忠,以及被纳粹彻底的洗脑,使得他成为大屠杀的刽子手,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恶人。阿伦特由于对艾希曼的“可怜”以及对以色列高层和犹太人领袖的微辞,在文章刊出后受到犹太人的口诛笔伐,可谓众叛亲离,甚至遭到犹太人组织的绝罚。但“平庸的恶”却时时刻刻敲打着我们每一个平凡之人的灵魂,恶来源于思考的缺失,我们每一个不思考又没有思考力的平凡之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艾希曼。

推荐人:翟志勇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美) 盖伊·特立斯著

译者:范晓彬、姜伊敏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


尽管特立斯每本书每篇文章处理的题材都各不相同,有时甚至相去甚远,但总的来说,在特立斯所有这些题材各异的文章背后,我们可以轻易发现一种共通的充满惊奇的打量的目光,这目光因为饱含情感甚至有了重量,它似乎盼望着在它的描写对象上留下类似于绳索勒出的痕迹。


因为这目光,对大多数人来说司空见惯的场景、事件和人物,在特立斯笔下都渐渐发出某种独特的光芒。特立斯的非虚构写作不像一般的记者总是直奔主题,而是借鉴了小说家迂回的手法,他对环境比一般记者要敏感得多,不放过人物周围任何一个貌似不起眼的细节,结果这些被扎实描写的细节回馈给特立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本。特立斯的非虚构写作,应验了美国大诗人庞德的一句名言:“文学是日常生活事件的新闻。”在此意义上,特立斯的写作弥合了文学和新闻报道之间存在已久的鸿沟,并为文学史上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流派的诞生奠定了最扎实的几块砖石。

推荐人:凌越



《青苔不会消失》

作者:袁凌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4月


《青苔不会消失》是作家袁凌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品,那里有十二则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更浓缩了中国社会灰暗阶层人物的命运。那些灰色的乡土与河流,那些事故的幸存者,那些被生活抛弃的人,那些残病之人,那些穷苦之人,那些流离失所者……那些生活在灰色和灰暗之处的人身上的光热,都凝聚在这部作品里。


作为写作者,袁凌“诚实地面对他们的沉默,感受其中质地,保留被磨损掩盖的真实”,在写作中,他努力“还原事实本身,避免文学性的嫌疑”。由此,他记下了我们时代地表之下的艰难与疑难,也记下了我们时代人的痛苦、忧患和困境。《青苔不会消失》的文字诚挚、朴素但又深具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是值得我们表达敬意的作品——在困苦时刻书写沉默者的作者,如同大地上辛苦劳作的农人一般值得尊重。《青苔不会消失》的出版表明,在今天,做到完美修辞并不是写作者最大的挑战,勇敢正视眼前之事并诚实抵达地表现,才是我们时代写作者应该具有的美德。

推荐人:张莉



《弦诵复骊歌》

作者:岱峻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4月


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条:一是完全国立,自始至终由国家力量建立的大学;二是由各地的学堂、书院等公私学校发展扩充建立的公立或私立大学;三即教会大学,是在清末以来的教会学校体系内部发展起来。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教会大学已与国立或华资私立大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抗战爆发之后,原来集中于北平与东南沿海的高校群,因为战争的原因内迁,打破了中国本来教育不均衡的状况。而教会大学集中的成都华西坝,是与昆明并列的后方文化高教中心之一。


《弦诵复骊歌》正是通过一出出折子戏般的学人往事,展现出“教会大学”为大后方的中国教育与中国社会做了哪些事:从农业调查到国学研究,从藏地建设到中西交流,从妇女教育到牙医普及……战火纷飞的年代,现代文明的输入从未停止。


还不仅仅如此,启蒙者自己也在被以成都为中心的中国本土文化浸染与改变着。钱穆在赖家园子(齐鲁国学研究所)创造出的书院风味,大可看作日后香港新亚书院的滥觞;而1950年被驱逐出境的金陵大学教授芮陶庵,淹留香港参与创办崇基学院,两个儿子也都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更不用说金陵大学农经系师生渡海开拓的台湾农复会事业。是时候正视这些“教会大学”的影响与意义了。

推荐人:杨早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作者:彭文生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中国经济永远充满争议,央行行长周小川这边警告“明斯基时刻”可能到来,资本市场那厢热议“新周期”。本质是任何人都无法置身经济之外,彭文生博士新著《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正当其时,一方面立足现实,以问题导向解析房地产、债务、钱荒等热点,另一方面则试图提供与主流不同的框架,引导读者思考更深问题。


彭文生博士著作一向不乏诚意。对比上一本备受关注的《渐行渐远的红利》,《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相对低调,但内容更具突破性,框架也更为系统,花费不少心力梳理近百年文献。彭文生亦对笔者表示,前书虽立足人口特殊视角,但框架还属于主流宏观分析思路,《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则反思主流框架,涉及方法论改变,也触及经济金融根本问题,如什么是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究竟如何?


金融危机后,经济学一直有反思,金融周期理论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提出,国际研究如何与本土问题结合,主流经济学如何应对现实考验,彭著给出了探索。我所主持经济读书会的书单上,《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数次上榜,有书友评价其为面对真问题的作品,我觉得当得起。

推荐人:徐瑾



《道德与商业利益》

作者:(美) 贾森·布伦南 彼得·贾沃斯基

译者:郑强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7月


市场经济与道德两者的关系,即便在市场经济最具荣光的时候也若隐若现,挥之不去。美国两位年轻的学者在《道德与商业利益》一书由此提出问题:哪些东西可以被出售,哪些不能?如果不能出售的却被出售,是不是在破坏道德?


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思维或许是会破坏道德、精神乃至人性。中国二十世纪末的一场“人文大讨论”同样在警惕全面商业化,美国近年声名鹊起的学术明星迈克尔·桑德尔在其著述和演讲中也在表达担忧。本书的两位作者反问,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有的东西是否可以被出售,而是这些东西在道德上原本就不正当,与市场本身无关。


退一步而言,难道不出售而通过偷盗、赠送或其他方式获得就是对的吗?毒品或儿童色情图书交易不正当,是因为这些物品在道德上原本不具有正当性,即便免费或通过强权、而不是市场获得,也不合法。他们梳理百年来对市场的各种质疑与误解,在书中讨论市场的范围和伦理限度,提出道德与商业利益并非矛盾。他们为市场经济作了一种伦理上的辩护。

推荐人:罗东



《从投票到暴力》

作者:(美) 杰克·斯奈德

译者:吴强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1月


该书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民主化常常会导致民族主义冲突”,作者以拿破仑法国、威廉皇帝德国和纳粹德国为例,说明战争暴力都是在民主努力失败之后接踵而至,从“投票”到“暴力”之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以严谨的分析说明不能把民族主义旗号下的暴力冲突简单地归因于民主化,甚至进而拒斥民主化;进而指出民主转型不充分是导致民族主义冲突的基本原因,应思考如何避免陷入民主化不彻底的陷阱。


在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民主化浪潮几乎都伴随有民族主义思潮、民族国家独立等诉求,作者力图厘清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揭示了走向冲突的真实原因:民主转型不充分将会导致精英阶层煽动民族主义、为维护统治秩序而做出冒险决策。促使人们认识到,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国家,实际上并不具备以民族国家的人民主权代表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合法性,国际社会也无法相信一个缺乏民主、独立、自由价值观的国家能够遵守国际法和维护世界和平。作者提出的对策是,一方面要建设支撑民主化过程的深厚的制度纽带,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受到保障的民主自由权利,才能遏止暴力发展趋势,与所有国家共享公民认同和公民民主;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转型过程中本土的制度化环境,不应盲目拷贝自由放任的药方。

推荐人:李公明



《记忆的性别》

作者:(美) 贺萧

译者:张赟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口述历史现在已成现代史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口述史可以纠档案资料之偏,但同时也因事件发生年代遥远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给口述人的回忆带来了记忆的偏差。口述的本质其实是听回忆者讲过去故事,而贺萧发现,回忆者在讲故事的时候,会不断受社会“话语”的影响,从而不自觉地将“故事”的真实成分不断过滤和遮蔽,进而创造出与主流叙事相同的个人经历。


美国学者贺萧深知口述史的利与弊,她花费十年时间,走访了陕西农村,通过采访72位妇女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集体化时期农村生活变迁的回忆,重新探寻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贺萧在采访中发现,大量女性因为接受了进步史的影响,受到以好、坏划分过去与现在的思维模式,导致她们在回忆中出现了记忆的偏差。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地位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以更大程度地参与公共事务,与男性一起到田间劳动。可是,“妇女解放”与男性进行同样高强度工作的同时,也为她们晚年带来了不小的病痛。


在分析妇女回忆的时候,贺萧主动剥离社会话语对妇女经历的影响,结合历史档案,分析故事中的“真”与“假”,从而寻找出造成她们回忆偏差的社会主流话语。本书为如何利用口述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范本。

推荐人:宋晨希



《改革大道行思录》

作者:吴敬琏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0月


吴敬琏教授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理论先行者,中国法治化市场经济的推进者。近些年来吴敬琏在深化中国市场化改革和推进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方面殚精竭虑、赤诚奉献、不断呼吁。


这本《改革大道行思录》,汇集了近5年吴敬琏教授在中国改革的总体设想,具体的改革目标方面的建议,以及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转型之路方面的文章,也包含一些直接写给政府决策层的改革建议,其中的一些建议也写进了有关改革文件,变成了中国改革的实际措施。


这本著作的文章真可谓是大道从简、质朴无华,但功力甚深,句句牵涉到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现实中的真问题,有的建议也被上层接受,在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了现实作用。

推荐人:韦森



《驯化利维坦》

作者:王建勋

版本:东方出版社2017年1月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17年12月投票决定废除一项被叫作“网络中立”的规定。简言之,“网络中立”是指这样一种原则,即网络服务商不能够控制流量,不得以更快的速度传输自己的服务。废除结果一出,美国特朗普政府旋即遭到“限制网络市场自由”的质疑。


近代以来自由被认为是一种天性。但实际上,自由的获得和存续在任何社会或任何时候都不是一劳永逸,而需要争取与巩固。纵观人类历史经验,怎样维护自由都是一项挥之不去的重要议题。既是经典的、也是当下的。青年学者王建勋由此出发回到十七、十八世纪的思想现场,重识思想家们在此间毕生倡导的一种“有限政府”制度框架。


这是因为,按照古典自由主义的说法,自设立起,政府目的是结束混乱而提供生活秩序的安全基础,最重要的前提是要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果不经约束和规范,很容易蜕变成令人警惕的“利维坦”。王建勋在《驯化利维坦》一书中同时以早期美国的实践为例,探讨他们是怎样思考政府、社会、市场与个人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旁征博引,直面汉语学术界含混不清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他的回顾和论辩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更清晰的道路来理解有限政府。

推荐人:罗东



《回望》

作者:金宇澄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金宇澄的《回望》用一种最为得体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来历和父母一代的遭际。从中我们得以感知一个江南普通读书人家庭近百年来的悲愁与欢欣,并借此感知那些被遮蔽在正统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冰层下面的中国人静水深流的生活。书中最为动人的,是无数具体的名物,人的名字,器物的名字,书籍材料的名字,村庄、街道、店铺甚至公交车辆的名字,它们在回望中复活成曾经有过的生命,且平等地携手向我们走来。


在《繁花》中,在随后一系列精细的名物插画中,在《回望》中,金宇澄做的似乎都是同一件事,即重现不复存在的旧日生活场景,教我们知道自己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人和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这种重现,本身就是创造。

推荐人:张定浩



《余音》

作者:葛兆光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都说天才总是成群地来,晚清民国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但是恰如葛兆光先生所言:“学术史的进与退,学者的幸与不幸,一个领域的平庸和不平庸,不完全在那几个天才。”如若没有让天才成才的时代环境,“哪怕天才成群地来,也一定会成群地死”。


这本《余音》写的就是天才是如何成群地来的,又是怎样成群地死的。但是长歌唱罢,抚今追昔,我们读到低佪不已的怅惘,却没有丝毫顾影自怜的哀怨。读罢《余音》,乃知“余音”未成“绝响”。对于晚清民国的学术大家,葛兆光可以说是心向往之,神(身)亦随之。后来人回看我们这个时代,葛兆光应是知识人仍在坚守学术取向和价值理想的标杆性人物。

推荐人:周濂



《游隼》

作者:(英) J.A.贝克

译者:李斯本

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对游隼迁徙至英格兰东南沿海过冬,一位叫贝克的人一连十年,始终追随着这对游隼的身影,他穿过雾霭的树林,跋涉寒冬的江河,在十年寒暑中静心望向天空,以极其精准和动人的笔触记录下这群生灵的活动和身姿。于是有了这部关于如何成为一只游隼的书。


这也是一本写给一种行将灭绝的生物的哀歌。二战期间,为保证英国空军信鸽的安全,游隼被大规模猎杀,大规模农业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更使得游隼的处境岌岌可危。与其说这是一本纯粹的自然观鸟记录,不如说是一段凝练了一个人与一只鸟一生的故事。他向往它的自由,同时厌恶身为人类的自己,开发、发展、战争,人类闯入并破坏了游隼的世界,杀戮、毁灭、抹去游隼的踪迹。而只有在乡野之上,和寂寞孤傲的游隼一道,贝克才能看清自然界的悲悯与渴求,看清自身对于人类世界的厌弃和疏离。

推荐人:张畅



《羽毛》

作者:(美) 托尔·汉森

译者:赵敏 冯骐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独立保护生物学家托尔·汉森的这本书专注于“羽毛”——这种鸟类特有的轻盈、斑斓、抗风、保暖的体表覆盖物是从何演变而来?它为什么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形态?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不仅很难有机会去观察在空中飞过的鸟,也很少有意愿去探究这些“无用”的问题,所以这本书能唤起和满足人对知识本然的好奇心。跟随作者精确生动的讲解与叙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于羽毛的一切——演化、功能、美艳。


这本书是科普作品的绝佳范本。它绝非自上而下的姿态,毫无僵化老套的表达,而是以讲故事、做调查的方式来展现自然现象和科研过程,让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诙谐的语言风格完美并存。

推荐人:李妍



《第三极的馈赠》

作者:(美) 乔治·夏勒

译者:黄悦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2017年1月


青藏高原——南极和北极之外的第三极如此神秘。陆川在《可可西里》里谱写了一曲藏羚羊的悲歌,在这本书中,美国的夏勒博士也为保护藏羚羊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进行了卓绝的斗争。


作为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首席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乔治·夏勒博士受邀来到中国,在四川和羌塘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保护工作。1985年他第一次见到藏羚羊,1988年开始追踪藏羚羊,寻找藏羚羊的产仔地,2002年,他终于在绍尔库勒湖南面的山丘上,看到雌性藏羚羊以及二十多只新生幼仔,由此确定了藏羚羊羌塘西部种群的产仔地。在这里,藏羚羊不仅要面对盗猎者的猎杀,还要面对栖息地受到的诸多威胁。西藏的野外环境恶劣,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而变得温暖。乔治·夏勒写道:“这一幕超越科学,唤起温情,触动我的心。它更巩固了我许下的誓约,一定要帮助藏羚羊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博物学家的手记,如此朴实,却因其真实而触动人心。

推荐人:河西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

作者:梁漱溟 著  梁培宽 编注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


梁漱溟先生为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思想高峰。有的人说他是“最后一位儒家”,有的人尊之为国学大师、孔学专家,他却始终以忠实的佛教徒自任。不舍众生,不住涅槃,究心于东西方文化哲学,探讨人心人生之根本问题。既悲悯自己,更悲悯世人,发大愿力,以拯救民族文化、世道人心为己任。立身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或著书立言,杏坛主讲,或亟谋改良,江湖奔走,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之胆气,不畏强权,不惧时艰,身体力行,吾道一以贯之,俯仰无愧天地,蔚为近代知识分子之楷模。


梁漱溟先生哲嗣培宽先生数次辑录其父与各界人士往来书信,整理刊布,以其史料难得,搜罗广泛,历来受到学界重视。于今再加扩充,重新出版,收集梁漱溟先生不同时期往来书信761件,堪为历史之最。梁漱溟先生一生经历多端,交游广泛,往来书信规模巨大,殊难蠡测。由于种种原因,本书所辑录整理者,虽属有限,但内容真实生动,盛况空前,倍值瞩目。由此以观,上足以见彼时学者立身行道、修齐治平之宗旨,中足以窥国家转型、社会变革之艰难,下足以体世事沧桑、人情冷暖之变幻。一代杰出学人之身世沉浮、名山事业,尽情呈现在读者面前。

推荐人:孙家红


本文整理自2017年12月2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B08版。作者见文中;编辑:得得。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下方海报,玩游戏,赢礼物


12月2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B12版

点击图片直接浏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