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来问陈嘉映:为什么在当下,科学比哲学更容易让人信赖?

2018-02-02 我有嘉宾 新京报书评周刊


关于专业,你必然不会陌生一种鄙视链:理科瞧不起文科(理科和文科是通俗的泛称,分别包括医工理与社文艺等)。“学文科,自作孽。”你看,在大家的一种印象中,学文科的学生,教文科的教师,都可能“低人一等”。哪个学院的毕业生工资更高、大楼更派、停放的私家车更豪,都在悄无声息地象征着一种学科分层。


资源的分配自然涉及其它因素,但至少在观念上科学比人文更容易具有一种正当性,简言之,科学被认为是可以证伪的、有用的、有门槛的,甚至不容质疑。


我们由此前往窥探知识的“等级”。描述和解释世界,有神话、巫术、哲学、科学,而最终横扫其它知识体系的是科学。陈嘉映在他《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站在认知发展前端回望了这些问题,并对人与知识的本质进行追问。按照他的提问,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与科学相互冲突,你更愿意相信谁?如果换作与哲学相互冲突呢?而今,这本书重版面世,议题还是那些议题,但随着大数据、生物技术和AI的发展,科学的正当性和至高性继续攀登,而哲学或更广泛的人文学科却被认为面临着萎缩的风险。


第23期嘉宾:陈嘉映


我们请来陈嘉映先生做客第23期“我有嘉宾”。


他出生于1952年,19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国,现后在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哲学系任教,是当今中国备受推崇和尊敬的哲学家。专著包括《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像》《哲学科学常识》等,译著有《哲学研究》、《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等。


同时也请你来提问,比如围绕常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谁更接近更真实更丰富的世界?为什么在当下,科学比哲学、或更广泛人文社会科学更容易让人信赖?当然了,还可以是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或怎样走向一个良好社会,等等。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你即可向嘉宾陈嘉映提问。直到下周六(2月10日),书评君都在等你。



同往期一样,请你前来向嘉宾提问,问专业,问经历,问困惑。我们正在发布嘉宾、人物介绍与提问范畴,而你呢,直接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提问页面。我们挑出12至15个问题,嘉宾再选择其中6或7个回答。如果你的提问更真诚、更清晰、同嘉宾关注的领域或其人生经历更相关,被挑选和回复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请嘉宾有偏爱。高度成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自成一体的学识体系和别具一格的行事方式,让他们在行业内乃至公共领域中都拥有较高的辨识度。


他们的职业身份可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作家、科学家或艺术家,也可能是爱阅读的节目主持人或歌手。


书评君不能保证,你的问题一定能被嘉宾回复。在所有问题中,如果你的提问更真诚、更清晰、同嘉宾关注的领域或其人生经历更相关,被挑选和回复的可能性则更大。你的所有提问需要在200字内,我们看不见超出部分。


被复问题与嘉宾回答一道,都将在这里刊发。但即便未被挑选和回复,你提问时的所有思考都会被真诚对待。


第23期嘉宾:哲学学者陈嘉映


书评君现在邀请你向陈嘉映提问。截止日期下周六(2月10日)。你有嘉宾,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来提问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