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激荡三十年》相比,吴晓波续写的2008-2018这十年有何不同?

2018-03-05 新京报书评周刊

十年前,正值2007、2008年之际,财经作家吴晓波完成了上下两卷本《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很快成为备受瞩目、也颇受好评的畅销书。吴晓波在书中以编年史的方式,用典型人物和丰富的细节,呈现并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企业史。


2018年,改革开放已40年。前不久,吴晓波的新书《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出版,这本书是《激荡三十年》的续篇,至此,吴晓波完成了他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史的完整记录。“水大鱼大”,意指中国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一个恣意泛滥的大水,它在焦虑地寻找疆域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的压力和不适。


这本书如何?吴晓波对这十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史的叙述,你是否能够赞同?今天的“评审团”栏目,我们发布的是5位评审员对《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书评。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作者: 吴晓波 

副标题: 中国企业2008—2018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评审员

001

宋宋(一个普通读者)


对社会心理与时代情绪的表达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延续了《激荡三十年》的写作风格,同时在表达上继承着浓郁的“吴晓波风格”。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跌宕沉浮,同时又善于从小处着眼,从人物入手,结合政治背景,人文话题使得历史科普读物有了更强的可读性与亲切感。

 

虽然这本书依然以“激荡”冠名,但读来其实并没有前三十年那么多激荡澎湃之感。作者自己也说,在那部作品中,他用颇为“激越”的文字描述了一段“野蛮生长史”。而在这一部中,历史变得“更加壮观,也更加扑朔迷离”。如果说前三十年的变革,多集中在制造业与宏观政策层面,那近十年,我们更多得体会到了互联网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支付革命、社交革命、出行革命乃至娱乐革命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而同时,每一种新产业、新模式、新风向从出现到式微的周期被大大缩短。于是,我们会觉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新生事物越来越多,仿佛每个人都在时代之风的吹动下不得不一路小跑,兴奋又焦虑,紧张又迷茫。而在这本书中,这种感觉被真实地表达出来,并随着时间越来越近而逐渐加深。客观记录史实的书籍很多,而对于社会心理与时代情绪的表达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既有珠玉在前,本书中关于事件的选取与记述就显得过于庞杂和零散,评论也浅尝辄止,但个人觉得,这书还是很适合年轻人看的。这是我们真实经历的十年,共同参与的十年,甚至是一同改变的十年。“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作为回溯与反思之舟上的竹篙,它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阅读评分:8.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洪建平(青年学者)


我们时代的商业与商人


吴晓波的《激荡十年》以其一贯的流畅文笔,全景再现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史,既有宏观经济和社会背景的介绍,又不乏典型个案和生动细节,毫无疑问将与他的中国企业史三部曲一道,构成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式的经典。

 

如何看待商业和企业家群体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今天这个时代也不例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企业家的贡献不可或缺,有统计认为80万亿GDP中民营企业占了60%以上。在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视野里,企业家就是经济增长的“国王”。当然,左派学者不会忘了盛世提危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也不乏既得利益绑架政治导致王朝更替的先例。

 

在2000年出版的《大败局》中吴晓波曾总结说,公共道德感、对规则的尊重和职业精神的缺乏是那些企业共同的失败基因。在《激荡十年》中,中国企业家在重建商业伦理的路上仍然任重道远,如3Q大战,百度的莆田广告争议。前两年创刊了一本叫《历史学人》的出版物首期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专题就叫《“强盗”资本家?》。在吴晓波笔下也不时流露出人文关怀意识,如打工诗人,如左翼关心的《铁西区》、《钢的琴》,以及全书末尾那很有画面感的许知远砸在椅背的身影。

 

另外,作为一个近十年一直在高校从事广告营销和经济学教学科研的教员,我会觉得《激荡十年》似乎遗漏了一些并非不重要的事实,以刚刚过去的2017年为例,如阿里巴巴继联想之后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进入全球顶级品牌俱乐部,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宣判加多宝和广州药业可共同享有“红罐王老吉凉茶”包装装潢权益,等等。如果结合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看,就更耐人寻味了。


阅读评分:8.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3

陈逸文

(边缘系统发达的边缘人)


值得回味的是全书的精气神


通读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那些或不知或模糊的过往,在脑海中得以一一浮现。无异于其他历史类书籍,此书最基本的意义是为读者提供恶补和回顾的媒介,以避免一无所知或彻底遗忘的共同体危机,但显然这本想要抵达记忆纵深的著作不会满足于此。抵达记忆纵深之后,杏仁体这一大脑组成部分自然会产生一些反应。我的也非例外,感触很多,五味杂陈。因此,出于探析自己阅读完后产生复杂心绪的目的,我尝试着解构文本,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构件。

 

首先,全书以详实的资料为骨架,具体包括了政府行为、重大事件、行业变迁、企业动向、人物言行、媒体报道等,对于这些干货,作者去繁就简,将许多关键的政策语句、统计数据予以呈现。其次,不少成段成句的观点就是包裹这骨架的皮肉,通过伏笔、类比、隐喻、白描等文学加工手法,让原本稍显枯燥的干货嚼之有味,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更能激发共鸣。最后,叙事顺序和行文逻辑是全书的精气神,也是在剥离了一切客观元素之后,最能抵达作者主观体验和表达的路径。比如,对于2008年《劳动合同法》全面施行,作者列出了媒体视之为“良心法案”的评价和经济学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会丧失”之论,前后次序的差异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私人偏向,而在这个故事里,两个主角——企业家和劳动者的感受,恰恰是缺位的。

 

一番粗略的解构是为了获得清晰的视野,从而使一开始多种情感杂糅的阅读体验转变为理性的评价。全书的优点很明显:切实的背景和事件加上文学化的描述和观点,能很好地避免全是政策文、新闻稿堆砌的尴尬,也不必纠结于历史类学术专著所看重的因果效应,最终效果则是,穿插过渡的语句能很适时地调动起读者的情感。但事实上,值得读者回味的不是这水大鱼大的十年里令人眼花缭乱的众生相,而是全书的精气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吴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尽管力求客观、中立,但终不免留下了私人的痕迹。书中对一个个人物和一家家企业沉浮兴衰的描绘和布局,契合的是吴先生的创作意图,但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所选择的表达视角——精英主义(双刃剑)。在这种视角之下,吹响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号角,似乎是想告诉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经过磨炼之后的成功与失败都会是传奇。

 

时不待人,如果最终稿能延迟到新年钟声响起之后再敲定,那么吴先生必会留一定的篇幅给那个在前作2007年里仅仅出现过名字和所代表企业的人物。可即使如此,从那时作为同代人中的佼佼者鸣鼓而起到如今亲属友人的追念,茅侃侃之死带给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倍感唏嘘的伤怀体验的同时,似乎也不过是再次佐证了作者提出的那个恒定(无法检验)的商业故事规律——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4

李狗儿

(读书不正经 正经不读书)


发展与代价难以权衡


契诃夫说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文字创作。

 

跟着这本书回顾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跌宕起伏背后是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有商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有边缘化的小人物。但你不会在书中看见明显的称赞,也不会听到某种贬低,却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恰如其分的存在。

 

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不被看好的李书福,蛇吞象背后是让人动容的哲理;“一把年纪”张瑞敏,选择勇敢地“突破自我”......这些企业家是各行各业的领头人,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置身时代之中都是小小的个人,有着各自的无奈或侥幸,而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

 

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有其代价。金融危机后,中国靠着政府4万亿投资率先走出困境,也为后续经济发展埋下伏笔。投资偏向大型央企,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边缘化;经济的发展并非依赖产业升级,导致实体产业的困局难以突破。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是牺牲了如马向前、郭金牛这样1.3亿名农民工的生活;牺牲了像《钢的琴》里描述的2000万下岗工人的青春;牺牲了青山绿水,替代的是癌症村及雾霾;牺牲了美好的生命,无奈又悲伤如丁志健的死亡......

 

在中国经济这潭大水之中,有着大鱼,也有着小虾米,如何在大水之中更好的生活,是你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评分:7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5

叶鉴


这十年,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回想《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行文思路和方式有一种熟悉的感觉。陌生的是这十年(2008~2017)之间事件发生的内容和主角大都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恣意泛滥的大水,它在焦虑地寻找疆域的边界”。那什么在变?什么没变呢?

 

快速。信息更迭,科技创新。与以往实体创业不同,互联网创业要求信息更新、传播速度更快,在某个无法预料的明天或许就会诞生新的行业而又转瞬即逝。投资、并购、股票震动、倒闭……每天都在上演新的故事。

 

疯狂。经过三十年快速发展,新一代创业者不断地寻找新商机和风口,成功者与失败者往往是同一个人,不断变换着角色。“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极为贴切的总结,也说明无数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向死而生”。

 

焦虑。互联网市场的无序竞争且瞬间饱和,股票房价市场潮起潮落,资本竞争垄断迅速……“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的创业模式亟需改变,却又找不到新的出口。这些都构成了这个社会焦虑的主题。

 

以上三点不同于以往三十年发展的状态。最后作者总结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经济变革的动力:制度创新、容忍非均衡、规模效应、技术破壁。这或是一个三十年经济发展动力的总结——统称为“中国特色”,然后通过这种思考逻辑观察近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全书案例与总结互为佐证。一方面展示出具有代表性企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剖析政治与市场发展之间复杂关系。这样的行文思路贯穿全书,以至于知晓案例的来龙去脉就知道作者立场及其表述方式。不可否认作者的个人特色,于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案例深入浅出的描述,剖析案例,分析案例之间的内在关联,启发读者对于这十年不一样的思考,这是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阅读评分:8.5分(满分10分)


终审

意见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得分为——8.1分(满分10分)。总得来看,大家吴晓波的这部新作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得益于吴晓波多年来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关注和在写作上付出的努力,也离不开既是他写作对象又是写作背景的这个时代。疾速扩容的经济如同“大水”,身在其中的我们如同小鱼小虾,但仍然想要感知潮水的速度与流向,因为我们的生活和命运,都与之休戚相关。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也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阅读评审团。


评审团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