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毕业论文也要“跨学科”,我来问汪丁丁:那需要几流知识?

2018-03-16 我有嘉宾 新京报书评周刊


“跨学科”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一个流行词。即便志不在此,不做学问,不发论文,你也不太可能陌生。比如在毕业论文这件事上。


而今高校毕业季也到了。如果在毕业论文中不声明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相关研究——少则两三门,多则七八门——你大概都不好意思称之为“论文”。


“跨学科”作为对专业学科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抵抗,既影响着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还影响着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置与安排(国内高校争先设立的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即是一例),目的之一,或许是打破学科隔阂,获得更广阔的思维。

44 29381 44 12957 0 0 1113 0 0:00:26 0:00:11 0:00:15 2923

问题是,到实际写作中常常看似综合了若干学科,其实东拼西凑,浅尝则止,这样一篇“跨学科”写作的价值何在?如果不致力于学问,我们渴望打破学科隔阂,毕业后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更宽广的思维?“跨学科”更真实的形式是什么?


“我有嘉宾”第24期嘉宾:汪丁丁


汪丁丁,1953年出生于沈阳,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广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行为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等。


我们请来经济学家汪丁丁做客“我有嘉宾”第24期。而更确切地说,很难给他在学科上定位,因为其知识谱系融合了数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脑神经学、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用他在接受采访中的话说,“像万花筒一样错综复杂”。


汪丁丁同时通过跨学科教育来践行他的跨学科思想(包括2003年在浙江大学创立的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与2008年在东北财经大学成立跨学科社会与行为研究中心)。2017年,他继续跨学科思考的新书《行为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出版,在跨学科中回答社会正义如何可能等议题。


当然,你或许也知道一场“付费的是否是三流知识”热议。时间是今年2月。提出者便是汪丁丁先生。在他看来,“一流知识的特征是,人类在数百年里只有数次机会与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相遇”,而“绝不会为了让大众理解你的表达而扭曲你对重要性感受的表达”,且是免费的。付费只能得到“三流知识”。除了“跨学科”,我们同样期待你围绕这一点来提问。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你即可向嘉宾汪丁丁提问。直到下周六(3月24日),书评君都在等你。




同往期一样,请你前来向嘉宾提问,问专业,问经历,问困惑。我们正在发布嘉宾、人物介绍与提问范畴,而你呢,直接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提问页面。我们挑出12至15个问题,嘉宾再选择其中6或7个回答。如果你的提问更真诚、更清晰、同嘉宾关注的领域或其人生经历更相关,被挑选和回复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请嘉宾有偏爱。高度成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自成一体的学识体系和别具一格的行事方式,让他们在行业内乃至公共领域中都拥有较高的辨识度。


他们的职业身份可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作家、科学家或艺术家,也可能是爱阅读的节目主持人或歌手。


书评君不能保证,你的问题一定能被嘉宾回复。在所有问题中,如果你的提问更真诚、更清晰、同嘉宾关注的领域或其人生经历更相关,被挑选和回复的可能性则更大。你的所有提问需要在200字内,我们看不见超出部分。


被复问题与嘉宾回答一道,都将在这里刊发。但即便未被挑选和回复,你提问时的所有思考都会被真诚对待。


第24期嘉宾:经济学家汪丁丁


书评君现在邀请你向汪丁丁提问。截止日期下周六(3月24日)。你有嘉宾,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来提问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