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的翻译事业在我国出现不过百年,但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让中国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严复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励了万千国人奋发图强;辜鸿铭更是将“四书”外译,首次让西方系统了解中华文明;林纾、郑振铎、林语堂、冰心等翻译家也在对应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些前辈的努力,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将黯然失色。而今,国外作品的引进、译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多样的语言、多彩的文化、多元的思想,号召并渴求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加入翻译事业。10月16日-18日,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举办的第三届译想论坛(2020)将在福州举行。我们邀请了17位来自学术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行业权威,以“翻译的使命与关怀”为主题,探讨翻译的时代使命,体味独特的人文关怀。澎湃新闻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燕京书评 《出版人》杂志 百道网先晓书院 京东图书 当当云阅读 掌阅 得到 kindle单向空间 SKP RENDEZ-VOUS 精典书店 陆上书店 鹿森书店 亚朵·竹居 南京二楼南书房 济南暖树光年书房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此间译者之众、译著之多、译题之广、影响之大、意义之深,在中国文化交流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话题将从论坛的举办地福州讲起。福州作为最早的开放口岸之一,又是船政所在地,得风气之先,涌现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严复和林纾,以及作为华语西书出版源头之一的福建船政学生翻译群。从“舌人”“通事”到翻译家,翻译者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地位变迁?这又昭示着翻译西书引发了何种社会变革?从《几何原本》到《天演论》,到《巴黎茶花女遗事》,从“钦差”与“贡使”到“权利”与“主权”等的误读与交流,翻译活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何种全新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思想,以及对西方的深刻认识?
文学是直抒胸臆,出版是内敛修行;写作是纵情创造,翻译是精耕细作。在这里,诗人、作家、翻译家、图书编辑、纯文学发掘者、专业出版人这些身份交融在三人身上,他们剖开当代文学的表层,探讨藏于其背后的“工匠”们所面对的困境和迷惑,及其在这一修行中的感悟和收获。“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学的必经之路,正是因为在这两条漫漫长路上不断前行,中国当代文学才呈现出现今的多样性和现代性。而这路上的鹅卵石到底哪一颗最迷人?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碰撞出火花?仍待清除的路障立在何方?我们站在岔路口上又该如何选择呢?
梁启超曾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近代中国对西学和世界的了解是从翻译开始的,直到今天,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都源自西方,其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都以西方学术为基础。另一方面,海外学界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加,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学著作相继诞生并被引介翻译。那么,学术作品的翻译如何影响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承?多种语言、多种文化的译介对知识积累、学术沟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西方学术著作译介工作的背后,又潜藏着学者对中国社会的哪些责任心和真知灼见?资深出版人、翻译家、作家、学者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探讨,共话发展。
从上个世纪的文学经典、学术著作,到今天的流行读物乃至影视、游戏,翻译的载体随着媒介的演进不断改变。除了传导观点与知识,翻译也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承载着趣味与格调,在本土和异域之间传递着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在娱乐和媒体日益多元,翻译行业的工作日趋商业化的今天,翻译在大众文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内容日趋碎片化、媒介日趋去中心化的时代,翻译工作的内容与作用是否也将迎来改变?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又该如何评价翻译对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灿烂多姿的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离不开翻译这一伟大功业。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亦需要从其他国家与社会中吸纳有益的成果。而这一过程,很难离开那些默默奉献的译者。前辈们的辛勤努力,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后来者亦不辞艰辛,让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和思想继续碰撞。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翻译确实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不仅需要优秀的外语能力,也需要极佳的中文表达能力,更需要对相关专业知识有较多了解。要做好翻译,真的需要克服诸多困难,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而且要有兴趣的支撑。所谓“用爱发电”,虽然比较无奈,但确实是对翻译行业,尤其是图书翻译的贴切描述。
活动主办
新京报文化客厅
特别支持
书萌
运营团队
策划统筹 吕婉婷
策划执行 崔健豪 罗拉 段雅馨
本文编辑 罗拉
海报设计 魏斯瑞
本文校对 李项玲
新京报·文化云客厅
新京报书评周刊全力打造的直播系列,关注文化视野各式流行,邀请文化名家进行“云上”分享。云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直播账号请关注:微博@新京报书评周刊、抖音@新京报书评周刊、快手@新京报书评周刊、B站@新京报·文化客厅。
新京报·文化客厅
新京报书评周刊全力打造的微信群读书会系列,关注国内外思想、文学、艺术、学术、出版动态,聚焦新书,打造文化深度分享。
预告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化客厅@新京报书评周刊。语音分享音频合集关注B站@新京报·文化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