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入“单身社会”,单身人士该如何提振“单身力”?

摘编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1-05-22

5月11日,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数据显示,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增加了压力。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中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在这其中,也有人们婚恋、生育观念的改变——比如,更加“晚婚晚育”。


上个月,据央视财经报道,中国已有超过两亿单身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也反应中国社会正在像欧美大多数国家一样慢慢进入“单身社会。在当时,这条新闻也上了微博热搜,其催生的婚恋问题引起许多关注。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常新鲜的话题。


在许多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单身化的现象如影随形。“单身社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的社会现实,由“单身社会”所带来的“单身经济”也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但是,纵使在西方的许多国家,社会对单身人士也不是那么“友好”,催婚的现象在全球广泛存在。许多人依然觉得结婚才是“正常”的,而单身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因此,单身人士所受到的污名化和社会压力还是很高的。其中,有时候有人还会从此发展出对单身人士的“歧视”。单身人士该如何克服这些社会压力与歧视?希伯来大学公共政策和政府学院教师伊利亚金·奇斯列夫在《单身社会》中,以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出发,给各位单身人士提供了五种方法来克服单身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单身力”。以下经出版社授权摘选自《单身社会》,内容有删减,标题为摘编者所取。



原作者 | [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摘编 | 徐悦东


身社会》,[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著,林怡婷、陈依萍、罗椀龄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3月。(点击书封可购买)


在世界各地,文化和社会态度都会深深影响个人对感情和婚姻的选择。大家从小就受到社会化洗礼,认为有朝一日一定要结婚,建立稳固的家庭。单身仍会常常引发社会和个人的负面观感,尤其是单身女性,面临的处境更恶劣。

 

社会上的催婚风气,压迫着单身人口,令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单身人士受此压力仍选择不婚?他们有什么新的策略可以克服在社会上所蒙受的污名,并且抵抗周遭的压力?

 

如果要找到解答,可以先理解单身人士遭受的社会压力、污名化以及歧视问题。接着我们就能关注单身人士用来克服社会压力的策略,包括自我接纳、正面自我观感、抵制歧视以及提振单身力。


01

单身的污名化及社会压力


英文的 stigma(污名)一词源自希腊文 στίγμα,原义可以简略翻译为“污点”或是“标记”,是深植于古希腊文化的概念,指叛国贼、罪犯或是奴隶身上的显眼刺青或是烙印,这些人被视为道德水平低下,也就是“腐化”的人,大众要避免跟他们接触, 把他们隔离开来。时至今日,这个词汇的语义已与过往不同,而现今施加污名的理由有很多种,且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包括身心疾病、种族、族裔、健康和教育背景等。

 

如果一个人遭到污名化,就会对他的情绪和信仰产生负面影响。负面的心理影响包含引发精神疾病、减损自尊、导致抑郁和降低自我认同感,如果处于充满胁迫感的环境,情况就会更严重。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许多西方国家的单身人士在成年人中占多数,这些单身人士大多受到严重的污名化。我之前提到过,一项研究找来1000名大学生,让他们列出与已婚和单身人士相关联的特征,结果显示,相较于单身人士,大家认为已婚的人成熟、幸福、快乐、和善、有爱心且诚实;相反地,单身人士给人的感觉是不成熟、缺乏安全感、以自我为中心、悲惨且孤单。后续又请同一批学生描述两个不同年龄组别的已婚及单身人士(25岁及40岁),结果发现年纪越大,负面特质越明显。

 

电影《小森林 夏秋篇》剧照。

 

他们认为40岁的单身人士在社交方面特别不成熟、适应不良且更有嫉妒心;与已婚人士获得的评价相比较,有些类别的得分甚至低了50%。此外,大家也认为未婚人士的居住安排不理想。由此可见,单身人士常被他们没有的身份(比如婚姻)或是欠缺的事项(比如小家庭或伴侣)所定义,在现实世界中被视为偏离常规。

 

这些社会的惯常观念反映了对单身的歧视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单身歧视”(singlism),以及对于婚姻的推崇,也就是“婚姻狂热”(matrimania),两者加起来让单身人士变得更孤立。媒体和书籍将单身人士渲染成不受欢迎的对象,维持或加深了大众对这个族群的负面印象。单身人士也自我内化了这种遍及整个社会的歧视、污名化和刻板印象。这在社会、教育和经济及法律层面都可能带来不利局势,无论是离婚或丧偶后考虑独自生活的人, 或是打从一开始就选择单身的人都深受其害。

 

为了估算单身人士所受到的歧视程度,我分析了欧洲社会调查的资料。遗憾的是,问卷当中没有直接对单身歧视的提问。不过, 在一一排除其他诸如族裔、种族、语言、宗教、年龄、身心疾病和国籍的歧视类型后,我就能够衡量和推论出单身歧视的程度。从这项分析中,我发现未婚的人受到的歧视比已婚人士多了50%。


最令人担忧的是,单身人士不同于其他弱势族群,他们没有免受偏见的保障。这往往是因为一般人不认为他们值得受到保护。必须拥有伴侣及家庭的观念助长了结婚的压力。因此,人要么结婚,要么努力脱离单身,这就是众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人生路径。

 

这种偏见在家庭里更加显而易见。举个例子,玛尔塔今年42岁,住在洛杉矶,和远在芝加哥的父母相隔两地。她向我诉说备感压力的问题,想必很多人也会深有感触:“因为我单身,家人对待我的方式让我很不好受。父亲说我不赶紧找个好归宿真是愚蠢, 母亲则不断跟我说,她现在唯一心烦的事就是我的婚姻。我回她说婚姻不等于万全保障,男人还是随时可能抛家弃子,结果她说只要结了婚就能绑住对方。她还说类似这样的话:‘要是你男友没有娶你的打算,他迟早会离你而去,就像当初我前男友14岁时做的那样。’”

 

玛尔塔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信息是她愚蠢、缺乏保障、让母亲操心,且容易被抛弃。她在家中所面临的众多恐惧和偏见,是全世界单身人士都会遇到的,只是情况各有不同,有身旁的亲朋好友带来的,也有在职场上遭遇到的。对单身人士的负面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年纪大的单身人士更容易让人觉得他们脆弱无能或是仰赖他人,因此更可能蒙受污名。

 

说来可悲,玛尔塔如果是个男性,则更容易获得接纳。有证据显示单身女性所受的污名化程度更甚于男性。这些研究认为,性别差异也导致他人对女性多一层歧视、偏见和社会压力,因为,相较于男性,女性的权势地位较低,工作条件不平等,而且要做更多家务。

 

除此之外,信仰宗教和性格传统保守的人,因为更重视成家立业,而普遍有更多的污名化行为。传统社会中的未婚母亲最容易遭遇污名化,因为单身育儿与传统伦理最背道而驰。


02

单身人的各种歧视

社会排挤和歧视单身的方式有很多(包含明着来的和暗着来的),学术上对于这个议题的论述却只碰触到皮毛。以下是几个我们经常见到单身歧视的情景。

 

有个著名的例子,主角是谢拉·埃文森,2014年,她任职的巴特中央天主教学校(Butte Central Catholic Schools)收到她未婚怀孕的信函,因此将她解雇。经过多年繁杂的法律程序,她与该校区和海伦娜的罗马天主教教区私下达成协议后,事件才终于落幕。虽然宗教组织和学校能实施一些特殊规则,但基本上还是不能够因歧视未婚怀孕的教师而解雇她们。美国法院已多次驳斥这项陋习,但歧视风气仍然存在。

 

另一个案例是24岁的英国教师瑟尔达·德格罗恩,她被正统犹太教的幼儿园开除,理由是她“生活不检点,和男友保持不正常关系”,结果她赢得这场宗教及性别歧视的诉讼案。瑟尔达遭上司约谈羞辱,说她23岁早该结婚了。经劳资法庭裁决,这种方式“羞辱、贬低且冒犯人”。


电影《阳光姐妹淘》剧照。

 

单身人士在职场外不像已婚人士能获得认可和重视,这也常导致他们在日常值班安排时受到歧视。公司会让单身人士多加班, 似乎预设了他们一定有空闲时间;他们经常被安排出差,或是在休假日排班,好让有家的同事可以回去陪家人。单身人士通常会被延长工时,但收入并未提高。有未婚男性匿名发文说:

 

我发现单身歧视问题在职场上最显而易见。已婚人士,尤其是有孩子的那些人,似乎觉得他们的时间比我的宝贵,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单身就无事一身轻嘛!几个星期前,我们公司举办培训课程,有两个时段供选择。我一听到课程消息,就马上登记第一天,因为我另一天休假,打算去参加我死党的烤肉会……

 

过了几个星期,离培训课还有两天,公司开会时提到培训的日期安排,会上出现许多无法参加的借口,比如,“我那天要送孩子上辅导班,所以真的没办法到”;或是“小孩那天有比赛,所以我不能参加培训”;又或是“我那天要带孩子看病,好不容易挂上的号”。接着就有人提出第一天的人愿不愿意换到第二天,而且说因设备缘故,同一天容纳的人有限,所以要大家互相配合一下。

 

当然,一堆人就把目光投向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单身。他们眼神透露的信息就是:“他可以改时间,因为他单身,没有什么家庭义务。”我就直接说:“不好意思,我换不了,我第二天排好了要去烤肉。”结果他们就摆出一副“我的孩子比你吃烤肉更重要”的样子。

 

这只是其中一例,还有许多单身人士也遭到施压,被迫放下自己的事情来多担负工作。除了要放弃休闲活动,单身人士还会因单身而获得更低的薪水。一项研究发现,在同样的职位上,已婚人士较未婚者多赚26%。此外,许多雇主会提供保健补助和其他福利给员工配偶,却不会补助单身员工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是亲密好友。这些惯例和偏见也会蔓延到工作升迁方面,使单身人士比起已婚人士晋升速度更缓慢。

 

对单身人士的偏见也常会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房地产业。一项研究找了54名房产经纪人,测试他们对三种族群的出租偏好:一对已婚夫妇、交往中的两名同居人,以及互称“普通朋友”的男女。潜在的租户背景被设定为有相似的学历、工作、年龄和兴趣,结果,多数房产经纪人(61%)选已婚夫妇,24%愿意租给同居情侣,只有15%愿意租房子给那两名普通朋友。

 

03

单身歧视影响心理健康

单身人士受歧视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感也会受到不小的打击,就像其他少数族群感受到的歧视一样。譬如,一项研究调查男、女同性恋感受到的歧视是否可能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分析了美国“中年族群生活发展全国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的资料,发现受歧视的感受和各项健康指标之间有正相关性,越感到受歧视,越容易导致心理困扰、精神疾病,感到人生艰辛以及察觉到生活受干扰。

 

其他证据则揭示了被歧视的感觉有损弱势种族的心理健康。一份研究观察年轻的非裔美籍成年人,结果发现受试者遇到的种族主义或经历的歧视事件数能用以预测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难民和移民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

 

根据后续更近期的综合分析资料,可知被歧视感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影响生理健康。少数族群的体重增加、肥胖、高血压和被歧视感有高度关联。也有研究表示,嗜烟、酗酒和药物滥用也和被歧视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属于少数族群,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她们遭遇的歧视相关。

 

我的研究证实,虽然不同歧视类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方式不同,但整体趋势表示单身人士都容易受其所害。研究过程中,许多受访者反馈了歧视对他们的伤害。例如,在英国曼彻斯特的53岁的琼恩,他受访时说道:“我感到别人给我很大的压力。不停地说什么‘最好赶快找个伴’。我确实因此消沉,很长时间都心情沉重。”

 

这种感受对丧偶或离婚的人来说特别强烈,他们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比其他类型的单身人士蒙受更严重的污名。事实上,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时,离婚、分居或丧偶的单身人士所受的歧视比已婚人士多25%。

 

如果社会环境中缺乏支持力量,负面效果会加重。来自周围人的支持可以减缓歧视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如果没有社群支持,会让某些单身人士更弱势,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

 

尽管如此,还是有办法能克服歧视和社会压力。所以,接下来要进入“实用策略”的介绍,至少在某些方面,可以让单身生活更快乐,并且免受歧视。

 

04

克服社会压力和歧视的五种方法

 

即使我们的文化明显排斥单身,政府政策也歧视未婚者,还是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而且能过得很好。随着近期人口结构改变,也孕育出“新兴”单身人士,他们不惧怕单身歧视或污名,甚至对其免疫。更近期的研究显示,这些新兴单身人士比传统单身人士快乐。我试着在访谈中积极找出帮助这些单身人士克服社会压力、污名和刻板印象的策略和方法。

 

意识到单身歧视的存在

 

访谈中首先发现的策略简单易懂,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那就是意识到单身人士时常遭遇到歧视和社会压力。一项研究调查了污名意识对单身人士自尊产生的影响,发现就连单身人士本身对单身歧视的意识也十分不足。只有4%的人自发地将“单身人士” 列为受污名化的族群。而在我们明确问受试者是否觉得单身的人受污名化时,只有30%的单身人士和23%的已婚人士回答“是”。相较之下,认为自己所属族群受到歧视的受试者中,同性恋男性的比例达100%、肥胖者达90%、非裔美国人达86%,女性则有72%。从这个结果分析,不难想象大众认为单身歧视是可接受的事。或许接下来这点更重要。研究认为,参与者意识到单身歧视的存在后,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这表示能意识到歧视可以缓解单身歧视的负面影响。

 

快乐单身人士往往能察觉到自身承受的社会压力,这也跟我的访谈和资料分析相契合。唤起意识是他们面对困境和克服社会压力的第一步。洛莉就这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单身歧视和婚姻狂热,而不是我自己过于敏感后,我对自己的观感变好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很高兴能注意到这件事。单身歧视和婚姻狂热有时还是令我愤怒,但以前就常这样,只是当时不知道自己在气愤什么。”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正面的自我观感

 

我研究中发现的第二个策略是建立正面的自我观感,这能够进一步提升单身人士的幸福感,而且其他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举例来说,一份调查中,664名受试的年轻人认为,在人际往来和社交方面的正向自我观感,能让人对未来怀抱希望,并且提升幸福感。研究也显示,快乐程度和正面自我观感呈正相关,尤其是(但不局限于)在个人色彩浓厚的文化中。

 

根据我的发现结果,正向自我观感和自信心对提升幸福感而言有非凡的重要性。这两项因素对单身人士很有效,正是因为单身人士遇到的问题属于社会层面,也就是说身旁有很多人批评他们、减损他们的自信并加深他们的负面自我印象,但他们自己都没察觉到。

 

莉娜,37岁,住在德国法兰克福,也强调正面的自我观感和自我接纳。她说:“我认为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取决于你呈现出来的形象。如果你接纳自己,那其他人也更可能接受你。有件事情说来很有趣,我去德国时,教会的人常问我有没有多生几个小孩的打算,但我根本没结婚。他们问:‘什么时候要再生一胎呀?’我告诉他们要先结婚才行。过了一阵子就没人问我了。我当初去那里时,他们大概没想到我还没结婚。所以我认为,只要能接纳自己,身边的人也会接受你真实的模样,然后他们就不再过问了。”

 

对于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的人来说, 正面自我观感和幸福感也有类似的关联,而且对这些族群的作用比对已婚人士还要显著。正面自我观感的量表上,每个单位的分数增加对未婚人士有更多效果。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计入其他变量,比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性别和有无子女后,比起欠缺正向自我观感的未婚人士,拥有正向自我观感的未婚人士能多获得将近30%的幸福感。出生于纽约而现居伦敦的31岁的玛亚说:“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经历,也能够尽情向他人展现自我,这实在很有意思。这让我们能够更自在地做自己,拥有更美好的自我感受。”

 

正向自我观感的另一个好处是感到自己有价值和成就,这通常是来自工作、爱好或朋友。单身人士通常性情较友善,不以婚姻为生活重心,比非单身人士更注重工作。举例来说,研究显示单身人士会寻求有趣、富挑战性和更能获得满足感的工作,自然而然能在从事的职业中得到更多收获。

 

正向自我观感并不容易培养,而新兴单身人士在与他人比较后的自我观感,很可能取决于其他几项因素,如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支持和笃信宗教的程度(这些因素也影响一般大众的自尊)。譬如,有份研究表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支持较强和笃信宗教程度较低,和单身人士的高度自我接纳相关联。其他研究则发现,文化因素,特别是个人主义,会影响个人的自尊感。

 

远离负能量,选择对单身人士友善的环境

 

接下来谈谈第三个单身人士避免压力和歧视的策略。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始营造对单身人士友善的环境,比如,洛杉矶、伦敦和东京,这些地方的人觉得一人生活是很“酷”的一件事情,且不受年龄限制。在这些区域,打造单身友善环境不只针对年青一代,中老年单身人士也有友善的人际网络。52岁的贾斯汀在访谈中称赞洛杉矶:“在洛杉矶这种地方,我发现我这个年纪的人多半单身……特别像洛杉矶这种大城市,人们都喜欢轻松无牵绊的生活,而不是‘我们快安定下来生小孩吧’,住在这很开心。”

 

不过,不是只有大城市照顾到现代单身人士的需求。现在就连郊区、较注重宗教的地区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友善单身环境,美国的许多教会也开始正视独身生活的议题。


电影《单身男女》剧照。

 

此外,许多地方开始发展共同住宿和共享的起居安排,给予单身人士充满支持的环境。比如,WeLivea就把目标锁定单身人士。WeWork是推行日间办公室租用概念的公司,而 WeLive就是它的姐妹公司,经营地点位于华盛顿特区和曼哈顿,其所推行的理念是:“WeLive是创新的居住方式,注重小区感及灵活性。从可兼作吧台用的收信室和洗衣间、活动举办空间到共享厨房、顶楼区域和浴池,WeLive都在实体空间安排上促进富有意义的各式人际关系,并借此颠覆传统公寓的居住方式。”

 

这样的社群空间营造出令人安心的气氛,让单身人士不会被人品头论足,可以在面对社会中积久不散的催婚压力时自我调适。这些地方能吸引有同样共识的人,不仅是通过洗衣服务和共同用餐来达成,还能通过灵活的社交网络,让人产生归属感。我们要特别注意WeLive声明中谨慎的措辞,它说:“在实体空间安排上促进富有意义的各式人际关系。”用语是“富有意义”而非“长期”,而且“各式”表示不限于单一的“互相承诺关系”。 

 

主动对抗歧视

 

研究结果中的第四个策略,是主动对抗歧视。这个方法对许多少数族裔和弱势性别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挺身争取权利和地位,且获得许多政府和机构的认同。

 

相较之下,这点在单身人士群体中尚未普及。单身人士务必要用具有创意且符合个别情境的方式来对抗歧视。罗斯就是这种做法的代表人物,他在《爱尔兰时报》中发表言论说:“有些人会歪着头,用同情的语气对我说:‘哈,你还单身呀?’回复他们时,我也很喜欢用同情的口吻说:‘啊,你还有对象?不能靠自己过活吗?’他们简直是否认了我单身生活的价值。”罗斯这么说不是要攻击婚姻生活,而是强调遭遇歧视时,可以为自己辩驳,指出生活方式不止一种,改变对方的视角。这种回答或许能让单身人士取得认同,并进一步抵抗社会上的逼婚风气。

 

提振单身力

 

第五项策略是,对自己的单身状态抱持正面态度,而非感到受忽视或欠缺魅力,并借此来增强自己的单身力。这项策略与发展正向的自我观感有所不同,因为提振单身力不是针对个体,而是自己身为单身人士的“情境”。也就是说,快乐的单身人士会正面看待自己的感情状态,不让单身事实破坏他们的幸福。

 

一名从未结过婚的 34 岁女性,以匿名方式在博客中写道:“单身是精彩的冒险,尤其当你以前从未单身过,或是你原本在生活中一直对单身这件事感到不自在,但忽然领悟到学习适应单身是能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

 

近年来,研究学者主张在研究单身人士和单身生活的刻板印象时,不应该把单身人士视为一个同质族群,应该要区别出两个基本类型。第一种是“自愿单身人士”,他们对自己的感情状态满意,且当下没有寻求伴侣的打算。另一种是“因故单身人士”,也就是想要结婚、正在寻求结婚机会的人。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在两个群体之间游走,但他们对于自己单身状态的感受和接受度有所不同。

 

对于满足于自身永久或暂时单身的人来说,提振力量很重要,因为他们经常面对最严重的社会压力。研究显示,这个类型的单身人士反而比有意找伴侣的人更容易招来负面印象,这情形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尤其,自愿单身的人被视为更凄惨孤单,不如因故单身的人成熟、懂得交际。这些发现的一项解释是,自愿单身人士与社会普遍认同的婚姻狂热作对,因此引起公愤,而因故单身人士的遭遇令人同情。

 

因此,提振单身力不单单关乎对单身的感受,也牵涉到重新调整社会的架构以及改变旁人的态度,以带来更多善意。我在访谈中发现,单身人士如何解读旁人看法,深深影响其能否克服压力,并对自己单身的状态及社会处境感到舒适。 

 

本文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单身社会》。原作者:[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摘编:徐悦东;编辑:申婵、西西;导语部分校对:李世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关注书评周刊视频号,看加诗人赵松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逛逛书评周刊的春季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